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课件(共6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百合花》课件(共6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7张PPT)
茹志娟
《百合花》犹如春日阳光下的一枝野百合含笑春风,茹志鹃以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十足的人文关怀设置了一个个情趣迭生的镜头与画面,让人们在尽情地“看”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短短六千字的叙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虚实相生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更能“看”出战争年代那种特殊的人情美、人性美及掩藏在与战争格格不入的优美环境后复杂丰富的情感。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小说《百合花》诞生的1958年,反右派斗争紧锣密鼓地展开着,作者茹志鹃的丈夫也是被批斗的对象,茹志鹃束手无策,这种人斗人的痛苦现况,使她怀念战争时期圣洁的人际情感,她创作了《百合花》加以赞美和对比。
小说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典型环境
三要素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1、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2、借被子
3、通讯员救人牺牲
4、新媳妇献被子
整体感知
《百合花》之情节
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献被)
第一部分( 1-23):开端
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带路)
第二部分(24-43):发展
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借被)
第三部分(44-57):高潮
通讯员救人牺牲。(牺牲)
第四部分(58-59):结局
找线索,理情节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11段)
本段插叙了“我”对故乡竹海和拖毛竹的场景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情节作用
知识补充: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1.对情节的作用。照应前文或标题;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产生波澜,出人意料等。
2.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了( )的人物形象或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暗示了人物命运。
3.对环境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等);渲染气氛。
4.对主题的作用。揭示或深化了( )主题。
5.对读者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震撼读者内心。
考点链接: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11段)
本段插叙了“我”对故乡竹海和拖毛竹的场景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情节作用
①通过描绘竹海、山道和拖毛竹的场景,营造了自然、安静祥和的氛围,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环境)
②通过想象通讯员的生活环境,映射出小通讯员善良纯朴的性格特点,景物美和人物美和谐统一。(人物)
③推动了故事情节和“我”的感情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产生兴趣和喜欢起来。(情节)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
文章最后写了新媳妇献被子的情节,她的表情和动作都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情节作用
①和前文小通讯员借被子的情节相照应,新媳妇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的事迹对新媳妇的感染。(情节)
②揭示了新媳妇美好的心灵,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进一步衬托了小通讯员的崇高形象。(人物)
③通过这种态度的转变,深化了军民鱼水情的主题。(主题)
④打动读者,震撼读者内心,使得读者对小通讯员更加崇敬。(读者)
情节
1.小标题式概括
2.表达式概括
①概括情节
1.叙述人称(一、二、三人称)
2.叙述顺序(顺,插,补,平)
3.叙述技巧等
③情节手法
“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情节,环境,人物,主题)
②情节作用
考点框架
“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括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个方面考虑,另外加入读者的感受。即:这三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其自身的作用外,都要考虑其他三个方面,还有读者的感受。
《百合花》之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文本的艺术展现。
环境作用 环境 人物 情节 主题
自然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故事展开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①烘托心情(心理);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后文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是全文的线索;④与标题相照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社会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故事展开的时代背景;②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心情(心理);④表现人物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深化主题。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第四段)
①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和平的景象。(环境)
②烘托了人物心情,表现了“我”的临危不惧和乐观主义精神。(人物)
③为通讯员的出场做铺垫。(情节)
④使读者感受到环境美与品格美的统一。(读者)
分析《百合花》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第45段)
①通过对满月,野火,照明弹等主体事物的描写,渲染了战场上紧张的氛围。(环境)
②暗示了下文战斗的惨烈,为后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情节)
③烘托出“我”对前沿战士的担忧和对敌人憎恨的心理。(人物)
分析《百合花》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
概括环境特点
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百合花》之人物和物象
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茅盾
正面
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
环境烘托
人物衬托
他人言语
考点链接:塑造人物形象手法
情节推动
对比、抑扬结合
其他
人物形象探究
文中的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7段)“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
(42段)“他背的步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枝野菊花。”
外貌描写
朴实纯朴
细节描写
热爱生活
(8段)“见我挨他坐下,立刻张皇起来,局促不安;问他话时脸涨得通红;(21段)“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23段)“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神态、动作
心理描写
纯朴害羞
(17段)“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动作描写
细心体贴
语言描写
勇敢无畏
有革命精神
(6段)“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就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7段)“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穿一身洗淡了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35、36、39段)“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的新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阿......那我们再送回去吧”
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腼腆害羞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善良纯朴
(54段)“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子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侧面描写
英勇无畏
(41、42段)“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摸出两个馒头,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
心理描写
害羞,有革命精神
动作描写
细心体贴
(25段)“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34段)小通讯员在“我”的帮助下终于借到被子后,“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衣肩上挂了一个破洞,也不愿意让新媳妇给他补上。
答题思路:
格式一:
①总括:XX是一个(内、外在形象特点)的(社会角色)形象。
②分析:结合文本逐个具体分析。
格式二:
①外形+举例(结合文本)。
②内品+举例(结合文本)。
③内品+举例(结合文本)。
考点链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文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分析小通讯员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
①小通讯员是一个纯朴害羞、不畏牺牲、细心体贴、热爱生活、善良淳朴的军人形象。
②纯朴害羞。小通讯员和“我”聊天时,“脸涨得通红”“忸怩起来”等体现了小通讯员的腼腆害羞。
③不畏牺牲。小通讯员为了救战友牺牲了自己,体现了他的舍己为人,不畏牺牲的形象。
④细心体贴。小通讯员在护送“我”时时刻跟随着我,对同志细心体贴。
⑤热爱生活。小通讯员插在枪筒里几根树枝,后来又添了一枝野菊花的细节描写,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充满朝气的性格特征。
文中的新媳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用笔将文中有关新媳妇句子画出来,并分析手法,总结形象。
人物形象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30段)“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动作、神态
描写
羞涩腼腆
心理、动作
描写
通情达理
(34段)那媳妇一边笑着,一边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神态、动作
描写
善良体贴
(33段)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
外貌描写
质朴美丽
动作描写
质朴坦率
(30段)“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30段)“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55-58段)
①“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了,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②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着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③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
④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身上。”
心理、神态
羞涩腼腆
动作
神态
表现手法—对比
善良真诚
神态、动作、
语言
温柔善良
(44段)“笑眯眯地抿着嘴”,东张西望要找那位“同志弟”;得知“同志弟”已去前沿就“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完“他可受我的气了”,又“抿着嘴笑着”
(52段)“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文中的小媳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物形象
①新媳妇是一个美丽纯朴、 通情达理、温柔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
②美丽纯朴。“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等描写体现了小媳妇的美丽纯朴。
③通情达理。为了革命主动拿出自己的新被子体现了小媳妇通情达理,识大体。
④温柔善良。文章最后缝小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并把被子盖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善良与真诚。
小通讯员
新媳妇
是一个憨厚朴实,拘谨腼腆、舍己为人的通讯员形象。
是一个美丽、淳朴、善良的农村女性形象
两位平凡普通的人,闪耀着人情美、人性美的光辉
总结主旨: 通过刻画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主要人物,展现了战争年代人们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歌颂了革命战士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 。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那么,“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1.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述说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对情节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对人物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4.对环境的作用。提供具体环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5.对主题的作用。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
考点链接:小说中“我”的作用
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讲述故事)
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也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
③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人物)
④通过“我”交代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战争年代。(环境)
⑤通过“我”和小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体现了“歌颂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主题)
《百合花》中的“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百合花》中有哪些物象?
1.小通讯员插在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2.小通讯员送“我”的馒头。
3.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小说中的物象虽然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小说中的物象有什么作用?
1.物象自身的作用:物象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2.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串起相关情节,成为全文线索;为下文做铺垫;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3.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表现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4.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增加美感,暗示社会环境。
5.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考点链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①百合花具有清雅高洁的象征,百合花被子也象征着新媳妇的质朴善良和小通讯员的英勇无畏。(物象自身)
②文章中的借被子和献被子情节都是通过百合花被子展开,被子推动了情节发展。(情节)
③借被子和献被子过程中新媳妇表现的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新媳妇善良高尚的性格特点。(人物)
④通过百合花被子表现了军民鱼水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体现了“歌颂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主题)
《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人物
形象
1.是概括还是分析
2.是性格还是形象
作用
1.人称(一、二、三人称)
2.人物描写(直接,间接)
手法
1.主要人物
2.次要人物
3.物象作用
4.“我”的作用
形象作用 自身 人物 情节 环境 主题
主要人物 自身鲜明的性格特点。 自身鲜明的性格特点。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线索的作用等。 映射社会环境。 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丰富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 自身鲜明的性格特点。 衬托主要人物。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线索的作用等。 映射社会环境。 主次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主题。
物象 自身鲜明的性格特点。 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 往往推动情节发展,是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 暗示时代特点或氛围;对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环境。 揭示主题。
“我” “我”是第一人称,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 (“我”在文中是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线索的作用等。 映射社会环境。 主次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主题。
《百合花》之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某种程度上说,标题就是作者创作意图的精要概括。
《百合花》作为题目,有何含义?
标题含义答题步骤:
1.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象征、比喻、反语、引用等。
2.分析标题的表层义。(最浅层的意思)
3.分析标题的深层义。(联系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考点链接:小说标题的含义
知识补充: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例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夜”,表面上指的是夜晚,实指黑暗统治;“路”表面上指道路,实指革命征途。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广大的抗日军民和他们不屈的精神意志。
①题目《百合花》运用了借代、象征的手法。
②表层义
“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
③深层义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百合花》中的标题在小说中有何含义?
《百合花》作为题目,有何作用?
1.标题自身的艺术效果: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百合花》
2.对情节的作用。呼应情节;概括小说主要事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项链》
3.对人物的作用。暗示人物命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
4.对环境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感情基调。《边城》
5.对主题的作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对主题有画龙点睛作用。《祝福》
6.对读者的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考点链接:小说中标题的作用
①题目《百合花》运用了借代、象征的手法,形象生动。(手法)
②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烘托)通讯员和新媳妇美丽纯洁、朴实高尚的人物形象。(人物)
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人情美。(主题)
④给读者以百合花般纯洁美好的印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读者)
《百合花》中的标题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百合花》之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
细节 描写 文中段落 具体作用
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7、42 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和热爱生活的形象。
两个干硬的馒头 42 通讯员给“我”开饭,留下的两个馒头。 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体贴。
57 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那两个馒头。 照应前文,“我”对物存人亡的悲痛之情。
通讯员衣服上的 破洞 34 抱被子时因慌张挂破上衣 表现通讯员的腼腆羞涩,为下文新媳妇从伤员中认出他来作铺垫。
43 通讯员已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呼应前文;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
53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进一步证实了通讯员的身份,且说明他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
56 新媳妇缝那个破洞。 表现新媳妇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她对烈士的敬爱和悲痛之情。
《百合花》之女性视角
有评论家说:“《百合花》是女性视角下的抒情挽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采用女性视角的表达效果。
女性视角的表达效果
①选材上,运用女性视角,可以以小见大。小说正是通过借被子这件小事,来引入主题的。
②主旨上,以女性视角来描写战争,弱化了战争场景,突出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
③手法上,注重细节描写,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使情节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饱满。
④语言上,以中秋节为背景,用“野菊花”“百合花等富有浪漫色彩的事物,增添了小说的诗情画意。
《百合花》之诗化特点
革命文学也可以具有诗化特点,请结合茹志鹃的《百合花》,围绕“诗化”这一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
《百合花》的诗化特点
①核心意象的诗化:以“百合花”被子为核心意象,赋予纯洁、美好、牺牲的象征意义,构建革命语境下的诗意符号。
②情感诗化:通过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互动,展现含蓄深沉的人性温情,将革命激情融入日常情感的诗意书写。
③语言诗化:运用清新柔美的语言,如对自然景物、人物神态的细腻描摹,营造诗意氛围。
④情节诗化:以舒缓的叙事节奏替代激烈冲突,在平凡场景中凸显革命精神的诗意内核。
⑤主题诗化: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将革命主题与人性美结合。
《百合花》知识点回顾:
1.情节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形象
3.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4.“我”的作用
5.人物的作用
6.物象的作用
7.环境的作用
8.标题的含义
9.标题的作用
10.细节描写的作用
11.女性视角的表达效果
12.诗化小说特点
这篇小说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用百合花象征了军民之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之所在。
高考链接——2025年高考Ⅱ卷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节选)[注]
吴敬梓
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花坛酒社,都没有那些才俊之人;礼乐文章,也不见那些贤人讲究。论出处,不过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论豪侠,不过有余的就会奢华,不足的就见萧索。凭你有李杜的文章,颜曾的品行,却是也没有一个人来问你。所以那些大户人家,冠昏丧祭,乡绅堂里,坐着几个席头,无非讲的是些升迁调降的官场;就是那贫贱儒生,又不过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那知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他祖代是三牌楼卖菜的,到他父亲手里穷了,把菜园都卖掉了。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后来父亲死了,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关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那庵临着乌龙潭,正是初夏的天气,一潭簇新的荷叶,亭亭浮在水上。这庵里曲曲折折,也有许多亭榭,那些游人都进来顽耍。王太走将进来,各处转了一会,走到柳阴树下,一个石台,两边四条石凳,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一个穿宝蓝的道:“我们这位马先生前日在扬州盐台那里,下的是一百一十两的彩,他前后共赢了二千多银子。”【写妙意庵之清新景色,正为烘托大老官之庸俗谈吐。】一个穿玉色的少年道:“我们这马先生是天下的大国手,只有这卞先生受两子还可以敌得来。只是我们要学到卞先生的地步,也就着实费力了。”王太就挨着身子上前去偷看。小厮们看见他穿的褴褛,推推搡搡,不许他上前。底下坐的主人道:“你这样一个人,也晓得看棋?”王太道:“我也略晓得些。”撑着看了一会,嘻嘻的笑。
那姓马的道:“你这人会笑,难道下得过我们?”王太道:“也勉强将就。”主人道:“你是何等之人,好同马先生下棋!”姓卞的道:“他既大胆,就叫他出个丑何妨!才晓得我们老爷们下棋,【姓卞的所说“我们老爷们”即姓马的所说“我们”。“我们”虽含蓄,却已将两种身份划清;只因王太不买账,姓卞的方说清“我们老爷们”。】不是他插得嘴的!”王太也不推辞,摆起子来,就请那姓马的动着。旁边人都觉得好笑。那姓马的同他下了几着,觉得他出手不同。下了半盘,站起身来道:“我这棋输了半子了。”那些人都不晓得。姓卞的道:“论这局面,却是马先生略负了些。”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一个是做裁缝的。这人姓荆,名元,五十多岁,在三山街开着一个裁缝铺。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朋友们和他相与的问他道:“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朋友们听了他这一番话,也就不和他亲热。
一日,荆元吃过了饭,思量没事,一径踱到清凉山来。这清凉山是城西极幽静的所在。他有一个老朋友,姓于,住在山背后。那于老者也不读书,也不做生意,养了五个儿子,最长的四十多岁,小儿子也有二十多岁。老者督率着他五个儿子灌园。那园却有二三百亩大,中间空隙之地,种了许多花卉,堆着几块石头。老者就在那旁边盖了几间茅草房,手植的几树梧桐,长到三四十围大。老者看看儿子灌了园,也就到茅斋生起火来,煨好了茶,吃着,看那园中的新绿。这日,荆元步了进来,于老者迎着道:“好些时不见老哥来,生意忙的紧?”荆元道:“正是。今日才打发清楚些,特来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壶现成茶,请用杯。”斟了送过来。荆元接了,坐着吃,道:“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却是那里取来的这样好水?”于老者道:“我们城西不比你城南,到处井泉都是吃得的。”荆元道:“古人动说桃源避世,我想起来,那里要甚么桃源!只如老爹这样清闲自在,住在这样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现在的活神仙了!”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拙一样事也不会做,怎的如老哥会弹一曲琴,也觉得消遣些。近来想是一发弹的好了,可好几时请教一回?”荆元道:“这也容易。老爹不厌污耳,明日我把琴来请教。”说了一会,辞别回来。
次日,荆元自己抱了琴,来到园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炉好香,在那里等候。彼此见了,又说了几句话。于老者替荆元把琴安放在石凳上。荆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边。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那些鸟雀闻之,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自此,他两人常常往来。当下也就别过了。
看官!难道自今以后,就没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的么?但是,他不曾在朝廷这一番旌扬之列,我也就不说了。毕竟怎的旌扬,且听下回分解。
(有删节)
[注]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所写“四客”分别是:无业者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裁缝荆元,四人技艺分别对应书、棋、画、琴。这里节选其二。
8.荆元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格。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6分)
①志趣高雅。荆元工余喜欢弹琴写字、做诗品茶,与知己共赏雅音,有着对艺术独特的欣赏。
②淡泊名利。荆元认为职业无贵贱,其甘为裁缝,不攀附文人,不羡慕富贵,坚守平凡职业与自由生活。
③精神独立。荆元“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诸事都由得我”,保持人格独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志趣高雅。荆元“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评价茶“色、香、味都好”,并和老者相约,“席地坐下”,于园中“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尽管身份从事“贱行”,只是一介裁缝,但荆元喜爱弹琴、写字、做诗,会品茶,在世俗生活中保持高雅志趣,并纯粹为精神享受。
②淡泊名利。荆元“开着一个裁缝铺”,别人劝他“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说“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可见其认为裁缝职业并不低贱,他不攀附文人,不贪图富贵,按自己的性情自由自在地生活,超然世外,不为富贵名利所动心。
③精神独立。“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这句话直接体现了荆元在精神上的独立。他不依赖他人的富贵来提升自己的生活,也不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诸事都由得我”,说明荆元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安排自己的事务,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这种自主性和独立性正是精神独立的重要表现。
感谢聆听,愿大家在文学的海洋中发现更多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