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同心县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30分)
1.九年级开展“寻觅·诗文之美”古诗文名句积累活动。请将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10分)
感受诗境美·与自然对话:欧阳修《醉翁亭记》“(1) , ”描绘了清新明丽的春夏风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⑵ , ”描绘了皓月动静变幻之美。
感悟哲理美·与先贤对话:美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3) , ”的美好祝愿;美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4) , ”的积极进取;美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5) , ”的自信昂扬。
2.身边的民俗藏着生活的诗意与温情。请你根据下面的词语,重组成一副合适的对联。(2分)
青艾驱瘴 碧波竞舟 千家乐 十里欢
横批:祥瑞临门
上联: 下联:
3.成语积累与运用。(4分)
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我国科研工作者满含 ①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理性知识,强调通过实践求知)的执着精神,将无数个日夜化作探索真理的阶梯。他们俯身于精密仪器前,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叩问科学的本质,在 ② 的科技浪潮中锚定方向;他们虽手握重大科研成果,却始终保持着 ③ (指态度和蔼可亲,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讲话通俗易懂)的风范,乐于将知识倾囊相授,培育后辈。正是这样一群脚踏实地、谦逊热忱的追光者,让中国科技成为 ④ 的强国之基,托举起民族复兴的璀璨梦想。
根据释义写出①③处成语。(2分)
① ③
(2)结合语境,选出②④处正确的成语( )
A.变幻莫测 名副其实 B.瞬息万变 名副其实
C.变幻莫测 名不虚传 D.瞬息万变 名不虚传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2分)
202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无锡分会场,光影与碧波烘托出江南的灵韵,“乙长福”“巳有禧”一经亮相,瞬间点燃了无锡浓郁的年俗气氛。惠山泥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俨然成为江南文化家喻户晓的吉祥符号。
制作惠山泥人,是一场人与泥土的默契对话。
①接着最惊艳的时刻来临了——匠人们手持细笔,蘸取斑斓的色彩勾勒眉眼,晕染衣衫,让原本素朴的泥人瞬间神采奕奕。
②随后他们以娴熟的手法将泥坯雕琢出或圆润或灵动的轮廓,从孩童的眉眼到衣袂的褶皱,都倾注着巧思。
③匠人们先从惠山脚下采集特质黏土,经捶打和泥后,加工成柔韧细腻的泥坯。
④最后上光定色,一尊饱含温度与故事的惠山泥人便赫然诞生,它们以鲜活的姿态诉说着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横线上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6分)
材料一:
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并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此项活动,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
(摘自《“管”好体重,一起行动》)
材料二:
马拉松热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健康观念的深刻变革。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已达37.2%。健身不再是为了“减肥”的短期行为,而逐渐成为追求“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某高校王先生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三年前他体检多项指标亮红灯:通过同事带动开始慢跑,从3公里气喘吁吁到完成人生“首马”,不仅减重20公斤,更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跑步带给我的不仅是健康,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转变正在无数国人中上演。除跑步外,健步走、骑行、羽毛球等项目也拥有庞大的参与群体。各大城市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5分钟健身圈基本覆盖全国城市社区。健身基础设施的普及,为大众提供了“动起来”的硬件支持。
(摘编自《从马拉松看健康中国的时代召唤》)
材料三:
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已经超过遗传、环境和医疗因素,成为影响中国人口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病年轻化的同时,也体现在青少年体质水平的下降上,三者之间极易发生连锁反应。从正向而言,主动体育运动参与可引发增强健康责任、促进精神成长、和谐人际关系、均衡饮食营养、管理压力、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连锁反应。体育运动可能成为健康促进的一种控制手段,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反向而言,运动缺乏代表的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代表着青少年对待健康的一种消极态度和行为,在健康管理的其他方面缺乏自律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导致易发疾病、体质下降的可能性。
(摘编自《健康中国背景下青少年主动健康素养的培育》)
材料四:
“为体重减负让健康起飞”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体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负责人):在体重管理过程中,除了目前常见的以体重指数(BMI)为主导的判定方法外,我们更应关注自身体内的脂肪含量等指标。要关注自己降下去的是什么,最理想的情况就是降低了体内的脂肪含量。
乙(某研究中心研究员):不能一刀切地限制儿童青少年营养摄入量,要在满足成长发育所需的前提下,定期开展科学的体育锻炼,加大运动能量消耗,在孩子们有限的运动时间里,科学地提升运动强度、增加运动类型。对孩子们来说,肌肉力量的保持和提高能提升运动能力,促进身高增长和骨骼健康。
丙(某研究中心研究员):如果只关注体重秤上的数字,不调整生活方式,即便体重下降也会反弹,并影响健康。
(摘编自《体重管理,不能只管理体重》)
⑴根据上面的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数字,使内容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B.健身从国人为了“减肥”的短期行为,已经变成了追求“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C.影响中国人口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遗传、环境和医疗。
D.运动缺乏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代表着青少年对待健康的一种消极态度和行为。
⑵同学们围绕上面四则材料的有关内容和写法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并填写相关内容。(4分)
小语:“体重管理”离不开一个“管”字,即干预、过问。
小文:四则材料从两个层面探讨了“体重管理”这个问题:一个层面是国家的干预,比如①_______;一个层面是自我的干预,比如②_______。
小语:“材料二”是评论性文段,主要通过③_______的方法,证明了中国社会的健康观念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一观点。
小文:“材料三”以生活方式为话题,先讲了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的影响,然后以正向与反向结合的方式,讲了④_______的道理。
6.第六中学开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活动,请你参与。(6分)
(1)班会上将举办演讲比赛,有同学搜集了以下一组故事,准备以“只有自强才能成功”为主题,写一篇精美的演讲稿。这组故事中符合主题要求的是________(只填序号)。(1分)
①高山流水 ②囊萤映雪 ③断齑画粥 ④闻鸡起舞 ⑤岳母刺字 ⑥悬梁刺股
(2)九年级教室准备悬挂励志标语,激励大家认真对待中考。请你撰写一条。要求符合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3)以下是班长写的活动心得,请你按要求修改。(3分)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甲]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照亮前行的道路,我们要像破土的种子,顽强生长,迎接风雨的洗礼。[乙]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丙】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光大。
【甲】处画线句标点有误,请提出修改建议。
【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建议。
【丙】处画线句使用祈使语气更合适,请你帮他修改。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古人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抒发登临时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人生感慨、忧乐情怀。例如明代朱栴在宁夏驻扎时所写的《宜秋楼记》,就呼应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表达了相似的情怀。
宜秋楼记
朱栴①
予居夏②之七年,于城东金波湖南,择地之爽垲③者构楼焉。四皆田畴,凭阑纵目,百里毕见,名之曰“宜秋”。客有谓予者曰:“凡天地山川、园池之景物,于春为盛。今子名曰宜秋,其亦有说乎?”
予应之曰:“今予名曰‘宜秋’,其义大矣。七八月间,禾黍尽实,东皋西畴,葱笼散漫,极目无际。有民社寄者,值时年丰,置酒邀宾,睹禾黍之盈畴,金穗累累,异亩同颖,则心岂不乐乎。苟七八月之间旱苗将槁矣或水潦横流浸及陇亩略无禾苗。农夫田妇,哭泣相对,则其心宁不忧乎。然则登斯楼者,非徒凭高眺远,闻管弦之为乐。盖亦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也。岂图一时耳目之娱乐,为无益事耶?由是而观,楼之有补于政教多矣,名之宜秋,不亦宜乎?”
节选自《嘉靖宁夏新志》,有删改
注:①朱栴(zhān),史称庆靖王。明朝第一任庆王,明代九大塞王之一。②夏,今宁夏银川。③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名之曰“宜秋”
(2)值时年丰
(3)则其心宁不忧乎
(4)由是而观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凡天地山川、园池之景物,于春为盛。
(2)然则登斯楼者,非徒凭高眺远,闻管弦之为乐。
9.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苟七八月之间旱苗将槁矣或水潦横流浸及陇亩略无禾苗
10.《岳阳楼记》与《宜秋楼记》都写了登楼远眺而生发的忧乐观,谈谈你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4分)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②,银花洒泪③,春入愁城。笛里番腔④,街头戏鼓,不是歌声⑤。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⑥。辇下风光⑦,山中岁月,海上⑧心情。
【注释】①刘辰翁,宋末词人。1276年,元兵攻陷宋京临安,词人避居庐陵山中。1277年元宵节,词人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柳梢青”为词牌名。②铁马蒙毡(zhān):指侵入杭州的蒙古骑兵。③银花洒泪:(元宵的)花灯似落泪。④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⑤不是歌声: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声。⑥高台月明:借指京城的繁华与美好。⑦辇(niǎn)下风光:故国的京城风光。辇下,指京城。⑧海上:临安沦陷后,南宋的爱国志士多逃亡至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参加抗元复国的事业。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隐居山中时于元宵节有感而作,题名“春感”,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B.“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共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哀愁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词人通过昔日欢乐的歌声与如今街头戏鼓、横笛吹奏的蒙古腔调的对比,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鄙视和对一些人乐于做亡国奴的愤怒。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写出了词人对故都风光的怀念、隐居山林的寂寞以及对沿海抗元志士的关切。
12.请赏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中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三)学校读书社开展“分享·深度解读”整本书阅读活动。请参与并完成小题。(6分)
13.请从以下备选诗歌中任选一首,仿照示例,完成你的阅读分享。
阅读锦囊 艾青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阅读艾青的诗,要仔细品味诗中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等,把握意象,理解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和情感色彩。
示例诗歌 备选诗歌
火焰像金色的鹿, 奔跑得比风还快! 腾起的烟在阳光里, 像层层绚丽的云彩! 火焰狂笑着、奔跑着, 披荆斩棘,多么痛快! 火的队伍大进军, 豺狼狐兔齐闪开! 野火不烧尽, 禾苗起不来! 快磨亮我们的犁刀, 犁开一个新的时代! ——节选自《烧荒》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节选自《复活的土地》 假如没有你,太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节选自《给太阳》
意象:火 象征意义:社会变革的力量 表达的情感:人们对新生与进步的强烈追求 (1) 意象: 象征意义: 表达的情感: (2) 意象: 象征意义: 表达的情感:
阅读《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系统性阅读》,完成下面小题。(11分)
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系统性阅读
袁振国
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空前丰富异常便捷,于是有许多人认为传统的纸质阅读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了。而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不仅需要传统的阅读,而且需要长期系统的阅读,系统性阅读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系统性阅读,是指有目标地持续性阅读,从而让人保持长期学习和阅读的状态。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际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意志能力、审美能力等在某种程度上是保持人文坚守的定力,而系统性阅读正是增强这些能力的强大力量。
②系统性阅读能拓展人生半径。《道德经》说“不出户,知天下”。 A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深山小院里提出了高瞻远瞩的“隆中对”,为什么?看看他屋子里堆满的书简就知道答案了。读破万卷书才能下笔如有神。人能亲身经历的事情极其有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胸中如有丘壑,全是书装满的。毛泽东主席的雄才大略来自何方?实践斗争的经验固然重要,万卷图书绝对也是智慧的重要来源。一个人的天地有多大,心胸有多广,与他系统性阅读的程度息息相关。阅读的本质是以有限生命体验无限可能的过程。它不仅是信息的输入,更是认知重构、情感共鸣与实践创新的综合活动,是人生“圆规”的半径。
③系统性阅读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在信息过载与算法操控的时代,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知道什么”,更在于“如何知道”;不仅在于获得一种肯定的答案,更在于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看法。在信息爆炸与人工智能并行的时代,系统性阅读的独特价值在于:对抗思维惰性,在算法推荐的信息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虚实世界里保持平衡。通过持续的系统性阅读才能在主动对话中拥有独立学习、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的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让每一本书成为思维进阶的阶梯,个体得以在纷繁信息中锚定理性判断。 B 。
④系统性阅读能磨炼人的意志。系统性阅读对意志力的磨炼,本质上是将坚持内化为习惯的过程。 C ;读过《基督山伯爵》的人一定会为主人公在四面环海的绝望牢房里不放弃希望,终究为自己被陷害报仇雪耻而增添勇气……系统性阅读本身就是极好的磨炼意志的过程:在即时满足盛行的人工智能时代,系统性阅读的“慢节奏”与“高投入”使其成为抵御浮躁、锻造心智的独特途径。
⑤系统性阅读能提升审美能力。文学作品无疑是最直接的审美对象。 D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阅读《史记》这样的作品,既是知识理性的获得,也是情感审美的收获。儿童通过从图像、文字到故事内容的系统化阅读,逐步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但这种长期积累并不限于文学,还涉及艺术、历史、科学等多领域知识的融合。系统性阅读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领域的审美联系。例如,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有意识地解读文学作品,或通过系统阅读绘画史引发对艺术作品的兴趣,均可拓展个体的审美领域。审美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滋养。通过系统性阅读,个体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喧嚣中寻得宁静,培养对平凡事物的诗意感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⑥总之,人工智能时代,系统性阅读的本质价值不仅未被削弱,反而因技术冲击更显珍贵。它既是抵御思维浅层化的“锚点”,也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核心能力之一。未来的关键并非“是否阅读”,而是“如何阅读”——通过人机协同,将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相结合,使系统性阅读成为个体在智能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终身成长的基石。
——选自《人民教育》2025年第8期
14.请根据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论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一份思维导图。(3分)
15.以下是一则事实论据,放在文中A、B、C、D哪处合适,并说明理由。(2分)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定会为保尔·柯察金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发着40度的高烧,咬紧牙关准备战备物资的钢铁精神热血沸腾。
16.选文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7.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在人工智能时代你应该如何阅读?将你的感悟写进纪念册里。(4分)
(五)阅读《我的求索之路》,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我的求索之路
①已走过百岁人生的我,1922年出生于南京。彼时国家内忧外患,神州大地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在合川继续学业。1940年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遭到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至翌日清晨。战乱苦痛的经历激发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选择进入建筑系学习。
②当时大学的办学条件很简陋,建筑系的教室是用毛竹捆绑的,瓦顶,篱笆墙。尽管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大图板,一张桌子,一只高脚绘图凳。窗外的嘉陵江,冬季江水清碧,春来绿柳成荫。门外的栀子花,初夏盛开,香气袭人……在那里,我度过了两年半的求学历时光。
③一年暑假,教室屋顶被暴风雨掀掉。整修屋顶的工人原本歌声不断,但后来一位工人误触高压线,不幸身亡,屋顶上顿时沉寂。当时,我正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感到分外凄戚。房屋、歌声、建筑工人,常常串在一起,加深了我对建筑专业的情感,启迪了我的“人居”之梦。或许这就是我逐梦人生的开始。
④大学三年级,我写了《释“阙”》一文,登在《建筑》上。没想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看了,想找我谈谈。我去的时候,梁先生正在读建筑师沙里宁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他询问了我的学习情况,又问我是不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有兴趣。我说来到西南之后有所转变,战争破坏太厉害,想去研究城市规划,为重建家园做准备。原以为梁先生只是随便问问,没想到他让我留下来工作,那天中午就在他家吃了饭。后来两个多月,我每天都去,协助他完善《图像中国建筑史》。
⑤1946年,梁先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他希望我去当助教。这令我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了。在清华任教期间,梁先生又推荐我去沙里宁任校长的匡溪艺术学院学习。沙里宁先生热爱东方艺术,说这是一个宝库,提醒我不要失去东方文化精神。学院规定,学生毕业要举办个人设计展。当地报纸报道了我的毕业设计,并刊出了沙里宁的评语:“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性,而且源于中国实际生活的需要,是一种新与旧的结合,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⑥阔别祖国多年,我收到一封林徽因先生口授的信,说国内形势很好,百废待兴,希望我赶紧回来参加祖国建设工作。在梁、林两位先生的召唤下,我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从此开始为中国城乡建设奋斗的历程。
⑦怀着心花怒放的心情,我积极投入新的工作,先后参与了长安街改建、天安门广场扩建、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改革开放后,我当选为学部委员,这使我有了一种强大的学术使命感,认识到“建筑学要走向科学”。创建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出版《广义建筑学》,完成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主持撰写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宪章》……我的主要学术成果基本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之间完成的。
⑧我的建筑创作实践多与文化遗产有关,北京菊儿胡同41号院改造工程比较有代表性。当时,41号院住了44户人家,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全院共用一个水龙头和一个街道公厕。针对这种状况,工程设计追求最高密度,突破了四合院的层数,同时保证每一层都有合理日照。楼梯设置在楼房四角,楼梯下方做开敞布局,保证院落通风。保留了院子里原有的两棵古树,周边建筑都围绕这两棵古树布局。此外,每家都有自己的厨房与厕所。随后,整条菊儿胡同都依照41号院的模式改建,既保留传统又兼有时代特征,成为最具古都新貌特色的一景。因“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进行城市更新的一种新的途径”,该工程获得1992年度“世界人居奖”。这时,我对“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⑨人居环境科学是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时代需要“大科学”,也孕育着“大艺术”。“人居之道”是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作为一个建筑学人,我毕生秉持“匠人营国”的精神,致力于“谋万家居”的事业。这是我的“求索之路”,也是我矢志不移的“中国人居梦”。拙匠年迈,豪情未已。我对“明日之人居”充满期待!
(取材于吴良镛的同题文章)
18.文章叙写了吴良镛先生“中国人居梦”的发展历程:关注社会现实,______;得遇良师引领,明确研究方向;_____,当选学部委员,担当学术使命。(2分)
19.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文章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3分)
20.结合全文,说明“中国现代性的精神”在吴良镛先生“求索之路”中起到的作用。(3分)
21.吴良镛先生毕生致力于“谋万家居”的事业。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4分)
三、写作(45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声音无所不在: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蝉鸣鸟语;生活中的歌声书声,笑声哭声,亲人朋友的安慰、鼓励、批评;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其中,一定有某种声音让你难忘。它也许会让你想起一段往事,也许会让你产生丰富的想象,也许会让你领悟到可贵的哲理……
请你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如出现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等,请用XX代替;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