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2023年3月28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揭晓“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作为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可以证明我国( )
A.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 B.拥有一万年的文化史
C.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D.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
2.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3.如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A.汉字的基本结构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先民的审美观念 D.青铜的冶炼技术
4.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5.在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有一处距今约9000—75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遗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遗址居民( )
A.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B.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C.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D.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6.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尧和舜 B.炎帝 C.炎帝和黄帝 D.黄尤
7.陶寺古城墓地中,大型墓中有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随葬品,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阶级分化严重
C.工商业经济的发达 D.手工技术先进
8.禅让制下产生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是( )
A.黄帝 B.炎帝 C.尧 D.禹
9.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最主要共同原因是( )
A.少数民族袭扰 B.自然灾害严重 C.国君统治残暴 D.诸侯犯上作乱
10.他既是一位治水英雄,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他”是( )
A.蚩尤 B.禹 C.舜 D.黄帝
11.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 B.战争频繁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12.《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i)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华夏族的形成 B.世袭制的确立 C.郡县制的确立 D.中国王朝的产生
13.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是在(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1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件中,发生在①时期的是( )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诸侯争霸 D.商鞅变法
15.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文物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耕种技术的提高 B.纺织业的进步
C.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 D.煮盐业的兴盛
16.“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中的这句话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郡县制
17.如下图是春秋晚期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牛鼻上穿有一环。它可以用来佐证( )
①华夏认同观念加强②青铜制造技术高超
③牛耕技术用于农业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春秋时期,为了消除边患,晋国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这促进了( )
A.春秋争霸 B.民族交融
C.分封制瓦解 D.郡县制出现
19.如下表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田地);(“耒”的象形。耒:翻土工具)

A.农业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20.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在扩建自己的都城,如秦都雍城其规模不小于周王都城洛阳,体现了( )
A.王室衰微 B.郡县制确立 C.民族交融 D.私田出现
21.在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地区,每年都会举行“清明放水节”来纪念一位历史人物,该活动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位历史人物是( )
A.大禹 B.李冰 C.郑国 D.蔡伦
22.据《道德经》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反映出道家学派主张( )
A.顺应自然 B.以德治国 C.互爱互利 D.以法治国
23.下列选项中和其他选项不属于同一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
C.“民为贵、君为轻” D.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24.“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指( )
A.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 B.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
C.商鞅变法的巨大作用 D.百家争鸣的深刻影响
25.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首次发现刻在甲骨上的符号是一种古文字,由此甲骨文“重见天日”。下面是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的“水”字,这说明甲骨文( )
A.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C.阻碍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非选择题
26.填空题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创立了 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为 ,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从秦朝开始,这一货币形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统一度量衡,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修筑 ,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二 利簋及铭文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武王伐纣纪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铭文中。利簋铭文提到周军在“甲子”日“岁鼎”时取得关键胜利。“岁鼎”是指岁星(木星)运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观。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通力合作,根据利簋上“甲子”“岁鼎”等记录,结合《尚书·牧誓》《国语》《淮南子》的历史记载,通过计算机计算,将上述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范围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的日期得以确定。
——摘编自徐成《以金文考证,补充传世文献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
材料三 广袤的中华大地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大多在岁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踪迹。但仍然有数不尽的“沧海遗珠”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考古学就是寻找这些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水中的“蒙尘”珠遗,勾勒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与脉络,让古老的文明重新散发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王新春《从“东方人类的故乡”到盛唐宫殿群那些震惊世人的“遗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文物说的话是否正确。(正确的写正确,错误写错误)
A “我”出生在商周时期。( )
B“我”身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全部使用了象形造字方法。( )
C“我”身上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让文物“开口说话”可以运用的手段有哪些?利簋“开口说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真相?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文物考古的历史价值。
28.秦是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铜方升铭文
(1)材料中的“廿六年”是公元前哪一年?“皇帝”指谁?“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指什么事件?
材料二 秦始皇在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2)材料二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3)请举出材料三中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胡曾
(4)“祸起萧墙内”指的是什么事件?你认为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A王朝是 (人物)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定都于 (地名);图B王朝于 年建立,定都于 (地名)。
材料二: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李惺在魏国推行变法……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七年级教材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位人物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怎样的繁荣局面。
(4)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动荡与变革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其根本原因。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对社会变革的认识。
30.制度创新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姜尚于营丘,建立鲁国……
——《史记 周本纪》
材料四:如图所示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
(2)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4)材料四表明秦朝实现统一后,创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
(5)综上所述,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朝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答案
1-5AACBD 6-10CBDCB 11-15BDCCC 16-20BCBAA 21-25BCBDB
中央集权制度 圆形方孔半两钱 灵渠
27..(1)正确;错误;正确
(2)手段:运用文献史料研读、天文历法知识、信息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方法、生物技术等。真相:文献记载的武王伐纣真实可信(或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3)历史价值: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状况;更好地接近历史真实;找到更多关于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清晰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信心。
28.(1)时间:公元前221年。
皇帝:秦始皇。
事件: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原因:分封制下诸侯割据混战。
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
(4)事件:陈胜吴广起义。
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29.(1) 周武王 镐京 公元前221 咸阳
(2)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影响: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图C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图D老子,其核心思想是“道”;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百家争鸣。
(4)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认识: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要根据国情及时调整政策;要坚持改革等。
30.(1)制度:禅让制。
(2)变化: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制度:分封制。评价:积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消极:为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4)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①:丞相
(5)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