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课堂引入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思想核心是仁。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了解孔子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了解孔子
(1)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为政以德”, 以德治民;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名正言顺。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孔子的主要思想
了解孔子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这是教育理念。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②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③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均衡发展,这是教育要求。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孔子的主要思想
作品简介
“论” , 编纂的意思;“语” , 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512章。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文本探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端正,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礼、乐:名作动,对待礼,对待乐。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文化常识:“佾”指古时乐舞的行列。按照周礼,天子乐舞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季孙氏为鲁国正卿。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得知真理,即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仁义的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
孔子说: “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意志坚强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请允许我实践这些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言:字。
行:实践。
其:大概。
恕:体谅,以仁爱的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通“侍”,侍奉。
第一章: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谈论礼乐,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
第三章: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第四章: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第五章:君子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自我反省
第六章: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谨言慎行
重视仁德
追求真理
重义轻利
自我反省
表里如一
第七章: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第八章: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章:君子的基本品质:仁、智、勇
第十章: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第十一章: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二章: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勇于担当
锲而不舍
仁、智、勇
自我约束
推己及人
向诗而学
深悟君子之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才是好学之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要追求真理,执着勇敢,不畏牺牲。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学习要持之以恒,进与退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继续努力。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君子应学习《诗经》,这样可以兴、观、群、怨。
朗读下面的章句,思考君子应该如何学?学什么?
深究君子与“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礼乐要以仁为本,重视仁心的培养。
成为仁者需要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梳理《论语》中与“仁”相关的章句,并理解章句中“仁”“礼”的内涵。
为人处世中君子要仁爱,推己及人。
深识君子人格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要重义轻利。
君子要自我反省。
君子要文质彬彬。
君子要任重道远。
君子要仁智勇兼备。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成语归纳
写作特色
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论证手法
丰富多变
简约深远
隽永有味
评价思辨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②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作用所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许多理论家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对诗歌创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