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总结咏史怀古诗特点:
1、结构:临古地(绘景象)——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
2、常见的思想感情:
借(古人)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景仰之情,表达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临(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思(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常用的手法: 用典,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古讽今。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小中见大入诗篇
重点
学习重难点
感受辛弃疾豪放悲愤的词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难点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_____,号_____,南宋著名的_____派词人、 _____,有“__________”的美誉,与苏轼合称“_____”,与同乡李清照并称“__________”。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又不乏细腻之处,善化用_____入词。
幼安
稼轩
豪放
词中之龙
苏辛
济南二安
典故
将领
作者简介
出生至23岁
生于金国统治下的济南,加入耿京起义军,听闻主帅被叛徒所害,率50余骑突袭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后南归。
南归后历任等职,向朝廷上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论著,力陈抗金方略,但南宋力主苟和,均未被采纳。
23至42岁
因遭弹劾, 被罢官江西上饶带湖、瓢泉闲居长达二十年,自号“稼轩”,词作暗含英雄失路的悲凉与不甘
42至63岁
晚年被主战派韩侂胄起用,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不久再遭弹劾罢职,最终病逝,临终大呼“杀贼!”
63至68岁
出生至23岁
生于金国统治下的济南,加入耿京起义军,听闻主帅被叛徒所害,率50余骑突袭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后南归。
南归后历任等职,向朝廷上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论著,力陈抗金方略,但南宋力主苟和,均未被采纳。
23至42岁
因遭弹劾, 被罢官江西上饶带湖、瓢泉闲居长达二十年,自号“稼轩”,词作暗含英雄失路的悲凉与不甘
42至63岁
1205年,65岁的辛弃疾登上了镇江京口的北固亭。眼前壮阔的“千古江山”与耳边喧嚣的“神鸦社鼓”,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积郁数十年的复杂情感。
1203年,权臣韩侂胄(tuō zhòu)为巩固个人权位主张对金用兵,发动“开禧北伐”,起用了辛弃疾,闲居二十多年的辛弃疾任职镇江,但察觉到北伐动机不纯,军事准备严重不足,盲目乐观。这与他稳健用兵的方略格格不入。他预感到,仓促北伐很可能招致惨败。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创作背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诵读明意寻诗旨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词,找出词作的主旨句,并思考词人是用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何为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写 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使立论有根据,增强说服力

使语言精练,使文章富有文采

委婉含蓄,避免直白

借古讽今,咏史言志

用典的定义和表达效果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人物 文中诗句 概括典故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拓跋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思古人”“忆其事”。他想到哪些历史人物,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孙权建都京口,敢于与北方强大的曹操抗衡,并在赤壁之战中获胜,保住基业;孙权不仅守住江东,更开拓疆土,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功业流芳后世。他是在京口成就辉煌功业的英雄代表。 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
用典,借古讽今。将南宋的懦弱与孙权的英勇形成进行对比,感叹南宋朝廷无英雄能担当起恢复中原大任,暗含对南宋朝廷偏安东南,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与讽刺 ;表达了作者渴望抗敌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
人物:
典故:
用意:
背景:南宋朝廷长期主张议和,向金国纳贡称臣,不愿也无力组织有效北伐,以求偏安东南;面对金兵南侵,节节败退,中原故土长期沦丧,恢复无望,光复中原在南宋看来遥不可及。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刘裕出身寒微,早年曾居住在京口“寻常巷陌”,后来率领大军两次北伐,推翻晋朝,建立了南朝宋。
用典。刘裕出身微末却能成就北伐伟业,与辛弃疾出身“归正”却饱受猜忌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朝廷埋没人才的批判。表明作者想要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人物:
典故:
用意:
背景:辛弃疾出生于宋朝沦陷于金国的区域,是“归正人”,即从金国统治区投奔宋朝的人,意为“投归正统之人”,朝廷认为其背景不正,备被猜忌和提防,这是辛弃疾一生难被重用的“原罪”。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准备不足,草率下令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仓皇败还。
用典。将“草草”的战前准备和“封狼居胥”的战争期待做对比,将“封狼居胥”的战争期待和“仓皇北顾”的实际结果做对比,
批评刘义隆好大喜功,委婉劝韩侂胄借鉴历史,不能草率行事。
人物:
典故:
用意: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背景:韩侂胄主导的“开禧北伐”,经济上,国库空虚;用人上,任人唯亲;军事上,缺乏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充足的 士兵训练。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
拓跋焘打败刘义隆后乘胜追击,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佛狸祠”,与南岸北固亭对峙而望。作为异族首领的祠庙,本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如今却香火旺盛,人民似乎淡忘了国仇家恨。
用典。
表达了国土沦丧之痛: 佛狸是北方异族首领,其祠庙香火旺盛,意味着故土长期沦陷;
民心麻木之悲: 最沉痛之处在于,同胞在此祭祀,在异族统治下似乎已淡忘国仇家恨。这比战火更令人绝望,意味着恢复中原的根基正在丧失;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人物:
典故:
用意: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
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
但是造人诋毁“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用典。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表达了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但无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人物:
典故:
用意:
背景:辛弃疾此时已经65岁,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方略,均不被采纳。
廉颇(战国赵国名将) 辛弃疾(南宋词人、将领)
年老,但仍能“披甲上马”,以示可用
赵国名将,有赫赫战功,威震四方
遭人谗言称“顷之三遗矢”,不被召用
被迫出走,临终前仍深情凝望赵国方向
临终之际仍大呼“杀贼!”,抱憾而终
身为“归正人”遭猜忌,屡遭劾奏
曾率50骑突入数万金军大营生擒叛徒
此时已65岁高龄,仍渴望为国效力
文本研读
作者为何以廉颇自比,而不是其他人物?
老当益壮
能力出众
怀才不遇
精忠爱国
内容总结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古事
抒己志
建都京口,三分天下
慕英雄
孙权
京口起兵,北伐称帝
望建功
刘裕
草率北伐,大败而归
诫草率
刘义隆
入侵中原,建佛狸祠
忧麻木
拓跋焘
尚能饭否,老当益壮
抒悲愤
廉颇
京口北固亭
何为用典
用典的手法赏析答题模板
点明典故 诗句“【引用诗句】”中,运用了【典故人物/事件】的典故。
阐释内容 原指【简述典故原意】,此处作者借以【表达/表明/抒发……】
分析效果 这样写,【使论证更具说服力/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借古讽今,委婉劝诫……】(结合文本选择1-2点展开)。
何为用典
用典的手法赏析答题模板
【示例】请赏析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的用典艺术。
点明典故 词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运用了战国老将廉颇的典故。
阐释内容 典故原指赵国老将廉颇晚年虽老迈,仍能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以示可用,但终因遭谗言未被起用。此处辛弃疾以廉颇自比,
分析效果 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词人将自己年迈体衰却壮志犹存、渴望报国却遭弃不用的复杂悲愤之情,寄托于历史人物之中,委婉而沉痛。
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历史厚重感,以廉颇的悲剧命运类比自身遭遇,深刻揭示了南宋朝廷埋没人才、不思进取的现实,使个人的悲愤升华为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慨叹。
总 结
上片:
大好河山
历史人物
孙权
刘裕
感叹
时无英雄
政府无能
物是人非
下片:
三个
典故
刘义隆惨败
拓跋焘筑行宫
廉颇不被重用
抒发
正确抗金救国
不满朝廷
壮心不已壮志难酬
临古地
怀古事
抒今情
辨别异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何异同?
作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情感 旷达超脱 悲壮沉郁
用典 集中写意 密集层叠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廉颇等
结构 由景生情,由情入理 以文为词,议论纵横
相同 同为咏史怀古词;同为豪放词;均使用用典、写景抒情手法
王国维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辛词和苏词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辛弃疾与苏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