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内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缘景明情”的方法,分析诗歌意象与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其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瑰丽的语言。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李白作为唐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理想追求。

走近诗仙
初识梦境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 ),一说山东人, 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 ,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其作年一说天宝四载(745),一说天宝五载(746)。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
初到长安,他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所以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梦游:点明所写内容是虚幻的,运用的是一种想象手法。
天姥:梦游的地点
吟:古代乐府诗体裁的一种,与“歌”“行”属于同一类多有悲愁慨叹之意。
留别:写诗的目的:临行前留下诗与朋友告别。《别东鲁诸公》《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初读感知,把握结构
播放朗诵视频,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诗眼——“梦”
划分段落:第一段:入梦之由
第二段:梦游之境
第三段:梦后之慨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诗人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天姥山?
对比:五岳、赤城、天台;
夸张:“向天横”“拔”“掩”;
突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象征理想境界。

探梦中之境
悟诗人之情
小组讨论:
(1)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赏析一个梦境。
(2)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及特点,用关键词语概括诗人的心情。。
(3)制作梦游景点表格。
梦境名称 意象 特点 情感
梦境名称 意象 特点 情感
月夜剡溪 湖、月、猿、谢公宿处 清幽恬静 心驰神往
梦登天姥 青云梯、海日、天鸡 雄奇壮美 迷醉神荡
山中夜景 熊咆、龙吟、岩泉 恐怖惊悚 悸动惊恐
仙人盛会 霓衣、风马、云之君 富丽热闹 兴奋愉快
一、内容层次:三步铺展“登山奇境”
第二段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开篇,正式转入梦境,随后按“登山前—登山中—登顶后”的顺序推进,画面感极强:
1.登山前:月夜寻路,初显清幽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四句,以“湖月引路”的浪漫想象,将现实中的“剡溪”“谢公宿处”融入梦境。“渌水荡漾”写视觉之清,“清猿啼”写听觉之幽,既呼应谢灵运“寻山陟岭”的雅事,也为登山铺垫出“清幽又带仙气”的基调。
2.登山中:险峰奇景,渐入壮阔
从“脚著谢公屐”到“水澹澹兮生烟”,诗人用“移步换景”展现登山过程的惊险与奇绝:“千岩万转路不定”写山路曲折,“迷花倚石忽已暝”写沉醉忘时,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则陡然转折——以“熊咆”“龙吟”的夸张听觉,渲染出山势的雄浑与环境的震慑力,再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视觉变幻,将画面从“险”推向“奇”,为后续“仙境”登场蓄势。
3.登顶后:天地变色,仙境降临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以惊雷破山的壮阔,打破前序的渐进节奏,直接撕开“仙境之门”;“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用拟声词“訇然”强化石门开启的震撼,随后“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将视角拉向仙境内部——“青冥浩荡”写空间的无边,“日月照金银台”写仙境的璀璨,最终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奇幻画面,将梦境推向高潮,神仙“披霓乘凤”的自在,正是诗人心中“自由”的具象化。
二、手法特色:三重技巧造“奇幻感”
1.感官融合,沉浸式写景
全程调动“视、听、触觉”:听觉上,“清猿啼”“熊咆龙吟”“霹雳”形成“幽—壮—烈”的递进;视觉上,“湖月”“渌水”“青云”“金银台”从“清幽”到“璀璨”层层升级;触觉虽未明写,但“栗深林”的“栗”字,暗写出环境带来的“震慑感”,让读者如亲临其境。
2.夸张与想象交织,突破现实边界
“一夜飞度镜湖月”的“飞度”,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熊咆龙吟殷岩泉”将山间声响夸张为“熊龙嘶吼”,放大山势的雄浑;“日月照耀金银台”则完全脱离现实,以“日月照仙境”的想象,构建出超越尘世的理想之境,这正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核心。
3.节奏起伏,张弛有度
段落前半段“湖月照影”“渌水荡漾”节奏舒缓,如“闲步寻幽”;中间“千岩万转”“熊咆龙吟”节奏加快,显“登山之险”;结尾“列缺霹雳”“云君来下”节奏陡然激昂,达“仙境之盛”。快慢交替的节奏,让梦境既奇幻又富有层次感,避免单调。
三、情感暗线:以“仙境”映“初心”
第二段的“奇幻梦境”,本质是诗人内心的“镜像”:谢灵运的“寻山”象征诗人对“诗意人生”的追求,“熊咆龙吟”的“险”暗喻现实仕途的坎坷,而“日月照耀的金银台”与“自在来去的云君”,则是诗人对“无拘无束、精神自由”的极致向往——现实中“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压抑,全在梦境的“壮阔与自由”中得到释放,为后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埋下伏笔。

悟梦后之慨
探诗仙精神
讨论:本诗的“梦境”是美梦还是噩梦?
“失”“惟”“长嗟”→失意、惆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反抗、豪迈,体现诗人独立人格与反抗精神,是全诗的灵魂。
结合写作背景,梦境是对现实的隐喻。对仙境的描述正是宫廷生活的映照。与后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发愤之言”相呼应。
无论是超越现实的美梦、还是隐射现实的噩梦,它终不过是一场“梦”。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发现自我真正的精神追求。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自己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诗人借梦抒怀,表达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追求、对理想的坚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