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什么是文明?
“文明首先是空间、‘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体。”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过去解释现时》
“文明是错综复杂又异质纷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
——余秋雨《中国文化课》
什么是文明?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摘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从广义上看,人类由史前社会向文明社会的演进,既包括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进步,也包括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社会组织及管理机构的演进等。一般认为当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发展成国家这种形态时,便是进入到文明社会。
——《中国古代史》
文明的概念: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
狭义的来说,国家产生即文明产生。
二、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1.中国是什么时候进入文明阶段的?
三千五百年前商代后母戊鼎?
七千年前
仰韶文化陶器?
五千年前
红山文化玉器?
一千年前
宋代钧窑瓷器?
三万年前
山顶洞人
骨器、石器?
任务1:阅读课文,完善本课时间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 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文化 红山文化 文化 炎黄部落联盟 “ ”时代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中华文明的发展
任务1:阅读课文,完善本课时间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炎黄部落联盟 万邦时代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中华文明的发展
思考:上述时间段分期的依据有哪些?
生产形式
文化遗存
社会组织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表面光滑,
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粗糙,
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艰难的生存之旅
代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分布:
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有哪些生活特征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已经学会用火
元谋人生活场景复原图
肿骨大角鹿头骨
火烧过的朴树籽
1.旧石器时代:艰难的生存之旅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星火燃遍中华
特征:
①大量使用陶器;
②开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③生活逐渐稳定——产生村落;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文化的猪纹黑陶钵和水稻
半坡文化(左)与河姆渡文化(右)的房屋
含义: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时间 文化遗存 分布地域 概况与特征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 母系氏族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主要种植粟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前 父系氏族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A.龙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
B.它们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2.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星火燃遍中华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说一说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哪些特征?
①分布广泛
②多元一体
③中原核心
2.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星火燃遍中华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万邦时代
三皇时代:
①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②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时代: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炎黄部落联盟:在晚清之后炎黄子孙一词成为汉族的代称
③实行禅让制,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禅让制
标准:德才兼备
郑州始祖山炎黄二帝雕像
二、从部落到国家
合作探究: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早期奴隶主、早期奴隶
阶级产生
国家产生
2.夏(约前2070-前1600)
(1)建立:从部落到国家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①禹接受舜的 ,
成为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
.
②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禅让
联盟首领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国家性质:公天下→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亲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
二、从部落到国家
(2)国家管理
①夏王:
②中央:
③地方:
(3)夏王朝的灭亡:
最高统治者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公元前1600年
2.夏(约前2070-前1600)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
官员
内服 ·政务官:殷正百辟、百寮庶尹
·事务官:牧正、多工、小臣、小藉臣
·文化官:卜、巫、史、作册
·军官:多马、亚、多射、卫、戍
外服 侯、甸、男、卫邦伯
  
王邑
商畿
内服
外服
四土
郊鄙
奠牧
侯方
边邦
商代多层次的政区
参考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
大盂鼎铭文:
我闻殷述(通坠,训为丧)令(命),隹(唯)殷边侯田(通甸)[雨于](通与)殷正百辟,率肄(通肆)于酉(酒),古(故)丧师(人民),巳(疑为叹词)。
译文: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天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
1.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
三.商和西周
利簋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簋及其铭文
译文: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三.商和西周
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后代,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分封制: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三.商和西周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克盉
克罍
铭文大意:
周王说:“太保(召公,周宗室大臣),你行盟祭和鬯(祭祀用的一种酒)祭,奉享给先祖,我非常感激你的奉享。我命令克(召公长子)为匽(同“燕”)地的诸侯,管理羌、兔等六族。”克来到匽地就封,接管了土地和属官。
三.商和西周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宗法制
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小宗
天子
诸侯
大夫

嫡长子继承
大宗
"八佾"
“六佾"
"四佾"
"二佾"
礼乐制
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
分封制
三.商和西周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与商朝相比,周王与诸侯(方国)关系及诸侯国结构方面有什么变化?
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
三.商和西周
2.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礼乐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保障:准则
基础:王土


王臣
血缘
文化
政治
经济
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250万年前到1万年前)
①元谋人、北京人
②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用火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1万年前进入)
①磨制石器、陶器、农业
②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3.原始社会的组织形态: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
1.国家初始形态的出现
①三皇五帝的传说
②“万邦”时代
2.夏朝的建立及其统治
①夏朝的建立
②国家机构的设置
③聚族而居和间接统治
1.商朝
①商朝的建立和迁都
②国家机构和内外服制
2.西周
3.商和西周的经济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①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制度
②青铜铸造业和丝织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