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从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并尝试表现出诗人与你心目中的田园美景。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渊明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
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
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八十三天就离职回乡。这年他才四十一岁。
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主要作品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另外还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辞赋《归去来兮辞》等。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山水田园诗
1.① 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大、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③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①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③情感: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常见意象与意境
人物类意象
隐士、山中人、松下客、野老、牧童、渔翁、浣女、农夫、林叟、邻人、樵夫、谪宦(被贬谪的官吏)
常用典故
(1)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2)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3)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汪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计较,巧诈之心,与世无争,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4)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
常见意象与意境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向往自由;
2.对归隐生活、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3.对官场仕途的厌倦;
4.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5.寄托寂寞、感伤的人生感慨或羁旅愁思;
6.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7.禅意的寄托,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写景物之角度(高低、远近、俯仰变化)
(2)写景物之方法(绘形、绘声、绘色)
(3)说明描写景物之技巧(狭义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动静结合③点面结合④正侧结合⑤白描与工笔细描)
(4)弄清景情之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5)修辞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衬托(正、反)
(6)语言特色(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平淡自然、真淳质朴、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常见手法
引导探究
思考:俗话说:"眉目传情"诗歌的题目就像人的眉毛和眼睛。那么,本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引导探究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尘网""樊笼" 比喻 官场
>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引导探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修辞赏析:
①使用比喻手法。
②诗人以"羁鸟"和"池鱼" 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
③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迫心情。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
引导探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再读相关诗句,思考总结诗人"为何而归"
主观原因:①本性热爱自然;
②依恋和思念故乡;
客观原因:①误入官场,人生方向选错;
②厌恶官场和俗世束缚重重,污浊不堪;
③在官场时间过长
根本原因:追寻精神独立和自由
引导探究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静(视)
动(听)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落、炊烟
狗吠、鸡鸣
(近景)
(远景)
(声音)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情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知识链接1
绘画中的"白描"
白描又叫简笔勾勒,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绘画中的"工笔"
工笔,亦称"细笔"。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北宋韩拙"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对应文学中的"细节描写"。
知识链接2
文学中的"白描
白描:用最简练的朴素的文字,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事物的情态面貌。简笔勾勒,朴实语言,写景叙事,与细节描写相对的艺术手法。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例1:张岱《湖心亭看雪》: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这样寥寥几笔,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引导探究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回归
物质家园
精神家园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田园
本性
合作探究
1.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 表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从而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
(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这两个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
合作探究
2.“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 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答案(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机巧相对。
(2)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当堂诊学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目标升华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强化补清
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答:(1)我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我反对这种说法。a.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不愿同流合污,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b."性本爱丘山",这是陶渊明的个人追求; c.陶渊明处在乱世之中,纵是文武双全,有济世之才,一介书生,除却不甘之外,也只有悲愤和无奈,既然改变不了现实,还不如独善其身。
(3)辩证地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来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但陶渊明的归隐是坚守节操,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