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二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14 山水画的意境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重点)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难点)本课目标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品味鉴赏(一)鉴赏山水画,品味意境《万山红遍》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化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名句之一。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该系列作品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万山红遍》辉煌灿烂 博大雄伟 厚重凝练南国深秋图景(二)鉴赏古诗词,品味意境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清幽绝俗拓展阅读,质疑反思阅读李可染《谈学山水画》、袁行霈《论意境》、宗白华《美学与意境》,进一步总结关于“意境”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李可染: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作意境。袁行霈: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宗白华: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共21张PPT)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14 山水画的意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难点)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本课目标默读全文,说说意境是什么。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3.怎么样才能获得意境?再读课文,梳理文脉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2.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①要深刻认识对象;②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3.怎么样才能获得意境?①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第六段);②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第七段)。4.“深刻认识对象”可以从哪两点着手?第八段:对所描绘的事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5.文章哪一段论述了“获得意境需要强烈、真挚的情感这一点”?光有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6.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第1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第2段: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讲究意境提出观点第3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第4段: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第5段:如何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第7段: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第6段: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第8段:木然地画画,画不出好画第9段: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第10段: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怎样获得意境行文思路三读课文,思考:本文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找出文章每个部分中所举例子,分析其作用。明确:通过列举李白、毛泽东的诗词,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例如:1.(第3自然段)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 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使人深深体会到了诗人的深厚友情。(第4自然段)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2.(第6自然段)……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 “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明确: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3.(第7自然段)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明确:列举《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了写诗、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明确: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4.(第8自然段)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明确:列举浮光掠影写生的例子,论证画画不经过长期观察不可能创造意境。5.(第8自然段)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6.(第8自然段)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明确:以苏州古老的柏树为例,论证画家观察它的精神实质,再加以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意境课堂小结:情景意匠山水画的灵魂李可染《谈学山水画》、袁行霈《论意境》、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编九语下 14 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pptx 统编九语下 14 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pptx 鸟鸣涧.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