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案)

资源简介

第14课诗词三首其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知识拓展+课文全解+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知识拓展】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所作。此前,刘禹锡因参与 “永贞革新”(反对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被贬朗州、连州等偏远之地,长达 22 年。公元 826 年,他奉召回京,途经扬州时,与好友白居易(字乐天)相遇。白居易设宴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感叹其遭遇坎坷,刘禹锡遂以此诗酬答,既抒发贬谪多年的辛酸与感慨,也展现历经磨难后仍坚守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外拓展知识(了解)
“酬赠诗” 体裁特点:此诗属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朋友间相互赠答的诗歌类型,多以抒情、共勉为核心,需结合 “赠诗背景” 理解内容(如白居易原诗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刘禹锡答诗正是对这种同情的回应),体现文人交往中的情感共鸣。
典故文化解析:“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路过嵇康旧居,闻笛声作《思旧赋》,喻刘禹锡对 “永贞革新” 中遇害故友(如柳宗元)的思念;“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棋后斧柄朽烂,世间已过百年,喻刘禹锡贬谪归来,世事变迁、恍如隔世的感慨,需引导学生理解典故的 “含蓄表意” 作用。
中唐诗歌风格:与盛唐李白 “长风破浪” 的豪迈不同,刘禹锡此诗虽有豁达,却暗含对现实的无奈(如 “凄凉地”“弃置身”),体现中唐诗歌 “沉郁中见昂扬” 的特点,反映安史之乱后,文人在困境中坚守理想的精神状态,可对比盛唐与中唐诗歌的情感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时代对文学的影响。
课文核心知识(掌握)
诗歌脉络与情感:全诗以 “酬答” 为核心,情感层层递进。首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直抒胸臆,写贬谪之地的荒凉与时间之久,满含辛酸;颔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典故暗抒感慨,既有对故友的思念,也有对世事变迁的茫然;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自然景象喻人生哲理,跳出个人失意,显豁达胸襟;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回应赠诗,借饮酒共勉,传递积极振作的决心,情感从 “悲苦” 到 “豁达” 再到 “昂扬”,转折鲜明。
艺术手法亮点:①“用典精准”,“闻笛赋”“烂柯人” 两个典故,含蓄表达复杂情感,避免直白抒情;②“比喻说理”,“沉舟”“病树” 喻自身困境,“千帆”“万木” 喻新生力量,以生动意象传递 “新陈代谢” 的哲理;③“首尾呼应”,首联写贬谪之苦,尾联写听诗振作,形成情感闭环,凸显心境转变。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有 “诗豪” 之称,与白居易并称 “刘白”。
他早年中进士,积极参与 “永贞革新”,反对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改革失败后被贬偏远之地 22 年,历经朗州、连州等多地任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即作于贬谪归来途中。
其诗风格豪迈,兼具哲理与情感,善用典故与比喻,代表作除本课诗作外,还有《陋室铭》《乌衣巷》等。他在哲学上著有《天论》,提出 “天人交相胜” 观点;文学上推动新乐府运动,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唐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课文解析】
酬乐天(白居易)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译文:在这荒凉的巴山楚水之地,我被贬谪流放,蹉跎了二十三年。
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kuí)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洛阳,所以说“二十三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开篇点明自己被贬谪的漫长岁月。"巴山楚水"泛指贬谪之地(刘禹锡曾先后贬至朗州、连州、夔州等地),"凄凉"二字渲染悲凉氛围。"二十三年"突出时间之久,"弃置身"暗含被朝廷抛弃的愤懑与无奈。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译文:怀念故友,只能徒然吟诵《思旧赋》;回到故乡,却像那斧柄朽烂的樵夫,恍如隔世。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翻似:反而好像。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fǎng)《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柯,斧柄。
运用典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 借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以怀念已故友人(如柳宗元等)。 用王质观棋烂柯的典故,暗示世事变迁,自己归来恍如隔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译文:沉船旁边,千帆竞发;枯树前方,万木争春。
沉舟:沉船。
侧畔:旁边。
病树:指枯朽有病的树。
千古名句,以"沉舟""病树"自喻,虽饱经磨难,但新事物仍蓬勃向前("千帆过""万木春")。表达诗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今日听你赠诗一首,暂且借这杯酒,振作精神!
君:你,指白居易。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暂凭:暂且凭借。
长:增长,振作。
尾联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了诗人虽遇挫折却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此诗首联紧承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借用典故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推开一步,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虽屡遭贬低,而新人辈出却令人欣慰,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概括总结
本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问题探究
1.首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境况?
借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表达自己的怀旧之情和对世事变迁的感喟。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诗人被贬谪的地方。“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3.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
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诗人被贬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两句本是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在客观上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思考 探究 积累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思怀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抑,“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
【同步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归来时人事变迁、恍若隔世的悲痛怅惘之情。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下面诗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5.用典是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请说说诗歌三、四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诗人开篇用“弃置身”形容自己,篇末用“长精神”做结,其心情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7.颈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C【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心态。A项,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雄心,蕴含着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哲理。B项,以自然事物的消逝抒发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C项,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D项,抒发了作者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故选C项。
5.①前一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后一句用王质进山观棋烂柯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6.开篇“弃置身”表现诗人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悲凉。诗的最后用“长精神”表现了诗人虽经磨难但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意思对即可)
7.抒发诗人被贬后的无限辛酸;包含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意思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