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资源简介

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据国外媒体报道,鲸鱼座γ星(恒星)有5颗行星环绕,其中“鲸鱼座γ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鲸鱼座γ星”与其5颗行星构成的天体系统,其级别相当于(  )
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鲸鱼座γ星e”行星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可能是因为(  )
A.该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
B.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是一颗特殊的星球
C.该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
D.该行星体积质量较大,有厚厚的大气层
【答案】1.C
2.C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了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与不干扰。自身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于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存在。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恒星太阳,有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材料中所涉及的鲸鱼座y星也是恒星,有五颗行星环绕因此与太阳系级别相同。
故答案为:C。
2.无法确定该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一颗普通的星球;“鲸鱼座y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说明该行星与恒星的位置适中,表面的温度话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题干中不能确定该行星体积质量巨大。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 (hòu)。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中生代的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生 D.恐龙大繁生
【答案】3.B
4.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3.由材料“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可知,其生活年代约为4亿年左右;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52-5.41亿年为古生代,推知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
B.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
C.哺乳动物繁生在新生代,C错误。
D.恐龙繁生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下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平均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5.裸子植物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总体比较湿润 B.总体比较寒冷
C.冷暖干湿交替 D.温暖干旱明显
6.在图示甲时期(  )
A.被子植物开始出现
B.是铁、金等的成矿时期
C.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D.地壳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答案】5.D
6.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中生代,图示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全球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没有繁盛,A错误。
B.结合所学可知,铁矿形成于太古宙并不是古生代晚期,B错误。
C.在图示甲时期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C正确。
D.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联合古陆,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内,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生长状况 B.温度条件
C.大气成分 D.行星体积
8.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
A.地球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答案】7.B
8.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7.A.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恒星质量不是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B正确。
CD.图中不能显示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CD错误。
故答案为:B。
8.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即太阳位于纵坐标“2”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移动,刚好对应横坐标中的木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木星;据图可知,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金星、地球、天王星都没有位于宜居带,都不会出现生命,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和为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
A.短波 B.W2 C.横波 D.S波
10.若甲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000km B.3500km C.4000km D.4500km
11.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9.B
10.D
11.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9-41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9.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中,纵波的波速较快,能在各态物质中传播。图示相同的距离,传播时间越长,说明波速越慢,W1是横波,W2是纵波。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2,横波不能穿过,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0.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结合左图中曲线,横轴表示震中距,纵轴表示传播时间,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4500km,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1.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和所学知识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是图示三个圆的交点,与三地的距离是各地的震中距,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地球表面各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转换,从而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为四大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①圈层的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13.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④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直接反映的圈层有(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2.A
13.B
14.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上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从地表到大气上界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2.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圈层向其他圈层提供水、无机盐和水蒸气等,是水圈;②圈层产生降水,是大气圈;③圈层产生有机物、氧气等,是生物圈;④圈层是岩石圈。①圈层是水圈,它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大气圈,即②圈层,B错误。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即③圈层,C错误。
D.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即④圈层,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B.地球表面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圈层有时会交错分布,A错误,B正确。
C.③圈层是生物圈,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涉及其他三个圈层,C错误。
D.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④圈层为岩石圈,D错误。
故答案为:B。
1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落红”来源于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该诗句直接反映的圈层是生物圈和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某游客的游记——广西的沌湖事件令我记忆犹新。3月5日在沌湖附近游玩,突然感觉脚底一晃,但巨响之后就再也没有动静,只是湖面开始急剧下降。第二天,湖水已经消失大半,有的地方露出了湖底。昨日被吓坏的村民又迎来了惊喜:湖水没了,留下了数不尽的鱼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自然景观的形成,与游记中所述现象成因类型相似的是(  )
A.广东灿若明霞的丹霞山 B.甘肃张掖的彩色丘陵
C.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峰 D.横断山区山高谷深
16.以下最有可能导致沌湖一夜间“消失”的原因是(  )
A.附近矿山采矿引起地面沉降 B.当地地下暗河的崩塌
C.下游地区抽水和回灌 D.当地特殊的捕鱼方式
【答案】15.C
16.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为地表湖泊经过侵蚀于地下空洞或地下河连接,该种自然景观为喀斯特地貌,我国喀斯特地貌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与之想象的为云南石林,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矿山采矿引起地面沉降会使湖泊水位下降或者流向塌陷处,但湖水不会消失,A错误。
B.该现象为地表湖泊经过侵蚀于地下空洞或地下河连接,导致地表湖泊底部塌陷产生的现象,B正确。
C.下游地区的抽水对上游影响较小,而且不会出现巨大的响声,C错误。
D.特殊的捕鱼方式为鸬鹚捕鱼,不会引起地面震动和巨响,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具有陡壁的小山包”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雅丹地貌最终形成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堆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18.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一东南向 D.东北一西南向
19.南疆地区多流动沙丘,但北疆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却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准噶尔盆地(  )
A.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 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
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 D.水源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
【答案】17.B
18.C
19.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17.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8.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小丘是风沿着裂隙吹蚀形成的,小丘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地区西北风强劲,由此可以判断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向,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A错误。
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B错误。
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都不是形成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原因,C错误。
D.固定沙丘的形成是因为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这些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形成固定沙丘。据图可知,准噶尔盆地虽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但盆地西侧有几处缺口,西北气流有缺口进入,为盆地及周围山地带来降水,水源比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植被对沙粒有固定的作用,因此该地区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丘,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驾驶氢气球环游地球是许多人向往的事情。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讲述了退休气球销售员费迪逊与少年罗素乘坐“飞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险的故事,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从北极出发,上升到1万米高空后,带着二人遨游天际,飞向远方……读《飞屋环游记》剧照,完成下面小题。
20.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  )
A.越来越冷 B.越来越热
C.先变热后变冷 D.先变冷后变热
21.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二人途中感受是(  )
A.一直平稳 B.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 D.一直颠簸
【答案】20.D
21.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从北极出发,上升到1万米高空后,带着二人遨游天际。北极地区纬度较高,对流层高度约为8-9km,1万米的高空已经由对流层进入到平流层。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先冷后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对流层厚度在不同纬度有差异,高纬度对流层厚度约为8—9千米,低纬度约为17—18千米,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二人途中感受是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左图是“南京9月5日和9月6日天气预报图”,右图是“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南京9月6日与9月5日相比(  )
A.温度较低 B.温差较小 C.光照较强 D.风力较强
23.南京在9月5日(  )
A.①较弱 B.②较弱 C.③较强 D.⑤较强
【答案】22.C
23.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2.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9月5日相比,南京9月6日的平均温度更高,A错误。
B.9月6日南京的温差达14℃,而9月5日的温差为6℃,所以9月6日的温差更大,B错误。
C.与9月5日相比,9月6日南京为晴天,云层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弱,因此光照更强,C正确。
D.图中信息表明,两日风向有所变化,但无风力大小信息,因此风力强弱无法判断,D错误。
故答案为:C。
23.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右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③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左图显示,9月5日南京白天多云,夜间中雨。天气变化较大,但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没有影响,A错误。
BC.白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较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较弱,BC错误。
D.白天多云,夜间中雨,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⑤)较强,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山东省成山头位于我国海岸线最东端,是最早看到海上日出的地方,2021年11月某中学前往该地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下左图所示,中午时分,日光和煦,海天一色,写着“天尽头”的石柱耸立岸边。下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与上左图所示时段内温压分布特征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25.根据上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早上日出前天色已亮,主要受①影响
B.中午时分日光和煦,主要是②增强
C.倡导低碳生活是为了增强③
D.海边昼夜温差小,主要是④减弱
【答案】24.B
25.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4.上左图所示时段处在白天,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陆地气温高(等温面向上凸出)、近地面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凸出),高空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海洋气温低(等温面向下凸出),近地面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高空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凸出),结合等温面、等压面变化特征可知,图B符合上左图所示时段内温压分布特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5.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其方式有吸收、反射和散射。早上日出前天色已亮,主要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影响,A正确。
B.②为地面辐射,中午时分日光和煦,主要是太阳辐射影响,与地面辐射无关,B错误。
C.③为大气逆辐射,倡导低碳生活是为了减弱③,C错误。
D.海边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大气逆辐射(③)较强,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是在传统日光温室的背面共用后墙搭建一个背阳的温室。采光面向阳的温室称为阳棚,采光面背阳的温室称为阴棚。采光面向阳的温室采用双层拱形设计,铺设双 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如图为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阳棚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主要是为了(  )
A.增加大气辐射反射 B.减弱大气逆辐射
C.减弱太阳辐射吸收 D.减少地面辐射损失
27.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可阴阳互补,阴棚对阳棚的有利影响是(  )
A.减少热量散失 B.减少水分散失
C.增大昼夜温差 D.增加空气流通
28.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是(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答案】26.D
27.A
28.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6.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温室与传统温室相比,地面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而根据所学,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因此不能增加大气辐射,A错误。
B.白天双层棚膜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主要是可见光)进入,加热棚内地面,而日落后防寒棉被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棚内热量损失,与传统日光温室相比更能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误。
C.这样做不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错误。
D.阳棚铺设双层棚膜以及防寒棉被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温,减少大棚内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D正确。
故答案为:D。
27.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阴棚位于阳棚北面,中间共用一堵墙,组成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这样就能更好地阻挡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阳棚内热量散失,A正确。
BD.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和传统日光温室都是封闭空间,棚内水汽不能散失,与外界空气很少交换,因此BD错误。
C.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不能起到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A。
28.由材料“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采光面向阳的温室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可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起到保温的作用,说明该地气温低,热量少。因此推断应该是纬度最高的东北地区,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每年4-5月的白天,观察呼伦贝尔草原开垦地上的目标物时,目标物往往出现强烈的颤动现象,近地层像被火炉烘烤一样,热气腾腾,当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地气上升”。“地气上升”能把开垦地中的细小颗粒物带出并形成扬尘,当扬尘到达草地上方后,就很快衰减和消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开垦地的扬尘到达草地上方后,很快衰减和消失,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开垦地盛行上升气流 B.开垦地地面温度降低
C.草地上盛行下沉气流 D.草地上方空气湿度大
30.下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符合“地气上升”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29.C
30.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垦地盛行上升气流不是开垦地的扬尘到达草地上方后很快衰减和消失最主要的原因,A错误。
B.开垦地地面温度升温快,温度高,B错误。
C.每年4~ 5月的白天,近地层像被火炉烘烤-一样, 说明温度较高,开垦地是裸地,植被少,升温快,气流上升,有利于“地气上升”, 把开垦地中的细小颗粒物带出并形成扬尘;草地升温慢,气温低于开垦地,气流下沉,不利于“地气上升”。气流下沉把草地上方细小颗粒物带至地表,C正确。
D.草地上方空气湿度大,利于给扬尘增重,利于其下沉,但不是很快衰减和消失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3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气上升现象出现在白天,开垦地是裸地,植被少,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气压,草地则相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近地面水平气流由草地流向开垦地,高空气流由开垦地流向草地,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点燃孔明灯后,下列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内部空气密度增大 B.内部空气密度减小
C.内部空气气压升高 D.内部空气气压不变
32.如在图中丁地燃放孔明灯,近地面可能飞行方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答案】31.B
32.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3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明灯底部点火以后,内部中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下降,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丁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南方向指向西北方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位于北半球的我国近地面风向应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转成东南风,孔明灯有可能向西北方向飞行,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2020年11月28日,佛山某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傍晚最美的天空(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3.该学生拍摄的“最美天空”,这种现象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34.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35.用上图解释“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
A.⑤较弱,③较弱 B.②较弱,③较强
C.①较弱,⑤较强 D.⑤较强,③较强
【答案】33.A
34.C
35.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3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佛山某学生拍到了红彤彤的晚霞,该现象出现在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的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在于地面辐射,图中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大气的反射(削弱)作用,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3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云层较薄,白天时太阳辐射(②)较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⑤)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时,由于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③)的保温作用较差,温度较低,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6.(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如图甲所示),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湖区周围风力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湖陆风冬季明显弱于夏季。在湖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作用下,湖区a气象站检测该地雨季多夜雨(如图乙所示),同时年内平均气温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如图丙)。
(1)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纳木错冬季湖陆风弱的原因。
(2)请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纳木错夏季多夜雨的原因。
(3)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a气象观测站8月比1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
【答案】(1)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导致湖陆温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湖陆风弱。
(2)夏季,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夜晚湖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3)8月降水较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变化小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冬季湖陆风弱,说明冬季湖泊与陆地的温差小。结合区域知识可知,冬季纳木错所在区域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纳木错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导致湖陆温差减小,温差减小,空气垂直运动减弱,近地面湖泊与陆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湖陆风减弱。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受湖泊和周边陆地热力性质的影响,白天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夜间,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降温慢,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加上湖面水汽充足(夏季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易形成降水,因此湖区多夜雨。
(3)由乙图可知,8月降水较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导致气温较低;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变化小。
【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1)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冬季湖陆风弱,说明冬季湖泊与陆地的温差小。结合区域知识可知,冬季纳木错所在区域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纳木错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导致湖陆温差减小,温差减小,空气垂直运动减弱,近地面湖泊与陆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湖陆风减弱。
(2)受湖泊和周边陆地热力性质的影响,白天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夜间,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降温慢,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加上湖面水汽充足(夏季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易形成降水,因此湖区多夜雨。
(3)由乙图可知,8月降水较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导致气温较低;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变化小。
37.(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位于江汉平原,因为长江干流河道在平原上摆荡,侧蚀强烈,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天鹅洲故道原有连接通道与长江连通,1998年后修建沿江大堤后,仅汛期长江水才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天鹅洲故道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这块湿地已建有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保护区。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简示图和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研究表明: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携带的物质粒径大,沉积速率慢,当河流流速慢时,携带的物质粒径小,沉积速率快速增加。下表是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
沉积年代 沉积物深度 沉积物颗粒 沉积速率
阶段四(1972~2012年) 0~26cm 粗 0.63cm/a
阶段三(1959~1971年) 26~52cm 极细 2.17cm/a
阶段二(1936~1958年) 53~70cm 自下而上,由粗到细 0.77cm/a
阶段一(1916~1935年) 71~85cm 粗 0.74cm/a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描述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和河水流速的变化特点,并由此推断天鹅洲故道完成裁弯取直大致年份。
【答案】(1)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沉积物颗粒先变细后变粗;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年份:1972年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为: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结合天鹅洲长江故道四个形成过程图分析,首先是河流出现曲流,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再次是河水自然裁弯取直,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最后是形成牛轭湖,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据表格数据显示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在阶段三之前是由粗变细,从阶段三到阶段四再由细变粗;河流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河流流速越慢沉积物颗粒越小,所以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表中沉积物颗粒变化最大的是1972年附近,沉积物颗粒由极细变成粗,说明流速突然加快,河流最可能在1972年出现裁弯取直。
【点评】牛轭湖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河道弯曲:河流一开始流动,便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发生偏转;不断弯曲: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道越来越弯曲;截弯取直:雨季来临时,河水流速突然增加,弯曲河道的临近处,被河水冲破,发生“截弯取直”;截弯取直后,原有河道被废弃,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成为牛角状的湖泊,即为“牛轭湖”。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为: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结合天鹅洲长江故道四个形成过程图分析,首先是河流出现曲流,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再次是河水自然裁弯取直,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最后是形成牛轭湖,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据表格数据显示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在阶段三之前是由粗变细,从阶段三到阶段四再由细变粗;河流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河流流速越慢沉积物颗粒越小,所以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表中沉积物颗粒变化最大的是1972年附近,沉积物颗粒由极细变成粗,说明流速突然加快,河流最可能在1972年出现裁弯取直。
1 / 1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据国外媒体报道,鲸鱼座γ星(恒星)有5颗行星环绕,其中“鲸鱼座γ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鲸鱼座γ星”与其5颗行星构成的天体系统,其级别相当于(  )
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鲸鱼座γ星e”行星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可能是因为(  )
A.该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
B.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是一颗特殊的星球
C.该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
D.该行星体积质量较大,有厚厚的大气层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 (hòu)。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中生代的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生 D.恐龙大繁生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下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平均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5.裸子植物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总体比较湿润 B.总体比较寒冷
C.冷暖干湿交替 D.温暖干旱明显
6.在图示甲时期(  )
A.被子植物开始出现
B.是铁、金等的成矿时期
C.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D.地壳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内,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生长状况 B.温度条件
C.大气成分 D.行星体积
8.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
A.地球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和为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
A.短波 B.W2 C.横波 D.S波
10.若甲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000km B.3500km C.4000km D.4500km
11.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地球表面各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转换,从而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为四大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①圈层的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13.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④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直接反映的圈层有(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某游客的游记——广西的沌湖事件令我记忆犹新。3月5日在沌湖附近游玩,突然感觉脚底一晃,但巨响之后就再也没有动静,只是湖面开始急剧下降。第二天,湖水已经消失大半,有的地方露出了湖底。昨日被吓坏的村民又迎来了惊喜:湖水没了,留下了数不尽的鱼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自然景观的形成,与游记中所述现象成因类型相似的是(  )
A.广东灿若明霞的丹霞山 B.甘肃张掖的彩色丘陵
C.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峰 D.横断山区山高谷深
16.以下最有可能导致沌湖一夜间“消失”的原因是(  )
A.附近矿山采矿引起地面沉降 B.当地地下暗河的崩塌
C.下游地区抽水和回灌 D.当地特殊的捕鱼方式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具有陡壁的小山包”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雅丹地貌最终形成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堆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18.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一东南向 D.东北一西南向
19.南疆地区多流动沙丘,但北疆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却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准噶尔盆地(  )
A.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 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
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 D.水源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驾驶氢气球环游地球是许多人向往的事情。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讲述了退休气球销售员费迪逊与少年罗素乘坐“飞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险的故事,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从北极出发,上升到1万米高空后,带着二人遨游天际,飞向远方……读《飞屋环游记》剧照,完成下面小题。
20.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  )
A.越来越冷 B.越来越热
C.先变热后变冷 D.先变冷后变热
21.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二人途中感受是(  )
A.一直平稳 B.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 D.一直颠簸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左图是“南京9月5日和9月6日天气预报图”,右图是“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南京9月6日与9月5日相比(  )
A.温度较低 B.温差较小 C.光照较强 D.风力较强
23.南京在9月5日(  )
A.①较弱 B.②较弱 C.③较强 D.⑤较强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山东省成山头位于我国海岸线最东端,是最早看到海上日出的地方,2021年11月某中学前往该地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下左图所示,中午时分,日光和煦,海天一色,写着“天尽头”的石柱耸立岸边。下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与上左图所示时段内温压分布特征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25.根据上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早上日出前天色已亮,主要受①影响
B.中午时分日光和煦,主要是②增强
C.倡导低碳生活是为了增强③
D.海边昼夜温差小,主要是④减弱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是在传统日光温室的背面共用后墙搭建一个背阳的温室。采光面向阳的温室称为阳棚,采光面背阳的温室称为阴棚。采光面向阳的温室采用双层拱形设计,铺设双 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如图为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阳棚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主要是为了(  )
A.增加大气辐射反射 B.减弱大气逆辐射
C.减弱太阳辐射吸收 D.减少地面辐射损失
27.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可阴阳互补,阴棚对阳棚的有利影响是(  )
A.减少热量散失 B.减少水分散失
C.增大昼夜温差 D.增加空气流通
28.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是(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每年4-5月的白天,观察呼伦贝尔草原开垦地上的目标物时,目标物往往出现强烈的颤动现象,近地层像被火炉烘烤一样,热气腾腾,当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地气上升”。“地气上升”能把开垦地中的细小颗粒物带出并形成扬尘,当扬尘到达草地上方后,就很快衰减和消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开垦地的扬尘到达草地上方后,很快衰减和消失,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开垦地盛行上升气流 B.开垦地地面温度降低
C.草地上盛行下沉气流 D.草地上方空气湿度大
30.下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符合“地气上升”现象的是(  )
A. B.
C. D.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燃放孔明灯是我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下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点燃孔明灯后,下列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内部空气密度增大 B.内部空气密度减小
C.内部空气气压升高 D.内部空气气压不变
32.如在图中丁地燃放孔明灯,近地面可能飞行方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2020年11月28日,佛山某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傍晚最美的天空(左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3.该学生拍摄的“最美天空”,这种现象出现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34.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35.用上图解释“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
A.⑤较弱,③较弱 B.②较弱,③较强
C.①较弱,⑤较强 D.⑤较强,③较强
36.(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如图甲所示),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湖区周围风力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湖陆风冬季明显弱于夏季。在湖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作用下,湖区a气象站检测该地雨季多夜雨(如图乙所示),同时年内平均气温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如图丙)。
(1)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纳木错冬季湖陆风弱的原因。
(2)请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纳木错夏季多夜雨的原因。
(3)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a气象观测站8月比1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
37.(2024高一上·和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位于江汉平原,因为长江干流河道在平原上摆荡,侧蚀强烈,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天鹅洲故道原有连接通道与长江连通,1998年后修建沿江大堤后,仅汛期长江水才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天鹅洲故道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这块湿地已建有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保护区。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简示图和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研究表明: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携带的物质粒径大,沉积速率慢,当河流流速慢时,携带的物质粒径小,沉积速率快速增加。下表是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
沉积年代 沉积物深度 沉积物颗粒 沉积速率
阶段四(1972~2012年) 0~26cm 粗 0.63cm/a
阶段三(1959~1971年) 26~52cm 极细 2.17cm/a
阶段二(1936~1958年) 53~70cm 自下而上,由粗到细 0.77cm/a
阶段一(1916~1935年) 71~85cm 粗 0.74cm/a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描述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和河水流速的变化特点,并由此推断天鹅洲故道完成裁弯取直大致年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了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与不干扰。自身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于生命生存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存在。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恒星太阳,有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材料中所涉及的鲸鱼座y星也是恒星,有五颗行星环绕因此与太阳系级别相同。
故答案为:C。
2.无法确定该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一颗普通的星球;“鲸鱼座y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说明该行星与恒星的位置适中,表面的温度话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题干中不能确定该行星体积质量巨大。
故答案为:C。
【答案】3.B
4.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3.由材料“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可知,其生活年代约为4亿年左右;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52-5.41亿年为古生代,推知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
B.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
C.哺乳动物繁生在新生代,C错误。
D.恐龙繁生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5.D
6.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中生代,图示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全球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没有繁盛,A错误。
B.结合所学可知,铁矿形成于太古宙并不是古生代晚期,B错误。
C.在图示甲时期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C正确。
D.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联合古陆,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B
8.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7.A.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恒星质量不是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B正确。
CD.图中不能显示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CD错误。
故答案为:B。
8.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即太阳位于纵坐标“2”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移动,刚好对应横坐标中的木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木星;据图可知,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金星、地球、天王星都没有位于宜居带,都不会出现生命,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9.B
10.D
11.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9-41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9.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中,纵波的波速较快,能在各态物质中传播。图示相同的距离,传播时间越长,说明波速越慢,W1是横波,W2是纵波。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2,横波不能穿过,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0.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甲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结合左图中曲线,横轴表示震中距,纵轴表示传播时间,则甲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4500km,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1.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和所学知识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是图示三个圆的交点,与三地的距离是各地的震中距,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A
13.B
14.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岩石圈的范围是上地幔上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从地表到大气上界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2.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圈层向其他圈层提供水、无机盐和水蒸气等,是水圈;②圈层产生降水,是大气圈;③圈层产生有机物、氧气等,是生物圈;④圈层是岩石圈。①圈层是水圈,它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大气圈,即②圈层,B错误。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即③圈层,C错误。
D.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即④圈层,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B.地球表面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圈层有时会交错分布,A错误,B正确。
C.③圈层是生物圈,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涉及其他三个圈层,C错误。
D.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④圈层为岩石圈,D错误。
故答案为:B。
1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落红”来源于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该诗句直接反映的圈层是生物圈和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5.C
16.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为地表湖泊经过侵蚀于地下空洞或地下河连接,该种自然景观为喀斯特地貌,我国喀斯特地貌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与之想象的为云南石林,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矿山采矿引起地面沉降会使湖泊水位下降或者流向塌陷处,但湖水不会消失,A错误。
B.该现象为地表湖泊经过侵蚀于地下空洞或地下河连接,导致地表湖泊底部塌陷产生的现象,B正确。
C.下游地区的抽水对上游影响较小,而且不会出现巨大的响声,C错误。
D.特殊的捕鱼方式为鸬鹚捕鱼,不会引起地面震动和巨响,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7.B
18.C
19.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17.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8.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小丘是风沿着裂隙吹蚀形成的,小丘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地区西北风强劲,由此可以判断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向,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A错误。
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B错误。
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都不是形成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原因,C错误。
D.固定沙丘的形成是因为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这些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形成固定沙丘。据图可知,准噶尔盆地虽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但盆地西侧有几处缺口,西北气流有缺口进入,为盆地及周围山地带来降水,水源比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植被对沙粒有固定的作用,因此该地区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丘,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20.D
21.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从北极出发,上升到1万米高空后,带着二人遨游天际。北极地区纬度较高,对流层高度约为8-9km,1万米的高空已经由对流层进入到平流层。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先冷后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对流层厚度在不同纬度有差异,高纬度对流层厚度约为8—9千米,低纬度约为17—18千米,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故二人途中感受是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2.C
23.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2.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9月5日相比,南京9月6日的平均温度更高,A错误。
B.9月6日南京的温差达14℃,而9月5日的温差为6℃,所以9月6日的温差更大,B错误。
C.与9月5日相比,9月6日南京为晴天,云层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弱,因此光照更强,C正确。
D.图中信息表明,两日风向有所变化,但无风力大小信息,因此风力强弱无法判断,D错误。
故答案为:C。
23.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右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③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左图显示,9月5日南京白天多云,夜间中雨。天气变化较大,但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没有影响,A错误。
BC.白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较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较弱,BC错误。
D.白天多云,夜间中雨,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⑤)较强,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24.B
25.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4.上左图所示时段处在白天,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陆地气温高(等温面向上凸出)、近地面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凸出),高空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海洋气温低(等温面向下凸出),近地面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高空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凸出),结合等温面、等压面变化特征可知,图B符合上左图所示时段内温压分布特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5.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其方式有吸收、反射和散射。早上日出前天色已亮,主要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影响,A正确。
B.②为地面辐射,中午时分日光和煦,主要是太阳辐射影响,与地面辐射无关,B错误。
C.③为大气逆辐射,倡导低碳生活是为了减弱③,C错误。
D.海边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大气逆辐射(③)较强,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6.D
27.A
28.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6.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温室与传统温室相比,地面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而根据所学,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因此不能增加大气辐射,A错误。
B.白天双层棚膜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主要是可见光)进入,加热棚内地面,而日落后防寒棉被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棚内热量损失,与传统日光温室相比更能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误。
C.这样做不能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错误。
D.阳棚铺设双层棚膜以及防寒棉被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温,减少大棚内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D正确。
故答案为:D。
27.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阴棚位于阳棚北面,中间共用一堵墙,组成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这样就能更好地阻挡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阳棚内热量散失,A正确。
BD.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和传统日光温室都是封闭空间,棚内水汽不能散失,与外界空气很少交换,因此BD错误。
C.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不能起到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A。
28.由材料“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采光面向阳的温室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可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起到保温的作用,说明该地气温低,热量少。因此推断应该是纬度最高的东北地区,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9.C
30.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2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垦地盛行上升气流不是开垦地的扬尘到达草地上方后很快衰减和消失最主要的原因,A错误。
B.开垦地地面温度升温快,温度高,B错误。
C.每年4~ 5月的白天,近地层像被火炉烘烤-一样, 说明温度较高,开垦地是裸地,植被少,升温快,气流上升,有利于“地气上升”, 把开垦地中的细小颗粒物带出并形成扬尘;草地升温慢,气温低于开垦地,气流下沉,不利于“地气上升”。气流下沉把草地上方细小颗粒物带至地表,C正确。
D.草地上方空气湿度大,利于给扬尘增重,利于其下沉,但不是很快衰减和消失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3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气上升现象出现在白天,开垦地是裸地,植被少,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气压,草地则相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近地面水平气流由草地流向开垦地,高空气流由开垦地流向草地,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31.B
32.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点评】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3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明灯底部点火以后,内部中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下降,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3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丁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南方向指向西北方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位于北半球的我国近地面风向应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转成东南风,孔明灯有可能向西北方向飞行,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3.A
34.C
35.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3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佛山某学生拍到了红彤彤的晚霞,该现象出现在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的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在于地面辐射,图中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大气的反射(削弱)作用,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3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云层较薄,白天时太阳辐射(②)较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⑤)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时,由于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③)的保温作用较差,温度较低,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6.【答案】(1)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导致湖陆温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湖陆风弱。
(2)夏季,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夜晚湖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3)8月降水较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变化小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冬季湖陆风弱,说明冬季湖泊与陆地的温差小。结合区域知识可知,冬季纳木错所在区域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纳木错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导致湖陆温差减小,温差减小,空气垂直运动减弱,近地面湖泊与陆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湖陆风减弱。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受湖泊和周边陆地热力性质的影响,白天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夜间,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降温慢,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加上湖面水汽充足(夏季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易形成降水,因此湖区多夜雨。
(3)由乙图可知,8月降水较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导致气温较低;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变化小。
【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1)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垂直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冬季湖陆风弱,说明冬季湖泊与陆地的温差小。结合区域知识可知,冬季纳木错所在区域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纳木错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导致湖陆温差减小,温差减小,空气垂直运动减弱,近地面湖泊与陆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湖陆风减弱。
(2)受湖泊和周边陆地热力性质的影响,白天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夜间,湖泊与周围陆地相比降温慢,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加上湖面水汽充足(夏季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易形成降水,因此湖区多夜雨。
(3)由乙图可知,8月降水较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导致气温较低;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气温日变化小。
37.【答案】(1)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沉积物颗粒先变细后变粗;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年份:1972年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为: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结合天鹅洲长江故道四个形成过程图分析,首先是河流出现曲流,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再次是河水自然裁弯取直,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最后是形成牛轭湖,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据表格数据显示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在阶段三之前是由粗变细,从阶段三到阶段四再由细变粗;河流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河流流速越慢沉积物颗粒越小,所以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表中沉积物颗粒变化最大的是1972年附近,沉积物颗粒由极细变成粗,说明流速突然加快,河流最可能在1972年出现裁弯取直。
【点评】牛轭湖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河道弯曲:河流一开始流动,便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发生偏转;不断弯曲: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道越来越弯曲;截弯取直:雨季来临时,河水流速突然增加,弯曲河道的临近处,被河水冲破,发生“截弯取直”;截弯取直后,原有河道被废弃,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成为牛角状的湖泊,即为“牛轭湖”。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为: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结合天鹅洲长江故道四个形成过程图分析,首先是河流出现曲流,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再次是河水自然裁弯取直,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最后是形成牛轭湖,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据表格数据显示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在阶段三之前是由粗变细,从阶段三到阶段四再由细变粗;河流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河流流速越慢沉积物颗粒越小,所以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表中沉积物颗粒变化最大的是1972年附近,沉积物颗粒由极细变成粗,说明流速突然加快,河流最可能在1972年出现裁弯取直。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