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复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而引发家庭矛盾。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因风寒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70年代末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他人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
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
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屡见不鲜。
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标题含义
《复活》
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结局(59-78段)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高潮(44-58段)卢布插曲: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发展(22-43段)长凳问旧: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
开端(1-21段)隔栏相见: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细读文本
“复活”一词是针对“已死之人”所用,阅读课文,根据前文情节,思考谁复活了?
复活之人:聂赫留朵夫
从原文找出聂赫留朵夫“复活”的证据,后同桌两人相互讨论补充。
细读文本——铁栅栏内
段3: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我......"
段12:"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段17:"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淡得象背书一样。
段18: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①您和你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用您?
您——尊重,是贵族的礼仪与体面,同时也会被理解为疏离与隔阂。
你——亲密,是在有亲密良好的关系里的熟悉称呼,同时也会被误解为轻视,随意。
玛丝洛娃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两人之间的关系早已回不去过去的亲密,只余下尴尬;聂赫留朵夫认罪的场合肯定是用“您”更庄重些。
细读文本——铁栅栏内
②决定用“您”之后,为什么要用“你”?
“我来是......”“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可以看出前来认罪的他内心也在犹豫、在退缩,所以他不停给自己心理暗示“这是该做的”。于是他更加迫切,想要拉近与她的距离,下意识用到了“你”字。
③他在做心理暗示时想要“控制”住什么“感情”?怎么差点哭出来了?
被自我这种认罪的决心感动到不能自抑,为自己敢于认罪,敢于找回善良的自己而喜悦。
细读文本——铁栅栏内
④铁栅栏内这一部分的聂赫留朵夫有没有真正“复活”?
没有,他此时想要赎罪是为了自己的良心好过,不是真的为了玛丝洛娃,他情绪激动,高声喊出,他觉得自己能做到来认错已经让他忍不住想哭了。
⑤那铁栅栏象征着什么呢?
一道铁栅栏是泾渭分明的鸿沟,隔开了自由人和囚徒。一个是高高在上的贵族老爷,一个是沦为阶下囚的少女,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境遇相差何其悬殊。
细读文本——铁栅栏内
细读文本——铁栅栏外
①阅读后文,分析在铁栅栏外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分析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段34:"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
段40:"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
段47:"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
段63:"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



卡秋莎
尊重
激动
平静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花了一点力气,向昨天感到存在于心灵里的上帝呼救。果然上帝立刻响应他。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在知道玛丝洛娃的堕落后,聂赫留朵夫反倒是坚定了要救她的想法,如果说之前是从自己出发的利己主义,那么这里则是情感发生了变化,希望能在精神上唤醒她的坚定决心,聂赫留朵夫完成了“复活”。
细读文本——铁栅栏外
②图示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的过程。
内心犹豫
1-16
情绪激动17-21
回归平静、羞愧
22-58
失望、动摇
59-62
怜爱、坚定
63-78
细读文本——铁栅栏外
聂赫留朵夫形象总结
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在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细读文本——玛丝洛娃
①仿照我们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大家从原文找一个表现玛丝洛娃心理变化动作,然后分析其心理,小组讨论。8mins
内心犹豫
1-16
情绪激动17-21
回归平静、羞愧
22-58
怜爱、坚定
63-78
2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没认出来)
9-16认出他后笑容消失,变得阴沉
43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失望、动摇
59-62
53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然后要钱
65鄙夷不屑微笑着说
76做出一种讨男人喜欢的笑
②根据这个笑分析玛丝洛娃心理变化。
2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没认出来)
9-16认出他后笑容消失,变得阴沉
43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53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然后要钱
65鄙夷不屑微笑着说
76做出一种讨男人喜欢的笑
习惯性卖弄风骚
痛苦愤怒
厌恶但还在讨好聂
堕落到没有灵魂
不相信聂、贪婪、狡诈
麻木、以做妓女为荣
玛丝洛娃从职业性笑→痛苦→重新麻木的笑
玛丝洛娃已死
细读文本——玛丝洛娃
③玛丝洛娃有无复活的希望?
44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种种迷雾把它遮住。
①面对旧日情人,玛丝洛娃首先想到的是那个“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可以看出她单纯善良的天性并没有完全泯灭,只是面对世界,她不想回忆这些痛苦的往事,所以才强制自己以妓女式的行为思考和行动来筑起高墙,保护自己。
细读文本——玛丝洛娃
③玛丝洛娃有无复活的希望?
27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象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②从这幅插图中的自尊的神态、文中多次提到的“斜睨”的眼神,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社会的不满,而“特别有神”的眼睛可以看出她残存着底层人民的纯真,是社会推她走向这一步的,③我们可以相信在聂赫留朵夫持之以恒道德光辉照耀下,玛丝洛娃的精神也会走向复活。
细读文本——玛丝洛娃
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
“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思想感情的极端转变。
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眼神”也进行了大量描写,请找出来。
细读文本——玛丝洛娃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点评:
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蔑视、愤怒、无声抵抗。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点评: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转移话题、冷漠置之,表现出她的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努力想要忘记过去,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
【人物形象赏析——玛丝洛娃】
动作、细节描写。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玛丝洛娃形象总结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与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
情节:这些杂音为下文两人能够消除物理隔阂,在长凳上交谈作铺垫
环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监狱条件差,无辜之人关入监狱。以环境的混乱、嘈杂映衬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映衬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
主旨:揭示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课文中的环境是一座监狱,极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别的内涵。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细读文本
在监狱这个典型环境中,你能窥见19世纪俄国社会的哪些风貌?
为聂赫留朵夫开后门、抢夺犯人钱财:谄媚奉承、唯利是图、欺软怕硬的典狱长
——统治阶级、贵族阶层的腐朽、残暴
衣衫褴褛、大声说话的男女:陷入绝境的底层人民
——底层民众被摧残欺压
无辜入狱的玛斯洛娃:混乱不清的社会执法
——法庭办案的混乱荒唐
再次讨论: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典型意义: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观点二:“复活”主要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观点三: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性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人性理想: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小 结
《复活》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课文中可以从玛丝洛娃的处境一窥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通过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正是在腐败机构的管理统治下,下层劳动人民受尽迫害与折磨,很多人都难以摆脱同玛丝洛娃一样的命运,社会上到处都是冤狱,各个监狱人满为患。 残酷的社会环境扭曲了人物的世界观和道德本性。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共型代表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