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9课《天上的“南仁东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传记文学,搜集查阅南仁东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伟大贡献。积累“尴尬”“严丝合缝”“瞠目结舌”等词语。
2.抓住文章的时间线索,通过具体事例,把握南仁东的人物形象。(重点)
3.学实的叙述中穿插大量语言、环境、场景描写的写法。(重点)
4.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感受南仁东的可贵品格。(重点、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知道这张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没错,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并领导团队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上面文字中提到的人物——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22年里,他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新世纪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
人物简介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3、写作背景
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相关章节改写。该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仁东“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南仁东经过22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中国天眼”,使中国在该领域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该书讲述了南仁东少年努力读书、青年刻苦钻研的感人故事,尤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乃至奋斗到生命尽头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潜质(qián zhì) 尴尬(ɡān ɡà) 筛选(shāi xuǎn) 篝火(ɡōu huǒ) 目睹 (mù dǔ)
严丝合缝(yán sī hé fènɡ) 瞠目结舍(chēnɡ mù jié shě) 热泪盈眶 (rè lèi yínɡ kuànɡ)
一览无余(yī lǎn wú yú) 朝气蓬勃(cháo qì pénɡ bó)
潜质:潜在的素质。
尴尬:1.行为、态度不正常。2.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难以应付。
筛选:指作物或树木选种的方法。
篝火:用竹笼罩着的火。借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柴燃烧的火堆。
目睹:亲眼看到。
严丝合缝:闭合得很好,没有丝毫缝隙。
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泪水充满了眼眶。形容非常激动。
一览无余:览:看。一眼望去,所有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遗漏。形容视野开阔,毫无阻碍。
朝气蓬勃:朝气:早晨新鲜的空气。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富有青春活力、生气勃勃的样子。
内容概览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7):概括记叙南仁东早些年(33 岁前)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第二部分(8—20):写南仁东申请的在中国独立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三部分(21—39):写在南仁东的带领下,“中国天眼”落成启用,71岁高龄的南仁东登上“中国天眼”,泪流满面。
第四部分(40—42):南仁东逝世后,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 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本文运用细腻、准确而又真挚的文学笔触,浓缩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的一生,全面呈现了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时间 典型事件 品格
少年时 到龙首山上看星星,问老师关于星星的问题 求知欲强
中学时 老师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因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 胸怀大志,勤奋努力
毕业后 在无线电厂做技术活儿,得到成长;参与新产品研发,取得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丝不苟,永不服输
1993年 参加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出“把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的建议并得到支持 充满激情,自信昂扬
1994年 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历经了十余年时间 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2006年 国际项目落选,决定中国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独立自主,奋发图强
2011年 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在贵州平塘大窝凼开工,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抱病坚持带领众人争分夺秒工作 干劲十足,鞠躬尽瘁
2015年 南仁东目睹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再次病倒 永不言弃,持之以恒
2016年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一天,南仁东前往观看,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热爱科学,坚守理想
小结:作者选取了南仁东人生中的多个重要阶段,依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从少年时的求学、青年时的成长,到主持伟大工程落成启用,着重展现他为建成“中国天眼”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以“看星星”串起全文,展现了一个爱看星星的少年是怎样成为“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的,自然呈现他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可贵品格。
【文本探究】
1.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南仁东从小就喜欢浩瀚的星空,作者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童年时期南仁东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为他后来的科学追求奠定了基础,也暗示了他的科学探索之路是从最初的热爱和好奇开始的。
2.第③段中“老师谈到人生需要立志,谈到要为国家作贡献,还谈到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光芒的伟大人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三个“谈到”构成排比,交代了老师与南仁东谈话的内容之广泛,暗写了南仁东后来有突出成就的原因。
3.文章第4、7、20、38段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传主在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经历;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变化,行文活泼。
4.第②段和第⑨段都提到了“看星星”,它们所指内容是否相同?
不相同。第②段中的“看星星”是指南仁东喜欢在大地上仰望天空的星星。
第⑨段中的“看星星”是指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的要联手建设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
5.第11 段作者是如何介绍各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的?
作者详细介绍美国、德国和我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的时间、口径数据,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我国当时建造射电望远镜技术的落后,突显南仁东工作的价值。
6.第13 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南仁东以及整个团队工作的险峻条件,凸显了南仁东及其团队工作环境的艰难,将南仁东及其团队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脚踏实地、团结协作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环境的艰险与人物的坚韧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刻地衬托出南仁东作为科学家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突出了他执着追求科学目标的毅力,使读者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7.第21 段中作者列举了详细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详细的数字说明了参与的人员数量多,人们的热情高涨,也写出了南仁东这个项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8.第22 段中学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的话反映了南仁东当时的精神状态:极度疲惫。从侧面写出了南仁东在项目建设中身先士卒、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也为下文写他被查出患有肺癌做铺垫。
9.第28 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敬礼”运用了动作描写,南仁东的这一动作象征着他对馈源舱所代表的科学成就的敬意,也表达了他对团队多年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待。“胡子已经花白了”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了南仁东为科学事业付出的漫长岁月和巨大心血。
10.第31段写同事和学生们“一见面就请他赶紧休息”,目的是什么?
从侧面交代南仁东身体状况极度恶劣。
11.南仁东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过去看”
“中国天眼”是南仁东提出并亲自带领大家修建成的,这里有他的汗水和泪水;“中国天眼”的落成启用,标志着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是地球上的伟大建筑,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结果。所以,南仁东一定要“自己过去看”。
12.第37段作者回忆南仁东给学生讲课时朗诵毛主席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毛主席说这段话时,南仁东12岁”,是毛主席的这段话指引着南仁东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
如今的南仁东71岁,面对“中国天眼”,他思绪澎湃,感慨万千,不觉泪流满面。回忆与现实交融,人生与天地同辉。
语文实践活动
星轨工坊:身体里的宇宙密码
活动背景
当现代青少年习惯于用指尖滑动屏幕探索世界时,《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却展现了一种更古老的宇宙观测方式——用血肉之躯丈量星空的维度。文中科学家穿越荒野的足迹、病中竖立的发丝、拒绝鱼刺的餐桌、滴落钢架的泪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身体印记,实则是破解“中国天眼”奇迹的精神密码。本次活动将引导学生通过身体感知、时空对话、意象转化等沉浸式体验,发现科学史诗中鲜活的“人”的温度。
任务要求
自主发现并标记关键动词(如表现艰难行进、开路、自然威压的词语),并通过重音朗读,尝试传达文字中蕴含的身体负重感、与环境的对抗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象的身体装备、动作和环境压力描写,将抽象的科学艰辛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理体验,理解“肉身化”叙事的感染力。
学习内容
① 课文内容:
贵州的清晨和黄昏,寒冬和酷暑,烈日和细雨,见证了南仁东不肯放弃的脚步。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是永远的装备。万山深处,只能靠走。无路的地方,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没有山民的帮助是进不去的。夜宿山乡,点起簧火,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
活动内容:
闭上眼睛,想象你穿着“解放鞋”踩在“弯弯曲曲的石阶”上,手持“柴刀”劈砍荆棘。朗读这段话时,重点重读“走”、“劈”、“咆哮”三个动词,感受文字传递的身体负重感。
明确:
这段描写构建了科学探索的“肉身化”史诗。作者没有抽象赞美“艰苦卓绝”,而是通过具象的身体装备(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身体动作(走、劈)与身体承受的自然压力(石阶、咆哮的河水、烈日细雨),将选址的艰辛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理体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劈”这个动词——它不仅是开路动作,更是身体与荒野的原始对抗,隐喻着中国科技“自力更生”的必经之路。而“仰望星空”与“点起篝火”的并置,则让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仰望形成张力,完美诠释“脚踏大地,心向苍穹”的科学家形象。
② 课文内容: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这期间,南仁东被查出患了肺痛,已是晚期。手术后,南仁东被“强制要求”居家治疗和休养。可是,病情稍有缓解,他就又返回了工地。
活动内容:
观察教室里的绿植:当缺水时叶片会如何?对比文中“竖着的头发”。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竖立”比“凌乱”“花白”更能传递人物的生命状态?
明确:
“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是以身体异象写精神亢奋的绝妙笔法。头发竖立,既是极度操劳导致的生理现象(如同干枯植物),更是精神高压下的能量外显——仿佛每一根发丝都在为工程燃烧。这与肺癌晚期的病躯形成残酷对照:“竖立”是精神不肯屈服,“手术”是肉体被迫屈服。作者通过这一矛盾的身体符号,将南仁东燃烧生命推进工程的悲壮可视化,让读者在毛骨悚然中感受灵魂的硬度。此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的赞颂。
③ 课文内容:
“南老,食堂师傅给您做了鱼。”他的学生高兴地把一条鱼端来。可是南仁东不吃。“南老师怎么不吃鱼呀?”食堂的师傅问。“他说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学生苦笑着说。
活动内容:
模拟场景:你面前有一盘需要耐心剔刺的鱼,但必须在30秒内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写下你此刻的焦灼感。对比文中“没时间”三个字的分量。
明确:
“吃鱼要剔刺,没时间”是以小见大的身体叙事巅峰。作者选取最平凡的饮食细节,却撬动了巨大的精神内涵:时间被压缩到极致。“剔刺”这一日常动作所需的时间,在南仁东生命倒计时的语境中,竟成了奢侈。此处无声胜有声——身体的拒绝(不吃鱼),成为精神专注(争分夺秒)的终极注解。它不写“呕心沥血”,却让读者从“鱼刺”的缝隙中窥见一个将肉身完全献祭给科学的灵魂。这是细节艺术的化境。
④ 课文内容:
大家要陪他去,他阻止了:“让我自己过去看。”学生说:“我们陪您过去。”他平静地摆摆手,大家看到他,已经热泪盈眶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
活动内容:
两人一组,一人朗读“让我自己过去看”,另一人用眼神和手势表现“平静地摆摆手”,体会肢体语言中的决绝。
闭眼聆听想象:泪珠“敲打镜面”的“金属绝响”是什么声音?用象声词描述(如“叮——铮——”)。
明确:
这是身体与科技巨构的史诗性对话。
行走的仪式感:“一步一步”的缓慢步伐、形单影只的身影(只有狗跟随)、夕阳下的长影,共同构成一场孤独的朝圣。安全帽在此刻宛如冠冕,“让我自己过去看”是主权宣告——他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脚步丈量毕生心血,完成生命与工程的终极合一。
泪水的金属升华:泪珠本是脆弱体液,作者却赋予其“飞翔”、“敲打”、“金属绝响”的刚硬意象。这是身体经验向科技造物的转化仪式——泪水不再是悲伤,而是灵魂熔铸于“天眼”的液态钢水。“穿越70年”将少年看星的瞳孔与暮年之泪串联,让个人生命史在“金属绝响”中汇入人类探索宇宙的永恒交响。
⑤ 课文内容:
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
活动内容:
对比朗读课文首句“每个人在童年,可能都会对星空感到惊奇”与末句。思考:“看星星的少年”与“被仰望的星星”之间,藏着怎样的生命密码?
明确:
生命的星轨闭环:少年用肉眼看星,科学家用天眼看宇,最终自身化为星辰。这条轨迹揭示: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将个体生命锻造成人类探索星海的阶梯。
身体的星辰化隐喻:“星星”在此既是实指(命名小行星),更是精神不朽的象征。作者将肉身的消逝(逝世)转化为星体的永恒(命名),让南仁东的“身体”最终挣脱物理限制,升华为激励后辈的精神图腾——这正是标题《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深刻内核:用血肉之躯在苍穹写下人类的尊严与梦想。
结语:身体——书写科学史诗的笔尖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身体的尺度丈量了科学的宏伟:解放鞋踩出的山路、竖立的发丝、拒绝鱼刺的餐桌、独行天眼的跫音、滴落镜面的泪珠……这些细微的肉身印记,共同堆叠成“中国天眼”这座精神丰碑的基座。通过朗读重音、动作模拟、意象想象等活动深入这些细节,触摸到的不仅是文字之美,更是一个科学家如何将凡俗肉体淬炼成宇宙星辰的生命历程——这恰是课文给予青少年最珍贵的启示:伟大的梦想,终需以身体的力行去浇筑;而崇高的灵魂,必将成为照亮后来者前路的星。
三、作业布置
对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他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