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新课导入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3课时1.说出黄河源头、入海、所流经省区和地形区等基本概况。(区域认知)2.知道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区域认知)3.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探究黄河治理方案。(综合思维)4.分析黄河作为“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地理实践力)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59~62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图2.3.131.黄河发源于____________北麓,干流流经 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① 。 全长5 464千米,是中国 长河。 2.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是② ;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是③ 。黄河各河段的特征:巴颜喀拉山9渤海第二河口桃花峪上游 河源段,河水清浅稳定;龙羊峡至青铜峡段,落差 , 资源丰富;出青铜峡后,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 平原和 平原,流量减少 中游 峡谷多,落差小,流经 高原,河流含沙量 下游 流经 平原,水流 ,泥沙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 ” 大水能 宁夏 河套黄土大华北缓慢地上河3.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 地区,大力开展 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 ,提高御洪能力。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黄河大堤读图:黄河水系,完成下列问题。1.描出黄河干流2. 黄河的源头和注入的海3.黄河的长度5464千米4.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注入渤海提问: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划:青海和四川黄河概况5.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黄河概况6.黄河流经的温度带:高原气候区、暖温带、中温带7.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和干旱地区黄河概况8.黄河主要支流和湖泊:○○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9.分界线河口桃花峪黄河概况根据下表数据分析,说明黄河为什么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问题黑龙江黄河淮河珠江长江长度(千米)径流量(亿立方米)34205500100063002197340866045395003360长度第二水量不大小结:源头 注入 的海 长度 流经的省级单位 流经的地形区 流经的温度带 流经的干湿地区 主要支流和胡泊 分界点黄河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渤海5464多千米青、甘川、宁内蒙古、晋、陕、豫、鲁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半干旱半湿润干旱地区高原气候区暖温带 中温带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河口桃花峪黄河概况3.各河段特征上游河段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中游河段黄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河段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1)上游:3.各河段特征上游落差大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黄河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刘家峡青铜峡观察黄河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为什么?问题黄河流域水电站分布黄河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上游河段占总水能的43%(2)中游:3.各河段特征河口到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势落差小,流域面积小分析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原因。问题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中游支流多,流域面积大中游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泥沙大量入河冲刷河床和河岸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增3.各河段特征(3)下游:桃花峪到入海口。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该河段成为“地上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势落差小,流域面积小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过程。问题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夏季多暴雨植被稀疏地上河地势低平,流速减慢4.治理与开发(1)上游:气候干旱降水少过度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植树种草,退耕还草,合理放牧4.治理与开发(2)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土地资源,增加了河流泥沙含量,加剧了群众贫困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从降水、植被、土质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问题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在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修建梯田,建淤堤坝4.治理与开发(3)下游:泥沙堆积在下游的河床,形成“地上河”读图思考“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问题加固堤坝、疏通河道、调水调沙根本措施: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4.治理与开发(4)凌汛:河口兰州桃花峪在初春时节,由于河道解冻顺序不同,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易发生凌汛。阅读黄河断流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年入海径流量逐渐变小:70年代为313亿米 , 80年代为284亿米 , 90年代中期为187亿米 。 在近30年时间里,黄河年入海径流量锐减了近一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出现断流现象。1997年黄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纪录,断流多达12次,合计226天,断流河床里程长达622千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治黄措施,加强区域用水协调,黄河自1999年以来没有再出现断流现象。黄河的危害和治理活动:从公元前602年到1 938年,黄河决口达一千五六百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此完成下列任务。(1)请将代表下列内容的序号,填入图2-60中的空白方框内(每个序号限填一次)。①流经黄土高原 ②河堤决口,泛滥成灾 ③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2) 说一说黄河水患的主要成因及其危害。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人工筑堤约束暴雨洪峰①③②黄河之害,在于下游河道决口泛滥。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黄河的危害和治理课堂小结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读黄河“地上河”示意图(图2.3.14)和黄河流域简图(图2.3.15),完成1~3题。过关训练图2.3.14图2.3.151.黄河“地上河”出现在河段( )A.甲 B.乙 C.丙 D.丁2.黄河“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B.径流量大——筑堤束水C.河流断流——固堤保水 D.抬高水位——便于发电3.治理黄河“地上河”的根本措施是( )A.上游修建水库 B.中游保持水土C.下游加固大堤 D.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D A B 黄河济南泺口段,形成一条罕见的、水量巨大的“悬河”(又称“地上河”),以前跨黄河需要搭建浮桥,遇上特殊时段需要拆除。2025年1月,从水下穿越黄河、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北延工程实现双线贯通。图2.3.16为黄河下游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4~7题。图2.3.164.黄河注入的海洋是(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5.黄河下游河段形成“悬河”的根本原因是( )A.源头过度开发 B.上游修建水坝C.中游水土流失 D.下游泥沙淤积图2.3.16A C 6.浮桥需拆除的特殊时段主要是( )A.洪峰冰凌期 B.台风登陆期C.梅雨绵绵时 D.雾霾高发时7.与架设浮桥跨河相比,河底隧道的优势在于( )A.建设难度较小 B.建设成本较低C.受天气影响较小 D.便于欣赏风景图2.3.16A C 黄河流域灌溉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对保障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图2.3.17为黄河灌区分布图。据此完成8~10题。8.图示黄河宁夏平原段,冬春换季时易出现的问题是( )A.泥沙淤积 B.凌汛C.断流 D.水污染图2.3.17B 9.黄河中游需要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 B.土地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10.为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灌溉区应( )A.扩大种植面积 B.增加人口规模 C.倡导大水漫灌 D.完善水利设施图2.3.17C D 11.【跨学科融合】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歌颂和赞美。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自2000年以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从呼和浩特河口到郑州桃花峪,黄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开封以下,黄河才呈浅黄色。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材料二:图2.3.18为黄河流域简图。图2.3.18(1)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和“海”分别指什么?(4分)(1)“天”:巴颜喀拉山脉。(2分)“海”:渤海。(2分)(2)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道出了黄河怎样的水文特征?(4分)(2)含沙量大。(4分)(3)“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的景观出现在黄河哪一河段?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3)该景观出现在黄河下游河段。(2分)主要形成原因: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泥沙;②流入下游平原后,水流减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迫使人们不断加高堤坝,使黄河成为“地上河”。(每点2分,满分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黄河变清的主要人为原因。(6分)(4)①黄河干、支流上众多水库蓄水拦沙;②黄土高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了水土流失;③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部分居民外迁,减轻了该地区的环境压力;④工程建设注重环保等,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很好的治理,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每点2分,满分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 中国的河流(第3课时).pptx 导入.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