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导 入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大学讲授俄国文学的时候,让大家把窗帘都关上,灯也都灭掉,然后他打开了一盏灯,对学生说,在俄国文学的星空中,这是普希金,接着他又打开了另一盏,说这是果戈里,又开了一盏,说这是契科夫,最后他一把扯开窗帘,让教室里充满了阳光,他由衷地说道,这是托尔斯泰。
可见,在纳博科夫的心目中,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上最亮的那束光。
俄国文坛有很多世界级的作家,而他是那个盟主。
列夫·托尔斯泰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细节、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把握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3.透过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
4.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他们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学习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作者简介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创作背景
《复活》写作的起因是朋友柯尼一次来波良纳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事件:一个贵族要求娶一名因偷盗而被判刑的妓女为妻,因为最初是这个贵族青年的诱惑,才使这个农家姑娘走上堕落的犯罪道路,成为妓女的。柯尼说的这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先建议柯尼将此事写成小说发表。当发现柯尼半年多后仍没有写作的想法,托尔斯泰又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转让给自己。于是从60岁到71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11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创作契机
《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故事梗概
课文节选部分为男女主人公多年后的重逢,是男主人公精神复活之路的起点。多年之后,法庭相见,昔日贵族放荡之举,毁灭一位纯真少女,如今的他该如何走向精神复活之路?
情节 段落 内容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梳理情节
(1-26)
(27-52)
(53-70)
(71-78)
隔栏相见: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
长凳交谈: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卢布插曲: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结束会面: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请结合情节,分析男女主人公心理变化。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隔栏相见
长凳交谈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意外吃惊
同情期望
意外震惊
痛苦愤怒
讨好利用
心凉意冷
梳理情节
托尔斯泰擅长用不断变化的神情、前后矛盾的话语、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等塑造人物形象。阅读文本,作者用了什么微表情来塑造玛丝洛娃的形象?
人物形象——玛丝洛娃
①笑
②眼睛
讨好,利用
嫌恶:怀恨在心,妖媚:卖弄风情,可怜:博取同情
妓女身份,讨好,获利
讨好,利用,察言观色
麻木、自甘堕落
鄙夷不屑,不信任,利用
讨好,利用,想得到同情
人物形象——玛丝洛娃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她又想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笑”代表社会身份中的玛丝洛娃
人物形象——玛丝洛娃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nì)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她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39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43
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千里之外的神色。70
蔑视、不屑、嫌恶
痛苦
痛苦、愤怒
蔑视、不屑、嫌恶
抗拒、不屑、嫌恶
蔑视、不屑、嫌恶
痛苦、愤怒
痛苦
蔑视、不屑、嫌恶
蔑视、不屑、冷漠
“眼神”则代表了心理世界中的玛丝洛娃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与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结合玛丝洛娃的微表情以及文中对于玛丝洛娃的其他描写,你认为玛丝洛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人物形象——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
①以玛丝洛娃的遭遇揭露当时俄国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批判黑暗社会对人的残害。
②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鄙夷、不屑说明她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借此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③《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人物形象——玛丝洛娃
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阅读文本,找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谓有几次变化?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
1.P4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2.p5“我想见见您......我......”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设定的称谓。
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
①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两人之间没有了曾经的亲切、熟悉。
②他带着“严肃、庄重、爱怜的心情”来见她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2.P17、19“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P31“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
P34“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P47“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聂赫留朵夫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可耻,他想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
P63“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p68“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卡秋莎”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俯视,上层人对下层人的俯视),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
P72“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
p75“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会面结束——从“你”到“您”
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
总结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
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忏悔贵族
这一概念指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聂赫留朵夫
心灵辩证法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拓展补充:
小说刻画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用意何在?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
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进入军队,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
探究主题内涵
【思考】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主题内涵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①聂赫留朵夫曾是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直到他在此看见玛丝洛娃,他开始审视自己,开始直面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你中善良的一面开始苏醒。这是他人性的复活。
②聂赫留朵夫放下他的贵族身份,鼓起勇气,向玛丝洛娃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聂赫留多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探究主题内涵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①玛丝洛娃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愤怒。这种感情触动了他麻木不仁的灵魂。由于他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的初恋时的美好回忆,才宽恕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并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结婚的建议,表现出他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作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从一个堕落的风尘女子变为一个有尊严的妇女,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②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探究主题内涵
观点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探究主题内涵
托尔斯泰说:“对灵魂的千锤百炼,是一个人的重生开端。”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灵魂的觉醒,那么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原点打转,永远无法破局而出。村上春树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真正地成长,就是灵魂的自我救赎,永不丢失炽热的自己。
总 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