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月考联考
高二地理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在一个晴朗无月的夜晚,一旅行者停留在加利福尼亚中部太平洋海岸公路上的比克斯比大桥(38°N,122°W)上,将相机对淮北极星附近的星空,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曝光,得到了一张绚丽的星轨照片(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星轨形成的天文因素有( )
①地球绕地轴自转 ②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③地球绕太阳公转 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该旅行者将相机镜头对淮北极星时,相机镜头与地面的夹角约为( )
A.38° B.52° C.120° D.60°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该校学生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如图为该校学生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实验过程中( )
A.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后被搬运,最后堆积
B.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后被搬运,最先堆积
C.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
D.水流越少越慢,沙子被搬运得越远
4.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 )
A.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C.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
5.该实验模拟的河段( )
A.为河流的上游,常见V字形峡谷地貌 B.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为河流中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D.丁处适合修建河港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河流阶地主要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做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阶地叫做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叫做基座阶地。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属于堆积阶地的是( )
A.T1 B.T2 C.T3 D.T4
7.据图判断,黄河该河段( )
A.流向是自北向南 B.流向是自西向东
C.东岸是曲流凸岸 D.西岸是曲流凸岸
8.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是( )
A.T1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3形成时期 D.T4形成时期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一般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南高北低,平行于天赤道;晷针垂直晷盘,上端指向北极星。在晷盘面上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下图为南京(32°N,118°E)某广场日晷照片,据此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晴天,晷针的影子在夏至日在晷盘移动的方向应是( )
A.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 B.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
C.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 D.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
10.该晷盘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为( )
A.32° B.58° C.45° D.按日期作调整
11.拍摄此照片时,太阳位于(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下列地貌的地质构造与图中A处一致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庐山 C.汾河谷地 D.安第斯山
13.关于图中B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形成的向斜 B.外力作用形成的背斜
C.该地质构造是重要的储油、储气构造 D.内力作用形成的断层
穴珠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洞穴沉积物。它是在溶洞的浅水坑中,砂粒在不断吸附碳酸钙同时受外力扰动而翻滚碰撞的过程中层层增长,最终形成的球状体(图左)。地处黔南的琴阳洞地下暗河发育,地面铺满穴珠,是世界穴珠数量最多的溶洞之一(图右)。完成下面小题。
14.浅水坑中形成穴珠需要( )
①碳酸钙持续沉积②洞顶持续性滴水③机械摩擦和挤压④连续性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除浅水坑外,琴阳洞平整的地面上穴珠也随处可见的关键条件是( )
A.溶洞面积大 B.风化作用强 C.泥沙较丰富 D.流水扰动强
16.穴珠和浅水坑底的钙板粘连在一起的原因是( )
①气候变干②气候变暖③水坑变深④水坑变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下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下右图为某地区新型温室大棚景观。
(1)试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温室大棚内气温高的原因。(6分)
(2)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4分)
(3)温室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试分析其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阿河滩村位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部的甘都镇,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1900m。阿河滩村主要出露新生代地层,共有6处地质遗迹,其中黄河景观带及河流阶地是村中最主要的地貌遗迹。黄河自西向东流经村南,侧蚀作用使黄河该段发育成曲流河,形成“九曲黄河”地貌景观。黄河两岸还发育有七级河流阶地,其中北岸第三级阶地是阿河滩村所在地。下图示意阿河滩村地质文化、人文遗迹与黄河河流阶地的关系。
(1)分析流经阿河滩村的黄河河段两岸多河流阶地发育的原因。(4分)
(2)说明阿河滩村选址T 河流阶地的原因。(6分)
(3)简述T 前缘古泉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该大峡谷不仅气势雄伟、景观独特,也影响了该地区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如峡谷劈开了喜马拉雅山,为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通道,不断向北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成为一片绿色世界,但其对藏北影响很小。
材料二:林芝地形起伏很大,海拔落差悬殊,平均海拔3100米。海拔落差达到7632米,年平均气温7-16℃。每年3月至4月中下旬,西藏大部分地区还处在隆冬季节,但林芝的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与皑皑白雪相互映衬,让人领略到比江南更长花期的“雪域花海”的独特春光。下图为林芝市所在地区地形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观图。
(1)从地质作用角度,简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过程。(6分)
(2)受雅鲁藏布大峡谷影响,藏北与藏东南地区降水差异较大。简析成因。(6分)
(3)说出林芝市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4分)
(4)分析林芝地区3~4月桃花“竞相开放”的原因。(6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2026学年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月考联考
高二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C
6.A 7.D 8.A
9.D 10.B 11.C
12.C 13.C
14.A 15.C 16.B
17.(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量可以进入温室;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地面辐射能量很少能透出温室,使能量保存在温室中,导致大棚内气温高。(6分)
(2)在大棚内洒水,可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夜间水汽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作用(或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有助于保温。(4分)
(3)温室大棚与自然状态相比,大棚保温作用强,棚内昼夜温差小,糖分累积少,积累的营养物质少,蔬菜质量较差。(4分)
18.(1)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壳抬升频繁;河流下蚀,形成多级河流阶地。(4分)
(2)T3河流阶地粉砂质黏土层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种植;该阶地更宽阔,可提供更多的耕地和建筑用地;该阶地上泉水丰富,可为村民提供优质水源;该阶地地势较高,受洪水威胁小。(6分)
(3)砂砾石层松散且孔隙度大,形成良好的含水层;下部基岩致密,形成隔水层,阻止了水的下渗;河谷阶地由后缘向前缘倾斜,有利于地下水在古泉处汇集,古泉水量大。(6分)
19.(1)地处亚欧和印度洋两大板块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北移,导致青藏高原强烈反抬升;雅鲁藏布江持续下切形成深遂的峡谷。(流水侵蚀)(6分)
(2)印度洋水汽(西南风带来的水汽)沿峡谷北上,反复抬升形成区域性降水,使藏东南地区降水多;水汽沿着峡谷带往北往西的衰减,经过崇山峻岭的层层阻挡,到达藏北的水汽少,降水较少。(6分)
(3)以高山峡谷和河谷地貌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地势起伏大)。(4分)
(4)林芝地区所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受西南气流(沿雅鲁藏布江河谷进入)影响,气候暖湿:垂直地带性明显,桃花由河谷至山地竞相开放,花期长。(6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