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
1.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这28年是指(  )
A. 1840-1868年 B. 1911-1939年 C. 1919-1947年 D. 1921-1949年
2.下列标语中与西藏和平解放有关的是(  )
A. 我以我心爱祖国,我以我行报祖国 B. 祖国大陆获统一,各族实现大团结
C. 走全面建设道路,建强大工业国家 D. 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3.如图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一张照片,照片右下方写有:磨沟村雇农冶金财分得木地二亩五分。这幅照片可用于研究(  )
A. 土地改革在我国的开展与成果
B.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利与弊
C.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内部原因
D.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过程
4.下列关于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①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开启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③明确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④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5.北京市丰台区殷维臣合作社建社前的8户农民没有一间温室,而在建社的1953年,就筹集资金兴建了27间温室、进行冬季的细菜生产,这是单干时所不可想象的。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农业合作社发展 B. 赎买政策实行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乡镇企业发展
6.如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抗美援朝的推动 C. 三大改造的进行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7.小李在检索某历史人物时,输入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关键词,他要查找的是
A. 孙中山 B. 毛泽东 C. 周恩来 D. 邓小平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允许私人办厂 B. 增强企业活力 C. 实行政企分开 D. 多方吸收外资
9.上海浦东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1亿元跃升到3938亿元,增长了357倍。浦东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人口素质的提高 B. 对外开放的实施 C. 国企改革的进行 D. 地理位置的优越
10.下面两位人物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人民日报》报道:焦裕禄抱病带领全县人民与严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奋力改变兰考县贫困面貌。 《人民日报》报道:王进喜率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A. 心系祖国,严谨治学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D. 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1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购物方式的变化的表现。变化的实质为(  )
A. 经济的改革由农村向城市转变 B. 农村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消除 D.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2.春联折射人们的生活。1974年,湖北农民彭立成家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到1980年,他家春联变成“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春联的变化折射出(  )
A. 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制度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
C.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终确立 D. 我国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3.如图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  )
A.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4.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标志着我国“真正走向世界”,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主要动力的事件为(  )
A.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B.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 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7分。
15.波澜壮阔 峥嵘岁月。晋华中学八年级组织开展历史学科节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一组同学收集整理了一些经典歌曲,准备策划一次“盛世欢歌 声动校园”红歌传唱活动。
“盛世欢歌 声动校园”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学习雷锋好榜样》 《春天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帝野心狼
……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
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
推荐词:这首创作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歌曲简明扼要地阐明了战争的意义,表达了志愿军和全国人民敢于斗争的钢铁意志和必胜信念,是一支敢于胜利的英雄赞歌。 推荐词: ______ 推荐词: ______
(1) 问题一:请你参照示例,为另外两首歌曲写出推荐词。
【活动二】二组同学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馆时收集了一些与开国大典有关的史料,计划设计板报进行宣传。
(2) 问题二:对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并阐述他们共同的历史价值。
16.良法善治 民之所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统一战线和政党理论。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政党合作”最早探索,政党协商理论在我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为了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实行“三三制”政权,实现了政治协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1948年,毛泽东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新中国成立等问题,民主党派人士纷纷从全国各地汇聚在香港、河北平山和哈尔滨就建国问题进行协商,标志着协商政治从局部发展到全国。
——摘编自胡丹丹《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考察》
(1) 依据材料一归纳我国政党协商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过程。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对民主建设的推进
(3) 依据材料三,概括十二大以来我国推进民主建设的原则。
17.筚路蓝缕 砥砺奋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1) 写出图中A、B处的建设成就。并分析这一计划实施的背景。
材料二:1952—195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
(2) 观察图片,指出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1956年在全国先进生产运动中,各地区、各行业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2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工赵梦桃(女)、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女)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3) 依据材料三概括1956年劳模群体的特点。并分析这次劳模评选的作用。
(4)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特征。
18.因时而变 随事而制。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浩荡浪潮,让中国融入广阔世界,让世界发现新的中国,中国号巨轮正胜利驶入崭新而宽广的天地。
【泰山不让土壤】
(1) 请依据图片提示说明1978年以来农村和城市是如何因时而变的。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的红手印 1979年温州市颁发的营业执照
【河海不择细流】
(2) 依据地图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谱写时代篇章】
(3) 请从下表中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时间 事件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2年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 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
1.D
2.B
3.A
4.D
5.A
6.D
7.D
8.B
9.B
10.C
11.D
12.B
13.B
14.D
15.【小题1】《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创作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面表现了雷锋同志爱党爱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意志和高贵品格,成为雷锋精神的真实写照,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建设和谐的社会风气。
《春天的故事》:歌曲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叙述并歌颂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讴歌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展现了万象更新的壮丽场景与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
【小题2】实物史料:①;文献史料:③;影像史料:②。
历史价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是研究新中国成立这段珍贵历史的重要证据。(符合上述意思即可)
16.【小题1】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政党协商理论从无到有;抗战期间中共实行“三三制“政权,政治协商从理论到实践;1948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协商政治从局部发展到全国。
【小题2】1953年基层选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小题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注重基层民主建设
17.【小题1】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武汉长江大桥。背景:经过抗美援朝与土地改革,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我国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效仿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
【小题2】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题3】特点:来源广泛,重工业占比高;女性群体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使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等。
【小题4】集中发展重工业、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效仿苏联模式
18.【小题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及发展个体经济。
【小题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小题3】示例一:
选择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观点: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论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一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80年,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1984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些改革和开放举措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示例二:
选择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到南方视察。
观点: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论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些理论创新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回答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引领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第4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