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杜甫


思考:古人登高其用意是什么?
题目解读
1.登高望远。李白有诗云”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2.思乡思亲。王维有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登高赋诗。陶潜有诗云“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4.消灾祈福。
那么,两千多年前,杜甫登上高处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集体诵读诗歌。
填写杜甫资料卡片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预习检测:知人论“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杜甫
zhuó
xiào
bìn
liáo
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
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
整体感知
主任务:对于这首诗的诗眼,大家看法不一,“哀”/、“悲”、“独”、“恨”,哪一个字更能称之为这首诗的诗眼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内容,体会一番。
任务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的情感表达除了直接抒情以外,情感还寄寓在哪里?
意象:人、事、物、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杜甫
zhuó
xiào
bìn
liáo
写景
抒情(咏怀)
讨论交流1:
对于景物的分析,我们首先找意象,再分析意境及其特点,最后分析感情及表现手法。
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首联、颔联的景物。
此联通过选取----、-----、-----的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心情、情感、心绪等等)。
这首诗(词)主要采用了-----的手法,比如-----。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俯仰结合
赏析首联
讨论交流2:
颌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9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写作背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生命之短暂)
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宇宙之永恒)
对比
意境:苍凉而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感: 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落叶之多
落叶之声
源远流长
滔滔气势
赏析颔联
任务2:体会诗歌情感,后四句抒情,抒的是什么情(注意关键词)?
作者“悲”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诗句中的内容回答)
“悲”、“独”、“恨”
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
恨:“艰难”“繁霜鬓”“潦倒”“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讨论交流3: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品味鉴赏
万里,地之远也
思考: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久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赏析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年事已高,漂泊在外,人生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
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赏析尾联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主任务
对于这首诗的诗眼,大家看法不一,“哀”/、“悲”、“独”、“恨”,哪一个字更能称之为这首诗的诗眼呢?你有自己的选择了吗?
在杜甫的诗歌中,家国情怀一直是一条主线,而
在杜甫的诗歌中,家国情怀一直是一条主线,而《登高》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在字字句句间展现了他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观描写和隐喻,表达了杜甫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对家国兴亡、时局变化的深切关注。通过对《登高》中家国情怀的探讨,能够使人更深刻地理解杜甫诗歌中那种深沉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并与之产生共鸣。
“如海底珊瑚,精光万丈,为古今七律之冠”
明 胡应麟
写完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逝于湘江的一只小舟上。去世43年,其孙把他的灵柩从湘江运往河南巩县,沿途百姓自发为他护送灵柩,祭奠他。为什么他能得到百姓如此的敬重呢?因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诗人吴瞻泰
拓展延伸
“顿挫”
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
“沉郁”
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二十岁后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落榜,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走进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被安史叛军俘获,面对混乱的长安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写诗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不朽之作,即“三吏”、“三别”,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58岁)
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后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写了240多首诗。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走进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堂检测
《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登高》中 两句从空间角度描绘出一幅壮阔、萧索的夔州秋景图,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