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西省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小题,共 40分。
1.“鸦片流毒中华,每年外溢金银致千万,漏卮(盛酒的器皿)不塞,足以贫民。吸烟者众,上自官府缙
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痼癖(长期养成的不易改掉的癖好)不除,足以弱
种。英吉利以此毒物贻祸中华,其肉不足食矣。”针对这些问题,清政府的做法是( )
A. 签订条约 B. 整顿海防
C. 查禁鸦片 D. 训练军队
2.如图所示为中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双羊尊,它曾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被收藏在北京皇家园林。
1860 年,双羊尊惨遭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当年它“惨遭掠夺”是因为( )
A. 列强发动鸦片战争 B. 英法联军侵华罪行
C. 俄国侵略者的掠夺 D.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3.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统治阶层加深了自己的危亡意识,一些有见识的清王朝皇室成员和
重要的大臣开始奋发图强,寻求各种救亡图存的改革措施。为此,清政府( )
A. 签订《北京条约》 B. 掀起了洋务运动
C. 决定收复新疆 D. 发起新文化运动
4.有人看了某部电视剧后填词:“倭寇疯狂,北洋沉溺,输赢分晓。恨当时腐败,官荒国是,赔民泪,缘
无道……”材料中“北洋沉溺,输赢分晓”指的是( )
A. 旅顺战役 B. 黄海海战
C. 威海卫战役 D. 廊坊战役
5.“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临刑时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
里的“贼”指的是( )
A. 帝国主义侵略者 B. 以恭亲王为代表的洋务派
C. 无实权的光绪帝 D.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6.下框所示内容直接表明( )
第 1 页,共 11 页
1911 年 10 月 23 日,长沙宣告脱离清廷;1911 年 10 月 31 日,云南宣告脱离清廷;1911 年 11 月 3
日,上海宣告脱离清廷;1911 年 11 月 5 日,浙江宣告脱离清廷……
A.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中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D. 辛亥革命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7.《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
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8.观察如图中的中国近代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我们可以用它来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
A. 物质基础 B. 组织基础 C. 国际条件 D. 阶级基础
9.如表所示是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包。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图片 孙中山等人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1924 年 1 月)
文献 《革命军将以铁甲车猛攻武昌城》(《民国日报》1926 年 9 月)
实物 “铁军”盾牌(民国十六年一月)
A.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 土地革命
10.1929 年,红军第四军党的某次会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同时强调要加
强红军政治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次会议是( )
A. 秋收起义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第 2 页,共 11 页
11.如图所示分别是 1933 年和 1938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主要成分比例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国共内战越发激烈 B.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巨大胜利
C.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2.国家公祭鼎铭文写道:“卅(三十)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于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
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材料中的事件发生的地点在( )
A. 辽宁 B. 南京 C. 天津 D. 旅顺
13.1936 年,李宗仁发表了《焦土抗战论》,呼吁“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
答复侵略者”。李宗仁的抗战志向与决心在哪次战役中得到体现( )
A. 台儿庄战役 B. 武汉会战 C. 第三次长沙会战 D. 平型关大捷
14.1938 年,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大部分音乐工作者转入敌后,创作了《游击队歌》《八路军进行
曲》等作品,之后这些作品被广大军民传唱。这反映了( )
A. 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B. 抗战根据地军民抗战热情高涨
C.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暂时未形成
15.如图漫画《砸向侵略者的铁锤》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抗日战争 D. 人民解放战争
16.1945 年 8 月 29 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
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
件大喜事。”中国人高兴的原因是( )
第 3 页,共 11 页
A. 毛泽东揭露蒋介石的阴谋 B.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 可以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D. 和平建国的曙光初现
17.如表所示歌曲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歌名 歌词(部分)
《国民革命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工农学兵……大联合。打倒帝国主
歌》 义……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八路军军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首战平型关,威名天
歌》 下扬。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
《人民解放军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直到把蒋伪军消灭干净,全中国人民彻底
进行曲》 解放。……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
A. 反帝反封建 B. 注重军民关系 C. 赞美子弟兵 D. 强调农业生产
18.1948 年秋,中共已在东北解放了 97%的土地、86%的人口,拥有 95%的铁路;国民党军队被分割在长
春、锦州等孤立地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表明当时( )
A. 国统区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B. 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崩溃
C. 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D. 基本具备战略决战的条件
19.某导演在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 年北京故事》时,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存在明显历史错误
的有几处( )
①几个来京参加八股文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在电影院观看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③刘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留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 一处 B. 两处 C. 三处 D. 四处
20.“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聂耳、田汉共同创作的这首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
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勇
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这首歌曲是( )
A. 《七子之歌》 B. 《我和我的祖国》 C. 《松花江上》 D. 《义勇军进行曲》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40分。
21.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还是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
国的探索史。近日,八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浏览人物内容,回
答问题。
第 4 页,共 11 页
人物一“裱糊匠”李鸿章 人物二变法者康有为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作出以下总结:“我办了一辈子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
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 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
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 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
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 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 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着即行裁
何等材料。” 撤。
——摘编自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人物三革命者孙中山
人物四启蒙者陈独秀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
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
出“振兴中华”的宗旨;1895 年,孙中山联络陆酷东
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
等人……筹划广州起义;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
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
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
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活泼。
主义。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 浏览人物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李鸿章“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说法。
(2) 浏览人物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方式。概括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3) 浏览人物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被称为“革命先行者”。
(4) 浏览人物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业发展的新特点。
22.“名片”是事件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 5 页,共 11 页
图 1 五四运动名片
(1) 根据图 1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材料二
图 2 侵略史
图 3 抗争史
第 6 页,共 11 页
(2) 从图 2 和图 3 中各选一张有关联的历史名片,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
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3.毛泽东说,抗日战争急不得,人民解放战争拖不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 年 12 月 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完整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毛泽
东谈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发动了。”
(1) 写出材料一中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如何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摘编自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的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毙伤日伪军 2.5 万多人,同时也付出了伤
亡 1.7 万余人的重大代价。在淞沪会战中,守卫宝山的 500 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团大战的总指挥是谁?淞沪会战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24.江西某中学开展了“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民族精神”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跟随他们的视角探究问题,
完成下列任务。
【听歌曲——体会红色初心】
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人民解放的道路,他
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摘编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初心,并谈谈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的认识。
第 7 页,共 11 页
【读宣言——见证民族危亡】
材料二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 年 7 月 8 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 1937 年 7 月 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共两党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共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第二次合作取
得的成果。
【查数据——感受人民力量】
材料三三大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
战役 民工/万人 担架/副 牲畜/头 粮食/千克
辽沈战役 160 13800 30000 35000000
淮海战役 225 73800 6300 285000000
平津战役 154 20000 1000000 155000000
(3) 材料三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去践行——传承当代价值】
材料四红色文化是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当代中国人共同的历史、政治记忆,它不仅能
增强国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提升国家认同的精神资源。……红色文化将起着强化国人国家记忆黏
合剂的作用,它经过火热年代练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基础。所以,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把
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摘编自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4) 根据材料四,解读文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并谈谈你的感悟。
第 8 页,共 11 页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D
6.C
7.D
8.D
9.A
10.B
11.C
12.B
13.A
14.B
15.C
16.D
17.A
18.D
19.C
20.D
21.【小题 1】看待:反映了他对自己努力的谦虚评价,也透露出对晚清政府改革不彻底的无奈。
【小题 2】方式:通过撰写文章、上书皇帝、组织学会等方式。
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
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小题 3】原因:提出了“三民主义”;组织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组织;领导辛亥革命。
第 9 页,共 11 页
【小题 4】新特点:内容上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民主性,形式上普遍采用白话文;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
性,以及编排上的科学性和活泼性
22.【小题 1】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小题 2】示例:图片: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义和团运动。
观点: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论述:19 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
帝斗争组织,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1900
年 6 月,为镇压义和团,英、美等八国组织联军 2000 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
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的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
激烈的争夺战。最终,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精神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23.【小题 1】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
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小题 2】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小题 3】总指挥:彭德怀;影响: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小题 4】精神: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顾全大局,共同对敌;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等爱国主义精神
24.【小题 1】初心:一心为民族(人民),一心救中国;认识:中国共产党之前,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都
失败,未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
命;在中共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小题 2】共同态度:全民族共同抗战;成果:取得抗战胜利。
【小题 3】说明:人民群众大力支持解放战争;
【小题 4】精神内涵: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当代中国人共同的历史、政治记忆;是提升
国家认同的精神资源。感悟: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创造并遗
第 10 页,共 11 页
留下来的精神形态;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与价值观念,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与建设
实践中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与理想信念;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还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第 11 页,共 1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