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4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4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节选)
《复活》
超越苦难,回归本我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课时
Resurrection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和时代背景。
2、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情节,完成层次划分。
3、通过语句,分析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特点。
高考考点: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导:6分钟
1847年退学后,他回到故乡在自己领地进行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
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导:6分钟
这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
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导:6分钟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的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托尔斯泰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导:6分钟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命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节选内容
导:6分钟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故事概括
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
导:6分钟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聂赫留朵夫渴望灵魂赎罪
陪同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明确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 褴褛(lán lǚ) 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导:6分钟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并完成导纲
思:8分钟
梳理情节
开端(1-21段) 场景一:栅栏初见
发展(22-43段) 场景二:长凳问旧
高潮(44-58段) 场景三:讨取卢布
结局(59-78段) 场景四: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展+评:10分钟
文章中是如何塑造聂赫留朵夫形象的?
议:8分钟
塑造人物
的方法
塑造人物
的作用
表现某种价值观或行为品质
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感情
通过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分析人物——知识回顾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通过环境描写或他人言行表现人物特征
展+评:10分钟
(12)“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21)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分析:心理、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认为玛丝洛娃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说明他的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文章中是如何塑造聂赫留朵夫形象的?
展+评:10分钟
场景一:栅栏初见
(60)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61-62)“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67)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70)“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分析:心理、语言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不敢开口”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展+评:10分钟
场景四: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形象总结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在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形象总意义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展+评:10分钟
检3分钟:
整理笔记




(节选)
《复活》
超越苦难,回归本我
列夫·托尔斯泰
第二课时
Resurrection
学习目标
1、理解玛斯洛娃人物形象
2、体会玛斯洛娃的情感与性格
梳理情节
开端(1-21段) 场景一:栅栏初见
发展(22-43段) 场景二:长凳问旧
高潮(44-58段) 场景三:讨取卢布
结局(59-78段) 场景四: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导:3分钟
塑造人物
的方法
塑造人物
的作用
表现某种价值观或行为品质
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感情
通过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分析人物——知识回顾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通过环境描写或他人言行表现人物特征
导:3分钟
文章是如何塑造玛斯洛娃的?
思:10分钟
在文中找出玛斯洛娃相关的句子,并加以分析,完成导纲
议:10分钟
一、文章是如何塑造玛斯洛娃的?
(2段)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3段)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讨好献媚的笑。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
展+评:19分钟
场景一:栅栏初见
神态描写
展+评:19分钟
(10)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16)······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20)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情感: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痛苦(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9段)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了起来。
玛斯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曾经伤害自己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笑容隐退,痛苦浮现。
(27)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32)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37)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情感: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蔑视、愤怒、无声抵抗、冷漠置之、鄙夷不屑。
展+评:19分钟
真情流露的嫌恶的笑。“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她的心中是愤恨的,同时又带有几分蔑视。
(43段)“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斯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妩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场景二:长凳问旧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晴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遭遇的同情。
展+评:19分钟
语言描写
原文:“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6)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41)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43)
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表现了玛丝洛娃悲惨但倔强清醒的形象特点。
展+评:19分钟
(44段)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
(53段)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故意为之的妩媚的笑。“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为之,他将聂赫留朵夫视作一般的玩弄女人的人,装出一副妖媚可怜相,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在意识表层,妓女的职业性再一次不经意流露。
展+评:19分钟
(65)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76)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分析:鄙夷不屑的笑。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害怕再次受骗的本能性回避。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习惯的妩媚的笑。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终未打破宁愿忍受屈辱的心理硬壳。
场景三:讨取卢布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原文: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64)
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展+评:19分钟
玛丝洛娃形象总结: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与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
玛丝洛娃形象意义:
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展+评:19分钟
检3分钟:
整理笔记




(节选)
《复活》
超越苦难,回归本我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三课时
Resurrection
学习目标
1、分析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
2、分析“复活”含义,探究主旨
3、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聂赫留朵夫形象总结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在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形象总意义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导:3分钟
玛丝洛娃形象总结: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与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
玛丝洛娃形象意义:
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导:3分钟
1.找出文中描写监狱环境的相关句子,试分析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
2.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含义?
思:8分钟
1.对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对人物:①烘托人物心情;②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对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xx内容;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xx相呼应,结构完整。
4.对主题: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的作用
展+评:12分钟
①对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对人物:①交代人物身份;②交代人物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③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心情(心理);
③对情节: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④对主题: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⑤象征或暗喻。
社会环境的作用
展+评:12分钟
监狱混乱嘈杂的环境
小说创作艺术角度:延缓情节的发展
目的:用监狱中其他罪人的对话打断二人确认身份的交谈,为了更好地呈现玛丝洛娃记忆觉醒的过程。
情节:这些杂音为下文两人能够消除物理隔阂,在长凳上交谈作铺垫
环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监狱条件差,无辜之人关入监狱。以环境的混乱、嘈杂映衬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映衬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
主旨:揭示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展+评:12分钟
一. 分析环境。找出文中描写监狱环境的相关句子,试分析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
作者正是用一道栅栏“颠倒黑白”的形式,展现当时整个社会的不公,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同时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良知复活”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①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②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③苏醒忏悔的复活者(“我在认罪。”(12段)“请你饶恕我”(19段))
(2)典型意义: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2.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含义?
展+评:11分钟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本性、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①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曾经的卡秋莎:俏丽、纯朴、惹人喜爱)
②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如今的玛斯洛娃:唯利是图、失去尊严的妓女)
③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2)典型意义:玛丝洛娃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的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展+评:11分钟
“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的人性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2.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含义?
1.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
2.分析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议:8分钟
小说主题
《复活》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课文中可以从玛丝洛娃的处境一窥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通过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正是在腐败机构的管理统治下,下层劳动人民受尽迫害与折。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共型代表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托尔斯泰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3. 分析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②独特的讽刺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展+评:11分钟
③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