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杜甫
登高
登高
登高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补充资料,了解杜甫,理解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掌握“猿、落木、长江”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文本分析前两联的意境。
3.明确本诗的写景手法与抒情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登高》一诗是杜甫在什么节日所作?该节日有什么习俗?
课外拓展---登高诗
所谓登高诗,即是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
1.通过阅读补充资料,了解杜甫,理解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掌握“猿、落木、长江”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文本分析前两联的意境。
3.通过分析文本,明确本诗的写景手法与抒情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有很多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杜诗风格特色——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西南漂泊时期),诗人滞留夔州,时年55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更使他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写作背景
年事已高
百病缠身
身处乱世
失去挚友
无依无靠
本诗通过写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飘零的落叶、不尽的长江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旷远清冷的江边秋景图,营造了空旷辽阔、凄厉悲凉的意境。
1.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文本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前两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生命短暂
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时空的永恒)
对比
人生短暂,壮志未酬
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
意境
前两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
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 猿 哀愁、孤寂、羁旅之思(漂泊无依)
落木 时光流逝、生命凋零、思乡怀人、身世漂泊
长江 自然永恒、个体渺小、人世短暂、壮阔的生命力、承载历史沧桑
前两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
颔联
2.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写景手法
风急天高【仰视、高】猿啸哀【听觉】,
渚清沙白【俯视、低】鸟飞回。【仰视、动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动景】
不尽长江滚滚来。【动景】
规范答案:
1.俯仰结合【高低结合】。天、鸟是仰视【高处】,小岛、沙子是俯视【低处】。
2.视听结合。猿叫声是听觉,其他都是视觉描写。
3.动静结合。飞鸟、落叶、长江都是动景。
颔联
3.前两联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概念辨析
借景抒情:先有明确的情感(如愁、喜、思乡),再刻意选取能烘托该情感的景物。
融情于景:重点描绘景物,不直接说“情”,而是将情感渗透在景物的细节描写里。
情景交融:“景”与“情”完全融合,既不是“借景抒情”的“情主景次”,也不是“融情于景”的“景主情次”,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互为一体、无法拆分。
规范答案:
借景抒情。诗人借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等景物,渲染了旷远清冷的氛围,表达了表达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颔联
1.后两联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杜甫在悲什么?
情感分析 万里 远离故土 百年 身已衰老
悲秋 秋景荒凉 多病 多病缠身
常作客 常年漂泊 独登台 孤独无依
艰难苦恨 国家艰难,个人艰难 繁霜鬓 身已衰老
潦倒新停 失意多病 浊酒杯 贫困交加
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之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颔联
2.后两联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抒情
手法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触景生情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以乐景趁哀情/以景结情
借典抒情
借事抒情
托物言志
修辞
颔联
2.后两联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规范答案:
直抒胸臆。作者通过直接写“悲秋”、“独”、“艰难”“潦倒”等词语,表达了自己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羁旅之愁、多病之哀,表达了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表现了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1.《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将视觉、听觉融为一体,使风、天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
2.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离乡万里、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3.杜甫在《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5.在《登高》中,诗人表现自己潦倒困苦、借酒浇愁,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登高》一诗情景交融、意境旷达,其中极写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从形、声角度精练传神地描写了风、天、猿等景物,意境阔大;颔联中“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用江水的“不尽”隐喻了推排不尽的羁旅之愁。
8.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于无形中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慨。
9.杜甫在《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10.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忧国之思,如《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既有对个人命运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国事艰难的担忧。
11.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类似感慨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名句,写出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体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
13.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