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专题二:一场改写中国命运的红色远征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红星照耀中国》专题二:一场改写中国命运的红色远征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单元
——《红星照耀中国》专题二
一场改写中国命运的红色远征
90年前,有这么一群年轻的士兵,四渡赤水,过大渡河,翻越雪山,过大草地,开启了一段人类远征史上举世无双的创举……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近日,为了向革命先烈学习,我校要举办“红色中国,重走长征路”的专题活动,现在要招募长征解说员,分别介绍长征的概况及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我们来积极参与吧。
探究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2
了解长征的起因,梳理长征路线,总结长征面临的困难。
1
3
品读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体会并学习共 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民族命运浴血奋战的精神。
学习目标
课堂活动
活动要求
1.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2.“二万五千里长征”名称是怎么来的
3.整个长征的时间有多长?
4.长征途中的困境是什么?
5.长征经过了哪些省份?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章节,总结出红军长征的原因、得名、路程、困难、路线等知识,随机选题,小组作答。
各小组根据通读结果,再次浏览有关长征内容,结合以下问题提取信息,向大家介绍长征的概况:
任务一:介绍长征概况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近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主义的错误领导,拒绝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坚持“阵地战”战术,致使红军伤亡重大。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成果展示
1.长征的起因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以红一方面军长征里程为代表的。1935年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名义颁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第一次提出“红军万里长征”。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号召参加长征的同志写回忆录,并组织一部分同志对长征的里程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是“走得最远的部队,走了约二万五千里”。
成果展示
2.“二万五千里长征”得名
总共两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成果展示
3.整个长征的时间有多长
①敌军的围攻;
②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③路途遥远,征途中自然环境恶劣;
④少数民族地区的复杂民情。
成果展示
4.各路红军长征的现实困境
长征总里程约二万五千里。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11个省。
成果展示
5.长征路线
成果展示
补充介绍
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对红军发动了大约九十万军队。江西是整个战役的枢纽,红军在这里能够动员一共十八万正规军,包括所有后备师,它还有大约二十万游击队和赤卫队,但是全部火力却只有不到十万支步枪。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并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等,还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让这次战役成了消耗战。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在瑞金举行军事会议后,红军决定撤出,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因为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在行军好几天后敌人才发现红军已经撤走。红军主力撤出江西后,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仍继续坚持抵抗到底,打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第五次反围剿》
全班分小组,接龙画出红军长征模拟地图,各组派解说员介绍一个关键节点或战役。从时间、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解说。
课堂活动
任务二:分享长征的关键节点/战役
背景: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调集25个师超过30万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防,中央红军在一个月中已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
过程: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经过5昼夜苦战,至12月1日,中央红军终于渡过湘江,但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
影响:此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但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成果展示
1.湘江之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背景: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放弃到湘西与红 2、6 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贵州前进。
过程:1935 年1月15 日至 17 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4 项决定,会后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影响: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 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成果展示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成果展示
背景: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形成3万:40万的兵力对比,面临重重困难。
过程: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回师向东,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敌调集重兵时,红军从敌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机又入云南,在100多天内上演精彩作战。
影响: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出神入化境界,成功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成为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
3.四渡赤水(1935年1月至3月)整个过程持续了约100天
成果展示
4.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日至9日)
背景:红军直逼贵阳,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云南孙渡纵队也急忙入黔救驾,金沙江沿线几乎不设防。
过程:1935年4月29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5月3日夺取皎平渡,靠7条小木船和当地36 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
影响: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从此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掌握了自己的行动自主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成果展示
5.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4日夜至5月29日)
背景:从金沙江转移到四川境内,进入了独立的彝族区。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大渡河这一重要天险,且大渡河两岸有敌军把守,形势危急。
过程:1935年5月25日,红军先头部队1团夺取大渡河安顺场渡口1条木船,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强渡成功;但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于是红2师4团于5月29日赶到泸定桥,由连长廖大珠等 22 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冲向对岸,最终占领泸定城。
影响:这两场战役打破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名垂青史,长征史上又增添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成果展示
6.爬雪山:(1935年6月至8月)
地点:红军主要翻越了四川西部的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等雪山。
过程:在穿过大渡河和泸定桥后,红军面临着翻越雪山的艰巨任务。
这些雪山海拔高,环境恶劣,气温低,空气稀薄,
许多战士因缺氧和严寒而倒下。但是红军战士凭借
着顽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带
领下,互相扶持,终于成功穿越了雪山。
影响:爬雪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考验,虽
然艰难,但也锤炼了红军的意志,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成果展示
7.过草地(1935年8月至1936年8月)
地点:川藏边界。四川西部的松潘草地、阿坝草地等。
过程:过草地是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草地环
境恶劣,沼泽遍布,气候无常,且缺乏食物和药品。红
军在朱德、毛泽东等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
对这些困难,比如组织党员和干部带头探路,寻找食物
和草药等。战士们相互帮助,共同克服了重重困难,最
终走出了草地。
影响:过草地进一步锤炼了红军的意志和品质,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精神。
成果展示
8.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地点:甘肃会宁。
过程: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此前,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红二、红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在穿越草地后,最终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时,三军欢腾,战士们激动地握手拥抱,庆祝长征的胜利结束。
影响: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堂活动
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结合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小组合作,完成思考探究:
1.长征能取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2.长征胜利有怎样的意义?
课堂活动
任务三:探究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红军战士坚信革命事业的正义性,即使面临兵力悬殊、环境恶劣等困境,仍坚信“共产主义的曙光必将普照大地”。这种信念让他们在湘江之战后兵力锐减至3万余人时仍未放弃,在爬雪山、过草地时以顽强意志克服生理极限。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错误指挥,形成了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此后,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通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役,实现了战略主动权的逆转。
成果展示
1.坚定的革命信念与政治方向
红军长征的胜利的原因——既包含战略层面的智慧,也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
而且共产党人认为,这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也正是因为共产党预见了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杰出的政治战略,是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课堂活动
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军摒弃“阵地战”的错误策略,采取运动战、游击战等灵活战术。例如,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以3万兵力周旋于40万敌军之间,通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成功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在湘江血战后,红军果断放弃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风险;巧渡金沙江时,红军利用蒋介石调滇军入黔的间隙,兵分三路直扑渡口,跳出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
成果展示
2.灵活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智慧
长征途中,无数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牺牲。如飞夺泸定桥时,22 名突击队员踩着索链冲锋,用生命打开通路。
过草地时,战士们互相背负伤员、分享仅有的食物;爬雪山时,他们手拉手抵御严寒,形成强大凝聚力。朱德、毛泽东等领导人带头探路、参与劳动,与战士同甘共苦,进一步巩固了团队信念。
成果展示
3.强大的精神力量与团队凝聚力
群众支持与力量补充:红军每到一地便发动群众,召开大会分配财产给穷人,赢得民心。如在彝族地区,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凉山;长征途中,尽管减员严重,但沿路吸纳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人、学徒加入,补充了有生力量。
红军尊重沿途少数民族的习俗与信仰,不侵犯群众利益,甚至帮助当地群众反抗压迫(如在藏区打击土司恶霸),从而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支持,为过草地、翻雪山创造了条件。
成果展示
4.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①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的奇迹。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③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④锤炼了革命意志,铸就了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
成果展示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绝境重生,找到了引领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奇迹”,更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淬炼”与“战略转折”—— 它让红军在绝境中重生,让革命理念深入人心,更让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找到了引领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
红军出现之前,西北百姓苦不堪言。
绥远省的几个旱灾区,那里的人活活饿死。
而在城市里,赈灾委员会收集的粮食却因为怕车皮被扣留而无法抵达灾区。
卫生专家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指出要是官厅禁止囤积粮食,交战的军阀没有干扰赈济物资的运输的话,许多人可以不死;许多土地荒芜,许多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农民的捐税也非常繁重。
肯定地说,西北存在着人们要起来反对的东西,即使他们还没有斗争的目标!因此,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难怪有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
——红星在西北
课堂活动
课堂小结
战略大转移——人类历史奇迹
了解长征关键事件
分析长征胜利原因
探究长征胜利意义
梳理长征过程
以弱胜强——人类军事奇迹
领导——战略智慧、精神力量
光明前途——绝境重生,找到了引领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
布置作业
选取课堂中某一关键战役(如四渡赤水),制作3分钟讲解稿并录制视频,需包含历史背景、战役过程、精神内涵三部分,可搭配自制PPT或手绘地图。
红星照耀下的中国,犹如日出东方,充满希望与活力。
——《红星照耀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