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八年级(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1.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2.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从广泛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A.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 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C. 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 D. 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3.同仁堂合营后,解放了生产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初步改变了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材料反映的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A. 土地改革取得了极大胜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C.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领导班子 D.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如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工业交通建设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这个历史时期是指(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期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国已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B. 走集体化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挫伤了积极性 D.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7.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全面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 发动“文化大革命”8.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创造了新的航天壮举。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9.梳理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如图中的空白处应填写( )A. 中共十五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 中共十八大10.1980年,一位深圳渔民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村里来了很多外地人,听说要在这里建‘特区’,以后可能会大变样!”“特区”的特殊之处在于( )A.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 享有高度自治权C.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D. 优先发展农业1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讲话( )A. 标志着改革升放的开始 B.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 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现常住的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29个民族在这里亲如一家,共同谱写着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壮丽篇章。该地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多党合作制度 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D.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3.闻一多创作的《七子之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诗歌反映的历史问题最终通过( )解决A. 和平解放 B. 一国两制 C. 武力统一 D. 国际调解14.《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这一规定( )A. 将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纳入法治体系 B. 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C. 使海峡两岸的关系迈出了重要一步 D. 打破了两岸同胞长久隔绝状态15.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活动是(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与西方国家恢复友好关系C.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D. 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16.“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他激动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中美建交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中日建交17.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 )A. 想象的梦,美好的想象来实现 B. 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C. 自由的梦,人人可以实现自己的任何愿望 D. 发展的梦,将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18.2022年,“水立方”惊喜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冰壶的重要赛场,利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取代传统冷媒氟利昂,还实现制冰过程中余热全部回收利用。这体现了我国新发展理念中的什么理念()A. 创新、协调 B. 绿色、创新 C. 开放、共享 D. 共享、协调19.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内容涉及了“华东军区海军建立”“中国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辽宁舰’交接入列”等内容。他学习的是( )A. 民族大团结 B. 科技文化成就 C. 钢铁长城 D. 社会生活的变迁20.我国航空航天器命名有“天问一号”“嫦娥”“玉兔”“墨子”等,这些彰显中国魅力的命名( )A. 提高了国家威望 B. 体现了文化自信 C. 维护了世界和平 D. 提升了科技实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21.学习历史,要学会辨别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国大典(照片)材料二:开国大典(油画) 1953年创作材料三:《人民日报》当日头版材料四:谷宗藩口述回忆到了中午,广场上人山人海,形成了欢腾的海洋……快到下午三点钟了,主席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鸦雀无声中,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的耳边回响着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原辅仁大学学生谷宗藩 2009年的口述回忆(1) 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场景都发生在 ______ 年10月1日。(2) 若把“当时”“当事”的材料称为原始史料。上述材料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______ 。A.材料一、材料四B.材料一、材料二C.材料二、材料三D.材料一、材料三(3) 材料四是“原辅仁大学学生谷宗藩2009年的口述回忆”,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过在使用这类史料时,需要注意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你认为这类史料的可信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2.身边故事,见证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4年春节,小明在老家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1) 图1中“分田到户”的开展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2) 选取材料中至少两个历史事件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围绕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3.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不断取得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我们中国150年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史,我们不学他们。——《中国外交部成立二三事件“另起炉灶”开新篇》(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周恩来说“我们不学他们”,即中国奉行什么外交政策?材料二: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该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周恩来就此提出怎样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材料三: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摘编自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四:外交连续性是国内政治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延伸。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国内政策延续性决定了对外政策的连续性。……“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等,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主张的延续,也是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张清敏《二十大以后的中国外交:理解与思考》(4) 根据材料四,我国提出了怎样的全球治理观?并概括外交与内政的关系。24.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以“中华英雄谱”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了解战斗英雄事迹】材料一: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他们中涌现出30多万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 依据材料一,列举一位这次战争中涌现出的战斗英雄人物及其主要事迹。【体会建设英模精神】材料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社会上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风尚。雷锋就是典型代表。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人们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2) 材料二两幅图中人物分别被人民称做什么?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三位英雄模范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铭记科学功勋贡献】材料三:中国科学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参加“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很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可是,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我们靠的是一批从国外回来的有高度爱国心的科学家,又靠他们带出一批年轻的科学家,他们靠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为了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他们是“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摘编自张劲夫《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3) 依据材料三中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参考答案1.B2.A3.B4.D5.B6.D7.C8.C9.B10.C11.B12.B13.B14.A15.A16.B17.B18.B19.C20.B21.【小题1】1949。【小题2】D。【小题3】时间久远,记忆偏差;口述者的主观立场和情感因素等22.【小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小题2】论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变革: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逐步推开。如图1所示,1978年刚分田到户时,小明家第一次吃饱了饭。这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变革奠定了基础。乡镇企业兴起拓展就业与经济形式: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1985年,村里办起了砖厂,小明的大伯成了第一批“农民工”,这体现了乡镇企业的兴起。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改变了农村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市场经济推动农村商业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背景下,如图3所示,小明的父亲带着积蓄去镇上开了家小卖部,后来越做越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代乡村旅游带动农村新变化: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兴起。如图4所示,现在小明家所在的村子成了“网红村”,小明的爸爸还回村搞起了民宿。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农村经济更加多元化。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在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23.【小题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小题2】会议:万隆会议;方针:求同存异方针。【小题3】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小题4】全球治理观:共商、共建、共享;关系: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国内政策延续性决定了对外政策的连续性24.【小题1】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小题2】“铁人”;“党的好干部”(或“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小题3】党的坚强领导;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科学家们高度的爱国心和奉献精神;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全国人民的支持等第4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