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0月联考
生物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研究人员以斑马鱼为模型探究水肿消退机制,发现新淋巴管的生成在水肿清除中起关键作用。人体的淋巴系统和斑马鱼的淋巴系统类似。人体发生全身性组织水肿时若出现新淋巴管生成受阻的情况,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淋巴管生成受阻,不利于水肿清除
B.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回流增多
C.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会显著降低
D.细胞内液的量会大量增加,影响细胞功能
2.内环境的稳态包括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是(  )
A.细胞外液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
B.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kPa
C.淋巴液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D.正常人血浆中Na+浓度维持在137~147mmol/L
3.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下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下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
B.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中
C.图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
D.图甲中③④处的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
4.某同学想通过“探究血浆能否维持pH的稳定”实验,对“酸性体质”理论进行评判,他以自来水、磷酸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对照组仅是自来水组
B.横坐标表示加入0.1mol/L的HCl的滴数
C.要达到实验目的,还应该增设NaOH溶液组
D.据结果推测血浆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
5.低碳(指碳水化合物)饮食是流行于减肥人群中的饮食策略,然而长期低碳饮食会导致机体细胞不得不以脂肪为能量来源,产生酮体并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少量酮体进入血液后即可引起pH迅速下降
B.血浆等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影响机体细胞的功能
C.代谢性酸中毒现象说明内环境中H2PO4等碱性物质的含量是有限的
D.细胞正常代谢依赖内环境稳态,但与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无关
6.图1为人体中各种体液组成的示意图,a、b的面积可代表相应体液的相对含量,图2为肌肉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代表体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由图2中的①②④组成
B.从a中流入b中的物质都是有害物质
C.①中的H2CO3可中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乳酸
D.跑步时O2经过①②进入③,O2浓度依次减少
7.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中,向缓冲液和自来水中分别加酸或加碱,观察pH值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缓冲液中滴加少量酸或碱时pH的变化,模拟了血浆的缓冲能力
B.自来水在滴加酸后pH迅速下降,说明其缓冲能力弱于缓冲液
C.人体内环境对pH稳定的维持机制与自来水类似
D.缓冲液与实际人体血浆的pH变化曲线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8.“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
B.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
C.“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失调会导致机体生命活动的异常
D.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实现的
9.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列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由脑(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和脊髓组成
②自主神经系统只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某患者胃肠蠕动减慢、消化能力降低可能与交感神经受损有关
③神经胶质细胞作为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能起到营养修复神经元的作用
④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的调节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⑤某患者逐渐吐字不清,主要原因是大脑皮层中语言中枢“H区”受损
A.1 B.2 C.3 D.4
10.为探究两类自主神经对心率调节的作用,科研人员使用药物1和药物2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检测药物对心率的影响,这两种药物能分别作用于两类自主神经的一种,抑制相应神经的信号传递。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对照(安静状态) 72
药物1 120
药物2 49
药物1和药物2 103
A.药物1抑制的是交感神经,药物2抑制的是副交感神经
B.药物1和药物2可能分别抑制了不同自主神经参与形成的突触处的信号传递
C.安静时支配心脏的两类自主神经均处于活跃状态,但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D.这两类神经同时作用于心脏有利于心率随机体活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11.研究人员从蛙的胸腔中剥离了带有神经的胃,置于人工配制的生理盐水中进行实验以探究胃蠕动的机理。实验发现:刺激A点,胃产生蠕动;同时刺激A、B两点,胃仍蠕动但蠕动减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X与Y支配胃蠕动的活动可能不受意识支配
B.支配躯体运动和内脏器官的神经组成人体的外周神经系统
C.神经纤维X可能是副交感神经,神经纤维Y可能是交感神经
D.实验中神经纤维X和神经纤维Y的作用相抗衡且X的作用占优势
12.如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关于人体膝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传入神经受损,则无法完成膝跳反射,且大脑感受不到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膝跳反射中没有兴奋,导致屈肌舒张
C.只要反射弧完整,膝跳反射就可以发生
D.在膝跳反射中,先是大脑感觉到腿被叩击,然后小腿踢出
13.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溶液E中(其成分和浓度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可能会呈现乙、丙图。与小鼠的组织液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受到适宜刺激后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产生动作电位
B.乙图,E液中Na+、K+浓度都比小白鼠组织液高
C.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高
D.若抑制细胞内钠钾泵活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都增大
14.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中的“脑”指我们的大脑,“机”是机械假肢,“接口”用于编码和解码。武汉科研团队为某位四肢瘫痪的患者植入微电极,经过系统训练后,患者能够通过皮层运动区的“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起水杯喝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肢的随意运动需要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中央后回)的调控下完成
B.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兴奋会增加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电信号
C.“接口”类似于神经中枢,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
D.患者通过“意念”控制电动假肢拿水杯喝水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15.如图为海马区突触中 NO 参与学习与记忆的调节机制。NO 能向突触前膜逆向传递信息,其不同含量(高、中、低浓度)触发不同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浓度 NO 会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抑制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B.低浓度 NO 会抑制线粒体的功能,通过减少能量供应抑制神经递质释放
C.中浓度 NO 水平时,NO 可通过途径Ⅱ来提高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D.若某人脑部损伤而表现为失去短时记忆,可能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受损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失血性休克极易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害或死亡,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类急危重症,及时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血容量扩充剂,该注射液中的羟乙基淀粉是一种高分子溶质,能够帮助组织液回到血管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扩容效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汗液、消化液均属于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其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和Cl-
C.静脉注射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可引发组织水肿
D.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的量与其进入毛细淋巴管的量相差较大
17.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两种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脑干,大脑对心率起调节作用
B.据图分析,阻断剂A与受体结合可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
C.使用阻断剂A+B时的心率是P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的结果
D.对照组中副交感神经调节心率的强度大于交感神经
18.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听觉的产生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
B.马戏团的动物会表演节目,属于条件反射,表演结束后会立即给动物食物,这里的食物属于条件刺激
C.离开学校后,听到上课铃声不会再急速赶往教室,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过程,需大脑皮层参与
D.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反射在动物的生存过程中可有可无
19.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其中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节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受体阻断剂 B可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
C.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小于固有心率
D.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此时交感神经作用强于副交感神经
20.海马体是人体完成学习与记忆的关键结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会激活NO合成酶,促使NO释放,NO主要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海马体突触中的NO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若突触前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则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睡眠不足会使NO的含量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学习与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脑区有关
B.通过途径Ⅱ,NO通过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调节信号传递的强度
C.NO还可通过途径Ⅲ的运输使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减弱
D.睡眠不足会使NO抑制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有氧呼吸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 小题,共55 分。
21.下图为人体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1中a、b、c、d代表不同的体液,A、B、C代表不同的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在人体体液的组成中含量最多的 (填字母),a与c在组成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字母)。
(2)请在图2中用箭头画出a、b、c、d四种体液之间的关系 。
(3)据图1可知,外界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需要 (填系统名称)协助完成。若d为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饭后4小时,图中①处的葡萄糖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②处。
(4)某肝癌患者出现肝腹水症状时,即肚子水肿、腿浮肿,医生给该病人输入血浆蛋白,目的是 。
22.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可导致皮质、脑干和脊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和死亡。“谷氨酸(Glu)兴奋毒性”是ALS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生理机制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图中神经元甲和神经元乙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以及它们之间微小的缝隙共同形成了一个 结构。兴奋在神经元甲乙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2)在正常突触传递中,谷氨酸是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轴突末梢中突触小体内的谷氨酸通过 方式进入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NMDA受体(Glu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 内流,将兴奋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引起该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
(3)ALS患者 (填“能”或“不能”)在大脑皮层产生各感觉神经元引发的相应感觉。研究表明病理激活条件下,ALS患者的谷氨酸释放异常增多,过量积聚的谷氨酸会持续激活突触后膜上的 ,使兴奋过强且持续时间 ,超出了神经元的自我修复能力。
(4)针对谷氨酸兴奋毒性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请提出两种可行的ALS治疗研究方向 。
23.研究人员为探究CO2、O2和H 对呼吸运动的作用[以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为检测指标]及其相互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动脉血中CO2分压(PCO2,代表血液中溶解CO2的量)、O2分压(PO2)和H 浓度三个因素中,一个改变而另两个保持正常时的肺泡通气效应如图1所示,一个改变而另两个不加控制时的肺泡通气效应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可以通过 、 来增强呼吸运动以及时排出CO2。
(2)结合图示判断,pH由7.4下降至7.1的过程中,PCO2逐渐 (填“升高”或“降低”),判断依据是 。
(3)根据图1判断,动脉血中PCO2、PO2和H 浓度三个因素中,对呼吸运动影响最小的是 ,判断依据是 。
(4)人体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并不会使血浆pH显著降低,原因是 。
24.Ⅰ.结合如图所示的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赛场上,运动员从看到篮球到准确完成投篮的过程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A.对投球的角度和力度作出准确判断的结构是①大脑
B.投篮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结构是②小脑
C.比赛过程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呼吸、心跳加快
D.图中⑤为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2)运动员能快捷、灵敏地完成动作还与遍布全身的神经密切相关,多条[ ] 常由神经束膜包被,形成神经束。多条神经束又由神经外膜包被,形成神经。
(3)图中神经元的树突很多,轴突很长,这有什么意义? 。
Ⅱ.生理学家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如图是对声音刺激形成唾液分泌性食物条件反射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4)单独给狗喂食,会使其分泌唾液,该反射属于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5)单独给狗铃声,其耳部传入神经末梢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乙处形成听觉,此时还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一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理由是 。
25.Ⅰ.针灸是传统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但是穴位的概念一直是现代医学的谜团之一。针灸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刺激局部的组织来调节其他部位的生理机能。2021年10月13日,马秋富、王彦青和景向红团队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指出:低强度电刺激“足三里”穴位后,PROKR2神经元介导了迷走神经—肾上腺素轴的激活,进而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在反射弧中PROKR2神经元属于 神经;图中的效应器是 。
(2)结构①由 构成。刺激“足三里”产生的兴奋在结构①处的信号变化是 。兴奋在结构①处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 。
(3)针灸讲究“穴位有讲究,轻重不一样”。图2中甲、乙分别为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据图分析,细针治疗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原因是刺激强度不足, 。《素问》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的记载。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静以久留”的目的可能是 。
Ⅱ.如下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乙、图丙分别表示图甲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4)用针刺激A时引起疼痛,产生疼痛的部位是 。当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
(5)图乙中突触前膜通过 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0月联考·生物
参考答案、提示
1.A
【详解】A、新淋巴管生成受阻会减少组织液经淋巴系统的回流,导致水肿无法有效清除,A正确;
B、题干未提及血浆渗透压变化,且水肿主要由淋巴回流受阻引起,与血浆渗透压无直接关联,B错误;
C、淋巴管受阻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因无法回流而积累,含量应升高而非降低,C错误:
D、组织水肿属于细胞外液(组织液)增多,细胞内液的量不会因此大量增加,D错误。
故选A。
2.B
【详解】A、细胞外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非理化性质,A错误:
B、渗透压是内环境理化性质之一,题干中给出的数值直接描述渗透压,B正确:
C、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属于生活在淋巴液中细胞,非理化性质,C错误;
D、血浆中Na+浓度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浓度范畴,虽然其变化会影响渗透压,但单独的离子浓度属于成分稳
定,D错误。
故选B。
3.B
【详解】A、甲图中,①是具有盲端结构内的液体,表示淋巴液:②表示细胞内的液体,表示细胞内液:③是组织
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表示组织液:④是血管内的液体,表示血浆。乙图中A与D、A与C之间都可以相互渗
透,B单向渗透进入C,据此判断,A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C是血浆,B是淋巴液,因此图甲中①②③④分
别代表图乙中的B、D、A、C,A错误:
B、B(淋巴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血浆)中,B正确;
C、图甲①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少于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C错误:
D、氧气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
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D错误。
故选B。
4.D
【详解】A、该实验以磷酸缓冲液和自来水作为对照,探究血浆能否维持pH的稳定,A错误:
B、HCI会使pH下降,而图中随着某种溶液滴数增加磷酸缓冲液、血浆和自来水的pH升高,因此该种溶液应该
是碱,B错误;
C、实验中只进行了NOH对pH的影响,还未进行HCI对pH的影响,所以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
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增设HCI溶液组,C错误;
D、一定范围内血浆pH变化的趋势与磷酸缓冲液的相似,而磷酸缓冲液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据此推测血
25-L-820B
浆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由于血浆中缓冲对的存在,少量酮体进入血液能够被中和,维持pH的相对稳定,A错误:
B、内环境(如血浆)的化学成分(pH、离子浓度、代谢物)直接影响细胞功能,B正确:
C、代谢性酸中毒现象不能说明内环境中HPO4等碱性物质的含量是有限的,但能说明机体调节pH的机制是有限
的,超过一定限度,机体就不能依靠自身的酸碱缓冲对去调节pH,C错误;
D、机体细胞依赖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A、图1表示人体整体体液的组成,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占比约2/3,为细胞内液。图2中
①②③④代表局部体液,其中①通常代表血浆,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细胞内液,④代表淋巴;故图1中的由
图2中的③组成,A错误:
B、从中流入b中的物质并不都是有害物质,体液中物质的交换包括氧气、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其中部分是
正常的代谢产物,B错误;
C、①(血浆)中的HCO3是碳酸缓冲对的组成部分,但中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主要依靠缓冲对中的
HCO3,H2CO3本身是弱酸,不能中和酸,C错误:
D、跑步时,O2从血液中扩散,经过①(血浆)→②(组织液)→③(细胞内液),进入肌肉细胞被消耗,O2浓度
在此过程中依次减少,因此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缓冲液含有缓冲物质,滴加少量酸或碱时,其pH变化较小,模拟了血浆的缓冲能力,A正确:
B、自来水缺乏缓冲物质,加酸后pH迅速下降,说明其缓冲能力远弱于缓冲液,B正确:
C、人体内环境通过缓冲系统、肺和肾脏等调节维持pH稳定,而自来水无此机制,两者机制完全不同,C错误;
D、缓冲液虽能模拟血浆的缓冲作用,但实际血浆的调节更复杂(如器官参与),因此两者pH变化曲线相似但不
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C。
8.D
【分析】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是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结果,A正确:
B、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B正
确;
2
25-L-820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