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登 高
(唐)杜甫
一、诵读入境 吟咏入情
《登高》,你从诗中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
“悲”
诗眼
二、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三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第一时期:35岁以前,读书壮游时期。《望岳》,望建功立业,兼济苍生,有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
第二时期:35—45岁,困守长安时期。《兵车行》《丽人行》,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忧国忧民。
第三时期:45岁—48岁,投奔新皇被俘,后因触怒皇帝,失去为官兴趣,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三别三吏《春望》,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
第四时期:48—58岁,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登高》《秋兴八首》抒发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杜甫人生四大时期
返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
登高
三、研读课文,品秋景之悲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赏读首联,结合图片,找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色?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赏读首联,结合图片,找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色?(小组合作探究)
风急:迅急的秋风
天高:高远的天
猿啸哀:悲哀的猿啸
渚清:清冷的水中小岛
沙白:白色的沙
鸟飞回:低飞盘旋的水鸟
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俯仰结合
品味意境:
苍凉
清冷
风急天高猿啸哀:动势开篇摄人心
动势铺陈
“风急天高”以垂直与水平动势瞬间拉开宏阔视界,“急”字写出秋风迅猛,“高”字勾勒出天空的辽阔,为全诗奠定开阔的背景。
情感转化
“猿啸哀”将巫峡特有猿声转化为情绪符号,形成视听通感。“哀”字将自然声响与诗人内心的悲凉紧密相连。
渚清沙白鸟飞回:静景对照显孤回
静景描绘
“渚清沙白”以冷色调描绘江洲,“清”、“白”字勾勒出一幅素淡的画面。
情感隐喻
“鸟飞回”以盘旋不前的姿态暗合诗人漂泊难归的心境,鸟儿的徘徊象征着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迷茫,实现由景到情的第一次潜移。
对仗工整
“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对仗工整,互映成趣。
情感过渡
此句从动到静,从高到低,从远到近,自然过渡,为下文的抒情做好铺垫。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品读颔联,对比意象“落木”、“长江”,思考含义并体会意境。
生命短暂
宇宙永恒
品味意境:
雄浑壮阔
沉郁悲凉
空间拓展:“无边”以虚笔扩域——自然代谢之宏大。
对比反衬:“落木”与“长江”形成对比,使悲秋之情更加深沉,为尾联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
感情过渡:此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为颈联的直抒胸臆做好铺垫。
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精读颈联,合作探究:感受作者有多少悲苦。
空间辽阔,漂泊之远
经年累月
人生暮年之苦
病痛缠身之苦
独自登高,百病缠身,
孤绝处境之苦
萧瑟之秋
人生之秋
漂泊之苦
“万里悲秋常作客”:由景入情,将个人的流浪与时代的离乱叠合,诗人以自我之身承载家国之痛,完成了由写景到写史的视角跃升。
“百年多病独登台”:从时间维度切入,从空间的漂泊转向时间的病苦,从客愁转向孤独,写出诗人晚年的凄凉悲苦。“登台”诗人以登高之举,展现出一种孤高的姿态,虽病犹登,悲而不馁。
高处天地苍茫,自身孤渺,无限悲苦。
八层意思
八种悲苦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悟读尾联,思考尾联悲什么?
国运艰危
个人遗恨
潦倒之态: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动作呼应:“停杯”与颈联“登台”动作首尾呼应,空间之高与欲望之抑互为反衬,全诗在无法排遣的悲伤中戛然而止。
诗人虽有报国之志,却因病体而无法施展
情感升华:诗人虽身处困境,却仍心系家国,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人悲苦的高尚情怀,是作者生命的诗意。
四、总结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绘秋景
融情于景
写自然萧瑟,喻生命短暂、时光永恒
抒悲情
诉个人困顿,
寄家国忧思
精神的坚守,生命的诗意:
杜甫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却在困顿中仍担忧家国命运。
生命苦难与时代悲音相融
五、拓展阅读,合作探究
阅读以下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与手法上的异同。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开篇绘景,奠定基调
铺展秋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牵出乡愁
以声结情,深化悲绪
全诗以( )为线索,从眼前的秋景扩展到心中的忧思,将( )、( )与( )融为一体,意境深远,情感厚重,尽显杜甫诗歌“诗史”与“诗心”结合的魅力。
“秋”
自然之秋
家国之秋
人生之秋
杜甫《秋兴八首》和《登高》在情感与手法上的异同
一、相同点
1. 情感内核一致
两首诗均以“悲”为核心情感,融合了多重悲绪。
2. 艺术手法相近
融情于景:《秋兴》的“玉露凋伤枫树林”、《登高》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对仗工整:颔联、颈联均采用严格的对仗。如《秋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增强诗歌韵律美与感染力。
沉郁顿挫的风格: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杜甫《秋兴八首》和《登高》在情感与手法上的异同
二、不同点
1. 情感侧重不同
- 《秋兴八首·其一》:情感更聚焦于“思乡之切”与“家国之思”的交织。情感偏向内敛的牵挂与忧思。
- 《登高》:情感更偏向“身世之悲”的极致抒发。悲绪更直白、浓烈,充满绝望感。
2. 意境与视角不同
- 《秋兴八首·其一》:意境兼具局部与整体,视角由眼前夔州秋景(玉露、枫树、江波)扩展到对故园、家国的想象。
- 《登高》:意境更为阔大苍凉。“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形成反衬,强化了孤独悲苦的情感,意境更显雄浑悲壮。
杜甫《秋兴八首》和《登高》在情感与手法上的异同
二、不同点
3. 结构与抒情节奏不同
- 《秋兴八首·其一》:以“景—情—景”的脉络推进,从秋景铺陈到思乡情,再以“寒衣”“暮砧”的生活场景收束,层层递进,余味悠长。
- 《登高》:以“景—情”的直线推进,开篇即铺展密集的悲秋意象,颈联直接倾泻身世悲苦,尾联以“艰难苦恨”收束,情感节奏急促,悲绪一气呵成,冲击力更强。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登高》。
杜甫在年老体衰壮志难酬的孤绝处境仍忧国伤时,这是一种“生命的诗意”。谈谈你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要求不少于300字)
七、板书设计
登 高
杜甫
绘秋景
抒悲情
苍凉清冷 沉郁悲凉
生命短暂 宇宙永恒
国运艰危 个人遗恨
融情入景
“八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