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节选)》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
2.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4.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感受人道主义的人性之美。
他出生在俄国,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之后,他把自已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生前,他放弃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在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复活》。
情境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知人论世
出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 (国别)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多部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代表作有: 、 、
等。
俄国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其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的人,不可能认识俄国。
知人论世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本质。《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背景介绍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引诱后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后沦为妓女。后来又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给自己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最终所有的努力都无效,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
通过主人公经历的描写,表现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故事梗概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
小说前面的情节: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主要人物 事件梗概 情节结构 情节脉络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节选部分: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
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被抛弃的生活感到痛苦,对聂赫留朵夫怀疑,不信任。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她已不再是那个单纯善良的玛丝洛娃,她失去了灵魂。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
探监---相认---赎罪
情节脉络
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主要人物 事件梗概 情节结构 情节脉络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探监
相认
赎罪
隔栏相见(1-26)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他。
长凳交谈(27-52)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卢布插曲(53-70)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动摇。
结束会面(71-78)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二:人物刻画
(1)圈画: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
(2)批注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及人物性格?
任务1.圈画,批注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描写思想活动,透视人物内心世界,能反映人物本质。 方法: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自我对话的过程,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神态等,揭示出人物心理活动。
(3)烘托法。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刻画人物、反映主题,又能增添文章美感。
注意: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性格表现的需要。
知识储备——心理描写
思考1.聂赫留朵夫形象?
(1)“您”和“你”称谓变化,表现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心理描写。
①他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您”——距离感。
②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您”——庄重、严肃、爱怜。
任务2.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
语言描写。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他内心犹豫,彷徨。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语言描写。对玛丝洛娃称呼换回“你”,表现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2)内心独白,心理、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想到自己曾经对心爱的人犯下的罪恶,内心痛苦挣扎。
卢布插曲——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理想。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给他一些钱,同他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心理描写、内心独白。当发现玛丝洛娃已不再单纯亲切可爱,变得唯利是图时,内心发生动摇。
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本性。
心理描写。聂赫留朵夫希望能从精神上使玛丝洛娃“复活”。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1)细节描写。从“您”到“你”的称呼变化。
(2)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内心独白。
(4)全知视角的第三人称心理分析,深刻地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各种手法综合运用,淋漓尽致刻画聂赫留朵夫探监时内心挣扎过程:
独到的细节描写,如人称的选择,音调的变化,更使人物心态毕露。
小结
人物心理刻画手法
犹豫、彷徨
诚恳、急切
痛苦动摇
决心“复活”
( )
( )
( )
( )
(如《老人与海》:当鲨鱼成群结队地扑向大鱼时,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分为:
第一阶段:纯洁善良、追求理想。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事业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爱是纯洁美好的。
聂赫留朵夫: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第二阶段: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进入军队,踏上社会,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他诱骗玛丝洛娃,之后给她一笔钱便抛弃了她,导致了玛丝洛娃的人生悲剧。
第三阶段: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
在他忏悔的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复活”。
任务3: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F、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思考: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
(1)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最多的描写是什么,请找出来。体会作用。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自甘堕落,唯利是图,敌视社会。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人物形象——玛丝洛娃
①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②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③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27)
④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⑤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
(2)除了写玛丝洛娃的“笑”之外,还重点写了她的什么?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眼睛
人物形象——玛丝洛娃
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她是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和敌视。
人物形象——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俄国贵族社会罪恶的受害者、见证者,批判者。
结合所学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品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思考并总结这部小说中以“复活”为题的深层意蕴
(“复活”究竟复活的是什么呢 )
活动三:思考探究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他原来是个有理想、追求真挚爱情的善良青年,但贵族社会的腐败风气使他堕落。当他出席法庭陪审,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时,他开始良心觉醒,忏悔赎罪。
探监场景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过程。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复活”——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第二次探监后,“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第三次探监,聂赫留朵夫觉得“她简直换了一个人”,她答应去医院当护士,“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处理完地产回来见她时,发现“她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当中后,结交了一批“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的新朋友,发现了以前一无所知的生活的乐趣,“聂赫留朵夫每次看见她,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她内心的变化”,“她高高兴兴、神态自若地迎接他,感谢他为她出的力”。
玛丝洛娃内心发生了变化,“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待人接物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原先那种卖弄风情的味道了”——这一切,反映出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善良、仁爱。
“复活”——玛丝洛娃的“复活”
是聂赫留朵夫用自己的道德忏悔和赎罪表现,逐渐唤醒了她心中的善良和仁爱。
玛丝洛娃的“复活”,“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地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
托尔斯泰首次将平民女子玛丝洛娃作为小说的正面主人公,他让女主人公的心灵不断升华,最后光彩照人,也体现了他创作思想的发展与升华。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美好的人性理想:
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
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美好的人性理想——“托尔斯泰主义”。
本文节选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写到了玛丝洛娃对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被侮辱、被侵害的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主题思想
①人性的复活。聂赫留朵夫曾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当他再次看到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玛丝洛娃,他开始审视过去的错误,内心中善良的人性,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放下贵族身段,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聂赫留朵夫与被告玛丝洛娃重逢,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战胜兽性的人,走上赎罪之路。他要让玛丝洛娃精神“复活”,由眼前这个自甘堕落的玛丝洛娃重新变回到纯真善良的喀秋莎,同时也是自我救赎,自我精神复活。
对接高考——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寄托了“托尔斯泰主义”美好的人性理想。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或是内容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或是主旨思想的高度凝聚。
常见对标题的探究分析有三种:
一、侧重标题的内容、意蕴探究分析,
二、拟标题的意图(好处/作用),
三、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分析。
探究标题
必备知识——
①小说以×X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③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④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做题目
⑤小说的题目是××,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而展开的,如果以××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常见设问方式:
必备知识
探究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
1.标题在字面的意思(表层义)
2.标题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意思(深层义)
3.标题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旨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答“标题意蕴题”的步骤:
①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象征等 )
②分析标题的表层意。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表层意思。
③分析标题的深层意。深层意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探究标题意蕴
必备知识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串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子夜》《红与黑》等。
(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必备知识
课文小结
复 活
情节:探监----相认----赎罪
聂赫留朵夫:同情、忏悔、决心赎罪、诚意悔过、灵魂复活
玛斯洛娃: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怀疑、不信任、厌恶
主旨: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寄寓了美好的“托尔斯泰主义”人性理想。
标题:含义①人性的复活;②道德的复活;③精神的复活。
人物:
心灵辩证法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追求。
总 结
课堂整理
1.学习笔记;
2.完成《百年孤独》导学案。
当堂检测答案
1.选D。解析:原文中的问号是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A项表示特指问。B项表示设问。C项表示向对方发问。D项,问号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故选D。
2.①把树比作人,高低不同的树和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在外形上相似;②多种多样的树和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在数量上有相似点;
③多种多样的树聚在一起,和兄弟姐妹聚集在大家庭中,也有相似点。
3.①原句定语独立成句,起突出强调作用,句式活泼,有力度。 ②原文先是“让我们激动”,后是“引发我们思考”,比改句更符合事理的逻辑顺序。
③“伟大”“无比”,更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