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小题,共 40分。1.“鸦片流毒中华,每年外溢金银致千万,漏卮(盛酒的器皿)不塞,足以贫民。吸烟者众,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痼癖(长期养成的不易改掉的癖好)不除,足以弱种。英吉利以此毒物贻祸中华,其肉不足食矣。”针对这些问题,清政府的做法是( )A. 签订条约 B. 整顿海防C. 查禁鸦片 D. 训练军队2.如图所示为中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双羊尊,它曾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被收藏在北京皇家园林。1860 年,双羊尊惨遭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当年它“惨遭掠夺”是因为( )A. 列强发动鸦片战争 B. 英法联军侵华罪行C. 俄国侵略者的掠夺 D.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3.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统治阶层加深了自己的危亡意识,一些有见识的清王朝皇室成员和重要的大臣开始奋发图强,寻求各种救亡图存的改革措施。为此,清政府( )A. 签订《北京条约》 B. 掀起了洋务运动C. 决定收复新疆 D. 发起新文化运动4.有人看了某部电视剧后填词:“倭寇疯狂,北洋沉溺,输赢分晓。恨当时腐败,官荒国是,赔民泪,缘无道……”材料中“北洋沉溺,输赢分晓”指的是( )A. 旅顺战役 B. 黄海海战C. 威海卫战役 D. 廊坊战役5.“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临刑时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里的“贼”指的是( )A. 帝国主义侵略者 B. 以恭亲王为代表的洋务派C. 无实权的光绪帝 D.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6.下框所示内容直接表明( )第 1 页,共 11 页1911 年 10 月 23 日,长沙宣告脱离清廷;1911 年 10 月 31 日,云南宣告脱离清廷;1911 年 11 月 3日,上海宣告脱离清廷;1911 年 11 月 5 日,浙江宣告脱离清廷……A.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中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C.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D. 辛亥革命获得了民众的支持7.《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8.观察如图中的中国近代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我们可以用它来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A. 物质基础 B. 组织基础 C. 国际条件 D. 阶级基础9.如表所示是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包。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资料类型 名称图片 孙中山等人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1924 年 1 月)文献 《革命军将以铁甲车猛攻武昌城》(《民国日报》1926 年 9 月)实物 “铁军”盾牌(民国十六年一月)A.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C.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 土地革命10.1929 年,红军第四军党的某次会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同时强调要加强红军政治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次会议是( )A. 秋收起义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第 2 页,共 11 页11.如图所示分别是 1933 年和 1938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主要成分比例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共内战越发激烈 B.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巨大胜利C.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2.国家公祭鼎铭文写道:“卅(三十)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于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材料中的事件发生的地点在( )A. 辽宁 B. 南京 C. 天津 D. 旅顺13.1936 年,李宗仁发表了《焦土抗战论》,呼吁“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李宗仁的抗战志向与决心在哪次战役中得到体现( )A. 台儿庄战役 B. 武汉会战 C. 第三次长沙会战 D. 平型关大捷14.1938 年,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大部分音乐工作者转入敌后,创作了《游击队歌》《八路军进行曲》等作品,之后这些作品被广大军民传唱。这反映了( )A. 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B. 抗战根据地军民抗战热情高涨C.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暂时未形成15.如图漫画《砸向侵略者的铁锤》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抗日战争 D. 人民解放战争16.1945 年 8 月 29 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中国人高兴的原因是( )第 3 页,共 11 页A. 毛泽东揭露蒋介石的阴谋 B.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C. 可以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D. 和平建国的曙光初现17.如表所示歌曲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歌名 歌词(部分)《国民革命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工农学兵……大联合。打倒帝国主歌》 义……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八路军军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首战平型关,威名天歌》 下扬。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人民解放军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直到把蒋伪军消灭干净,全中国人民彻底进行曲》 解放。……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A. 反帝反封建 B. 注重军民关系 C. 赞美子弟兵 D. 强调农业生产18.1948 年秋,中共已在东北解放了 97%的土地、86%的人口,拥有 95%的铁路;国民党军队被分割在长春、锦州等孤立地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表明当时( )A. 国统区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B. 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崩溃C. 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D. 基本具备战略决战的条件19.某导演在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 年北京故事》时,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存在明显历史错误的有几处( )①几个来京参加八股文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在电影院观看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③刘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留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A. 一处 B. 两处 C. 三处 D. 四处20.“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聂耳、田汉共同创作的这首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这首歌曲是( )A. 《七子之歌》 B. 《我和我的祖国》 C. 《松花江上》 D. 《义勇军进行曲》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40分。21.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还是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近日,八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浏览人物内容,回答问题。第 4 页,共 11 页人物一“裱糊匠”李鸿章 人物二变法者康有为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作出以下总结:“我办了一辈子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 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 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 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 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着即行裁何等材料。” 撤。——摘编自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人物三革命者孙中山人物四启蒙者陈独秀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出“振兴中华”的宗旨;1895 年,孙中山联络陆酷东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等人……筹划广州起义;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活泼。主义。——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 浏览人物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李鸿章“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说法。(2) 浏览人物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方式。概括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3) 浏览人物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被称为“革命先行者”。(4) 浏览人物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业发展的新特点。22.“名片”是事件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 5 页,共 11 页图 1 五四运动名片(1) 根据图 1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有着怎样的地位。材料二图 2 侵略史图 3 抗争史第 6 页,共 11 页(2) 从图 2 和图 3 中各选一张有关联的历史名片,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3.毛泽东说,抗日战争急不得,人民解放战争拖不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6 年 12 月 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完整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毛泽东谈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1) 写出材料一中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如何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摘编自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的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毙伤日伪军 2.5 万多人,同时也付出了伤亡 1.7 万余人的重大代价。在淞沪会战中,守卫宝山的 500 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团大战的总指挥是谁?淞沪会战有什么重要的影响?(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24.江西某中学开展了“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民族精神”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跟随他们的视角探究问题,完成下列任务。【听歌曲——体会红色初心】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摘编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初心,并谈谈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第 7 页,共 11 页【读宣言——见证民族危亡】材料二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 年 7 月 8 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 年 7 月 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2) 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共两党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共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的成果。【查数据——感受人民力量】材料三三大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战役 民工/万人 担架/副 牲畜/头 粮食/千克辽沈战役 160 13800 30000 35000000淮海战役 225 73800 6300 285000000平津战役 154 20000 1000000 155000000(3) 材料三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去践行——传承当代价值】材料四红色文化是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当代中国人共同的历史、政治记忆,它不仅能增强国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提升国家认同的精神资源。……红色文化将起着强化国人国家记忆黏合剂的作用,它经过火热年代练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基础。所以,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摘编自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4) 根据材料四,解读文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并谈谈你的感悟。第 8 页,共 11 页参考答案1.C2.B3.B4.C5.D6.C7.D8.D9.A10.B11.C12.B13.A14.B15.C16.D17.A18.D19.C20.D21.【小题 1】看待:反映了他对自己努力的谦虚评价,也透露出对晚清政府改革不彻底的无奈。【小题 2】方式:通过撰写文章、上书皇帝、组织学会等方式。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小题 3】原因:提出了“三民主义”;组织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组织;领导辛亥革命。第 9 页,共 11 页【小题 4】新特点:内容上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民主性,形式上普遍采用白话文;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以及编排上的科学性和活泼性22.【小题 1】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小题 2】示例:图片: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义和团运动。观点: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论述:19 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1900年 6 月,为镇压义和团,英、美等八国组织联军 2000 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的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最终,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精神会被历史永远铭记23.【小题 1】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小题 2】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小题 3】总指挥:彭德怀;影响: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小题 4】精神: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顾全大局,共同对敌;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等爱国主义精神24.【小题 1】初心:一心为民族(人民),一心救中国;认识:中国共产党之前,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都失败,未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中共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小题 2】共同态度:全民族共同抗战;成果:取得抗战胜利。【小题 3】说明:人民群众大力支持解放战争;【小题 4】精神内涵: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当代中国人共同的历史、政治记忆;是提升国家认同的精神资源。感悟: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创造并遗第 10 页,共 11 页留下来的精神形态;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与价值观念,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与理想信念;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还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等第 11 页,共 1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