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苏州园林》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位于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本课时是单元中的重要新授内容,该单元以“建筑之美”为主题,《苏州园林》通过对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介绍,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审美。 从核心素养发展来看,本文有助于学生提升说明文阅读能力,学习“总分”的说明结构、多样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同时培养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与文化传承意识。 已学内容中,学生此前接触过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本课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对园林这一特定建筑类型的说明,且在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上要求更高,为后续学习其他建筑类说明文或写景类散文奠定基础。 可通过如下结构图示呈现内容关联: 单元主题(建筑之美)→ 本课(苏州园林特征说明)→ 后续(其他建筑类文本/写景文本)
2.学习者分析: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八年级学生已掌握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能识别说明顺序和简单说明方法,但对园林建筑的专业概念(如“轩榭”“借景”)和文化背景了解较少。 学科能力水平:能初步提取文本信息,但对“总分结构”的深层逻辑梳理能力有待提升,分析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特征的关联能力也需强化。 兴趣与需求:对园林景观的视觉美兴趣较高,对其文化内涵的探究欲需教师通过情境任务激发;希望能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如家乡建筑)建立联系。 可能遇到的困难: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各局部特征与总体特征的逻辑关联梳理会存在难度。
3.学习目标确定: ·能准确找出并阐述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梳理文章“总分”的说明结构,把握各部分内容与总体特征的关联。 能结合文本,初步分析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突出园林特征上的作用。 能通过文本阅读,初步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究兴趣。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与说明结构,分析主要说明方法的作用。 难点: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深层内涵,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5.学习评价设计 知识获得:通过课堂提问(如“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梳理能力。 能力提升:布置“说明方法辨析与作用分析”的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程度。 学习态度:观察学生在小组探究、课堂发言中的参与度,采用星级评价(1 - 3星)记录。 思维发展:通过“苏州园林造景手法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联系”拓展问题,评价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初识园林教师活动1 展示苏州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的实景图片和短视频,提问:“这些园林给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它们美在哪里?” 引出课题《苏州园林》,并介绍作者叶圣陶。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观察图片、视频,自由发言分享对苏州园林的直观印象,初步感知其“图画美”。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为理解“图画美”的总体特征做铺垫。预设学生可能对园林的景观元素(如亭台、假山、花木)关注较多,教师需引导其从整体布局角度思考。环节二:文本探究,把握特征与结构教师活动2 1.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并朗读。 2. 组织小组讨论:“文章围绕总体特征,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说明?” 引导学生梳理各段内容,明确“总分”结构。学生活动2 1.自主阅读,提取“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句。 2. 小组合作,分析各段落内容,总结出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方面进行说明。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加深对“总分结构”的理解。预设学生在梳理局部特征时可能出现遗漏,教师需提醒关注“角落”“门窗”“色彩”等细节段落。环节三:方法分析,体会说明效果教的活动3 1. 呈现文中典型语句(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请学生辨别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说明方法是如何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的?” 学的活动3 1.辨别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分析其突出苏州园林布局“不对称的自然之美”、树木栽种“自然画意”的作用。 2. 结合说明方法,深入理解“图画美”在具体景观中的体现。活动意图说明:提升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与赏析能力,理解说明方法服务于说明对象特征的逻辑。预设学生对“作比较”的作用分析可能只停留在“突出差异”,教师需引导其进一步关联“图画美”的特征。
7.板书设计:《苏州园林》 总体特征:图画美(务必使游览者……完美的图画) ┌─────────────────────────────────┐ │ 亭台轩榭:布局自然 假山池沼:配合灵动 │ │ 花草树木:映衬有致 近景远景:层次丰富 │ │ 角落构图:处处留意 门窗图案:雕镂精巧 │ │ 建筑色彩:淡雅和谐 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 │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基础层:整理课堂笔记,复习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说明结构和主要说明方法。 进阶层: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园林景观描写,仿照其说明风格,写一段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如学校的花园、家乡的小公园)的文字,运用至少一种说明方法。 拓展层:查阅资料,了解苏州园林中“借景”“隔景”等造景手法,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分析其如何体现“图画美”。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特色学习资源:苏州园林实景图片、“园林解说员”任务单、苏州园林布局示意图。 技术手段应用:运用PPT展示园林图片、文本重点语句,辅助学生直观理解;利用希沃白板的“分组讨论”功能,实现小组任务的高效推进与成果展示。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经验总结:需关注学生在梳理“总分结构”时的难点,是否清晰理解各局部特征与总体特征的逻辑关联;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分析是否能结合“图画美”的核心进行。 改进设想:若学生对园林专业术语(如“轩榭”)理解困难,可在导入环节增加术语图解;若小组讨论效率不高,可提前明确任务分工(如“记录员”“发言人”)。后续课时将基于本课时的学习成果,深入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文化内涵,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说明文写作迁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