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导读】
旧石器—新石器—夏—商—西周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两汉
秦朝
战国
西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春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问题清单
1.相比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的“稳定性”体现在哪里?
2.距今约7000至5000年,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演变过程?
3.如何理解中原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
4.判断石器时代社会文明阶段向前发展的标志有哪些?
5.二重证据法对研究夏、商、西周时期历史的作用?
6.甲骨文、《诗经》、青铜器与商周历史研究
7.西周封国的分布特点,西周分封制的意义
旧石器—新石器—夏—商—西周
石器时代: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基本概念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石器时代分为新旧石器两个时代的标准是什么?
旧石器时代主要的社会特征是?代表性文化遗存?
2.思考点
分布广泛
3.新石器时代出现时间、社会特征、代表性遗址及器物、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
4. 父系社会与母系社会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最大区别?导致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特点:(找到关键词:出现时间、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
最大区别:私有制、阶级分化。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5.简介姜寨和河姆渡两大遗址所代表地域、社会生活、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等特点。
(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都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尚未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形成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粟是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6.指出陶寺遗址、牛河梁遗址、良渚遗址地理位置,从三大遗址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哪些现象?
现象:鲜明的等级分化,权力神圣化,私有制产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良渚古城遗址
古城宫殿区鸟瞰图
象征神权的礼器玉琮
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圣地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象征军权的玉钺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 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
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A.①——大汶口文化
B.②——河姆渡文化
C.③——北京人遗址
D.④——元谋人遗址
D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B
(1)分布:主要在长江、黄河、辽河等流域,分布广泛,体现多元性,但又以中原为核心,体现统一性,奠定多元一体基础。
(2)地位: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结合教材文化遗存分布图和知识拓展,总结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氏族贵族
下层平民
早期贵族
早期奴隶
阶级出现
国家产生
邦国产生
五帝晚期(尧、舜)
“万邦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陶寺遗址)
二、从部落到国家
这反映了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考古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文献
p5【学思之窗】
夏朝
③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②国家管理:中央 地方
夏朝国家的特征尚不明显。大体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
①世袭制
二、从部落到国家
  总之,二里头已经是一个高度分层的社会,也是一个在地区政治、宗教和经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城市。人口稠密、阶层分化,其居民从事农业和各种手工业,生产权贵用品和日常用品。二里头国家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域国家,是由一个集权的统治集团,通过不同层级的地方行政官员和行政中心控制大面积地域的政治实体。
  应当指出的是,在考古学家致力解决的一长串学术问题中,把考古学文化所代表的的人群与历史文献中的国族或王朝归属对号入座,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暂时不知道二里头是姓夏还是姓商,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分量。
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多次迁都后定于殷)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甲骨文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约有2000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
三、商和西周
A 壬寅卜, (què)贞:“自今至于甲辰,子商翦基方。”
这是一版壬寅日由贞人 占卜的,卜辞内容是:“从今天到甲辰日,是不是要让子商去剪除基方呢?”子商是武丁时期的一位王子,擅长带兵打仗,商王非常信任他。基方则是商王朝附近的一个小方国,详细的地理位置并不清楚,但是可以知道在商王朝和基方发生战争期间,商王多次派遣子商前去应战。
——董作宾、董敏《甲骨文的故事》2019年第5版第132-133页
从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反映了早期国家政治具有哪一特点?
B 壬寅卜, 贞:“自今至于甲辰,子商弗其翦基方。”
《殷墟文字丙编》第302号拓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内外服制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是完全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间接控制的方国和诸侯
2、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定都镐京)
青铜器“何尊”及其铭文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三、商和西周
青铜器“宜侯夨(cè)簋”及其铭文
材料: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宜侯夨簋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时期,宜侯夨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册命过程……虞侯夨改封于宜,是因为周康王认为需要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经过大分封,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局面……宜侯夨被封在宜地的同时,还受封有一定民众。这就是西周分封制度的核心“授民授疆土”。
宜侯夨簋具有怎样的史料价值?
为何分:分什么:分给谁:
以藩屏周,巩固周王统治
授土授民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三、商和西周
2、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促进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
周人在全国建立了绵密的封建网络。每一个地处边缘或前哨的封国,无不负有融合异族的任务。晋国奉命安抚夏人和戎族。考古发现的燕国遗址,处处显示周文化与当地土著及北方山戎族群的混合。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三、商和西周
2、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i)。
——《左传·桓公二年》
形成众星拱月、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
西周的政治制度
治国思想:由重天命和鬼神到重人事,天命无常、敬德保民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三、商和西周
2、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
3、商和西周的经济制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农业:
土地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经营方式:井田制
三、商和西周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总结
政治上 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国家政权从松散到严密,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经济上 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文化上 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