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导入
两千多年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精彩。
今天,让我们循着古圣先贤修德治政的脚印,进一步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与真谛。
《大学之道》
《礼记》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4414
了解:作者及《礼记》等文化文学知识。
积累:重点实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三纲”“八目”,把握文章要旨,
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3
4
熟记背诵,准确默写。
5
分析:结构层次,论证特点。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文学知识——《大学之道》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4卷49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是一部先秦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主要思想
不仅阐述了哲学、政治及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所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学知识——《礼记》
戴圣,字次君, (朝代)官员、学者,西汉梁(今河南商丘)人。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世称“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走近作者——戴圣
博士:古代是一种通晓史事的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
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
西汉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 ,字 ,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孔子晚年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学大家,被后世尊为“宗圣”。(“孔子之道,曾氏独得其宗”)
主要思想: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内容。
代表作品: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子舆
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屈从于自然,而要能动地改造自然。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解题——“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①古指“大人之学”(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②博学。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活动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
听诵读: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及语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重点字词: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动词,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活动二:掌握重点语句、语义;理解内容,分析层次。
【探究】研读,并思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大学的“三纲”指什么?如何理解?
“三纲”即大学的宗旨,是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①“明明德”,彰明美德。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并不断完善自己;
②“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终极目标。
內圣外王: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修己“),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安人”)。
(“修己”——内圣)
(“安人”——外王)
(2)三纲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明明德”与“亲民”二者是递进关系。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基础上,进一步教化民众。
“明明德”“亲民”是达到“至善”的基础和前提;“至善”是“明明德”“亲民”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最终目标。
只有在实践中将“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工作做到极致,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重点字词: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探究】研读第一段,思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概括主要内容及作用。
内容:明确“大学”宗旨(“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阐明大学之道”对人修身养性的影响。
作用:领起下文。
(2)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①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三纲”;
②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阐明“大学之道”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
③第三句,总结本段,阐明达到大学之道的逻辑关系。
(3)推导达到“止于至善”之境的心理过程。
美好理想
情感意志
理性思考
处事合宜






坚定志向
提出“大学”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一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并阐明大学之道对人修养身心的影响。
归纳小结——第一段主要内容
重点字词: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在天下彰明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德行。要修养自身的德行,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重点字词:
(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
(4)本:本源、根本。
译文: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内容:提出践行大学之道“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用: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方法。
【探究】研读第二段,思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概括内容及作用。
(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
“致知”
第一步,
”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第二步,
”修”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第三步,
”用”
修己
安人
明明德
亲民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为本)
(目的)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目的)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三纲”“八目”
(内圣)
(外王)
大学
宗旨
实践步骤
全文的论证思路?
①首先,第一段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宗旨:“三纲”;
②接着,第一段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阐明“大学之道”对人修身养性的影响;
③最后,第二段,阐明践行大学之道途径方法(”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堂梳理
(提出观点——是什么)
(分析原因——为什么)
(践行方法——怎么做)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顶真语气贯通,环环相扣。增强了语势及论辩力。
拓展探究
课堂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仁人志士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个人、家族、民族、国家,乃至天下,联系密切。
作为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又该如何担当起属于我们的时代责任?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思辨探究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认同观点。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轻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作为当代青年,更应加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自律,厚植树家国情怀,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蚓无爪牙之利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
A项,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均为介词,在。
B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解析】
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虑”,思虑精详。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解析】
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彰明美德”;
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D
整理——导学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4)《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所有人都应加强修养的句子是:
, 。
(5)《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理解性填空
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6)《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拓展积累——《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