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六单元第2课时 八角楼上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第六单元第2课时 八角楼上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八角楼上 》
内容分析: 课文八角楼上课文记叙了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顽强、忘我地工作,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事。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了解毛主席在八角楼上艰苦工作的故事,感受革命领袖在艰难岁月中坚守信念、不懈奋斗的精神,初步建立对革命传统的认同感和崇敬之情。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理解“夜幕降临”、“寒冬腊月”、“凝视”、“沉思”等词语,并借助这些关键词句讲述故事。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插图和联系上下文,想象毛主席深夜工作的场景,培养观察力与想象力;能对“他为什么要这样艰苦地工作?”进行简单推理。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通过环境描写与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之美,体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象之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主席艰苦创业、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象征意义,体会“这盏清油灯的光芒”与中国革命胜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目标: 正确书写生字和词语;掌握猜测字义、词义的方法。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初步感受毛主席工作的环境,体会其艰苦。
宣讲任务启动:各位红色故事宣讲员,我们的“故事研习营”今天正式开营!第一站,我们将去往一座特别的“楼”,探寻深夜的灯光。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揭示课题 激发期待
教师: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八角楼”吗?(出示八角楼外观图片)因为它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人们叫它“八角楼”。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曾住在这里,并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章。 激发期待: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轻轻走上这“八角楼上”,触摸那段“以笔为剑”的峥嵘岁月。一起去看看毛主席当年是怎样工作的。 2.视频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朗读课文第1 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两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 教师导入:同学们,每一座名山都有自己独特的,对于“井冈山”来说,这个故事的底色肯定是红色的,让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这段故事。 教师播放视频《跟着课文读中国》,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当时的年代背景。
第二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引领:教师播放视频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2.自读闯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字词过关: (1)读准字音:“艰、临”是前鼻音,“章、命”是后鼻音,。“握”读wò,不能认半边错读成wū。“腊”可以借助同音字“蜡”来辨读。 (2)识记字形。 ①章:可以联系姓氏“章”帮助识记,也可以用“立早章”的口诀背诵记忆。 ②代、临、凝:学生对这些字比较生疏,可以多读读词语“年代、降临、凝视”,熟悉字形,再在新语境中巩固字音。 ③腊、油、辉、利:用换一换的方法帮助识记。 蜡-虫+月=腊 抽-扌+氵=油 挥-扌+光=辉 刘-文+禾=利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先扫清字词障碍,为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打下基础。
第三节 :再读课文,梳理文脉
1.寻找信息:请宣讲员们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信息卡: 时间:( ) (引导学生找出“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寒冬腊月”) 地点:(八角楼上) 人物:(毛主席) 他在做什么:(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交流反馈:指名回答,初步梳理出课文主要写毛主席在寒冬腊月的夜晚,在八角楼上写文章。 学生理解夜幕降临的含义,体会“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和“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的不同,体会毛主席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
第四节:聚焦环境,感受艰苦
课件出示课本插图,让学生讲述图中的情景。提问引读:毛主席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的呢?请大家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重点品读: 出示句子:“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联系生活:“寒冬腊月”是什么感觉?(非常冷)你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会穿什么、盖什么? 对比体验:可是毛主席呢?(穿的是“单军衣”,披的是“薄毯子”,坐的是“竹椅子”)。想象一下,坐在冰冷的竹椅上,会是什么感觉?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寒冬的一个夜晚,毛主席在井冈山的八角楼上忘我地工作。) 2、说说图上有谁?在做什么?接着说说毛主席的神态,动作(一边弄油灯一边思考) 3、学生说一说桌子上椅子上有什么? (桌子上有油灯、书稿,椅子上有毯子) 学生边读边想象毛主席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读出自己对毛主席产生的崇敬之情。
落实语文要素,训练阅读思维: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此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并圈画描写环境的关键词句(“寒冬腊月”、“单军衣”、“薄毯子”、“竹椅”),并通过对比的思维方法,将这些词句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这不仅是理解内容的过程,更是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比较分析的阅读思维能力。 渲染情感氛围,奠定敬佩基调: 语文教学不仅是工具性的,也是人文性的。通过强烈的对比体验(我们穿棉袄 vs 主席穿单衣)和情境想象(坐在冰冷竹椅上的感觉),在学生心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冲击,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毛主席的“心疼”与“敬佩”。这种真实的情感体验,远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触动心灵,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崇敬”的情感基调,让革命传统教育“润物细无声
第五单元:观察交流,学写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楼、代、穿。 1. 观察生字的书写特点,交流。 2.指导书写: “楼”字: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上,撇短点长。可以让学生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 教师提示学生它的偏旁是木字旁,因为以前的房子多为木头所筑。 出示语文园地六——识字加油站 1.出示3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锋 峰 蜂 吵 抄 炒 幕 墓 慕 (每组生字字形相近有两组读音完全相同,有一组只是声调不同。) 过渡:这几组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或相似,那么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谁能猜猜它们的意思?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归纳小结。 (1)“锋”,金字旁,和金属有关;“峰”,山字旁,和山有关;“蜂”,虫字旁,和昆虫有关。 (2)“吵”,口字旁,应该和口有关;“抄”,提手旁,应该和手的动作有关;“炒”,火字旁,应该与火有关。 (3)“幕”,巾字底,指起到遮盖、阻隔作用,使外部看不见内部的大布;“墓”,土字底,应该和“土”有关。 4.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桌互相检查。 5.集体订正。 着重指导:“开mù”的“mù”选巾字底的“幕”,是因为拉开幕布表示大会或活动即将开始。“扫mù”是指到坟前祭扫,古时候的坟墓一般是用土堆起来的,所以选“墓”。“爱mù”的“mù”就是“慕”字,“爱慕”表示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6.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和相关图片的生字,学生自由读生字,记准字形,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小结:通过比较字形,由汉字的部首来推测汉字的意思,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7.指导写字,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会写字“抄、炒”。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再临写。 (3)教师利用实物投影,讲评学生的书写。 8.鼓励学生从已学的汉字中找出有相同部件的字,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别的。如,“披”与“坡”,“柏”与“伯”。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楼,交流:为什么楼是木字旁,可以组哪些词语? (楼是形声字,古代建楼大多用木质材料,所以楼是木字旁,可以拓展组词:楼房、楼道、高楼) 正确书写生字和词语;掌握猜测字义、词义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