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代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材料二: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常高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要达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目标,需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才能实现《尚书·尧典》中提出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都怀有“天下”的胸怀,这里的天下是指人类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责任感落实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发展规划了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也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方向。孔子在《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不断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够通过学习,去污而自新,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思考。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把“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接近“道”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具有水那样的品格。“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
(摘编自孙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B.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爱好和平的思想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C.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有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塑造了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体现了大国的担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C.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儒家思想,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人性“善”的追求的一项是( )
A. 《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 《老子》:“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D. 《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德”的价值观念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军
儿时在农村,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布谷鸟的叫声催着整个村子,“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麦收。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
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看着两篓排列整齐的麦穗,爹会表扬我们:“你俩拾的这些麦子,够咱一家人吃上好几天了。”拾完麦穗后,地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一个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
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自然不敢浪费。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上学带的饼,吃不完一定要带回来。在梅雨季节,被褥、家具都会发霉,但粮食一般不会发霉,都保存得好好的。粮食,是一家人最可靠的家底。
老家鄂西北都是旱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就连粮食的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我自然知道粮食的金贵,还面的路上,我弓着腰护着瓢,小心翼翼,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后来我到了城里,虽然不再种粮了,但看到粮食总是格外亲。对粮食的这份情义和吃饭的那些规矩,我也一点一点地讲给我的孩子。我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爹娘踏着月光下地割麦、麦秆遇刃时的“嚓嚓”声,表现了麦季抢收的紧张与艰辛,也写出了农村劳动生活之美。
B. 麦收后让鸟雀叼干净麦穗后再犁地的做法,与“每一粒粮食都要到肚子里”的追求,都表现出农民对粮食的珍惜。
C. 娘不让我们急着吃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不仅是因为担心我们被刚出屉的热馍烫伤,更是因为要用新麦馍敬天地。
D. 人们将还面视为磨麦面之后的头等事,既体现出粮食不宽裕时期对粮食的珍重,也让人感受到农民对诚信与名声的珍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儿时在农村”开头,确定了全文写作角度,即以一个亲历者的回忆视角来叙述往事,让文章具有真实感。
B. 文中“吹一口气,咬一口”“弓着腰护着瓢”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儿时与粮食有关的往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 我家割麦子的场面与白居易《观刈麦》中农民割麦子的场面高度相似,两者都通过语言、动作、细节描写,体现农民生产粮食的艰辛。
D.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沉静质朴的文字之中蕴含着作者对粮食深沉厚重的情感。
8. 文中写了一些因吃饭而形成的规矩,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9. 某杂志将本文在其“粮史故事”栏目中予以转载。假如你是该杂志的编辑,请写出转载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选自《〈老子〉四章》)
材料二: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 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B.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C.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D.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伐者无功”和成语“党同伐异”中两个“伐”意思不同;“良贾深藏若虚”和成语“余勇可贾”中的两个“贾”意思不同。
B. 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由此可知韩非出身侯门,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C. “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在《史记》中,“列传”主要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如屈原、廉颇、蔺相如、管仲、苏秦、荆轲等。
1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选文中“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老子》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
B. 韩非治国有独到见解。主张依法治国,任用贤能之士,同儒家的政治主张一致。
C. 韩非擅长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正之人不被容纳,又考察历史得失变化,撰写大量著作。
D. 司马迁评价客观公正。他对老子、韩非的评价不偏不倚,既点明两人优点,也指出两人不足。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14. 材料二中,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了孔子哪三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②,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③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苏轼在密州获悉自己又将调任他处,遂登上超然台写下此词。②马耳、九仙:均为山名,都在密州诸城县西南。③使君:文中指的是作者自己。
15.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山与天相连,景象阔大,再写词人登台所感,表现出超然心态。
B. 下阕描写鸥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先写蜷缩在一起的静态,再写离飞时的动态。
C. 尾句以景结情,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词人曾在“垂柳下,矮槐前”留下欢声笑语。
D. 整首词描写了词人月夜所见实景,极富画面感,并借此抒发了个人情怀。
16. 本词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都写到“凄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人要自我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万古寂寞之愁,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平时晒太阳的主要目的实际上并不是补钙,而是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钙吸收,增加肌肉协调性,预防跌倒。
晒太阳时,紫外线晒到皮肤上,皮肤的7-脱氢胆固醇会逐渐转变为维生素D。但如果是隔着玻璃晒太阳, A ,使得紫外线能量明显衰减,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也会影响钙的吸收。
隔着玻璃晒太阳确实无法促进钙的吸收,甚至还有可能会晒伤。如果实在是无法外出活动的话,也一定要打开窗子, B 。“夏天短裤和短袖、冬天露出脸和手”就是最佳的选择。
①要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②过长或过短都可能会伤害皮肤。③绝大多数人每天在阳光下10—20分钟即可,④儿童可以时间短些为宜,⑤老人可以适当长些,⑥但一般建议在30分钟之内。⑦如果有需要可以戴墨镜,⑧避免不让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⑨戴帽子则可以避免秀发被晒伤。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山绵亘,泉水潆洄,梦泉村静谧地藏于山坳里。老屋石墙,汩汩清泉,历经数百年沧桑,生生不息,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步入村子,游客络绎不绝,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偶遇一位卖杏仁的老者,闲聊时,老者指向身后的房屋,将悠远的历史娓娓道来。定睛一瞧,村内民居风格统一,这些石屋皆是石头垒墙、石板铺顶,整体厚重古朴、美观大方。
在村中漫步前行,喧嚣声渐渐散去,石板路曲径通幽,泉水叮咚,轻轻吟唱。泉水旁,青苔斑斑,不由得让人想起“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诗句来。立于山村开阔处,举目四望,便看到齐长城遗址。齐长城如同一条巨龙,横亘在山崖之上,蜿蜒盘旋,雄姿尚在,蔚为壮观。置身此间,仿佛能看到2000年前的金戈铁马。
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40多处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巧妙融合的民宿,让游客多了新体验;搭建的露天营地,与自然天成的山色、泉音相得益彰;特色的研学游线路,让孩童们拥抱大自然……古村落绽放新颜,吸引了八方游客,昔日偏僻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
20. 文中有三个加点的叠词“渐渐、轻轻、斑斑”,请简要说明它们在语意上分别强调了什么。
2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影响”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导致维生素D的吸收受到影响
(2)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
六、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刚”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如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柔”反映的是人良好的素养,表现为随和低调的处事风格、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怀、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耐心细致的做事方法等,如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于“刚与柔”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2. B 3. C
4. 材料一《德之所在,天下归之》(1)主要围绕着“重德”的价值观念展开;(2)分别论述其内涵包含的三个方面:“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3)最后一段点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4)是总分总的结构。
5.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
观。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人心和善”,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
6. C 7. C
8. ①在主题方面:“规矩”写出粮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对粮食珍重的态度。②在行文方
面:使文章由侧重叙写粮食的物质生产过渡到叙写粮食对人精神的影响,并为后文给孩子立规矩作铺垫。
9. ①文章围绕“粮食要到肚子里”,叙写了割麦拾麦、蒸馍吃馍、借面还面等事件。真实感人,可读性强,符合栏目选文要求。②文章叙写与粮食有关的往事,表达了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朴素理念,具有倡导“光盘行动”的现实意义。③文章从个体小视角展示了粮食生产由手工到机械化的历史,展现了人民生活由贫穷到富裕的历程,具有传播“粮食安全”思想的时代价值。
10. A 11. D
12. B 13. (1)(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
这样做。
(2)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 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 的
14. ①不要因循守旧,泥古不化;
②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③要藏锋守拙,去骄戒欲。
15. D 16. ①本词中“凄凉”主要表达的是不愿离开密州,以及面对宦海沉浮、物是人非、时光易
逝的感叹。
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凄凉”主要表达的是满腹心酸无处诉说的感伤以及因对亡妻的无
比思念而肝肠寸断的感情。
17.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滟滟随波千万里 ④. 何处春江无月明
⑤. 古来圣贤皆寂寞 ⑥. 惟有饮者留其名
18 A.玻璃会阻挡一部分紫外线
B.让阳光直接与皮肤接触
19. ② 修改:删去“或过短都”;
④ 修改:删去“为宜”;
⑧ 修改:删去“不让”或“避免”。
20. ①“渐渐”强调喧嚣声散去的缓慢过程;
②“轻轻”强调泉水声音的轻柔;
③“斑斑”强调了青苔数量的众多。
21. ①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 40 多处特色民宿,②这些民宿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融合在一起,③它们让游客多了新体验。
22. ①(1)中的意思是维生素 D 的吸收受到阻碍,“影响”表示阻碍、妨碍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②(2)中指的是古村受到商业气息的熏染发生了改变,“影响”表示古村发生的改变、变化。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