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阿房宫赋》《六国论》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阿房宫赋》《六国论》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公开课教案
一赋一论窥写法:以“诗化说理”与“雄辩逻辑”提升议论文写作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双文本对比,掌握赋体铺陈与史论雄辩的语言特征,完成议论文写作手法迁移。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思维导图解构说理逻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思辨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化说理”的意象美与“逻辑碾压”的思辨美,创作具有青年担当的短论。
4、文化传承与启示:感悟古代士人“以文载道”的精神品格,激发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破解“铺陈描写—逻辑论证”的关系,掌握“诗化说理”的感染力与“雄辩逻辑”的穿透力;
难点:在批判性阅读中实现思辨写作的迁移应用。
一、激趣导入:聚焦“说理艺术”(3分钟)
假如你穿越成了“先秦两汉历史论坛”主编,你收到了杜牧和苏旭的《阿房宫赋》和《六国论》投稿,你更喜欢哪一篇?
(PPT同步展示两文经典段落)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学生自由说后总结
【过渡】同为借古讽今的经典,为何呈现不同的说服路径?让我们化身文学侦探,从文本特征出发破解写作密码。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一:理定而后辞畅,品析说理之艺术(10min)
【任务导引】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把“理定而后辞畅”作为“立文之本源” (《文心雕龙情采》) 。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辞,即文章的语言艺术。本课两篇文章都是主旨鲜明,语言畅达,无一句废话,可以说是“理定”、“辞畅”的好文章。
活动一:结合赋与论的特点,精读并比较两篇文章,感受文体特色,完成下列表格。
对比维度 赋文《阿房宫赋> 史论文《六国论》 写作启示
论点提出 隐于铺陈(开篇大量铺陈阿旁宫的奢华,直至文末“戍卒叫,函谷举...可怜焦土”借秦灭亡的史实暗示论点:秦因骄奢淫逸而亡,后人应以为戒) 开门见山(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观点明确且简洁有力) 含蓄蓄势vs直击主题 (含蓄铺陈能营造氛围、蓄势待发;开门见山则直入主题,让读者迅速抓住核心)
论证结构与方法 以景代论(建筑-生活-结局) 前文大量铺排,结尾卒章显志;运用夸张、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增强感染力。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逻辑递进(总分总结构)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逻辑严密 画面链vs推理链 (铺陈描写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逻辑论证则能让观点具有说服力,二者可在写作中根据主题灵活运用)
论据特点 夸张意象(明星荧荧句通过想象和夸张展现秦宫的奢华、取之尽锱铢) 史实数据(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句以真实的历史时间和数据作为支撑) 情感共鸣vs事实碾压 (夸张意象能引发情感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史实数据则以事实说话,让论证更具有信度)
语言风格 骈散结合、比喻排比(诗化议论,辞藻华丽,富有韵律美) 简洁犀利、雄辩有力 语言严谨,通过因果推理增强雄辩色彩 文采增信vs逻辑服人 (文采斐然的语言可增添文章魅力)
(一个学生总体说,另外一个学生补充)
总结过渡:杜牧“以赋载论”,用文学感染力替代枯燥说教,适合情感号召类议题。 苏洵“逻辑碾压”:层层归因,适合需要严密思辨的议论文。论据详实和逻辑清晰是议论文有说服力的关键,接下来请同学再次回顾两篇文章,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探究任务二:事核而后理明,体会逻辑之精巧(8min)
【任务导引】北宋文豪欧阳修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事核”指论据翔实,“理明”谓逻辑清晰。无"事"则理虚,无"理"则言散。《六国论》以史实为基层层推演,《阿房宫赋》借意象铺陈暗藏机锋,二者皆展现严密逻辑对说理的决定性作用。
活动二:这两篇文章通过写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史实,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可用原文回答)两位作者是怎样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用流程图梳理《六国论》的论证结构,用意象链绘制《阿房宫赋》情感递进曲线图(提示:可先对意象群分类,如建筑类意象、生活类意象和数字类意象。横轴标文本段落顺序;纵轴标情感强度1-5)
(PPT呈现)
表达观点: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结过渡:通过思维导图不难发现,史论文的框架决定力度;文赋地意境传递深意。二者虽殊途同归但技法都服务于核心观点的有效传达。思维导图就相当于我们写作之前搭的框架。如果说结构逻辑让议论文站得稳的支点的话,那么情感和立意就是它走得远的关键。
任务三:情真而后意远,体悟赤子之襟怀(5min)
【任务导引】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真”文章的情感内核,决定其感染力;“意远”思想的深度与格局,决定其价值。杜牧与苏洵虽风格迥异,但皆以赤子之心针砭时弊。《阿房宫赋》以“哀”贯穿,借秦之奢暴讽喻晚唐;《六国论》以“忧”为底,借六国赂秦警示北宋。无真情,则议论空洞;无远意,则辞藻浮华。
活动三:发问作品——我们在研读两篇作品过程中发现很多精妙之处,我们同时也要有质疑精神。你完全赞同两位作者的观点吗?你对他们的观点有补充吗 分组讨论:
学生可能回答:阿房宫赋的不真实性,①杜牧将秦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奢靡”有点片面,秦朝“商鞅变法”改革激进也是原因。
六国论:贿赂秦不是主要的原因,贿赂秦国也不一定是坏事,假设用贿赂作为缓兵之计也可东山再起。荆轲刺秦王决定了燕国的灭亡太片面。②苏洵认为赂秦是六国破灭的原因“兵不利,战不善” 才导致六国贿赂秦国,但我认为是因为赂秦实为结果。
追问:苏洵和杜牧知晓他们的观点片面,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
(PPT展示)
“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清·朱川许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杜牧《上知己文章启》
借古讽今、责任担当精神,家国天下情怀
小结过渡:真正的文人不做冰冷的史官,而是执火者——用有限的真实点燃无限的热望。这种“片面深刻”背后,是士人“为生民立命”的赤子之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呢?接下来请大家模仿六国论的结构结合所给的方法支架进行短论创作。
任务四:情真而后理至,践行责任之担当
【任务导引】情辞相生,担当见笔——从理性架构到情感升华的短论写作实践。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俄乌、巴以冲突加剧地缘动荡;美西方对华“去风险”推动产业链重组;AI与芯片成大国竞争焦点。全球经济分化,全球南方崛起加速多极化。金砖扩员与G7博弈折射秩序重构,气候危机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凸显。世界进入新旧秩序转换期,不确定性上升,竞争与合作并存。
面对当下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请写下300字的短论,要求:模仿《六国论》结构,饱含青年担当。
方法支架:
"理性论证五步法"(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列举论据→推理论证→总结观点)
"情感表达三技巧"(意象选择→修辞运用→情感递进)
要求:短论必须包含:
一个明确的核心观点
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体现青年担当的结尾
小结:从你们的作文中老师看到了你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和担当,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社会,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和世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课堂总结:2min
好文章要像青铜器——理性为骨,撑起思想高度;情感为纹,雕琢精神温度。从杜牧的“哀”到苏洵的“忧”,我们看到:真正的雄辩从不是冰冷的逻辑,而是滚烫的担当。当我们提笔为剑时,请记住——逻辑决定文章能走多稳,情怀决定它能走多远。
板书设计:
说理双璧
诗化说理 雄辩逻辑
(意象链) (推理链)
哀——鉴 忧——谏
青春短论:理性骨架+情感血肉
四、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