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开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月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开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月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学科联系单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同学的学习笔记中出现了“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由此判断他学习的课题是( )
A.原始农耕生活 B.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C.生产力的进步 D.早期国家的产生
2.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学者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 )
A.神话传说 B.遗址发掘出的化石
C.合理想象 D.史书中的文字记载
3.“他们的头骨已经具有现代人的形状,前额隆起,眉骨趋向扁平,嘴部后退,下巴明显,头盖骨变薄,脑容量与现代人平均量一致。”据此可知,该古人类( )
A.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B.外形基本脱离了原始特征
C.保留着古猿的特征 D.已经能够使用和保存火种
4.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其进步表现在( )
① 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 掌握了人工取火
③ 会用骨针缝衣服,懂得爱美 ④ 可以个人单独生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云南元谋人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人化石距今约115万—70万年;湖北郧县人化石距今约100—80万年;北京人化石距今约70万—20万年。这些古人类化石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 )
A.创新性 B.包容性 C.连续性 D.统一性
6.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猪纹陶钵 半坡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稻谷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7.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一般会挖掘深坑再进行构建;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先民的审美观念不同 B.两地的地理环境不同
C.手工业发展水平不同 D.两地的文化习俗不同
8.在大汶口遗址中发现,有的墓葬还随葬一些需要通过远距离贸易获得的稀有物品,如玉器、象牙制品、鳄鱼骨板等。这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B.早期国家产生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已有商品交易
9.“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材料表明原始农业兴起使人类( )
A.有了审美意识 B.过上群居生活 C.开始定居生活 D.饲养水平提高
10.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遗址有大型水利系统,能灌溉大面积水稻田。出土了大量炭化稻谷及精细打磨、适配不同耕作环节的石质农具,如石犁、石镰等。这些发现共同印证了良渚社会( )
A.稻作农业发达 B.贫富分化严重
C.手工业很兴盛 D.自然环境恶劣
11.小刚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一次传说时代的战役: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对此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这次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巨鹿之战
12.禹治水10多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被后世传为佳话。这体现了他( )
A.高超的治水技术 B.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C.卓越的军事才能 D.不畏艰难、大胆创新的精神
13.“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14.祭祀祖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列选项中,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蚩尤和大禹 B.黄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黄帝 D.炎帝和大禹
15.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 )
A.证明黄帝发明了独木舟 B.印证了神话传说都不可相信
C.证明神农发明了陶器 D.印证传说蕴含真实历史信息
16.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是汉族先民的古称。假如你研究华夏民族的起源历史,首选的地方应该是(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青藏高原 D.成都平原
17.右图所示“青铜爵”曾深埋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的泥土中。该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
A.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B.夏朝的文明发展水平
C.商朝青铜器铸造技术 D.西周严格的等级结构
18.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初,因发掘出甲骨而闻名于世。殷是古代哪一朝代的都城( )
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西周
19.右图所示文物上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段铭文记载的史实是( )
商王造鼎
牧野之战
武王分封
巨鹿之战
20.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商汤灭夏 B.平王迁都 C.武王伐纣 D.东周开始
21.春秋时期,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双方兵戎相见,桓王中箭。郑国派人“慰问”,桓王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说明( )
A.诸侯争霸激烈 B.王室地位下降 C.分封制已解体 D.商贸纷争严重
22.《中国经济史》记载:“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产生于( )
A.史前时期 B.春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3.右图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
24.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早期1号楚墓。检测发现,此剑的剑脊、剑刃为两种不同的合金,采用了分铸技术。由此可知,该剑折射出春秋时期( )
A.诸侯争霸频繁 B.冶铸技术水平较高
C.奴隶社会瓦解 D.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25.人类社会分别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上述演进主要体现了( )
A.冶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错题(8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北京人制作的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都属于磨制石器。
( )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 )
在半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 )
公元前770年,周厉王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2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①②处应分别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观察材料二,左图中“齐”、“鲁”、“吴”、“晋”、“宋”等诸侯国的出现与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右图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4分)
(3)西周进行了政治制度创新,一度强大,但最终仍与夏商一样,走向灭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材料三: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这一情况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4分)
(2)材料二中首先称霸的诸侯是谁?除此之外,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哪些(列举两位)?诸侯争霸的旗号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该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重要影响?(4分)
四、活动与探究(16分)
29.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某班级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1) 依据活动一,指出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______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______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4分)
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匹配,将选项A、B、C 填写在相对应的横线上。(3分)
推论
A、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B、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C、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图1: 图2: 图3:
(3) 说出活动三中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6分)
(4) 综上所述,请你为以上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3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2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C B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C D B B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B B D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因此可判断出他学习的课题是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B项正确;原始农耕生活主要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人等相关,排除A项;生产力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的革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产生是指夏商周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遗址发掘出的化石,故选B项;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史实,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不会有记载,排除AD项;合理想象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作为证据,排除C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他们的头骨已经具有现代人的形状,前额隆起,眉骨趋向扁平,嘴部后退,下巴明显,头盖骨变薄,脑容量与现代人平均量一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特征表明该古人类外形基本脱离了原始特征,B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古人类的头骨等身体特征,未涉及是否使用磨制石器,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该古人类接近现代人的特征,并非保留古猿特征,排除C项;题干没有关于该古人类使用和保存火种的相关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其进步表现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掌握了人工取火、会用骨针缝衣服,懂得爱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都过着群居的生活,故选C。
5.C
【详解】根据题干“云南元谋人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人化石距今约115万-70万年;湖北郧县人化石距今约100-80万年;北京人化石距今约70万-20万年”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元谋人到北京人,古人类化石在时间上呈现出连续发展的序列,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C项正确;“创新性”侧重创造新事物,题干未提及技术或文化突破,排除A项;“包容性”指融合多元文化,但材料仅涉及时间延续,没有涉及包容性的体现,排除B项;“统一性”强调政治或文化整合,而旧石器时代人类群体分散,尚未形成统一,且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时间上的连续,而非统一性,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骨耒、陶钵、陶盆稻谷都和农业生产有关系,原始农耕生活符合题意,B项正确;北京人、元谋人属于早期人类起源,和题干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矛盾,排除A项;炎黄联盟晚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排除C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产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一般会挖掘深坑再进行构建;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两层建筑”可知,半坡人与河姆渡人房屋建筑形式不同,需分析其根本原因。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防风保暖;河姆渡人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多雨,干栏式建筑能防潮防洪,两者差异源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需求,B项正确;“审美观念”侧重主观因素,但建筑形式以实用为主,排除A项;房屋建筑的核心需求是适应环境,与手工业水平关联不大,排除C项;“文化习俗”是表象,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有的墓葬还随葬一些需要通过远距离贸易获得的稀有物品,如玉器、象牙制品、鳄鱼骨板等”可知,在大汶口遗址中发现,有的墓葬还随葬一些需要通过远距离贸易获得的稀有物品,反映了通过贸易获取非本地物品的现象,说明已出现商品交易,D项正确;“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不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经济水平,此时贸易尚处于初级阶段,未达“发达”程度,排除A项;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远距离贸易,并未涉及农业生产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后,农业生产需要人们较长时间在固定地点劳作、生活,这使得人类开始定居生活,C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原始农业兴起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未涉及审美意识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定居,而非群居,且群居生活在农业前已存在,排除B项;饲养水平属于畜牧业,与农业种植无关,且题干没有关于饲养水平提高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大型水利系统和炭化稻谷及石犁、石镰等农具均直接关联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利系统保障灌溉,炭化稻谷反映种植规模,精细农具体现耕作技术进步,共同说明稻作农业发达,A项正确;贫富分化需墓葬等证据,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手工业兴盛需要玉器、陶器等例证,题干仅提农具,排除C项;自然环境恶劣与水利系统改善环境的功能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部落间的战争,炎帝战败后归顺,形成炎黄联盟,C项正确;涿鹿之战是黄帝炎帝联合对抗蚩尤的战役,与题干“炎帝一败涂地”矛盾,排除A项;牧野之战为商周更替之战,排除B项;巨鹿之战属秦末战争,与黄帝炎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禹治水10多年,‘三过其门而不入’”和所学知识可知,禹为了治理洪水,多年在外,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体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B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禹治水时的奉献精神,而非高超的治水技术,排除A项;题干重点展现了禹在治理洪水过程中所体现的奉献精神,未涉及禹卓越的军事才能,排除C项;题干主要凸显了禹在治理洪水时所秉持的奉献精神,没有体现禹不畏艰难、大胆创新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据“……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发祥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交通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C项正确;蚩尤部落被炎黄部落打败,不是人文初祖,排除AB项;大禹治水有功,但不是人文初祖,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所学知识,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印证了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的远古传说,说明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印证传说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并没有说是黄帝发明的,排除A项;远古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不是都不可信,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陶器,并没有说是神农发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研究华夏族的起源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炎帝、黄帝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B项正确;炎帝、黄帝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青藏高原、成都平原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根据题干“‘青铜爵’曾深埋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的泥土中”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的重要遗址,研究出自该遗址的青铜爵,有助于我们了解夏朝的文明发展水平,B项正确;远古时期时间范围过广,且二里头遗址对应的是夏朝,并非笼统的远古时期,排除A项;商朝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有更典型的代表,如司母戊鼎等,该青铜爵出自二里头遗址(夏朝),不能用于了解商朝青铜器铸造技术,排除C项;西周的等级结构与二里头遗址(夏朝)及该青铜爵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所以殷是商朝都城,B项正确;夏朝在阳城修建城池,排除A项;东周都城在洛邑,排除C项;西周都城在镐京,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武王征商”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即牧野之战,最终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周王让右史利造鼎,商王造鼎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题干主要涉及“武王征商”,没有涉及武王分封,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C符合题意;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爆发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ABD不符合③处的史实,排除;故选C。
21.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周王室与诸侯国发生战争,周桓王中箭头后,桓王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可知,这说明王室地位下降,B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的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矛盾激化,与诸侯争霸无关,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还没有解体,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的原因,体现不出商贸纷争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战车的兴衰是由于战争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打仗的双方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模式:有进攻企图--->进攻方找到借口--->部队集结开进--->派使者下战书--->约定战场及作战时间--->双方依照约定会面--->列阵--->对攻。这种战争的进行方式,使得战车这一种具备冲击力和杀伤力的武器变得极具效果,因为了解一下古代战车的组成和装配就可以明白,战车并不是独立的作为冲击敌阵的作用,一辆战车基本上可以看作一艘“航母”。战车上指挥,战车小组下的步兵起到舰载轰炸机或者舰载歼击机的作用,而战车本身配备的增强杀伤力的铁甲和刀锋,就变成了军舰上的火炮。这样战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战场上最具有攻击性的武器。但是慢慢地战争不再这样“君子”了。进入战国时代后,战争就变成了我打你一拳你踢我一脚的“流氓”式了。虽然依旧需要借口需要集结部队,但是不再约定时间地点。简言之,战争逐渐转变为以偷袭、强攻和防御为主。面对高墙投石机和攻城锥明显比战车来的实在,面对偷袭,单兵的作战能力和灵活机动也比战车要更胜一筹。此时依旧能够看到战车在战场上横行,但是已经逐渐的退居二线。靠单兵素质和高度灵活来取得胜利,成为了战争的主要手段,B项正确;战车的兴衰与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战车的兴衰没有直接体现运输的需求,排除C项;战车的兴衰没有直接体现社会的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根据题干“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农具和牛耕,这一农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B项正确;史前时期,尚未出现铁器和牛耕技术,排除A项;隋唐时期,农业技术已较成熟,非“革命性突破”阶段,排除C项;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属于精耕细作发展阶段,而材料所述现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根据题干“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早期1号楚墓。检测发现,此剑的剑脊、剑刃为两种不同的合金,采用了分铸技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在铸剑时运用不同合金、分铸技术的情况,反映出春秋时期冶铸技术水平较高,B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勾践剑的冶铸技术展开,未体现诸侯争霸频繁,排除A项;奴隶社会瓦解属于社会形态变化,与生产技术无必然联系,且题干没有涉及奴隶社会瓦解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冶铸技术水平较高,与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根据题干“原始社会和原始人类分别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原始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到种植、 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个演进过程的决定力量,D项正确;当时并未使用金属,依然是石器,排除A项;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与从采集到种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6.(1)×;“磨制石器”改为“打制石器”。(2分)
(2)√。(2分)
(3)×;“半坡”改为“河姆渡”。(2分)
(4)×;“周厉王”改为“周平王”(2分)
(1)禅让制(2分);世袭制(2分)。
(2)分封制(2分);周天子(2分)。
(3)原因:实行暴政,丧失民心;(2分)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进行制度创新,采用符合国情的政策;统治者应善待百姓,关注民生等。(任答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1)春秋时期(2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分)。
齐桓公(2分);晋文公、楚庄王等(2分);旗号:“尊王攘夷”(2分)。
(3)积极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2分)。
29.(1)①:A(2分);②:B(2分)。
(2)图1:C(1分); 图2:B(1分);图3:A(1分)。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任答两点,4分)
重要意义: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任答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3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