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共23题,共150分,共6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
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个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种子。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概念的内涵经孔子的改造不断丰富,很多学派虽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但对君子人格也表示认同赞许。
B. 孔子在构思和传布儒家学说时,改造了“君子”概念内涵,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C. 有人认为,君子是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腐儒书生的代表,缺乏血性和勇武,这是对“君子”的误解。
D.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使“君子”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而成为济世的高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做人做君子已成为我们的祖训,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
B. 古往今来,君子人格对人们影响深远,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
C. 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当下的君子文化日趋衰落,所以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D. 君子内外兼修,就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3. 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属于“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B.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C.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4.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上的异同。
5. 材料二作者认为“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请结合两则材料阐述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枇杷熟了
李欣蓓
父亲沉默寡言,生活的重担早已压弯了他的脊梁。他是一个不起眼儿的卖早点的摊主,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在热气腾腾的油锅旁,揉面,翻油条。年幼的我会在父亲支起的摊位上帮他一起卖油条,我们都在努力,尽量支撑起这个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小家。
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父亲一起到巷尾摘枇杷果儿。初夏,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巷。①巷尾的老枇杷树上,金黄的果实如同一颗颗小太阳挂满枝头。那棵枇杷树枝繁叶茂,一年四季开花结果,自由生长着。我盼着枇杷树能每天都结出一串串果实,因为那是无须花钱就能得到的最甜的水果。
枇杷树下,父亲摘果的动作笨拙而执着,像极了这些年他为我所做的一切--无声却坚定!这些年,父亲又当爹又当妈,虽然比不上别人的父母,但是他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他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也极少花钱去买街上昂贵的水果。因此,枇杷果儿就成了老天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父亲文化不多,小学没上完就因家里没钱而辍学。但他知道,读书才是孩子的出路。他每天起早贪黑,用卖出的一根根油条凑够了我上学的学费。入学前夜,月光透进铁皮屋顶的裂缝,他蹲在床边,拿出邻居送的一个旧书包,用手反复摩挲着,仿佛那是世上最珍贵的物件。
我穿着宽大的旧校服,背着旧书包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迎接我的是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当我操着浓重的方言念课文时,教室里发出低低的嗤笑声。
他们嘲笑我的方言,嘲笑我的衣着,甚至嘲笑父亲那满是油污的围裙。我曾无数次想要逃离,想要躲进父亲的怀里,可他却总是用那双粗糙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背说:“咱靠双手挣钱,不偷不抢,没啥可丢人的!妮儿,别介意!有爹在呢!”
我拼命读书,成为老师口中家境贫寒但刻苦努力的好学生。拿到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咧嘴笑着,凸起的两个脸蛋儿像熟透的枇杷果。
②父亲这些年起早贪黑,身体愈发消瘦,渐渐地连端起油锅和面盆都十分费力。小巷临街的门面房要改造,听说新门面房的租金要高出好几倍,父亲不得不放下他唯一的生存技能,干起了最简单却又脏又累的行当--收废品。他总是把收来的纸壳和酒瓶子等废品分拣后,装入一个又大又结实的旧袋子里,使尽全力将几十斤重的大布袋甩到肩后,一步一步背到三轮车上。卖废品时,偶尔会被克扣斤两,他也毫不在意,攥着得来的几张皱巴巴的纸币,笑得像捡到了宝。
有一天,他去上门收废品时,被一位同学认了出来。第二天,当我一坐到座位上时,就感受到了同学们异样的目光,那些细细簌簌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响起:“她爹不卖油条了,走街串巷收废品嘞……”
放学后,我憋着一肚子闷气回到家,见到父亲,我冲他大喊大叫:“以后别再到我们学校附近转悠!”他愣怔片刻,憨笑着点点头,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枇杷果,然后佝偻着身子离开。我气呼呼地一口咬下,枇杷果又酸又涩。
青春期的叛逆让我渐渐疏远了他。我开始嫌弃他的笨拙,嫌弃他的贫穷,甚至也和同学一样嫌弃他装满废品的破三轮儿。
不久后,我顺利考上高中。开学前,父亲笨拙地为我准备住校的行李。他拿出一个崭新的书包,将一只粉色的布娃娃和一袋新鲜的枇杷果塞了进去,满脸期待地望向我,说:“妮儿,好好学习,过几年咱考个好大学!”
打那以后,我减少回家的次数。不仅如此,我还特意不告诉他参加家长会的时间,说是怕麻烦他。父亲倒也很听我的话,依然自顾自忙着收废品、整废品、卖废品。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怕他给我丢脸,我怕同学们都知道,这个没文化一脸憨笑、卖过早点又收废品的人,是我的父亲。
有一天,父亲没有骑那辆收废品的破三轮车,而是拿了一个盒子在学校门卫室等我。枇杷熟了,父亲将个儿大的洗净装到盒子里带给我。明媚的阳光下,我忽然看见他龟裂的掌心-上面布满了收废品时划出的血痕。那天或许是心情不错,又或许是那些枇杷真的很好吃,我破天荒地夸道:“这枇杷真甜!真好吃!”
父亲憨笑着,脸上露出了些许自豪:“妮儿爱吃,俺还给妮儿摘!”
我很愧疚,父亲对我的爱从未因生活的艰辛而减少半分,他用自己笨拙的方式默默守护着我。只不过,是我忘记了如何去爱父亲……
父亲在我高三那年积劳成疾去世,他没能看到我考上大学。那年初冬,巷尾的老枇杷树开出的花朵格外繁盛,厚实的白色花瓣包裹着鹅黄色花蕊,散发出淡淡的、清新的阵阵蜜香。那一朵朵“隔岁花”,把父亲和我永远隔在了两个世界。
又到了摘枇杷的季节。我站在那棵枇杷树下,依稀看到父亲佝偻的身影,手里依旧攥着那只破旧的布袋。③他踮着脚,努力去够那些高处的果子,仿佛那是他唯一能为我做的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我站在远处,忽然泪如雨下。那一刻,我真想冲上去抱住他,告诉他:“爹,谢谢您,枇杷真甜!”那些黄澄澄的枇杷,像太阳一样时刻温暖我的内心,提醒我: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那个踮起脚尖儿为你摘枇杷果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塑造形象离不开细节。真正的文学作品,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不可或缺的,二者依靠细节来显现。假如通篇都是笼统的叙述而没有细节描绘,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是一掠而过,就必然导致作品情感空洞、形象模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根本来不及对某一朵花细心观赏,无由体会其独特的美,又怎么可能对其一往情深呢?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细节就是形象,细节就是情感。《我与地坛》中,母亲“④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不用一个“爱”字,却让我们看见最深沉的母爱。这些细节就像老照片,越细看越能感受到平淡中的深情。
(节选自赵海菱《也说文学作品的细节之魅》,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枇杷”这一物象来串联情节,枇杷在不同场景中的反复出现,显露出父爱在岁月中的深沉与伟大。
B. 由儿时的“甜”到青春期的“酸”和“涩”,枇杷果味道的变化象征着“我”成长过程中对父亲情感态度的转变。
C. 父亲将洗净的大个儿枇杷装盒送到学校,是由于他知道女儿因他而受到嘲笑,想借此缓和二人之间的关系。
D. 文末以父亲离世后,枇杷树结出的饱满甜美的金黄果实象征父爱的延续,表现出女儿对父亲的深深追念。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将枇杷果比拟为“小太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其鲜明色泽与饱满形态,充满视觉美感。
B. 句子②中“连端起油锅和面盆都十分费力”表明父亲身体出现问题,为下文父亲去世埋下伏笔。
C. 句子③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父亲踮脚努力够果子的姿态,凸显出父亲“无声却坚定”的爱。
D. 句子④中“端”字既写出了母亲眼患疾病的身体状况,又表现出她寻找儿子时的急切和气愤。
8. 文本一中频频出现“小时候”“入学前夜”“高三那年”“又到了摘枇杷的季节”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词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指出:“塑造形象离不开细节。”文本一在塑造父亲形象时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周将韦叔裕,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赂金者,遥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谓孝宽曰:“来年东朝必大相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立。”令谍者多赍此文,遗之于邺。孝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见诛。周武帝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伐之,遂灭齐。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注],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以击之,所以去大恶不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案《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诫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材料三:
太宗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慰谕,靖谓将军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遂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公谨曰:“诏许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讨击。”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
[注]死间,指在敌方从事间谍活动,被敌方发现后处死。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不可A失B韩信C所以破D齐也E如唐俭F等辈G何足可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觇,窥视、察看,与《促织》中“惊起觇视”句中的“觇”意思相同。
B. 间,间谍,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中的“间”意思不同。
C. 而,表并列,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句中的“而”意思相同。
D. 赍,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严编造的歌谣,第一首意思是斛律光要当皇帝;第二首意为北齐高氏统治即将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B. 虽然在作战中无时无处不在使用间谍,但《孙子兵法》中认为使用间谍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是最下等的策略。
C. 唐太宗派唐俭与突厥和谈,李靖主张趁突厥放松警惕对其偷袭,张公谨则认为朝廷使者在那里,不宜去讨伐。
D. 唐太宗将李靖舍弃唐俭而攻击突厥的行为与周公大义灭亲相提并论,认为可以为了国家大节而放弃个人小义。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
(2)孝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见诛。
14. 北周灭掉北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黄徐州①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③。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①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②刻画无盐:《晋书·周顗传》:“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③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诗句中“途穷”是指绍圣元年(1094年)作者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中“别”字表明,本诗是一首离别诗,“黄徐州”是辞别的对象。
B. 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着实愧对推荐自己的友人。
C. 诗中引用“青眼”这一典故,源于晋朝阮籍的故事,都意在表重视。
D. 尾联,诗人由自己的现况着笔,点明本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情感真挚。
16. 尾联中有“数行老泪”之语,你认为这里的“泪”有哪些内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学习众人所不具备的知识,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下的过错。《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用“_______,_______”阐明这个道理。
(3)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已超过一百七十多年,文学思潮尽管不断变化,但这部作品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爱戴。这一切都说明,《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
跟《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艰难时世》等作品相同,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依然关注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着力表现他们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这部作品带有自传色彩,很多内容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狄更斯曾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原序中说:本书脱稿之初,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此,若想以看似必需的平静来谈论这部作品,我觉得并非易事。关于这个故事,凡是我所能说的任何有关的话,我都尽我所能在书中说了。从来没有人在读这本书时,比我写它时,更相信它的真实性了。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产生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
19. 下列句子中的“跟”和原文中加点的“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焦裕禄认识到,这涝、沙、碱“三害”跟瘟神一样,要制伏很难。
B. 帝国主义跟国内反对派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还在作最后挣扎。
C. 对抗疫情,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因此,要跟科学要答案。
D. 跟着乌尔苏拉来到马孔多的人四处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优越。
2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我心中最爱的作品是《大卫·科波菲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 ①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丰足,领略精神的高贵,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
先秦诸子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② 。
在先秦诸子看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③ 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中先秦诸子的幸福观,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萧红《孩子的讲演》
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某种正确的人。——荣格
接受所有人的批评,但保留自己的判断。——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①相同: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君子人格的内涵和意义。
②不同:材料一主要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
材料二主要从君子文化对君子内外的规定及传播君子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论述。
5. ①君子人格在当今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具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做人的圭臬;
②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君子文化能够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
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③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
文化建设。
6. C 7. B
8. 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不同的时间词句标示了不同故事,区分了不同时间阶
段,使文章层次清晰。
②展示了不同时间点下人物的行为。思想变化,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和“我”的成长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立
体。
③这些时间词句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展示了时间的跨度,有的放缓了叙事节奏,有的则加快了叙事
进程,使叙事张弛有度、详略得当。4 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体现了故事的回忆特征,容易引起读者
共鸣。
9. ①入学前夜,父亲反复摩裟旧书包的细节,凸显出期望女儿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父亲形象。
②拿到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时,父亲的脸庞像熟透的枇杷果的细节,凸显出欣慰于女儿学业有成的父亲形
象。
③父亲收废品、卖废品时使尽全力甩布袋、一步一步背上车,攥着皱巴巴的纸币笑等细节,凸显出面对生
活重压时坚韧乐观的父亲形象。
④“我”朝父亲发脾气时,父亲愣怔,憨笑点头,佝偻着身子离开等细节,凸显出理解和包容女儿的父亲形
象。
10. BEG 11. C 12. B
13. (1)孝宽善于抚慰和管理士卒,能赢得部众人心,他所派往北齐的间谍,都能替他尽全力(做事)。(2)
孝征与斛律光有隔阂,听闻此事后,更添油加醋,斛律光最终因此而被杀害。
14. ①北周善用能人;②北周善于用间;③北周善用战机;④北齐内部不和。
15. B 16. ①官职被免之痛。诗人因事被免,不免有“途穷”之感,化用阮籍的典故,表达内心的
伤感。
②年老体衰之伤。诗人现在已白头,又“衰病”在身,不免有年华逝去、体衰不健的感慨。
③惜别好友之凄。在西风之中,诗人要告别友人离去,离别之情不言自明。
17.①. 文质彬彬 ②. 然后君子 ③. 学不学 ④. 复众人之所过 ⑤. 自天子以至
于庶人 ⑥.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8.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已一百七十多年,尽管文学思潮不断变化,但这部作品仍然深
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19. A 20. ①原句将作品比喻为孩子,内容与前文表述一致,更凸显对《大卫·科波菲尔》的宠爱;
②原句用短句和两处用“最”作修饰限定语,语气情感强烈,改句过于平淡。
21. ①精神的快乐更是生活所必需的
②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③只有这样 22. ①求幸福不能只重物质财富。
②求幸福不能自私自利。
③求幸福不能丧失操守(或随意改变主见)。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