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东辰学校初中部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能力水平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眉山东辰学校初中部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能力水平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眉山东辰学校初中部2024年秋第一学月
能力水平评估八年级语文学科题单
完成时间:150分钟
答题要求:
一、务必按监督教师提示,检查核对题单页数和答题卡是否完整后填写姓名、考号、班级,再看题目。
三、保持卷面清楚整洁,书写美观。
四、诚信答题。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凛冽(lǐng)  要塞(sài)   轻盈(yínɡ)  锐不可当(dǎng)
B.颁发(bān) 仲裁(zhòng) 履行(lǚ) 屏息敛声(liǎn)
C.悄然(qiāo) 翘首(qiáo) 湛蓝(zhàn) 摧枯拉朽(xiǔ)
D.凌波(lín) 镌刻(juān) 督战(dū) 一丝不苟(gǒu)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蒙昧 泄气 震耳欲聋 中流抵柱
B.杀戮 桅杆 眼花潦乱 任劳任怨
C.篡改 呓语 粗制滥造 正襟危坐
D.犀利 娴熟 无处遁型 殚精竭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C.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B.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我们的山变得更清了,水变得更绿了。
C.眉山东辰国际学校开展、筹备、策划的“经典咏流传——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D.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货运物流。
5.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进行修改。(4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学校组织“走进三苏祠”的活动,你参与了活动的宣传工作,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任务(4分)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记者从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获悉,三苏祠消寒馆(东坡生活馆)已于近日通过中国星级茶馆现场评审,被评为五星级茶馆。预计近期将正式授牌。
据了解,这是眉山首个国家五星级茶馆。三苏祠也成为全国博物馆中,唯一拥有五星级茶馆的单位。
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陈性善,名复初,以字行,山阴人。洪武三十年进士。胪唱①过御前,帝见其容止凝重,属目久之,曰:“君子也。”授行人司副,迁翰林检讨。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翻录刘琏所献其父刘基遗书。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举动安详,字画端好。帝大悦,赐酒馔,留竟日出。
惠帝在东宫,习知性善名。及即位,擢为礼部侍郎,荐起流人薛正言等数人。云南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亦以性善言,起副都御史。一日,帝退朝。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性善尽所言,悉从之。已,为有司所格,性善进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猥承顾问。既僭尘圣听,许臣必行。未几辍改,事同反汗②。何以信天下?”帝为动容。
燕师起,改副都御史,监诸军。灵壁战败,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执。已,悉纵还。性善曰:“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朝服跃马入河而死。余姚黄墀、陈子方与性善友,亦同死。
(选自《明史·列传三十》,有删改)
【注】①胪唱∶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依次唱名传呼,称“胪唱”;②反汗∶反悔食言,收回成命。
7.对文中画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B.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C.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D.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赐酒馔,留竟日出 (竟:全,整)
B.云南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 (隶:属于)
C.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执 (执:拘捕)
D.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 (命∶性命)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3分)
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3分)
陈性善为什么能被君王器重 请概括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B.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也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C.诗歌开头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D.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的忧思之感。
12.请用自己的语言将颈联的画面描写出来?(3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②兴尽晚回舟, 。(李清照《如梦令》)
③ ,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
④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⑤杜牧在《赤壁》中强调天时重于人谋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课内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
⑧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⑨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⑩“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
“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4.下面对③、④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背景资料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
B.这两段都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突出强调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
C.这两段渲染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
D.这两段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15.下列是对本篇通讯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着惊海天”是主标题,运用夸张手法,简洁醒目。
B.“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是副标题,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
C.本文既有新闻事实,又有历史资料,既有精彩故事,又有昂扬精神,是通讯精品。
D.通讯多次描写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正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大、意义重大。
16.对本篇通讯的价值意义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价值感。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意义重大,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B.层次感。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C.现场感。作者将体现通讯主题的任何情节做准确无误的细节描写。
D.美觉感。用“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三美让作品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尊重语言,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 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材料二:
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使用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很多人认为这是过多使用网络语言而出现的问题。其实,若仔细思量,网络和网络语言真不能为这扼杀青年语言能力的大祸背锅。网络带给传统语言生活最大的改变,是把每位网民都推向了熙熙攘攘的广场,使之能够面向公共空间说话。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速了语言发展和演变,激发了全民的语言热情。
材料三:
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令人目不暇接。“逆行者”指代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者;“逆袭”展现扭转局势、转败为胜的韧性。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发明”、改造的不少网络热词生动鲜活,反映着他们的关切和心声,展现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2020 年,第12 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拼购”“刷屏”等网络词语,意味着一些网络词语被更广泛地接受和使用。这类网络热词,可以感受时代发展的进程。
17.下列各项中的关于“网络语言”的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
A.“哈哈”“嘻嘻”“嘿嘿”等网络语言展示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B.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不会使用诗句和不会使用修辞手法。
C.不少网络热词在年轻人中引发共鸣,传递着青年群体的朝气和活力。
D.只要过多使用网络语言,年轻人的语言表达就会变得贫乏,语言表达能力降低。
18.下列有关三则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出观点后,以汉语中的“笑”字为例进行论述,生动活泼,有说服力。
B.材料二认为网络生活让每个网民都能有发言交流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发展是好事。
C.材料三对一些网络热词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们能反映出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
D.材料三中写到《新华字典》收录网络热词,说明网络语言已经被社会广泛地接受。
19.网络时代对语言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能促进语言的变革,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
B.网络时代能加速语言的发展,使语言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C.网络时代可能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也可能患上语言贫乏症,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拒绝使用网络语言。
(三)文学作品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0—23题。
烟火土灶
白万伟
①一堆砖、一口锅,砌成朴素的农家土灶;一捆柴、一灶火,烹出喷香的乡间美食;一顿饭、一家人,过出和美的烟火日子。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
②土灶,出身微轻。几块黄土敲打的土坯或煅烧的青砖,靠着土泥粘合,垒砌成或方或圆的灶台,再坐上一口黑铁锅;没有任何仪式,土灶便诞生在了厨房内或屋檐下。清代赵翼《恨海》第四回记述:“东面墙脚下,打了一口土灶,树叶树枝,高粱秆子,铺满一地。”这便是土灶的舞台,虽不绚烂,甚至芜杂,但却暖心暖胃、养人养家。
③土灶的食物,是柴草;各种各类,兼容并“燃”。修剪林子,砍下的树枝;秋风过林,落下的枯叶;树木更新,露出的朽木;收获庄稼,剩下的秸秆……皆可入灶。为不断炊,农人稍有闲暇,便上山割柴、打柴、拾柴。漫山的茅草,快镰扫过,一捆捆背出山;干枯的树枝,斧头砍过,一段段扛出山;林间的枯叶,耙子搂过,一筐筐挎出山。日积月累,陈年旧柴、今年新柴,垛满柴草场,或垒成柴院墙,昭示着农家的辛勤。
④若想人吃饱,先让灶吃饱。故而,烧火与做饭,前因而后果;火烧得好,饭菜才做得香。可掌握火候,绝非易事,需要耐心与技巧。蒸馒头、炖大肉,需要劈柴大火;炒小菜、煎鸡蛋,需要小柴小火;烙饼、摊煎饼,需要茅柴匀火。一根根、一把把柴草,送入灶膛;或猛烈、或温柔地燃起红暖的火焰;柴草燃烧的爆裂声,噼噼啪啪,清脆响亮,让人心生希望与期许。
⑤制作美食,是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各色应时的食材,本是孤立、纯粹;经过灶与火的催化,在锅内搭配、融合,变成色香俱佳、滋味十足的食物,如魔术般神奇,却又富有人情味。土灶传承了土的厚道与包容,从不娇气;农家人尤其钟爱这一点,倾其所有、极尽所能地将煎炒烹炸、蒸煮烙炖等各种烹饪技法,在土灶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变着花样满足家人的胃口。当炊烟袅袅、锅盖响动、饭香弥漫,那便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诗意而温馨。
⑥北方土灶,大都连着土炕。灶上做着美食,灶内火热从旁侧进入炕底,烧热了一盘土炕。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在炕上闲聊、安睡,颇是惬意。灶里剩下的炭火,扒出放入火盆取暖;或用水浇灭,晾成木炭。也可趁着灰烬的余热,埋进几根嫩玉米、几枚土豆红薯、几只红辣椒、几头大蒜,片刻便可享受喷香的烧烤。这是农人的智慧,更是农人的幸福。
⑦灶吃的是柴草,奉出的是美食。许是出于对土灶的感恩与敬畏,善良、勤劳的农人,总会在逢年过节时,将盛出的第一碗饭,虔诚地仰面高高举起,意为敬天,祈求五谷丰登、全家殷实。而主妇们亦分外珍视土灶,常用坩子土将灶台刷得雪白,不能现出丝毫烟熏火燎的乌黑;甚至贴上瓷砖,溜光水滑;灶上器具、灶前柴草,总是码放整齐,或清理干净。因为,土灶似脸面,映衬着农家的生活品质。
⑧久居城市,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土灶,远离了烟火的味道,但对土灶美食的渴望却愈发深沉、浓烈。寻家“大锅头”餐馆,与友围坐灶台,在炭火温暖与淡淡烟香的笼罩中,开怀畅饮;时而续上一根木柴,恍然身在故乡。偶尔回家,我常静坐灶前,沉沉稳稳地烧火,看年迈的母亲在灶台上做出熟悉的家常美味;一时忽觉漂泊的心有了依托,踏实、温暖,这便是老家的感觉。
⑨土灶、柴草、烟火、饭菜、人家,这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我已久违。每时忆起,心中便五味杂陈,宛如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根植在心底的情愫。一口土灶,曾燃起农家红火的日子;而今,却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永不熄灭。
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篇点题,接着描述土灶的出身与食物、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农人的“敬天”等与“烟火土灶”相关的农家生活场景。
B.文章第③段描绘出农人上山割柴、打柴、拾柴的劳作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许。
C.文章第⑦段写农人将第一碗饭虔诚地举起和主妇们珍视土灶的缘由,是土灶映衬着农家的生活品质。
D.全文围绕“烟火土灶”,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节奏明快,而又具有典雅的风格。
21.试归纳文中“土灶”的特点。(6分)
2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结尾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四、名著阅读(6分)
24.下列有关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B.《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C.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是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D.《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25.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政变”的发起者是 和 。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
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包括学生在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
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开头,写一段文字,表达面对这种情景时你内心的感受,150字左右。
27.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师长的寄语,同学的留言,大多语言隽永,引人深思。
一位老师这样告诫他的学生——“行囊里要装着谦虚、好学和坚忍不拔”;
一位慈父这样叮咛他的孩子——“向着信仰出发,带着灵魂上路”;
一位学长这样期望他的学弟——“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不做‘空心人’”;
万千寄语,精彩纷呈,共同之处在于,人生路上,心灵的行囊不能空空如也,要盛满美德,要盈满崇高。同学们,你的行囊里装着什么呢?
请以“把_____装入行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眉山东辰学校初中部2024年秋第一学月
能力水平评估八年级语文学科题单
完成时间:150分钟
答题要求:
一、务必按监督教师提示,检查核对题单页数和答题卡是否完整后填写姓名、考号、班级,再看题目。
三、保持卷面清楚整洁,书写美观。
四、诚信答题。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凛冽(lǐng)  要塞(sài)   轻盈(yínɡ)  锐不可当(dǎng)
B.颁发(bān) 仲裁(zhòng) 履行(lǚ) 屏息敛声(liǎn)
C.悄然(qiāo) 翘首(qiáo) 湛蓝(zhàn) 摧枯拉朽(xiǔ)
D.凌波(lín) 镌刻(juān) 督战(dū) 一丝不苟(gǒu)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3分)
A.蒙昧 泄气 震耳欲聋 中流抵柱
B.杀戮 桅杆 眼花潦乱 任劳任怨
C.篡改 呓语 粗制滥造 正襟危坐
D.犀利 娴熟 无处遁型 殚精竭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C.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B.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我们的山变得更清了,水变得更绿了。
C.眉山东辰国际学校开展、筹备、策划的“经典咏流传——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D.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货运物流。
5.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进行修改。(4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答案:
(1)“家父”改成“您父亲”或“令尊” (2)“犬子”改成“儿子”
(3)“小有名气”改成“很有影响” (4)“有幸”改成“应邀”
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字。(4分)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的主张之一。在孔子看来,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称颂。① ?孔子认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并将其运用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由此可见,② ,还要把仁德运用到他人身上。
答案:①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 ②“仁”不仅是对自己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陈性善,名复初,以字行,山阴人。洪武三十年进士。胪唱①过御前,帝见其容止凝重,属目久之,曰:“君子也。”授行人司副,迁翰林检讨。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翻录刘琏所献其父刘基遗书。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举动安详,字画端好。帝大悦,赐酒馔,留竟日出。
惠帝在东宫,习知性善名。及即位,擢为礼部侍郎,荐起流人薛正言等数人。云南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亦以性善言,起副都御史。一日,帝退朝。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性善尽所言,悉从之。已,为有司所格,性善进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猥承顾问。既僭尘圣听,许臣必行。未几辍改,事同反汗②。何以信天下?”帝为动容。
燕师起,改副都御史,监诸军。灵壁战败,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执。已,悉纵还。性善曰:“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朝服跃马入河而死。余姚黄墀、陈子方与性善友,亦同死。
(选自《明史·列传三十》,有删改)
【注】①胪唱∶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依次唱名传呼,称“胪唱”;②反汗∶反悔食言,收回成命。
7.对文中画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
答案:B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赐酒馔,留竟日出 (竟:全,整)
B.云南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 (隶:属于)
C.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执 (执:拘捕)
D.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 (命∶性命)
答案:D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3分)
答案:陈性善擅长书法,曾经被召进便殿。
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3分)
答案:[皇帝向他]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方法,[陈性善]亲手写下建议进献给[皇帝]。
10. 陈性善为什么能被君王器重 请概括作答。(3分)
答案:①仪容端庄,举止稳重。②擅长书法。③忠心耿耿。④有远见卓识,[每点1分,答到两点给满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B.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也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C.诗歌开头四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事世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D.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的忧思之感。
12.请用自己的语言将颈联的画面描写出来?(3分)
答:天气晴好,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汉阳原野上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州上,芳草如茵,一片碧绿。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②兴尽晚回舟, 。(李清照《如梦令》)
③ ,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
④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⑤杜牧在《赤壁》中强调天时重于人谋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课内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
⑧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⑨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⑩“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
“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4.下面对③、④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段背景资料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
B.这两段都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突出强调舰载机逐渐的难度与风险。
C.这两段渲染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
D.这两段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15.下列是对本篇通讯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着惊海天”是主标题,运用夸张手法,简洁醒目。
B.“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是副标题,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
C.本文既有新闻事实,又有历史资料,既有精彩故事,又有昂扬精神,是通讯精品。
D.通讯多次描写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正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大、意义重大。
16.对本篇通讯的价值意义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价值感。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意义重大,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B.层次感。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C.现场感。作者将体现通讯主题的任何情节做准确无误的细节描写。
D.美觉感。用“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三美让作品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答案】14.B 15.D 16.C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
高铁为何如此受到旅客青睐
近年,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那么,高铁究竟为何如此受旅客们的青睐呢?
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快速列车,速度的提升缩短了旅程,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对于高铁,速度更是在快速列车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在这个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时代,跟时间赛跑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坐过高铁的都知道,高铁舒适度高,服务质量跟航空不相伯仲,细节也是追求尽善尽美不仅提供无线wifi、充电插座、沙发床、平板电脑等用品,而且商务座还有乘务员贴心服务。
说到服务,就要谈一谈价格了。众所周知,同里程的高铁价格是低于航空价格的,出行千里仅百元。近期铁路集团投入的“高铁快运”服务,货运价格也低于其他快递行业,而且朝发夕至,效率可见一斑。
【材料二】
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
我国遵循“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指导方针,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代表符号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创造”的最佳诠释。尤其是,高铁的核心部件—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已成功实现百分之百的“中国创造”。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这个最美的国家名片正快速走向世界。
【材料三】
京沪高铁票价将建立灵活定价机制
总台央视记者获悉,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实施灵活折扣的市场化票价机制。
京沪高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12月23日起,京沪高铁公司将对京沪高铁运行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列车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
各站间执行票价将以公布票价为上限,实行多档次、灵活升降的票价体系。京沪间二等座初期最低票价498元、降幅10%,最高票价598元、涨幅8%,具体以售票时12306网站公布结果为准,此外,针对固定区间密集出行的通勤客流、频繁出行的商务客流,探索推出票价折扣、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次季票等产品。
【材料四】
京沪高铁将试点“静音车厢”,有人期待有人忧
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
据了解,“静音车厢”可为乘客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原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
对于“静音车厢”,很多网友表示强烈支持,认为这太棒了,不仅可以让大家得到休息,还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也有人提出,应该对一些“声音制造者”表示理解,有的旅程时间太久,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哭闹也是难免的。也有网友对此感到担忧,在公共场合避免大声喧哗,应该成为常态,开发“静音车厢”可能会助长一些不文明行为……对于“静音车厢”,你怎么看呢?
1.下列对“中国高铁受青睐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速度快 B.服务质量好 C.价格便宜 D.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
2.下列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一项是( )
A.中国高铁的核心部件已完全实现“中国创造”。
B.高铁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
C.京沪高铁计划为频繁在同一区间内出行的旅客提供优惠。
D.我国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
3.京沪高铁针对固定区间密集出行的通勤客流、频繁出行的商务客流,探索推出票价折扣、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次季票等产品。你觉得好不好?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D 2.D 3.好。这一举措通过建立一个“多档次、灵活升降的票价体系”(1分),能够调节供需,平衡运输能力,极大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1分)降低了乘客出行成本,(1分)并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让百姓出行更加舒心。(1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0—23题。
烟火土灶
白万伟
①一堆砖、一口锅,砌成朴素的农家土灶;一捆柴、一灶火,烹出喷香的乡间美食;一顿饭、一家人,过出和美的烟火日子。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
②土灶,出身微轻。几块黄土敲打的土坯或煅烧的青砖,靠着土泥粘合,垒砌成或方或圆的灶台,再坐上一口黑铁锅;没有任何仪式,土灶便诞生在了厨房内或屋檐下。清代赵翼《恨海》第四回记述:“东面墙脚下,打了一口土灶,树叶树枝,高粱秆子,铺满一地。”这便是土灶的舞台,虽不绚烂,甚至芜杂,但却暖心暖胃、养人养家。
③土灶的食物,是柴草;各种各类,兼容并“燃”。修剪林子,砍下的树枝;秋风过林,落下的枯叶;树木更新,露出的朽木;收获庄稼,剩下的秸秆……皆可入灶。为不断炊,农人稍有闲暇,便上山割柴、打柴、拾柴。漫山的茅草,快镰扫过,一捆捆背出山;干枯的树枝,斧头砍过,一段段扛出山;林间的枯叶,耙子搂过,一筐筐挎出山。日积月累,陈年旧柴、今年新柴,垛满柴草场,或垒成柴院墙,昭示着农家的辛勤。
④若想人吃饱,先让灶吃饱。故而,烧火与做饭,前因而后果;火烧得好,饭菜才做得香。可掌握火候,绝非易事,需要耐心与技巧。蒸馒头、炖大肉,需要劈柴大火;炒小菜、煎鸡蛋,需要小柴小火;烙饼、摊煎饼,需要茅柴匀火。一根根、一把把柴草,送入灶膛;或猛烈、或温柔地燃起红暖的火焰;柴草燃烧的爆裂声,噼噼啪啪,清脆响亮,让人心生希望与期许。
⑤制作美食,是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各色应时的食材,本是孤立、纯粹;经过灶与火的催化,在锅内搭配、融合,变成色香俱佳、滋味十足的食物,如魔术般神奇,却又富有人情味。土灶传承了土的厚道与包容,从不娇气;农家人尤其钟爱这一点,倾其所有、极尽所能地将煎炒烹炸、蒸煮烙炖等各种烹饪技法,在土灶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变着花样满足家人的胃口。当炊烟袅袅、锅盖响动、饭香弥漫,那便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诗意而温馨。
⑥北方土灶,大都连着土炕。灶上做着美食,灶内火热从旁侧进入炕底,烧热了一盘土炕。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在炕上闲聊、安睡,颇是惬意。灶里剩下的炭火,扒出放入火盆取暖;或用水浇灭,晾成木炭。也可趁着灰烬的余热,埋进几根嫩玉米、几枚土豆红薯、几只红辣椒、几头大蒜,片刻便可享受喷香的烧烤。这是农人的智慧,更是农人的幸福。
⑦灶吃的是柴草,奉出的是美食。许是出于对土灶的感恩与敬畏,善良、勤劳的农人,总会在逢年过节时,将盛出的第一碗饭,虔诚地仰面高高举起,意为敬天,祈求五谷丰登、全家殷实。而主妇们亦分外珍视土灶,常用坩子土将灶台刷得雪白,不能现出丝毫烟熏火燎的乌黑;甚至贴上瓷砖,溜光水滑;灶上器具、灶前柴草,总是码放整齐,或清理干净。因为,土灶似脸面,映衬着农家的生活品质。
⑧久居城市,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土灶,远离了烟火的味道,但对土灶美食的渴望却愈发深沉、浓烈。寻家“大锅头”餐馆,与友围坐灶台,在炭火温暖与淡淡烟香的笼罩中,开怀畅饮;时而续上一根木柴,恍然身在故乡。偶尔回家,我常静坐灶前,沉沉稳稳地烧火,看年迈的母亲在灶台上做出熟悉的家常美味;一时忽觉漂泊的心有了依托,踏实、温暖,这便是老家的感觉。
⑨土灶、柴草、烟火、饭菜、人家,这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我已久违。每时忆起,心中便五味杂陈,宛如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根植在心底的情愫。一口土灶,曾燃起农家红火的日子;而今,却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永不熄灭。
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篇点题,接着描述土灶的出身与食物、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农人的“敬天”等与“烟火土灶”相关的农家生活场景。
B.文章第③段描绘出农人上山割柴、打柴、拾柴的劳作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许。
C.文章第⑦段写农人将第一碗饭虔诚地举起和主妇们珍视土灶的缘由,是土灶映衬着农家的生活品质。
D.全文围绕“烟火土灶”,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节奏明快,而又具有典雅的风格。
答案:C
21.试归纳文中“土灶”的特点。(6分)
①土灶出身微轻,朴实、温暖。②土灶厚道、包容,不娇气。③土灶映衬着农家人的生活品质,连接着家乡的美味和乡愁。(总分6分,每点2分。每点中答到一个关键词即可得分)
2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4分)
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岁月,哺育春秋。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把“灶”比作“庄户人家的乳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土灶像乳娘一样暖心暖胃、养人养家的特点,又突出了土灶和庄户人家的亲密关系。
(总分4分,答出“比喻”修辞1分,揭示比喻内涵1分,修辞效果2分。)
2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结尾蕴含的思想感情。(5)
答案:记忆中土灶、烟火的生活场景已经久违,传递出作者对农家幸福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3分);久居城市的游子深感异乡漂泊的孤寂,故乡便是他们情感的慰藉、精神的寄托,土灶勾起的乡愁深厚绵长(2分)。(总分5分,注意关键词句)
四、名著阅读(6分)
24.下列有关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B. 《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C.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是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D. 《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答案:C 没有蒋介石。
25.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政变”的发起者是 和 。(3分)
【答案】 西安事变 张学良 杨虎城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
火车、地铁、公交车内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包括学生在内的青年人,上车后很快拿
出手机,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眼睛盯着屏幕……
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开头,写一段文字,表达面对这种情景时你内心的感受,
150字左右。
27.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炼狱的劫难,才能磨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淌过鲜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享誉世界的绝唱;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拨开云雾,见到彩虹;只有经过挑战,才能磨炼意志,实现梦想。
请以《挑战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自我、困难、权威、权限”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也可以展开想象,编写故事等;(4)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