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期中专项训练五:古诗文和日积月累专项(知识点及测评) 复习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期中专项训练五:古诗文和日积月累专项(知识点及测评) 复习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期中专项训练五
古诗文和日积月累专项
方法解析:
在语文学习的浩瀚海洋中,古诗文与日积月累犹如熠熠生辉的珍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是语言素养提升的基石。本专题聚焦部编六年级上册,以“讲、练、考”结合模式,深度剖析古诗文内涵与日积月累要点,帮你攻克难关。这里,解读古诗能触摸古人情思,积累名言可丰富文化底蕴,赏析词句能提升鉴赏力,背诵默写助夯实基础。借“讲”领悟精髓,凭“练”强化记忆,用“考”检验成效,让知识沉淀为能力,于语文之途阔步前行。
根据“讲、练、测”的特点对本册1—4单元做如下复习:
这是“专题05古诗文和日积月累”的知识架构,从“讲、练、测”展开。“考点梳理”夯实基础,涵盖复习要点、新知识点、古诗文盘点、日积月累盘点、重点问题精讲等内容;“考点演练”通过新题型、情感主旨连线、默写古诗、古诗内容回顾、诗句的意思、按要求填诗句、品读诗词、名言警句、诗句内涵辨析等练习,综合提升、拓展深化;“考点检测”有新题型、默写古诗、古诗内容回顾、积累运用等内容,分层检验学习效果,助力掌握古诗文和日积月累相关知识,让学习超有趣、考试更轻松。
一、古诗文复习要点(1—4单元)。
二、新学知识梳理(1—4单元)
1.熟练诵读与背诵: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像《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古诗务必背诵,其中《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还要求默写,要做到准确无误。
2.对比体悟情感:《宿建德江》与《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皆描绘月夜景色,却情感各异。《宿建德江》借“日暮客愁新”,于暮色中凸显诗人羁旅之愁;《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则通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出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喜爱与对丰收的期盼。结合诗句,细品方能感受其中差别。
3.诗句画面想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句诗宛如一幅鲜活画面。“黑云翻墨未遮山”,仿若能看到墨汁般的乌云在天空翻涌,还未完全遮住山峦;“白雨跳珠乱入船”,则似见到如珍珠般的雨点,杂乱地蹦入小船,生动至极。
三、古诗文盘点(1—4单元)
第3课 古诗三首(必背)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参考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情感主旨:此诗刻画了羁旅途中的愁苦,诗人借景抒情,以空旷的原野、低垂的天幕、清冷的江水与亲近的明月,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思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参考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特色赏析:诗人巧用比喻,将乌云比作翻墨,雨点比作跳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西湖骤雨忽晴的奇妙景象,尽显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参考译文: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
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我想过溪避雨,转个弯到小桥上忽然看见,那熟悉的旧时茅店就在土地庙旁丛林边。
意境体会:描绘乡村夏夜的宁静美好,从明月、清风、鸣蝉、稻香、蛙声等多个角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夜景图,表达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丰收的喜悦。
◇第5课 长征(必背)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参考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赏析: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四、日积月累盘点(1—4单元)
语文园地一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参考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情感表达:展现田园生活的质朴美好,体现朋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
语文园地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刚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
提示:这些都是关于热爱祖国、勇于为国献身的名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释义:出自《后出师表》,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释义:出自《白马篇》,指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释义: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释义:出自《病起书怀》,指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
语文园地三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参考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哲理蕴含:表面写景,实则蕴含哲理,以春日的生机勃勃,暗示在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语文园地四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参考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情感感慨: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对比,以及儿童的“笑问”,抒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五、重点问题精讲(1—4单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朗读默写古诗词,要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诵读古诗时的语速、语调、停顿和重音,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宿建德江》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三句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放慢,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情基调是“喜”,因“惊鹊”而喜,因“稻花香”而喜,因忽见“茅店”而喜,等等。
默写古诗词,要在熟读、背诵、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写错字和别字。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理解:《宿建德江》这首诗里的“月”,是水中之“月”,它显得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结合“日暮客愁新”一句,可以体会到诗人此时孤独愁闷、思念家乡的心境。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里的“月”,是空中之“月”,在明月的照耀下,夜景中的一切是那么清新迷人,可以体会到词人对乡村宁静夏夜的喜爱,对丰年的欢欣,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诗题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诗写了哪些景物?
理解: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从第一句诗里可以看到“乌云滚滚(云翻)”的画面,从第二句诗里可以看到“大雨突降(雨泻)”的画面,从第三句诗里可以看到“风停雨住(风卷)”的画面,从第四句诗里可以看到“水天一色(雨晴)”的画面。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词?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边时看到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和对人生的感慨。
5.《七律·长征》一诗哪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中心思想?
理解: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点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奋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全诗轻松豪迈、气度非凡的艺术基调。
一、【新题型】情境式默写填空
1.周末和家人去郊外游玩,傍晚时分,看着远处开阔的田野和天边低垂的云朵,你不禁想起《宿建德江》中描绘此等景象的诗句:“ ,
”。
2.班级组织“爱国精神”主题班会,需要引用一句名言表达“即使身份低微,也心系国家”的情怀,你会选择语文园地二中的:“ ”。
3.春天到了,公园里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眼前的美景让你自然而然地吟诵出朱熹《春日》里的诗句:“ , ”。
4.《宿建德江》中,诗人以“ ”直接点出客居的愁绪,又用“ , ”的开阔夜景,反衬出这份愁绪的深沉。
5.辛弃疾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从嗅觉和听觉角度展现乡村夏夜生机的诗句是“ , ”。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用“ ”写出风的迅猛,用“ ”描绘雨后天晴、湖水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
7.语文园地一中,孟浩然在《过故人庄》里,用“ , ”描绘出村庄被绿树环绕、青山在城外横斜的田园美景。
二、将下列诗句与对应的画面描述、情感主旨用线连起来。(填字母和序号)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
A.明月照耀,喜鹊惊飞,清风送来了蝉的鸣叫,稻田里传来阵阵蛙声,充满生机。
B.乌云像墨汁一样翻滚,还没遮住山峦,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般跳进船里,场面灵动
C.旷野辽阔,天空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明月仿佛离人很近,氛围静谧
①抒发羁旅思乡之愁
②表达对乡村夏夜的喜爱与丰收的喜悦
③展现西湖骤雨忽晴的奇妙景象
三、看图,默写古诗。
1.
, 。
, 。
2.
, 。
, 。
3.
, 。
, 。
, 。
, 。
四、古诗内容回顾。
1.《宿建德江》:抒发 。如“ ”直接点出“客居的愁绪”,“ , ”以空旷静谧的夜景,烘托诗人独处异乡的孤独,明月的“近”更反衬出人的“孤”。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对 的喜爱、对 的喜悦,以及意外见到旧居的轻松。如“ , ”,从嗅觉(稻花香)、听觉(蛙声)写乡村生机,暗含丰收期待;“ , ”,“忽见”传递意外之喜,尽显轻松愉悦。
3.《七律·长征》一文中表达全篇的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 。写红军对山的征服的句子是 , 。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的句子是 , 。
4.《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 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 ;实际上是一首 ,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 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5.《过故人庄》是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五律,写的是 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 真挚的友情。
6.《回乡偶书》本诗通过诗人的变——“ ”和不变——“ ”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 ”,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7.默写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
。 , 。其中,饱含哲理的名句是: , 。
五、先解释加点字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胜日: 光景: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 衰: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 等闲:
4.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彩练: 当空:
5.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 鸡黍:
六、按要求填诗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胜日寻芳泗水滨, 。
等闲识得东风面, 。
移舟泊烟渚, 。
野旷天低树, 。
2.我还能写出有关描写春天的句子:
, 。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云翻、雨泻的句子是 , 。
写风卷、天晴的句子是 , 。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的句子是 , 。 ,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的句子是 。
七、品读诗词,完成练习。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前两句词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面关于这四句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四句词写的是夏夜景物和词人感受,“惊”字写出词人在夏夜中的恐惧
B.凉爽的清风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C.前两句词描写的是夏日夜空晴朗,夜色的宁静、优美,令人神往
D.后两句中词人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田野,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收,表达出词人心头的喜悦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句写 、 。把 比作 ,把 比作 ,两个形象的比喻,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既写出了 的紧张气氛,又烘托了诗人 的喜悦心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忍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斜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用 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对 的感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
八、根据下列情境,选择合适的名言警句填空,并简要说明理由。
1.小明在学习历史时,看到英雄人物为了保卫国家领土,不惜牺牲自己,他想引用一句名言赞美这种精神,应该选( )
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C.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理由:
2.老师在班会课上鼓励同学们,即使现在成绩暂时落后,也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培养责任感,适合的名言是( )
A. 位卑未敢忘忧国 B.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理由:
九、诗句内涵辨析。
1.下列各句中的“新”与“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最接近的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C.向晚双池好,初晴百物新。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宿建德江》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的雨中奇景
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宁静优美
D.“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草原》一文的中心句
3.下面对“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已被农庄生活深深吸引,期待再次造访
B.“重阳”指的是重阳节,指出了诗人期待下次造访的时间
C.“还”字应读“huán”,意指返回
D.“就菊花”意思是欣赏菊花,这也是诗人到朋友家做客的原因
4.下列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翻墨”写出乌云的厚重,“跳珠”突出雨点的灵动
B.诗句描绘出西湖骤雨从酝酿到骤降的过程
C.诗句仅展现了自然景象,未融入诗人情感
D.“未遮山”“乱入船”体现雨来得急、范围广
5.下列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鹊”“鸣蝉”以动衬静,凸显乡村夏夜的宁静
B.诗句仅从视觉角度描写,展现夏夜的热闹
C“明月”“清风”营造出萧瑟悲凉的氛围
D.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厌倦之情
6.简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无改”与“衰”的表达效果.
7.说说“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十、快乐阅读。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2)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 第二句:____________
第三句:风卷图 第四句:____________
(3)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_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_____________。
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的“___________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4)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
(1)本诗的作者是 ,他还写过《 》《 》。
(2)诗中“ , ”写的是山村的自然风光;诗中“ ’ ”两句将视角从窗外转入屋内,写出了农家生活的情趣。
(3)诗中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平凡的生活场景、醇厚的友谊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所以最后作者表示“ ,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十一、名言警句情境拓展
1.小明在日记中写道:“面对困难,我要像古人那样坚守信念,绝不退缩。”下列名言中最契合的是( )
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D. 以上都不契合
2.学校组织“奉献精神”主题演讲,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引用的是( )
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 位卑未敢忘忧国
C.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D.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3.班级要制作“爱国精神”主题黑板报,除了“位卑未敢忘忧国”,还可选用本专题中的哪句名言?请说明选用理由
4.弟弟不懂为什么要热爱祖国,你会引用本专题中的哪句名言,并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给弟弟听?
十二、古诗文对比探究
阅读《宿建德江》和《春日》,完成题目。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季节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种情感差异与诗人所处的情境有何关联。
3.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有何共同点?请举例说明。
4.若将《春日》中的“东风”换成“西风”,会对诗句意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新题型】古诗文知识综合运用
1.仿照“《回乡偶书》中,贺知章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道尽时光流逝的沧桑”的句式,从本专题古诗文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
2.结合本专题的日积月累内容,写一段不少于 80 字的话,表达对“爱国”的理解。
3.以“乡村夜景”为主题,运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写景风格,写 4 句小诗。
4.从本专题的名言警句中任选一句,设计一条宣传语,用于校园文化墙,要求简洁有力,体现名言内涵。
二、看图,默写古诗。
1.
, 。
, 。
2.
, 。
, 。
, 。
, 。
三、根据古诗写一写。
1.《宿建德江》中,诗人借景抒情,点明自己客居他乡、心生愁绪的句子是: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写骤雨突然停歇、湖面恢复平静的句子是: , 。
3.《过故人庄》里,描绘村庄被绿树环绕、青山在城外横卧的田园美景的句子是: , 。
4.《春日》中,诗人感叹春日万物复苏、风光焕然一新的句子是: , 。
5.《回乡偶书》中,通过儿童的反应凸显诗人久别归乡、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 。
6.语文园地二中,体现“即使地位低微,也不敢忘记为国担忧”的爱国名言是: 。
四、古诗内容回顾。
1.《宿建德江》的作者是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诗中描绘了__________的图景,表达了作者路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对家乡的__________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诗中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变化,绘成一幅“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了乡村__________月明风清,空气中飘来__________,处处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乡村夏夜的喜爱,对丰年的欢欣,对__________的热爱之情。
4.《过故人庄》是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五律,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 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 的友情。
5.《春日》是 代思想家、教育家 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 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 诗,表达了诗人 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五、先将下列关于爱国与奉献的名言补充完整,再结合语境选择正确序号填空。
A.捐躯赴国难, 。
B. ,死而后已。
C.祖宗疆土, ,不可以尺寸与人。
D. ,未敢忘忧国。
1.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民族英雄为守护国土浴血奋战时,引用了一句名言:“ ”,告诉我们祖先留下的土地必须拼死捍卫,绝不能有丝毫退让。
2.当同学们讨论“普通人如何爱国”时,班长分享了一句名言:“ ”,强调即使身份平凡,也应时刻心系国家大事。
3.电影《长津湖》中,战士们为了国家安危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了“ ”的英勇无畏,让观众深受震撼。
4.班主任在总结会上说:“‘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学习还是未来工作,都要全心投入,直到完成目标。”
六、积累运用。
1.红军不怕远征难, 。 ,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位卑未敢 。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
4.“ ,死而后已。”我们常用这句话赞美 的人。
5.诗中有景更有情。在诗中,我们可以领略“等闲识得东风面, ”的春日风光,还可以看到“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夏日奇景,还有“绿树村边合, ”的田园风光。在诗中,我们可以品味“移舟泊烟渚, ”的游子愁怀,感受“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
七、写出几句表达强烈的爱国责任感的名句
八、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对《宿建德江》中“日暮客愁新”的“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家乡的客人 B.指诗人孟浩然自己(客居他乡之人)
C.指船上的乘客 D.指江边的渔民
2.《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中,“说丰年”的主体最可能是( )。
A.词人辛弃疾自己 B.田间劳作的农民
C.枝头鸣叫的蝉 D.田里的青蛙
3.下列对《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指江水拍打山崖带来的温暖触感
B.暗含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C.与“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形成对比
D.体现红军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心态
4.《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就菊花”的意思是( )。
A.采摘菊花 B.观赏菊花
C.用菊花酿酒 D.把菊花带回家
5.下列诗句中,与“少小离家老大回”情感基调不同的一项是( )
A.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 B.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
C.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 D.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九、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万水千山”指红军长征中经历的所有江河和山脉,是实指。( )
2.《菩萨蛮 大柏地》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练”指彩色的丝绸,这里比喻雨后的彩虹。( )
3.《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字写出树林环绕村庄的紧密感,“斜”字写出青山在城外的倾斜姿态,描绘出田园美景。( )
4.《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指春风,“万紫千红”仅描写春天花朵盛开的景象。( )
5.语文园地二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指全心全意贡献全部力量,直到生命结束。( )
6.《宿建德江》“江清月近人”中,“近”字写出明月与诗人的距离之近,暗含诗人内心的亲近与温暖,无孤寂之感。( )
十、先把《长征》这首诗补充完整,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1.这首诗是围绕“ ”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2.“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表现在第 句和第 句上,其中 和 是“千山”的代表, 和 是“万水”的代表。
3.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诗中用的词是“ ”;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诗中用的词是“ ”。 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 ”,气势磅礴的 也只不过是“ ”。
4.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一片 之态,同时暗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从诗中“ ”一词中可以看出。
5.《长征》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赞扬了红军战士不怕死的精神。
B.表扬了红军战士非常乐观的精神。
C.赞颂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十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泊: ②烟渚: ③客:
(2)诗人“移舟”的目的是什么?从诗中哪处可以看出?
(3)诗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被称为写景名句,请从炼字角度赏析“低”和“近”的妙处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读词的上片,填空。
季节: ,时间: ,地点: 。静中有动:明月 ,喜鹊 ,清风 。静中有声:宁静的夜里, 声、 声、 声不绝于耳。
(3)读词的下片,填空。
星是 的,雨是 的。“见”同“ ”,应读作“ ”。作者行走在 道中,转过溪桥,看见了旧时熟悉的 。
(4)“明月别枝惊鹊”中“别枝”的意思是 ,这句诗描绘的画面是
(5)词的上阕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了乡村夏夜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6)词的下阕“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7)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于丰收之年的 和对乡村生活的 之情。
答案
考点演练
一、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位卑未敢忘忧国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6.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7.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二、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B—— 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A——②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C——①
三、1.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1.羁旅漂泊的孤寂与思乡之愁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乡村夏夜 丰收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3.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4.朱熹 春日美好的景致 哲理诗 圣人之道
5.唐 孟浩然 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 诗人和朋友之间
6.鬓毛衰 乡音无改 客从何处来
7.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五、1.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参考文档《春日》语境,指适合出游寻景的好时节);光景:风光、景色(结合“无边光景一时新”,指泗水滨的整体风光)
诗句意思: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到泗水之滨寻觅美好的春景,无边无际的风光一下子变得焕然一新。
2.鬓毛:耳边的头发(文档《回乡偶书》中,指诗人年老后耳边的毛发);衰:这里指鬓发稀疏变白(结合“少小离家老大回”,体现时光流逝对容貌的影响)
诗句意思:年少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归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耳边的头发已经稀疏变白。
3.远征: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文档《长征》明确背景,是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围剿进行的战略转移);等闲:平常、寻常(体现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从容态度)
诗句意思:红军不惧怕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把跨越万水千山的艰难险阻都看得像平常事一样。
4.彩练:彩色的丝绸带子(文档《菩萨蛮 大柏地》中,比喻雨后的彩虹);当空:在空中(形容彩虹在空中展开的状态)
诗句意思:天空中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是谁拿着彩色的丝绸带子在空中起舞呢?
5.故人:老朋友(文档《过故人庄》参考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指诗人熟悉的友人);鸡黍:指丰盛的饭菜(古代常用“鸡黍”指代招待客人的美食,体现主人的热情)
诗句意思: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家做客。
六、1.无边光景一时新 万紫千红总是春 日暮客愁新 江清月近人
2.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3.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1.①明月 鹊 清风 鸣蝉
②A
2.云 雨 乌云 打翻的墨汁 白色的雨珠 跳动的珍珠 天气骤然变化时 舟中赏雨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3.怎么忍心分别 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点明中心
4.拟人 所见之景 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八、1.C
理由:“保卫国家领土,不惜牺牲自己”体现“为国难献身、不惧死亡”的精神,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句意一致;A 侧重“全力奉献直至生命尽头”(多形容公职者),B 侧重“死守国土不退让”(侧重态度而非“牺牲”),均不契合。
2.A
理由:“成绩暂时落后(对应‘位卑’)”“关心国家大事、培养责任感(对应‘未敢忘忧国’)”,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核心内涵完全匹配;B 侧重“奉献到底”,C 侧重“为国牺牲”,均不符合“普通学生关心国家”的情境。
九、1.C 2.C 3.D 4.C 5.A
6.“无改”体现乡音的持久,暗含对家乡的眷恋;“衰”写出鬓发的花白,凸显时光的流逝。二者形成对比,既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又道尽岁月沧桑,让诗句更具感染力。
7这句话蕴含着古人强烈的国土意识和坚定的爱国精神,强调祖先留下的疆土极为珍贵,必须拼死守护,哪怕一寸一尺也不能让给别人,体现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感。
十、1.(1)醉酒 醉酒
(2)雨跳图 水息图
(3)翻墨 快 雨大且急 忽
(4)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青山郭外斜 还来就菊花
(1)孟浩然 示例:春晓 宿建德江
(2)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3)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十一、1.C
2.A
3.示例:选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理由:这句名言体现了为国家危难献身、不惧死亡的英勇爱国精神,与“爱国精神”主题高度契合,能丰富黑板报内容,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层面的爱国情怀。(或选用“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理由:该名言凸显捍卫国土的坚定信念,是爱国精神在国土保护层面的重要体现,可增强黑板报的思想深度)
4.示例:引用“位卑未敢忘忧国”。解释:弟弟,哪怕我们现在只是小学生(位卑),也不能忘记关心国家大事哦!比如看到国旗升起要敬礼,了解国家的发展成就,这些都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就像这句名言说的,不管身份高低,都要心系国家。
十二、1.《宿建德江》描绘的是秋季景象,“日暮”点明时间,结合诗人羁旅漂泊的背景及诗句营造的清冷氛围,可判断为秋季;《春日》描绘的是春季景象,“东风”“万紫千红”均是春季的典型特征,“寻芳”也体现出春季踏青赏景的情境。
2.《宿建德江》表达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与思乡之愁,诗人身处异乡,日暮时分看到空旷的夜景,触景生情,引发对家乡的思念;《春日》表达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及对圣人之道的向往,诗人在春日寻芳,见万物复苏、色彩斑斓,内心充满愉悦,同时借春日生机暗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情感差异源于诗人所处的情境:孟浩然是客居他乡,情境孤寂;朱熹是春日寻芳,情境愉悦且带有对哲理的思考。
3.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建德江》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空旷夜景,抒发羁旅孤寂;《春日》借“万紫千红”的春日美景,表达对美景的喜爱和对理想的向往,均以景物为载体传递情感。
4.“东风”是春风,象征温暖、生机,与“万紫千红”的春日景象契合,营造清新愉悦的意境;换成“西风”(秋风)后,会带来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万紫千红”的生机感矛盾,破坏诗句原有的春日意境,让情感表达从愉悦转为悲凉。
考点检测
一、1.示例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苏轼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绘出西湖骤雨的灵动画面。示例 2:语文园地二中,曹植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彰显为国献身的英勇气概。
2.示例:爱国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正如“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身份高低,都应心系国家;“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展现为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的勇气;“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体现捍卫国土的决心。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对国家的关注、对民族尊严的维护中,激励着我们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3.示例:夜色漫村郭,萤光缀草丛。蝉鸣藏树里,蛙唱伴清风。
4.示例 1:选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赤诚之心奉献,用尽全力筑梦”。示例 2:选用“位卑未敢忘忧国”——“纵年少亦怀国,微小处见赤诚”。
二、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1.日暮客愁新 移舟泊烟渚
2.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4.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5.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6.位卑未敢忘忧国
四、1.唐 孟浩然 秋江暮色 忧愁、孤寂 思念
2.宋代 苏轼 雨前、雨中、雨后 西湖骤雨图
3.夏夜 阵阵稻花香 蛙声和鸣 宁静 优美 劳动人民
4.唐代 孟浩然 做客 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
5.宋代 朱熹 春日美好 哲理 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
五、A.视死忽如归 B. 鞠躬尽瘁 C.当以死守 D.位卑
(1)C (2)D (3)A (4)B
六、1.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2.忘忧国
3.不可以尺寸与人
4.鞠躬尽瘁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5.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雨跳珠乱入船 青山郭外斜 日暮客愁新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七、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八、1.B 2.B 3.A 4.B 5.B
九、1.× 2.√ 3.√ 4.× 5.√ 6.×
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红军不怕远征难
2.三、四 五、六 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
3.逶迤 磅礴 逶迤 腾細浪 乌蒙山 走泥丸
4.喜悦 开颜
5.C
十一、1.(1)①停泊 ②烟雾笼罩的小洲 ③指诗人自己(或“客居他乡的人”)
(2)诗人“移舟”的目的是停靠休息(或“停泊避夜”)。从“日暮”一词可以看出,日暮时分天色渐暗,诗人需停船过夜。
(3)“低”字写出旷野开阔,天空仿佛比树木还要低矮,凸显出景象的空旷;“近”字写出江水清澈,明月倒映水中,仿佛离人很近,营造出亲切的氛围。两字既写出自然景象的特点,又反衬出诗人的孤寂,让景与情更紧密地结合。
2.(1)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旧时茅店社林边
(2)夏天 夜晚 黄沙道中 别枝 惊飞 吹拂 鸟飞 蝉鸣 蛙鼓
(3)时隐时现 稀稀落落 现 xiàn 黄沙 茅店
(4)横斜的树枝;皎洁的明月升上横斜的树枝,惊动了树枝上栖息的喜鹊
(5)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感官角度描写。视觉上,“明月别枝惊鹊”看到明月和惊飞的喜鹊;听觉上,“清风半夜鸣蝉”“听取蛙声一片”听到蝉鸣和蛙声;嗅觉上,“稻花香里说丰年”闻到稻花的香气。多角度描写让乡村夏夜景象更鲜活立体。
(6)表现了词人惊喜的心情。词人在夜行途中,原本可能在寻找茅店,“路转溪桥”后,旧时熟悉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忽见”一词直接体现出意外发现的惊喜,也暗含词人对乡村的熟悉与喜爱。
(7)喜悦 热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