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人教版(2019)化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人教版(2019)化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压轴80题
八大高频考向概览
考向0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考向02 化学反应速率
考向03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
考向04 电离平衡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考向05 盐类的水解 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考向06 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
考向07 反应热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考查(非选择题)
考向0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的综合考查(非选择题)
(




0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1.(24-25高二上·天津河西区·期中)已知: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可用上图表示
B.
C.完全分解产生和,放出热量
D.在相同条件下,和的能量总和大于的能量
2.(24-25高二上·江西萍乡·期中)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1>ΔH2的是
选项 Ⅰ Ⅱ
A 2H2O(g)=2H2(g)+O2(g) ΔH1 2H2(g)+O2(g)= 2H2O(g) ΔH2
B 2SO2(g)+O2(g)2SO3(g) ΔH1 SO2(g)+O2(g)SO3(g) ΔH2
C 2C2H2(g)+5O2(g)=4CO2(g)+2H2O(l) ΔH1 2C2H2(g)+5O2(g)=4CO2(g)+2H2O(g) ΔH2
D C(s)+O2(g)=CO2(g) ΔH1 C(s)+ O2(g)=CO(g) ΔH2
A.A B.B C.C D.D
3.(24-25高二上·福建漳州十校联盟·期中)利用铜-铈氧化物(x CuO—y CeO2,Ce是活泼金属)催化氧化除去H2中少量CO的可能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i)中Cu、Ce化合价均升高
B.步骤(ii)若用18O2参与反应,一段时间后,18O不可能出现在铜-铈氧化物中
C.步骤(iii)中既有共价键的断裂,也有共价键的生成
D.铜-铈氧化物减小了反应2CO + O2 = 2CO2的反应热
4.(24-25高二·湖北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期中)某实验小组学生用50mL 0.50mol·L-l的盐酸与50mL 0.55mol·L-l的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反应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实验装置缺少玻璃搅拌器
B.若分多次加入溶液,测得ΔH偏高
C.实验中,读取混合溶液不再变化的温度为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D.若改用60mL0.50mol·L-l盐酸跟50mL0.55mol·L-l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理论上所求反应热相等
5.(24-25高二上·广东深圳深圳盟校·期中)肼是一种常见的火箭燃料。如图是反应 的能量变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若产物为(1),相应的焓变为,则
D.与曲线b相比,曲线a是使用了催化剂的能量变化曲线
6.(24-25高二上·北京延庆·期中)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mol气态氧原子结合生成O2(g)时,放出498kJ能量
B.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C.断裂1molNO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632kJ能量
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7.(24-25高二上·北京通州区·期中)下列能正确表示物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C(石墨, ΔH
B. ΔH
C. ΔH
D. ΔH
8.(24-25高二上·北京丰台区·期中)已知氢气燃烧的下列3个反应(a、b、c均大于0):
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b > a B.b < c C.2a > c D.2b = c
9.(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培英中学、113中、秀全中学、西关外国语等四校·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的燃烧热为890kJ/mol,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B.在一定条件下将和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放出热量79.2kJ,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已知稀HCl溶液和稀NaOH溶液中溶液生成1molH2O的热效应,若将含0.5moH2SO4的稀溶液与含0.5mol Ba(OH)2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要等于57.3kJ
D.31g白磷比31g红磷能量多b kJ,P4(白磷,s)(红磷,s)
10.(24-25高二上·河南创新发展联盟·期中)已知:通常状态下,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某纯物质的热效应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0。部分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如表所示:
物质
乙炔()三聚化制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具有高效、快速等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的燃烧热为
B.
C.
D.
(




0
2
化学反应速率
)
11.(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期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B.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来说,压缩容器容积,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C.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D.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与体系中相同浓度的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12.(24-25高二上·广东深圳深圳盟校·期中)将11.2g铁粉投入到盛有200mL3mol/L稀盐酸的烧杯中,5min时铁粉刚好完全溶解(溶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表示此反应的速率正确的是
A. B.
C. D.
13.(24-25高二上·湖北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室温下,为探究纳米铁去除水样中的影响因素,测得不同条件下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
实验序号 水样体积/mL 纳米铁质量/mg 水样初始pH
① 50 8 6
② 50 2 6
③ 50 2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样初始pH越小,的去除效果越好
B.其他条件相同时,适当增加纳米铁质量可加快反应速率
C.实验①中,0~2小时内平均反应速率v()=5.0×10-6 mol/(L· h)
D.实验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4.(24-25高二上·辽宁沈阳联合体·期中)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不变的是
A.缩小容积 B.升高温度
C.容积不变,充入“惰”气 D.移走少量D
15.(24-25高二上·北京延庆·期中)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
B.升高温度,可使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
C.使用适宜的催化剂,可使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
D.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使容器容积减小,可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多
16.(24-25高二上·山西吕梁部分学校·期中)工业制氢原理:。改变下列条件能提高产生氢气的速率且提高活化分子百分率的是
①将炭块改为炭粉 ②增大水蒸气浓度 ③适当升高温度 ④加入高效催化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7.(24-25高二上·宁夏吴忠滨河中学·期中)已知2SO2(g)+O2(g)2SO3(g),在存在时,该反应机理为:
①(快)
②(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速率主要由第②步基元反应决定
B.为该过程的催化剂,VO2为中间产物
C.的存在提高了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产率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
18.(24-25高二上·福建省福州九校联盟·期中)某小组利用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探究反应条件对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反应温度/℃ Na2S2O3溶液 稀H2SO4 H2O
V/mL c/(mol/L) V/mL c/(mol/L) V/mL
① 25 10 0.1 10 0.1 0
② 25 5 0.1 10 0.1 x
③ 50 10 0.1 5 0.2 5
④ 50 10 0.1 10 0.1 0
A.可通过产生浑浊的时间或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判断反应的快慢
B.①③两组实验可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若x=0,②④两组实验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若x=5,①②两组实验可探究Na2S2O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9.(24-25高二上·河北张家口第一中学·期中)铁的配合物离子(用[L-Fe-H]+表示)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和相对能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过程的反应为HCOOHCO2↑+H2↑
B.H+浓度过大或者过小,均导致反应速率降低
C.加入[L-Fe-H]+,该反应活化分子数目增多,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D.该过程的总反应速率由Ⅳ→Ⅰ步骤决定
20.(24-25高二上·贵州名校协作体·期中)自由基与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产物的反应历程分4步进行
C.相同条件下,由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速率:
D.产物的反应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
(




0
3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
)
21.(24-25高二上·山西晋城多校·期中)一定温度下,某恒容容器内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的限度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反应条件来改变
B.反应进行的时间越长,反应向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C.反应过程中,的消耗速率始终是消耗速率的2倍
D.充入2mol 和1mol ,达化学平衡状态时生成的小于2mol
22.(24-25高二上·广东湛江·期中)往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发生的反应为 ,测得温度为时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反应速率:
B.对应点的平衡常数:
C.焓变:
D.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改变时,该反应达到平衡
23.(24-25高二上·河南焦作普通高中·期中)历史上有关合成氨的研究成果曾三次获诺贝尔奖。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N2、H2模拟合成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氮气的体积分数不变时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B.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充入氩气,平衡逆向移动
C.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加入催化剂可以增大反应速率,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D.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减小氨气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24.(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常青藤中学校、李林中学·期中)下列有关方程式 ΔH=+57kJ·mol-1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体系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若容器体积不变,气体密度不变时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温度不变,向平衡后的容器中再加入少量N2O4,平衡常数K值变大
D.压缩体积来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左移动,反应速率增大
25.(24-25高二上·广东茂名华英学校等多校·期中)利用碳酸钠作固硫剂并用氢气还原辉钼矿的原理为MoS2(s)+4H2(g)+2Na2CO3(s)Mo(s)+2CO(g)+4H2O(g)+2Na2S(s) ΔH。在某密闭容器中,加入MoS2(s)、H2(g)、Na2CO3(s)发生该反应,实验测得不同条件下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压强:p1>p2
B.反应速率:v(c)>v(b)>v(a)
C.a、b、c点对应的混合气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均相同
D.该反应的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26.(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期中)处理汽车尾气中NO和CO污染的反应原理为,某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低压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C.此温度下,因K值较大,故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D.平衡时,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 NO,同时消耗amol CO2
27.(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T℃时在2L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反应过程中X、Y、Z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和时,的体积百分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B.反应进行前内,用表示的反应速率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若改变反应条件,使反应进程如图3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
28.(24-25高二上·浙江杭州等4地·期中)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的是
A.图甲是某温度下的醋酸与醋酸钠混合溶液中、与的关系曲线,可知:
B.图乙是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时,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缩小容器的体积
C.图丙可知,反应,a、b、c三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反应物的转化率最高的是点
D.图丁是在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的变化曲线图,随着加水量的增加电离度:点小于点
29.(24-25高二上·江西景德镇·期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自发进行,且,则
B.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该反应一定是熵增反应
C.反应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
D.通常情况下,一个放热且熵增的反应也有可能非自发进行
30.(24-25高二上·湖北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1913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了以低成本制造大量氨的方法,从而大大满足了当时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如图所示为哈伯法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保持足够高的原料转化率,应在反应达到一定时间时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
B.操作①中“净化”可以防止催化剂中毒
C.操作③中“500℃”是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最佳温度
D.操作②④⑤均既可以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又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




0
4
电离平衡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
31.(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常青藤中学校、李林中学·期中)二元弱酸H2X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某温度下,其电离常数Ka1=2.5×10-4、Ka2=2×10-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后,Ka1、Ka2均增大
B.向H2X溶液中加入少量K2X固体,c(H+)减小
C.该温度下0.1 mol/L的H2X溶液中c(H+)≈5×10-3 mol/L
D.向H2X溶液中加水稀释过程中,减小
32.(24-25高二上·2024年广西普通高中·期中)下表是几种弱酸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碳酸的酸性弱于磷酸
B.将少量的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C.常温下,加水稀释醋酸,增大
D.向弱酸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电离平衡常数不变
33.(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中学·期中)相同温度下,根据三种酸的电离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酸 HX HY HZ
电离常数Ka 9×10-7 9×10-6 1×10-2
A.三种酸的强弱关系:HX>HY>HZ
B.反应HZ+Y-=HY+Z-能够发生
C.同pH值同体积的三种酸与足量镁条反应,HZ产生的H2最多
D.1 mol/L HX溶液的电离常数大于0.1 mol/L HX溶液的电离常数
34.(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期中)在体积均为1L,pH均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分别投入0.12g镁粉充分反应后,下图中最符合反应事实的曲线是
A. B. C. D.
35.(24-25高二上·浙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乙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乙酸溶液与碳酸钙反应,缓慢放出二氧化碳
B.乙酸溶液的导电性比一元强酸溶液的弱
C.10mL1mol/L乙酸恰好与10mL 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
D.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乙酸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盐酸溶液的pH更大
36.(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常青藤中学校、李林中学·期中)常温下将HA和HB两种一元酸的溶液分别加水稀释,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HB是一种弱酸
B.稀释前,c(HA)<10c(HB)
C.M点的两溶液酸性相同
D.M点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HA>HB
37.(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广州中学·期中)常温下,体积均为的溶液和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溶液pH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c点对应溶液中离子数目相等
B.碱性强弱:ROH>MOH
C.MOH溶液的初始浓度是0.01 mol/L
D.与等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和时,消耗盐酸溶液的体积:a点>b点
38.(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室温下,向盐酸中滴加溶液,溶液的随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已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
B.选择变色范围在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
C.选择甲基红指示反应终点,误差比甲基橙的小
D.时,
39.(24-25高二上·浙江杭州等4地·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均为)
A.的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中性
B.氨水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呈酸性
C.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
D.的硝酸和的氢氧化钡溶液按照体积比为9:1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混合液的为10
40.(24-25高二上·广西多校联考·期中)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来测定市售白醋的总酸量。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高的是
A.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
B.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NaOH标准溶液润洗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D.碱式滴定管内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产生
(




0
5
盐类的水解 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
41.(24-25高二·湖北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期中)下列事实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洗涤油污常用热的纯碱溶液
B.FeCl3溶液腐蚀覆铜板印制电路板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先加较浓盐酸溶解氯化铁固体
D.氯化铵溶液中加入镁粉,产生两种气体
42.(24-25高二上·湖北武汉·期中)25 ℃时,向1 L 0.100 mol·L-1 CH3COONa溶液中不断通入HCl气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液中c(CH3COOH)、c(CH3COO-) 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CH3COOH的Ka=10-4.75
B.pH=3.5的溶液中:c(Na+)+c(H+)-c(OH-)-c(Cl-)+c(CH3COOH)=0.100 mol·L-1
C.W点所表示的溶液中:c(Na+)=c(Cl-)>c(CH3COO-)>c(OH-)
D.向原溶液中不断通入0.1 mol HCl气体:c(H+)=c(CH3COO-)+c(OH-)
43.(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中学·期中)25℃时,用NaOH溶液调节醋酸溶液的pH,实验测得溶液中CH3COOH、CH3COO-的分布系数δ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1代表 B.图中p点:c(Na+)>c(CH3COO-)
C. D.pH=4,c(CH3COO-)>c(CH3COOH)
44.(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t℃时,向20.00mL0.1mol/L二元弱酸溶液中滴入0.1mol/LNaOH溶液,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的负对数与所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程度:P>N=Q>M
B.Q点溶液呈中性
C.P点溶液中:
D.M点溶液中:
45.(24-25高二上·广西玉林·期中)常温下,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相同浓度的HCOONa和NaF两溶液,前者的pH较大,则
B.相同浓度的和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约为4.7,则溶液中
C.的HA溶液与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不一定等于7.0
D.在溶液中,
46.(24-25高二上·湖北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25℃时,向10mL 0.01 NaCN溶液中逐滴滴加0.01的盐酸,其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溶液中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忽略体积微小变化)
A.a点的溶液的pH > 12
B.b 点的溶液:c(CN-)>c(HCN )
C.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a点
D.加入盐酸的溶液:
47.(24-25高二上·浙江宁波三锋联盟·期中)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溶液:
B.溶液:
C.溶液:
D.溶液:
48.(24-25高二上·湖北湖北楚天协作体·期中)常温下,向溶液中滴加等浓度溶液,得到的溶液与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程度:
B.点到点的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
C.点处溶液中
D.点处溶液中
49.(24-24高二上·青海西宁·期中)强碱的溶液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弱酸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A. B.
C. D.
50.(24-25高二上·广东江门·期中)对于0.1mol L-1Na2SO3溶液,正确的是
A.加入 Na2SO3固体,水解程度增大
B.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和空气影响,升高温度,c(OH-)增大
C.
D.
(




0
6
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
)
51.(24-25高二上·广东卓越联盟学校·期中)25℃时,用溶液滴定50.00mL未知浓度的NaCl溶液,用溶液作指示剂,图中实线表示滴定曲线。M点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表示或的浓度。[已知:为砖红色;25℃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Cl溶液中
B.到达滴定终点时,沉淀出现砖红色且30s内不褪色
C.若减小NaCl溶液的浓度,则反应终点M向P方向移动
D.若滴定与NaCl溶液等体积等浓度的NaBr溶液,则滴定曲线为②
52.(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用含铁废铜制备胆矾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解”中加可将和氧化
B.流程中的可用代替
C.时,
D.“系列操作”前加入的目的是抑制的水解
53.(24-25高二上·辽宁沈阳联合体·期中)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分别测量和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前者的导电性强 醋酸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B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后,溶液变红,再加入少量KCl固体,红色变浅 加入后,的平衡逆向移动
C 在的溶液中先滴入几滴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
D 常温下,用计分别测量浓度均为的溶液和溶液的pH,前者的pH大 酸性:
A.A B.B C.C D.D
54.(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关于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
B.已知某温度下,,则的平衡常数约为
C.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D.向1mL2mo/LNaOH溶液中先滴加2滴0.1mol/L溶液,再滴加2滴0.1mo/L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
55.(24-25高二上·河南洛阳·期中)牙齿表面的釉质保护层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5(PO4)3OH],羟基磷灰石的溶解平衡为Ca5(PO4)3OH(s)5Ca2+(aq)+3(aq)+OH-(aq) Ksp=6.8×10-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上述平衡可知,多补钙有利于保护牙齿
B.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在口腔中分解会产生有机酸,易造成龋齿
C.增大OH-浓度,上述平衡向羟塞磷灰石生成的方向移动,K减小
D.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是因为氟离子能够使Ca5(PO4)3OH(s)转化为更难溶的Ca5(PO4)3F(s)(Ksp=2.8×10-61)
56.(24-25高二上·江西景德镇·期中)沉淀的转化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锅炉水垢既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又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并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除去水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在水中溶解度:
B.沉淀转化离子反应为:
C.转化生成的可以进一步加盐酸除去
D.过程中涉及化学物质是强电解质,而、是弱电解质
57.(24-25高二上·山西运城八校·期中)氯化银和溴化银常应用于感光材料。它们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已知:,X为或,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Ⅰ代表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B.m点和n点对应的大小关系:
C.n点和q点对应的大小关系:
D.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溶液组成由m点沿曲线向n点方向移动
58.(24-25高二上·河南湘豫名校联考·期中)常温下,CdCO3和Cd(OH)2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X点对应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有可能得到Z点对应溶液
B.相同温度下,Ksp(CdCO3)=100Ksp(Cd(OH)2)
C.Y点对应的CdCO3分散系中,v(溶解)>v(沉淀)
D.常温下,CdCO3、Cd(OH)2饱和溶液,前者c(Cd2+)较大
59.(24-25高二上·河南周口商丘·期中)长时间使用的工业锅炉中常常因为含沉淀,使锅炉受热不均而产生危险,处理方式是向锅炉注入溶液浸泡,将水垢中的转化为,再用酸去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浸泡后溶液的pH升高
B.能转化为,说明
C.溶解于盐酸而不溶,说明
D.沉淀转化的离子方程式为
60.(24-25高二上·河北邢台第一中学·期中)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一定温度下在不同的体系中的可能产物。体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注:起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的体系中,若初始,恰好全部转化为
B.在的体系中,主要沉淀为碳酸镁
C.、时,溶液中存在
D.、时,发生沉淀转化:
(




0
7
反应热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考查(非选择题)
)
61.(24-25高二上·广西玉林六校·期中)近年来,碳中和、碳达峰成为热点。以、为原料生产甲醇是一种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途径。
途径一:涉及的反应有
Ⅰ.
Ⅱ.
Ⅲ.
(1)若某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根据反应Ⅰ-Ⅲ,请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关于反应Ⅰ,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恒容下达平衡状态时,再充入少量氦气,正逆反应速率不变
B.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反应达平衡状态
C.当反应达平衡状态时,
D.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活性炭(足量)和NO,发生反应,NO和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保持温度为T/℃
时间 5min 10min 15min 20min 25min 30min
NO物质的量/mol 2.0 1.4 1.0 0.70 0.50 0.40 0.40
物质的量/mol 0 0.3 0.50 0.65 0.75 0.80 0.80
①0~5min内,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 ,最终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a= ,该温度T℃下的平衡常数K= 。
②保持温度T℃不变,向该2L密闭容器中加入该四种反应混合物各2mol,该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 (填“>”“<”或“=”)。
(4)已知 ,该反应在(填“高温”、“低温”或“任何温度”) 下能自发进行。
62.(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中学·期中)工业上可利用或来生产燃料甲醇,某研究小组对下列有关甲醇制取的三条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探究。已知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化学反应 平衡常数符号 平衡常数值
500℃ 700℃ 800℃
① 2.5 0.34 0.15
② 1.0 1.70 2.52

(1)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 (用、表示)。
(2)根据表中数据,可推导得知, 0(填”>“、”=“或”<“)。
(3)依据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据,可判断:在 填(“高温”或“低温”)温度下有利于反应①自发进行。
(4)恒温恒容下,对反应①,下列各项可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___________。
A.压强不再变化 B.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C.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
(5)恒容、500℃下,测得反应②在某时刻时,、、、的浓度分别为、、、,则此时 (填“>”“=”或“<”);
(6)向容积均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通入和,一定条件下只发生反应③,且无催化剂,测得时,转化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温度为时,a点对应容器在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mol/(L·min)。
②图中从b点到c点,CO2的转化率在降低,可能的原因是 。
63.(24-25高二上·广东茂名华英学校等多校·期中)对空气中的NOx进行处理,有助于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回答下列问题:
(1)处理NOx涉及的部分反应有:
i.N2(g)+O2(g)2NO(g) ΔH1 K1;
ii.2NO(g)+O2(g) 2NO2(g) ΔH2 K2;
iii.NO2(g)+CO(g)CO2(g)+NO(g) ΔH3 K3.
反应iv.2NO(g)+2CO(g)N2(g)+2CO2(g) ΔH4 K4中的ΔH4= (用含ΔH1,ΔH2、ΔH3的代数式表示),K= (用含K1、K2、K3的代数式表示)。
(2)用NH3催化还原烟气中氮氧化物时,当=x,用Fe作催化剂时,在NH3充足的条件下,不同α值对应的脱氮率(被还原的氮氧化物的百分率)不同,在不同温度下其关系如图所示。当x= 时,脱氮效果最佳,最佳的脱氨温度是 ℃。
(3)一定温度下,在5L的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5molNO和0.5molCO,仅发生反应iv,4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此时测得反应后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是反应前混合气体总压强的0.8倍。
①4min时,CO的平衡转化率为 %,c(N2)= mol·L-1。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改变,反应达到了平衡
B.向平衡体系中再充入惰性气体,平衡逆向移动
C.将部分N2及时移除,可加快反应速率
③若反应前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为20MPa,则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Kp= (分压=物质的量分数×总压)。
64.(24-25高二上·内蒙古赤峰名校·期中)五氧化二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试剂,常温下为白色针状晶体,可作氧化剂,除去空气中的一氧化碳。
反应Ⅰ: ;
反应Ⅱ: ;
反应Ⅲ: 。
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上述反应Ⅰ、Ⅱ、Ⅲ:
①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查阅资料可知:,,则反应Ⅱ的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判断的理由为 。
(2)℃时向盛有足量的V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0.8mol CO,此时压强为p,仅发生反应 ,℃时,min后,该反应达到平衡,且反应达到平衡后固体质量减小6.4g。
①下列关于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仅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且的值变大
B.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C.每断裂1mol C=O键,同时消耗0.5mol CO,则该反应达到平衡
D.仅充入少量稀有气体,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②℃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③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仅移出部分,CO的平衡转化率随的移出率[的移出率]的变化关系如图。则 。
65.(24-25高二上·河南驻马店环际大联考·期中)还原法处理氮的氧化物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Ⅰ.氢气还原法。还原NO发生的反应为:。
(1)已知几种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NO中的共价键
键能(kJ·mol-1) 436 630 946 463
kJ·mol-1。
Ⅱ.CO还原法。
利用高效催化剂处理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发生反应: ,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1molNO,测得NO的转化率与温度、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上述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C.增大NO的浓度,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D.温度为、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则
(3)温度下,0~10min内用C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mol·L-1·min-1.
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 L·mol-1.
(4)温度下,向平衡后的容器内再加入1molCO和1molNO,则再次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Ⅲ.用酸性溶液和(草酸)溶液反应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离子方程式为。一实验小组欲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的速率,探究某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溶液已酸化):
实验序号 A溶液 B溶液
① 20mL0.1mol·L-1溶液 30mL0.1mol·L-1溶液
② 20mL0.2mol·L-1溶液 30mL0.1mol·L-1溶液
(5)该实验探究的是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一,相同时间内针筒中所得的体积大小关系是 (填实验序号)。
图一
(6)若实验①在2min末收集了2.24mL(标准状况下),则在2min末, mol·L-1(假设混合液体积为50mL)。
(7)小组同学发现反应速率总是如图二,其中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产物是该反应的催化剂;② 。
图二
66.(24-25高二上·辽宁锦州·期中)通过化学的方法实现的资源化利用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减排途径。
(1)工业上用和反应合成二甲醚。
已知:①;
②。
写出和转化为和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在某压强下,合成二甲醚的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时,的平衡转化率如图所示。在温度下,将和充入的密闭容器中,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平衡常数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
(3)若反应在恒温恒压下进行,以下叙述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和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B.的消耗速率等于的生成速率的2倍
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
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4)已知一定条件下,水煤气转化成甲醇的反应为。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投入和,不同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平衡时的物质的量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 (填“<”或“>”)。
②M点对应的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为,则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的转化率为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67.(24-25高二上·天津第二十中学·期中)高温下CuO(s)+CO(g) Cu(s)+CO2(g),已知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如下:1000℃,K=4.0;1150℃,K=3.7;1300℃,K=3.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温度下,已知以下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与反应热:
反应1:CO(g)+CuO(s) Cu(s)+CO2(g) K1
反应2:H2(g)+CuO(s) Cu(s)+H2O(g) K2
反应3:CO(g)+H2O(g) CO2(g)+H2(g) K3
反应1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K1= 。反应3的与、的关系是= 。K3与K1、K2的关系是K3= 。
(2)一定温度下,反应H2+Cl2=2HCl中的某一基元反应H2+Cl →HCl+H ,其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H H Cl表示反应物分子中旧化学键没有完全断裂、新化学键没有完全形成的过渡态。
该基元反应的活化能为 ,为 。
(3)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2B(g)2C(g)。已知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A的体积分数减小。该反应的反应速率v随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据图判断,在t3时刻改变的外界条件是 。
②a、b、c对应的平衡状态中,C的体积分数最大的是状态 。
(4)三氯氢硅(SiHCl3)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已知:SiHCl3在常温常压下为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遇潮气时发烟生成(HSiO)2O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8.(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期中)合成氨反应 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运用,满足了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为化工合成提供了足够的原料。工业合成氨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在流程中及时分离出氨气的原因: 。
(2)对于合成氨反应,下列各物理量随时间(t)变化的有关图像一定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B. C.
(3)在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及少量CO、的混合气体)在进入合成塔之前需要经过铜氨液处理,目的是去除其中的CO,反应为 。
①铜氨液吸收CO适宜的生产条件是 (从温度和压强考虑,下同)。
②吸收CO后的铜氨液经过适当处理可再生,恢复其吸收CO的能力,循环使用。铜氨液再生的适宜生产条件是 。
(4)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模拟工业合成氨,起始投料时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投料 1.0mol/L 3.0mol/L 0
投料 0.5mol/L 1.5mol/L 1.0mol/L
①若按投料进行反应,测得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转化率为60%,则该温度下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K= (用分数表示,需化简)。
②若按投料进行反应,起始时反应的平衡移动方向为 (填“正向”或“逆向”),判断依据是 。
(5)现有处于相同温度的恒容密闭容器A和恒压密闭容器B,两容器中均充入1mol 和3mol ,此时两容器的容积相等。待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中的体积分数为a;B中的体积分数为b,则a b(填“>”“=”或“<”)。
69.(24-25高二上·广东深圳深圳盟校·期中)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我国科学家利用合成了淀粉,其中关键步骤是合成。该步骤同时发生下列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CO与反应合成的热化学方程式: 。
(2)恒温下,和在恒容密闭容器发生反应①②,下列能表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每断裂1molH—H键,同时生成2molO—H键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
(3)在密闭容器中投入和发生反应①:,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实验测得平衡时甲醇的物质的量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 (填“>”或“<”),M、N两点的化学反应速率: (填“>”或“<”),判断理由是 。
②为提高的转化率,除可以改变温度和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
70.(24-25高二上·广西玉林·期中)开发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技术是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1)已知:反应①
反应②
则催化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反应③ kJ·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Ea(正) (填“>”或“<”)Ea(逆)。
(2)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可用和合成重要的化工原料,假设在恒压容器中只存在反应,不同投料比时,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投料比)。
①图中, 3(填“>”“<”或“=”),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填“高温”“低温”或“任意温度”);
②图A、B两点中, (填“>”“<”或“=”),理由是 ;
③恒温恒压下,以投料比m=3进行该反应,下列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平衡的标志有 (填序号);
A.保持不变
B.的转化率与的转化率相等
C.断裂键的同时,生成键
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3)若催化加氢除发生反应③外,还会发生副反应: 。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对平衡总转化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①图中,温度高于290℃时,C平衡总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
②下,在2L恒容容器中投入1mol和3mol,10min达到平衡时,的总转化率为40%,此时的选择性(已知)为50%。0~10min内 ;时,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 (写出数字表达式即可)。
(




0
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的综合考查(非选择题)
)
71.(24-25高二上·广东珠海六校联考·期中)25℃时,三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
化学式 HClO CH3COOH H2CO3
电离平衡常数 3×10-8 1×10-5 K1=4.3×10-7 K2=5.6×10-11
回答下列问题(若未指明温度,均指25℃):
(1)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时,Ka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用蒸馏水稀释0.10mol L-1的次氯酸,下列各式表示的数值随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 B. C.
(3)下列能使醋酸溶液中CH3COOH的电离程度增大,而电离平衡常数不变的是_____。
A.升高温度 B.加水稀释
C.加少量的CH3COONa固体 D.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忽略反应热效应)
(4)0.1mol/LCH3COOH溶液的c(H+)为 mol/L。
(5)在碳酸与碳酸氢钠的中性混合溶液中,c(HCO):c(H2CO3)= 。
(6)已知草酸(H2C2O4)为二元弱酸,H2C2O4、、三种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δ)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
求:Ka1(H2C2O4)= ,Ka2(H2C2O4)= 。
72.(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常青藤中学校、李林中学·期中)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水在25℃和100℃时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25℃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应为 (填“A”或“B”)。25℃时,将pH=9的NaOH溶液与pH=3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与H2SO4溶液的体积比为 。
(2)100 ℃ 时,若10体积pH=a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pH=b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a与b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
(3)pH相等的NaOH溶液和NH3 H2O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则稀释后pH(NaOH) pH(NH3 H2O)(填“>”“<”或“=”)。
(4)25℃ 时,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已知25℃ 时电离常数:HCN:Ka=4.9×10-10,H2CO3:Ka1=4×10-7 , Ka2=5.6×10-11)
(5)某实验小组在常温下,用0.100mol/L的NaOH溶液滴定 20.00mL未知浓度的HCl溶液。
已知:混合溶液的体积等于酸、碱体积之和,lg2=0.3
①该盐酸溶液的浓度为 。
②若滴加20.02 mL NaOH溶液,所得溶液的pH≈9.7,则滴加19.98 mL NaOH溶液后,所得溶液的pH≈ ;(保留1位小数)。
73.(24-25高二上·四川遂宁绿然国际学校、广安友实学校·期中)化学中,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是评估酸性强弱的重要依据。已知下列酸的电离平衡常数数据(25℃):
CH3COOH H2CO3 HClO B(OH)3 Al(OH)3
1.75×10-5 4.5×10-7(Ka1) 4.7×10-11(Ka2) 4.0×10-8 5.7×10-10 6.3×10-13
回答下列问题;
(1)T℃下,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为1.0×10-5,则T 25℃(选填>”、“<”或“=”)。估算T℃下,0.1mol/LCH3COOH溶液的c(H+)= mol/L;该溶液中,CH3COOH的电离度α= (用百分数表示)。保持温度不变,将该溶液加水稀释至0.01mol/L,下列物理量增大的是 。
a. b. c. d.电离度α
(2)根据以上数据,写出将少量C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B(OH)3是一元酸,其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B(OH)3+H2O+H+。利用上表中的数据,计算反应+2B(OH)+2B(OH)3+2H2OH2CO3+2的平衡常数 (列出原始计算式,不计算结果)。
(4)Al(OH)3的酸式电离与B(OH)3类似,在水中电离生成,试写出Al(OH)3酸式电离的电离方程式: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写出Na[Al(OH)4]溶液与NaH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74.(24-25高二上·湖北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下表是几种常见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25℃),回答下列各题:
酸 CH3COOH HNO2 HCN HClO
电离平衡常数()
(1)当温度升高时,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可以证明醋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
A.在醋酸水溶液中还含有未电离的醋酸分子
B.的醋酸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等体积等pH的醋酸和盐酸分别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醋酸消耗的氢氧化钠更多
D.醋酸和水能以任意比例混溶
E.醋酸与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3)结合表中给出的电离常数回答下列问题:
①常温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0mol/L的CH3COONa、NaNO2、NaCN、NaClO四种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化学式表示)。
②下列能使醋酸溶液中CH3COOH的电离程度增大,而电离平衡常数不变的操作是 。
A.升高温度 B.加少量冰醋酸 C.加水稀释 D.加少量的CH3COONa固体
③依上表数据判断醋酸和次氯酸钠溶液能否反应,如果不能反应说出理由,如果能发生反应请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已知草酸(H2C2O4)是一种二元弱酸,其电离常数,,写出草酸的电离方程式 、 ,试从电离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的原因 。
75.(24-25高二上·广东清远·期中)乙酸、次氯酸、碳酸、草酸在生产、生活及医药方面有广泛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Ⅰ.已知时,和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
化学式 HClO
电离平衡常数
(1)的下列四种溶液,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填标号)。
① ② ③NaClO ④
(2)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向NaClO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能增大的是______(填标号)。
A. B. C. D.NaOH
(4)的溶液中,请结合数据,用化学用语解释原因: 。
Ⅱ.乙二酸俗称草酸,在实验研究和化学工业中应用广泛。
(5)常温下,测得溶液的,写出草酸的电离方程式: 。
(6)常温下,草酸溶液中含碳微粒的分布系数[如的分布系数:]与pH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常温下,草酸的第一步电离常数 。
②溶液中,下列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填标号)。
a.
b.
c.
76.(24-25高二上·浙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现将pH=3,体积均为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的变化如图所示。
(1)加水稀释过程中,醋酸的电离平衡向 (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原醋酸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向 (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2)t℃,蒸馏水的pH=6.5则 ,该温度下,将pH=3的盐酸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 。
(3)a、b、c三点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关系为 。
(4)用等浓度的NaOH溶液和a、b处溶液完全反应,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a b。(填“>”、“<”或“=”)
77.(24-25高二上·天津蓟州区·期中)研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有重要的意义。
已知:25℃时HClO和HCN的电离常数:
化学式 HClO HCN
电离常数()
(1)写出HCN的电离方程式 ;如想增大的浓度而不增大的浓度,写出采取的一条措施 。
(2)下列事实可证明氢氰酸(HCN)为弱酸的是 (填序号)。
a.HCN易溶于水
b.HCN溶液的导电性比盐酸的弱
c.25℃时0.1mol/L HCN溶液pH约为5
d.10mL 1mol/L HCN溶液恰好与10mL 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
(3)等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 (填“>”、“”或“=”)。
(4)可以使HClO溶液的电离程度增大的是 (填序号)。
a.加少入量的稀盐酸    b.加入少量氯化钠晶体
c.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d.加水稀释
(5)HCN有剧毒且具有挥发性,实验室在做有关NaCN的实验时尽量采用的实验条件是 (填“酸性条件”或“碱性条件”);常温下,NaCN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和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大大降低其毒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78.(24-25高二上·内蒙古包头第八十一中学·期中)Ⅰ.水溶液中存在离子平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溶液呈 (填“酸”“中”或“碱”)性,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已知时,纯水中。
①该温度时溶液的为 。
②该温度下,的与的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呈中性,则强酸与强碱的体积比为 。
(3)常温下,向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醋酸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①在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
②在点, (填“<”“>”或“=”)。
Ⅱ.已知时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数据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式
电离平衡常数 ;
(4)下列酸的酸性最强的是 (填字母)。
A. B. C.
(5)常温下,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下列表达式的数据变大的是 (填序号)。
A. B. C. D. E.
(6)写出向氰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 。
(7)时,将的醋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反应后溶液恰好显中性,表示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8),氨水的浓度为,溶液中的 。
79.(24-25高二上·福建永春第一中学·期中)乙二酸(,俗名草酸)是一种二元弱酸,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真菌体中。
(1)(草酸氢钠)属于 (填“强”或“弱”)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 。
(2)常温下,向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所得溶液中、、三种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溶液的关系如图所示[如]。
注:曲线1代表,曲线2代表,曲线3代表
①向草酸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当溶液中时,溶液的为 。
③c点时,c点溶液中 。
④溶液中,下列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b.
c.
(3)可以使酸性溶液褪色,生成+2价锰离子,医学上常用酸性溶液和溶液反应来测定血液中钙的含量。测定方法:取血液用蒸馏水稀释后,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将沉淀用稀硫酸溶解得到后,再用标准溶液滴定。
①滴定管盛装好标准溶液后需排气泡,下列排气泡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②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
③下列操作中,使测定的血液中钙含量数值偏低的是 (填字母)。
a.滴定过程中振荡时有液滴溅出
b.配制标准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读数
c.盛装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水洗涤后未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溶液
d.读取标准溶液体积时,开始时仰视读数,滴定结束时俯视读数
④若某次滴定前、滴定后酸性标准溶液在滴定管中的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已知酸性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若按该滴定数据进行计算,则该血液中含钙 。
80.(24-25高二上·四川凉山彝族西昌·期中)25℃时,几种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弱电解质 HCN HClO
电离常数
(1)HCN和HClO酸性较强的是 。
(2)氰化物有剧毒,HCN易挥发且毒性更大。一种工业生产对废水中的处理方法是先用石灰乳调节废水呈弱碱性,然后加入氧化剂,调节废水呈弱碱性的目的是 ;氧化剂可将废水中转化成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NaClO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将少量的通入NaClO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实验测得0.5mol·L-1的溶液以及的pH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60℃,0.5mol·L-1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浓度是 。
(6)在水中,硒酸是一种强酸,但实际上只有第一步电离是完全的,第二步电离并不完全,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
①25°C时,溶液的pH (填“>”“<”或“=”)7。
②关于稀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呈酸性,原因是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B.溶液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
C.加入少量固体,增大
D.加入少量NaOH固体,增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压轴80题
八大高频考向概览
考向0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考向02 化学反应速率
考向03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
考向04 电离平衡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考向05 盐类的水解 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考向06 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
考向07 反应热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考查(非选择题)
考向08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的综合考查(非选择题)
(




0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1.(24-25高二上·天津河西区·期中)已知: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可用上图表示
B.
C.完全分解产生和,放出热量
D.在相同条件下,和的能量总和大于的能量
【答案】D
【详解】A.是放热反应,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不能用上图表示,故A错误;
B.气态HF的能量大于液态HF的能量,所以 ,故B错误;
C.是放热反应,完全分解产生和,吸收热量,故C错误;
D.是放热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和的能量总和大于的能量,故D正确;
选D。
2.(24-25高二上·江西萍乡·期中)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1>ΔH2的是
选项 Ⅰ Ⅱ
A 2H2O(g)=2H2(g)+O2(g) ΔH1 2H2(g)+O2(g)= 2H2O(g) ΔH2
B 2SO2(g)+O2(g)2SO3(g) ΔH1 SO2(g)+O2(g)SO3(g) ΔH2
C 2C2H2(g)+5O2(g)=4CO2(g)+2H2O(l) ΔH1 2C2H2(g)+5O2(g)=4CO2(g)+2H2O(g) ΔH2
D C(s)+O2(g)=CO2(g) ΔH1 C(s)+ O2(g)=CO(g) ΔH2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2H2O(g)=2H2(g)+O2(g)为吸热反应,2H2(g)+O2(g)=2H2O(g)为放热反应,ΔH1>ΔH2,A正确;
B.2SO2(g)+O2(g)2SO3(g)、SO2(g)+O2(g)SO3(g)均为放热反应,ΔH1=2ΔH2,ΔH1﹤ΔH2,B错误;
C.相同物质的量的乙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热更多,ΔH1﹤ΔH2,C错误;
D.C(s)+O2(g)=CO2(g)、C(s)+O2(g)=CO(g),均为放热反应,生成CO属于不完全燃烧,因此ΔH1﹤ΔH2,D错误;
故选A。
3.(24-25高二上·福建漳州十校联盟·期中)利用铜-铈氧化物(x CuO—y CeO2,Ce是活泼金属)催化氧化除去H2中少量CO的可能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i)中Cu、Ce化合价均升高
B.步骤(ii)若用18O2参与反应,一段时间后,18O不可能出现在铜-铈氧化物中
C.步骤(iii)中既有共价键的断裂,也有共价键的生成
D.铜-铈氧化物减小了反应2CO + O2 = 2CO2的反应热
【答案】C
【分析】反应(i)CO与催化剂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得到O原子,催化剂失去O原子形成一个空位,反应(ii)氧气与CO共同与催化剂作用,O2中的O原子结合了催化剂,反应(iii)氧原子填充了催化剂的空位,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
【详解】A.反应(i)中CO与催化剂作用生成CO2,CO得到O原子C的化合价升高,催化剂失去O原子催化剂中Cu、Ce化合价应该降低,A错误;
B.由图可知,在反应(ii)中氧分子和催化剂铜-铈氧化物中的空位结合,反应后1个氧原子进入空位,故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在铜-铈氧化物中,B错误;
C.在催化氧化过程中,步骤(iii)通常涉及CO与O2的反应生成CO2。这个过程中,CO中的C-O键断裂,同时生成新的C=O键。因此,步骤(iii)中既有共价键的断裂,也有共价键的生成,C正确;
D.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反应热,D错误;
故选C。
4.(24-25高二·湖北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期中)某实验小组学生用50mL 0.50mol·L-l的盐酸与50mL 0.55mol·L-l的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反应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实验装置缺少玻璃搅拌器
B.若分多次加入溶液,测得ΔH偏高
C.实验中,读取混合溶液不再变化的温度为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D.若改用60mL0.50mol·L-l盐酸跟50mL0.55mol·L-l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理论上所求反应热相等
【答案】C
【详解】A.为加速酸碱中和反应,减少热量损失,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故图中实验装置缺少环形玻璃搅拌器,A正确;
B.若分多次加入溶液,反应生成的热量损失,而焓变为负值,故测得ΔH偏高,B正确;
C.实验中,读取混合溶液的温度为反应的最高温度,C错误;
D.虽然改用60mL0.50mol·L-l盐酸跟50mL0.55mol·L-l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放出的热量增多,但中和热是指生成1mol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故中和热不变,与理论上所求反应热相等,D正确;
答案选C。
5.(24-25高二上·广东深圳深圳盟校·期中)肼是一种常见的火箭燃料。如图是反应 的能量变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若产物为(1),相应的焓变为,则
D.与曲线b相比,曲线a是使用了催化剂的能量变化曲线
【答案】C
【详解】A.该反应,根据图示可知,,A错误;
B.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B错误;
C.若产物为,能量低于,放出热量多,,C正确;
D.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故与曲线a相比,曲线b为使用了催化剂的图像,D错误;
答案选C。
6.(24-25高二上·北京延庆·期中)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mol气态氧原子结合生成O2(g)时,放出498kJ能量
B.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C.断裂1molNO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632kJ能量
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B
【分析】=反应物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详解】A.成键放出能量,2mol气态氧原子结合生成(g)时,能放出498kJ能量,A正确;
B.此反应为吸热反应,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B错误;
C.由图中可知,生成2molNO放出能量2632kJ,断裂1molNO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632kJ能量,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D正确;
故选B。
7.(24-25高二上·北京通州区·期中)下列能正确表示物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C(石墨, ΔH
B. ΔH
C. ΔH
D. ΔH
【答案】A
【分析】在25℃、1.01×105Pa时,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据此解答。
【详解】A.热化学方程式满足燃烧热的条件,故A正确;
B.气态水不是稳定的化合物,故B错误;
C.硫化氢化学计量数为2,所以ΔH不代表燃烧热,故C错误;
D.氨气化学计量数为4,所以ΔH不代表燃烧热,故D错误;
答案选A。
8.(24-25高二上·北京丰台区·期中)已知氢气燃烧的下列3个反应(a、b、c均大于0):
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b > a B.b < c C.2a > c D.2b = c
【答案】C
【分析】给以上反应编号为:



【详解】A.①②中反应物均为1mol,生成物水的状态不同,气态水能量比液态水的高,故反应②放出的热量多,即b>a,A正确;
B.②③中物质的种类和状态相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不同,反应物越多,能量的变化越大,b < c,B正确;
C.①③中物质的种类相同,物质的量不同,水的状态不同,气态水能量比液态水的高,③中放出的热量比①的2倍多,即 2a< c,C错误;
D.②③中物质的种类和状态相同,③中反应物物质的量是②的2倍,反应物越多,能量的变化越大即2b = c,D正确;
故答案为:C。
9.(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培英中学、113中、秀全中学、西关外国语等四校·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的燃烧热为890kJ/mol,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B.在一定条件下将和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放出热量79.2kJ,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已知稀HCl溶液和稀NaOH溶液中溶液生成1molH2O的热效应,若将含0.5moH2SO4的稀溶液与含0.5mol Ba(OH)2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要等于57.3kJ
D.31g白磷比31g红磷能量多b kJ,P4(白磷,s)(红磷,s)
【答案】D
【详解】A.燃烧热的定义要求生成指定产物,故应为液态,故A项错误;
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因此不能根据反应放出的热量计算出该反应的反应热,故B项错误;
C.含0.5molH2SO4的溶液与含0.5mol Ba(OH)2的溶液混合除产生水之外,还要产生沉淀,放出的热量要大于57.3kJ,故C项错误;
D.1mol白磷的质量是124g,若31g白磷的能量比31g红磷多b kJ,则1mol白磷的能量比等质量的红磷的能量多4bkJ,故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P4 (白磷,s)=4P (红磷,s)ΔH= 4bkJ/mol,故D项正确;
故选D。
10.(24-25高二上·河南创新发展联盟·期中)已知:通常状态下,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某纯物质的热效应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0。部分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如表所示:
物质
乙炔()三聚化制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具有高效、快速等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的燃烧热为
B.
C.
D.
【答案】C
【详解】A.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故的燃烧热为,故A正确;
B.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则 ,故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① ,

可由②-3×①得到,即,故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① ,


可由2×②+③-①得到反应,即,故D正确;
答案选C。
(




0
2
化学反应速率
)
11.(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期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B.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来说,压缩容器容积,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C.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D.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与体系中相同浓度的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D
【详解】A.升高温度,更多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A正确;
B.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来说,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B正确;
C.加入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更多普通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C正确。
D.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与体系中相同浓度的反应物,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2.(24-25高二上·广东深圳深圳盟校·期中)将11.2g铁粉投入到盛有200mL3mol/L稀盐酸的烧杯中,5min时铁粉刚好完全溶解(溶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表示此反应的速率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分析】Fe的物质的量为=0.2mol,由可知,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4mol,生成FeCl2、H2的物质的量都是0.2mol。
【详解】A.Fe为纯固体,不能用其浓度变化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
B.,B错误;
C.在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C正确。
D.由B中可知,==0.0067mol L-1 s-1,D错误;
故选C。
13.(24-25高二上·湖北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室温下,为探究纳米铁去除水样中的影响因素,测得不同条件下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
实验序号 水样体积/mL 纳米铁质量/mg 水样初始pH
① 50 8 6
② 50 2 6
③ 50 2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样初始pH越小,的去除效果越好
B.其他条件相同时,适当增加纳米铁质量可加快反应速率
C.实验①中,0~2小时内平均反应速率v()=5.0×10-6 mol/(L· h)
D.实验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B
【详解】A.由实验②和③可知,相同时间内实验②中c()变化最大,故其他条件相同,适当减小初始pH,去除效果越好,但初始pH太小,H+浓度太大,纳米铁会和H+反应,导致与反应的纳米铁减小,因此水样初始pH越小,的去除效果不一定越好,A错误;
B.由实验①②可知,相同时间内实验①中c()变化最大,其他条件相同时,适当增加纳米铁质量可加快反应速率,B正确;
C.实验①中,0~2小时内平均反应速率,C错误;
D.实验③中水样初始pH=8,溶液显弱碱性,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不能用H+配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D错误;
故答案选B。
14.(24-25高二上·辽宁沈阳联合体·期中)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不变的是
A.缩小容积 B.升高温度
C.容积不变,充入“惰”气 D.移走少量D
【答案】C
【详解】A.缩小容积,各组分的浓度均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A不符合题意;
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B不符合题意;
C.密闭容器中容积不变,充入“惰”气,不影响A、B、D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受影响,C符合题意;
D.移走少量D的瞬间,D的浓度减小,逆反应速率瞬间减小,但正反应速率不变,然后会消耗A、B生成D,A、B的浓度将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4-25高二上·北京延庆·期中)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
B.升高温度,可使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
C.使用适宜的催化剂,可使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
D.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使容器容积减小,可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多
【答案】D
【详解】A.增大反应物浓度时,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但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增多,A正确;
B.升高温度会提高分子能量,使更多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B正确;
C.催化剂通过降低活化能,使更多分子达到活化状态(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C正确;
D.增大压强(缩小容器体积)仅增加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包括活化分子数),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D错误;
故选D。
16.(24-25高二上·山西吕梁部分学校·期中)工业制氢原理:。改变下列条件能提高产生氢气的速率且提高活化分子百分率的是
①将炭块改为炭粉 ②增大水蒸气浓度 ③适当升高温度 ④加入高效催化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详解】A. ①将炭块改为炭粉,可以增大C与H2O(g)的接触面积,可以使反应速率加快,但不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率,①不符合题意;
②增大水蒸气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率,②不符合题意;
③适当升高温度,可以是更多的普通分子变为活化分子,因此既能提高产生氢气的速率且也可以提高活化分子百分率,③符合题意;
④加入高效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更多的普通分子变为活化分子,因此既能提高产生氢气的速率且也可以提高活化分子百分率,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可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③④,故合理选项是C。
17.(24-25高二上·宁夏吴忠滨河中学·期中)已知2SO2(g)+O2(g)2SO3(g),在存在时,该反应机理为:
①(快)
②(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速率主要由第②步基元反应决定
B.为该过程的催化剂,VO2为中间产物
C.的存在提高了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产率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
【答案】C
【详解】A.总反应速率由最慢的一步决定,该反应速率主要由第②步基元反应决定,故A项正确;
B.反应前后V2O5的量没有改变,V2O5为该过程的催化剂,VO2为中间产物,故B项正确;
C.反应前后V2O5的量没有改变,V2O5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但不能提高平衡转化率与产率,故C项错误;
D.反应前后V2O5的量没有改变,V2O5是该反应的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该反应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故D项正确;
故本题选C。
18.(24-25高二上·福建省福州九校联盟·期中)某小组利用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探究反应条件对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反应温度/℃ Na2S2O3溶液 稀H2SO4 H2O
V/mL c/(mol/L) V/mL c/(mol/L) V/mL
① 25 10 0.1 10 0.1 0
② 25 5 0.1 10 0.1 x
③ 50 10 0.1 5 0.2 5
④ 50 10 0.1 10 0.1 0
A.可通过产生浑浊的时间或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判断反应的快慢
B.①③两组实验可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若x=0,②④两组实验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若x=5,①②两组实验可探究Na2S2O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D
【详解】A.SO2在水中溶解度受温度、酸度等影响,无法准确通过气体体积判断反应的快慢,A错误;
B.①③两组温度不同,溶液总体积相同,混合前n(H2SO4)相同,即混合后硫酸浓度相同,不能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错误;
C.若x=0,溶液总体积不同,则②④两组温度及反应物浓度均不同,不能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错误;
D.若x=5,溶液总体积相同,则①②两组温度相同,仅硫代硫酸钠浓度不同,可以探究Na2S2O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19.(24-25高二上·河北张家口第一中学·期中)铁的配合物离子(用[L-Fe-H]+表示)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和相对能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过程的反应为HCOOHCO2↑+H2↑
B.H+浓度过大或者过小,均导致反应速率降低
C.加入[L-Fe-H]+,该反应活化分子数目增多,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D.该过程的总反应速率由Ⅳ→Ⅰ步骤决定
【答案】C
【详解】
A.合并HCOOH→HCOO-+H+,[L-Fe-H]++HCOO-→,→CO2+,+H+→,→Ⅰ[L-Fe-H]++H2,得总方程式,该过程的总反应为HCOOHCO2↑+H2↑,故A正确;
B.H+浓度过大HCOO-浓度减小,[L-Fe-H]++HCOO-→反应慢,H+浓度过小+H+→反应慢,H+浓度过大或者过小,均导致反应速率降低,故B正确;
C.加入[L-Fe-H]+为催化剂,该反应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活化分子百分数会增大,故C错误;
D.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步骤是最慢的一步,活化能越高,反应越慢,从反应机理图中可知,Ⅳ→Ⅰ的活化能最大,该过程的总反应速率由Ⅳ→Ⅰ步骤决定,故D正确;
答案选C。
20.(24-25高二上·贵州名校协作体·期中)自由基与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产物的反应历程分4步进行
C.相同条件下,由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速率:
D.产物的反应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该反应是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放热反应,A错误;
B.由图可知,产物P1的反应历程中过渡态有3种,说明反应分3步进行,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由Z到产物P1所需的活化能低于由Z到产物P2所需的活化能,则由中间产物Z转化为产物的速率:v(P1)>v(P2),C正确;
D.由图可知,中间产物Z到过渡态Ⅳ所需的活化能最大,则产物P1的反应历程中最大能垒为(—153.58kJ·mol—1)-(-201.34 kJ·mol—1)=47.76kJ·mol 1,D错误;
故选C。
(




0
3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
)
21.(24-25高二上·山西晋城多校·期中)一定温度下,某恒容容器内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的限度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反应条件来改变
B.反应进行的时间越长,反应向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C.反应过程中,的消耗速率始终是消耗速率的2倍
D.充入2mol 和1mol ,达化学平衡状态时生成的小于2mol
【答案】B
【详解】A.可逆反应的限度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改变条件可以改变反应的限度,A正确;
B.反应达到平衡后,延长反应时间,平衡不再移动,反应进行的程度不再变化,B错误;
C.同向的反应速率,速率之比总是等于系数之比,则反应过程中,的消耗速率始终是消耗速率的2倍,C正确;
D.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则充入2mol 和1mol ,达化学平衡状态时生成的小于2mol,D正确;
故选B。
22.(24-25高二上·广东湛江·期中)往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发生的反应为 ,测得温度为时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反应速率:
B.对应点的平衡常数:
C.焓变:
D.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改变时,该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D
【分析】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T2>T1;
【详解】A.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T2>T1,所以内,反应速率:,故A正确;
B.T2>T1,升高温度,的转化率减小,正反应放热,对应点的平衡常数:,故B正确;
C.焓变与平衡移动无关,所以焓变,故C正确;
D.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密度是恒量,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改变时,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故D错误;
选D。
23.(24-25高二上·河南焦作普通高中·期中)历史上有关合成氨的研究成果曾三次获诺贝尔奖。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N2、H2模拟合成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氮气的体积分数不变时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B.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充入氩气,平衡逆向移动
C.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加入催化剂可以增大反应速率,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D.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减小氨气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答案】B
【详解】A.设起始N2和H2分别为amol,氮气体积分数为50%,N2反应xmol,列出三段式:,平衡时N 2 体积分数为=50%,始终不变,不说明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
B.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充入氩气,相当于减小反应体系压强,则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即逆向移动,B正确;
C.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加入催化剂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即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C错误;
D.已知平衡常数仅仅是温度的函数,故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后减小氨气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不变,D错误;
故答案为:B。
24.(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常青藤中学校、李林中学·期中)下列有关方程式 ΔH=+57kJ·mol-1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体系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若容器体积不变,气体密度不变时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温度不变,向平衡后的容器中再加入少量N2O4,平衡常数K值变大
D.压缩体积来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左移动,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D
【详解】A.升高体系温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A错误;
B.若容器体积不变,气体的质量不变,所以气体密度一直不变,气体密度不变时无法说明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B错误;
C.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值不变,故C错误;
D.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压缩体积来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向系数小的方向,即向左移动,压缩体积导致浓度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增大,故D正确;
答案选D。
25.(24-25高二上·广东茂名华英学校等多校·期中)利用碳酸钠作固硫剂并用氢气还原辉钼矿的原理为MoS2(s)+4H2(g)+2Na2CO3(s)Mo(s)+2CO(g)+4H2O(g)+2Na2S(s) ΔH。在某密闭容器中,加入MoS2(s)、H2(g)、Na2CO3(s)发生该反应,实验测得不同条件下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压强:p1>p2
B.反应速率:v(c)>v(b)>v(a)
C.a、b、c点对应的混合气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均相同
D.该反应的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答案】C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H2的平衡转化率提高,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据此分析;
【详解】A.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化学平衡逆向移动,H2的转化率减小。根据图示可知H2的平衡转化率:p1p2,A正确;
B.温度越高速率越快,压强越大速率越大,故反应速率:v(c)>v(b)>v(a),B正确;
C.正反应是气体质量增加的反应,a、b、c点对应的混合气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相同,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D正确;
故选C。
26.(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期中)处理汽车尾气中NO和CO污染的反应原理为,某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低压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C.此温度下,因K值较大,故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D.平衡时,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 NO,同时消耗amol CO2
【答案】D
【详解】A.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高温低压下,反应将会逆向移动,故A错误;
B.化学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系数次方与反应物的浓度系数次方之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故B错误;
C.平衡常数K是衡量反应进行的程度,而反应速率是衡量反应进行的快慢,故此温度下,K值较大,不能得出化学反应速率较快,故C错误;
D.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消耗NO是正反应,消耗CO2是逆反应,根据反应式NO和CO2的计量系数比为1:1,则平衡时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 NO,同时消耗amol CO2,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7.(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T℃时在2L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反应过程中X、Y、Z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和时,的体积百分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B.反应进行前内,用表示的反应速率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若改变反应条件,使反应进程如图3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
【答案】B
【详解】A.由图1可知,X、Y的物质的量减小,为反应物,△n(X)=2.0mol-1.4mol=0.6mol,△n(Y)=1.6mol-1.4mol=0.2mol,Z的物质的量增大,为生成物,△n(Z)=0.8mol-0.4mol=0.4mol,故X、Y、Z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6mol:0.2mol:0.4mol=3:1:2,反应最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为可逆反应,故该反应为,故A正确;
B.由图1可知,3min时反应达平衡,X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2.0mol-1.4mol=0.6mol,故v(X)==0.1mol (L min)-1,故B错误;
C.由图2可知,温度T2到达平衡需要的时间较短,故T2>T1,温度越高Y的含量降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正确;
D.图3与图1相比,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到达平衡时间缩短,说明改变条件,增大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该反应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不可能是增大压强,故改变条件是使用催化剂,故D正确;
故选:B。
28.(24-25高二上·浙江杭州等4地·期中)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的是
A.图甲是某温度下的醋酸与醋酸钠混合溶液中、与的关系曲线,可知:
B.图乙是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时,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缩小容器的体积
C.图丙可知,反应,a、b、c三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反应物的转化率最高的是点
D.图丁是在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的变化曲线图,随着加水量的增加电离度:点小于点
【答案】C
【详解】A.根据图像中交点的坐标可知,此时,,,电离常数,A不符题意;
B.由图可知,时刻突然变大,一段时间后,K不变,浓度与改变前相同,则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缩小容器的体积,B不符题意;
C.增加氢气的量,可以增大氮气的转化率,则反应物的转化率最高的是c点,C符合题意;
D.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越稀越电离,随着加水量的增加,醋酸的电离程度越来越大,但溶液体积增大,逐渐减小,同时氢离子浓度也减小,对水电离的抑制作用减小,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A点小于B点,D不符题意;
答案选C。
29.(24-25高二上·江西景德镇·期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自发进行,且,则
B.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该反应一定是熵增反应
C.反应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
D.通常情况下,一个放热且熵增的反应也有可能非自发进行
【答案】D
【详解】A.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自发进行,且,根据,可知,故A正确;
B.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根据,可知,因此该反应一定是熵增反应,故B正确;
C.反应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正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减少,根据,则该反应的,故C正确;
D.通常情况下,一个放热且熵增的反应,,所以一定能自发进行,故D错误;
选D。
30.(24-25高二上·湖北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1913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了以低成本制造大量氨的方法,从而大大满足了当时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如图所示为哈伯法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保持足够高的原料转化率,应在反应达到一定时间时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
B.操作①中“净化”可以防止催化剂中毒
C.操作③中“500℃”是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最佳温度
D.操作②④⑤均既可以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又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D
【分析】N2和H2净化后,通过压缩机加压、在催化剂作用下在合成塔中发生可逆反应生成氨气,将反应后气体经过液化分离得到液氨将其分离出去,还有大量未反应的N2和H2,将其回流到压缩机中,通过氮气和氢气的循环使用,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据此解答。
【详解】A.在反应达到一定转化率时及时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使平衡正向移动,故可保持足够高的原料转化率,故A正确;
B.步骤①中“净化”是除去杂质,以防止催化剂中毒,故B正确;
C.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感应,高温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操作③中选择“500℃”是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最佳温度,催化效率较高,故C正确;
D.操作④液化分离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使平衡正向移动,可以提高原料的转化率,但反应速率变慢,故D错误;
故选D。
(




0
4
电离平衡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
31.(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常青藤中学校、李林中学·期中)二元弱酸H2X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某温度下,其电离常数Ka1=2.5×10-4、Ka2=2×10-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后,Ka1、Ka2均增大
B.向H2X溶液中加入少量K2X固体,c(H+)减小
C.该温度下0.1 mol/L的H2X溶液中c(H+)≈5×10-3 mol/L
D.向H2X溶液中加水稀释过程中,减小
【答案】D
【详解】A.二元弱酸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均增大,A项正确;
B.二元弱酸存在两步电离:、,加入 固体(引入 ),抑制第二步电离 ,减少 的生成,虽然 主要来自第一步电离,但第一步电离也会因 浓度增加而部分被抑制,最终 减小,B项正确;
C.对于 的 ,第一步电离主导(),设 ,则:,因、,则:,故,C项正确;
D.,加水稀释过程中,减小,故增大,D项错误;
故选D。
32.(24-25高二上·2024年广西普通高中·期中)下表是几种弱酸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碳酸的酸性弱于磷酸
B.将少量的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C.常温下,加水稀释醋酸,增大
D.向弱酸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电离平衡常数不变
【答案】C
【详解】A.碳酸的Ka1小于磷酸的Ka1,所以碳酸的酸性弱于磷酸,故A正确;
B.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根据“强酸制弱酸”,将少量的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故B正确;
C.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常温下,加水稀释醋酸,减小,故C错误;
D.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向弱酸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电离平衡常数不变,故D正确;
选C。
33.(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中学·期中)相同温度下,根据三种酸的电离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酸 HX HY HZ
电离常数Ka 9×10-7 9×10-6 1×10-2
A.三种酸的强弱关系:HX>HY>HZ
B.反应HZ+Y-=HY+Z-能够发生
C.同pH值同体积的三种酸与足量镁条反应,HZ产生的H2最多
D.1 mol/L HX溶液的电离常数大于0.1 mol/L HX溶液的电离常数
【答案】B
【详解】A.相同温度下,酸的电离常数越大,则酸的电离程度越大,酸的酸性越强,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知,这三种酸的强弱顺序是HZ>HY>HX,A错误;
B.由A知,HZ的酸性大于HY,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知,HZ+Y-=HY+Z-能发生,B正确;
C.同pH值同体积的三种酸与足量镁条反应,HX产生的H2最多,C错误;
D.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不变,D错误;
故选B。
34.(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期中)在体积均为1L,pH均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分别投入0.12g镁粉充分反应后,下图中最符合反应事实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镁最多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0.01mol,pH均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中,在反应过程中,CH3COOH进一步电离,CH3COOH的pH小于HCl的pH,生成氢气的速率,v(CH3COOH)>v(HCl),由于Mg是定量的,HCl完全反应,而CH3COOH过量,且CH3COOH与Mg反应速率快;
故选C。
35.(24-25高二上·浙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乙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乙酸溶液与碳酸钙反应,缓慢放出二氧化碳
B.乙酸溶液的导电性比一元强酸溶液的弱
C.10mL1mol/L乙酸恰好与10mL 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
D.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乙酸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盐酸溶液的pH更大
【答案】D
【详解】A.乙酸溶液的浓度未知,与碳酸钙反应,缓慢放出二氧化碳,无法说明醋酸是部分电离,故A不选;
B.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大小有关,没有指出浓度相同,则无法判断乙酸为弱电解质,故B不选;
C.不管乙酸是强酸还是弱酸,10mL1mol/L乙酸都恰好与10mL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无法判断乙酸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故C不选;
D.HCl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乙酸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后,盐酸溶液的pH更大,说明稀释过程中乙酸继续电离,则乙酸为弱酸,故D选;
答案选D。
36.(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常青藤中学校、李林中学·期中)常温下将HA和HB两种一元酸的溶液分别加水稀释,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HB是一种弱酸
B.稀释前,c(HA)<10c(HB)
C.M点的两溶液酸性相同
D.M点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HA>HB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常温下将和两种一元酸的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十倍时,HA、HB的pH变化分别为1、小于1,说明HA为强酸、HB为弱酸,据此解答。
【详解】A.由分析可知,HB为弱酸,故A正确;
B.HA为强酸、HB为弱酸,稀释前HA和HB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分别为0.01mol/L、0.001mol/L,则HA、HB的浓度分别为0.01mol/L、大于0.001mol/L,故稀释前,c(HA)<10c(HB),故B正确;
C.在M点的两种溶液中pH相同,氢离子浓度相同,酸性相同,故C正确;
D.M点两溶液中pH相同,氢离子浓度相同,对水的抑制程度相同,则水的电离程度:HA=HB,故D错误;
答案选D。
37.(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广州中学·期中)常温下,体积均为的溶液和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溶液pH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c点对应溶液中离子数目相等
B.碱性强弱:ROH>MOH
C.MOH溶液的初始浓度是0.01 mol/L
D.与等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和时,消耗盐酸溶液的体积:a点>b点
【答案】C
【分析】强碱溶液稀释10n倍,pH=pH始-n>7,弱碱溶液稀释10n倍,pH>pH始-n>7,由图象可知,MOH为强碱,ROH为弱碱。
【详解】A.a点、c点对应溶液中c(OH-)相等,但两点所对应体积不相同,因此对应溶液中离子数目不相等,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MOH为强碱,ROH为弱碱,所以碱性强弱:ROHC.由图像可知,MOH溶液的初始pH为12,则初始浓度是0.01 mol/L,故C正确;
D.两溶液起始pH相等,因此两溶液起始c(OH-)相等,弱碱在水中部分电离,强碱在水中完全电离,因此起始c(ROH)>c(MOH),等体积两溶液与等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和时,消耗盐酸溶液的体积:b点>a点,故D错误;
答案为C。
38.(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室温下,向盐酸中滴加溶液,溶液的随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已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
B.选择变色范围在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
C.选择甲基红指示反应终点,误差比甲基橙的小
D.时,
【答案】D
【详解】A.NaOH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NaCl和水,NaCl为中性,常温下pH=7,故A正确;
B.根据突变范围选择合适的指示剂,要求指示剂的指示范围与突变范围有重叠,所以选择变色范围在pH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可减小实验误差,故B正确;
C.甲基橙的指示范围是3.1~4.4,甲基红的指示范围是4.4~6.2,甲基红的指示范围与突变范围重叠更大,更能降低误差,所以选取甲基红作指示剂,误差比甲基橙的小,故C正确;
D.V(NaOH)=30.00 mL时,NaOH过量10mL,溶液为碱性,溶液中c(OH-)=mol/L=0.02mol/L,所以溶液pH=14-(-lg0.02)=12.3,故D错误;
故选:D。
39.(24-25高二上·浙江杭州等4地·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均为)
A.的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中性
B.氨水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呈酸性
C.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
D.的硝酸和的氢氧化钡溶液按照体积比为9:1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混合液的为10
【答案】D
【详解】A.是弱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的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过量,溶液呈酸性,A错误;
B.二者溶液浓度未知,无法判断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B错误;
C.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错误;
D.的硝酸和的氢氧化钡溶液按照体积比为9:1混合,混合后:,,混合液的为10,D正确;
答案选D。
40.(24-25高二上·广西多校联考·期中)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来测定市售白醋的总酸量。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高的是
A.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
B.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NaOH标准溶液润洗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D.碱式滴定管内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产生
【答案】B
【分析】中和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CH3COOH+NaOH=CH3COONa+H2O,则n(NaOH)=n(CH3COOH),即c[NaOH(aq)] V[NaOH(aq)]=n(CH3COOH)。
【详解】A.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溅出的少量液体中,既有反应生成的醋酸钠,也有未反应的醋酸,从而减少滴定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使实验结果偏低,A不符合题意;
B.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NaOH标准溶液润洗,则标准NaOH溶液的浓度偏小,所用体积偏大,从而使实验结果偏高,B符合题意;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对醋酸的物质的量不造成影响,也就是不影响实验结果,C不符合题意;
D.碱式滴定管内滴定前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产生,则读取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偏小,从而使实验测定结果偏低,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0
5
盐类的水解 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
41.(24-25高二·湖北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期中)下列事实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洗涤油污常用热的纯碱溶液
B.FeCl3溶液腐蚀覆铜板印制电路板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先加较浓盐酸溶解氯化铁固体
D.氯化铵溶液中加入镁粉,产生两种气体
【答案】B
【详解】A.洗涤油污常用热的纯碱溶液,是利用水解显碱性,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则油脂也越容易水解洗去,A不选;
B.用溶液腐蚀覆铜板实质是铜被氧化为铜离子:,与盐类水解无关,B选;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先加较浓盐酸溶解氯化铁固体可以抑制水解,C不选;
D.氯化铵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加入镁粉不断消耗H+产生氢气,水解平衡不断被促进,则溶液中会逸出氨气,D不选;
故选D。
42.(24-25高二上·湖北武汉·期中)25 ℃时,向1 L 0.100 mol·L-1 CH3COONa溶液中不断通入HCl气体(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液中c(CH3COOH)、c(CH3COO-) 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CH3COOH的Ka=10-4.75
B.pH=3.5的溶液中:c(Na+)+c(H+)-c(OH-)-c(Cl-)+c(CH3COOH)=0.100 mol·L-1
C.W点所表示的溶液中:c(Na+)=c(Cl-)>c(CH3COO-)>c(OH-)
D.向原溶液中不断通入0.1 mol HCl气体:c(H+)=c(CH3COO-)+c(OH-)
【答案】C
【详解】A.W点溶液中醋酸根离子和醋酸的浓度相等,pH=4.75,所以醋酸的电离常数Ka==10-4.75,故A正确;
B.由电荷守恒式c(Na+)+c(H+)=c(CH3COO-)+c(OH-)+c(Cl-)及物料守恒c(CH3COOH)+c(CH3COO-)=0.100 mol·L-1可知,c(Na+)+c(H+)-c(OH-)-c(Cl-)+c(CH3COOH)=c(CH3COO-)+c(CH3COOH)=0.100 mol·L-1,故B正确;
C.W点所表示的溶液中c(H+)=10-4.75 mol·L-1,c(CH3COO-)=0.050 mol·L-1,则c(H+)c(Cl-),故C错误;
D.向原溶液中通入0.1 mol HCl气体,由电荷守恒式:c(Na+)+c(H+)=c(CH3COO-)+c(OH-)+c(Cl-)及c(Cl-)=c(Na+)=0.100 mol·L-1,可得c(H+)=c(CH3COO-)+c(OH-),故D正确;
选C。
43.(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中学·期中)25℃时,用NaOH溶液调节醋酸溶液的pH,实验测得溶液中CH3COOH、CH3COO-的分布系数δ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1代表 B.图中p点:c(Na+)>c(CH3COO-)
C. D.pH=4,c(CH3COO-)>c(CH3COOH)
【答案】C
【分析】已知,同时除以可得δ(CH3COO-)==,随着pH增大,氢离子浓度减小,增大,即随着pH的增大,增大,所以曲线2代表,曲线1代表,在曲线的交叉点pH=4.74, (CH3COO-)= (CH3COOH),则c(CH3COO-)=c(CH3COOH),Ka(CH3COOH)==10-4.74。
【详解】A.由分析可知,曲线1代表,曲线2代表,故A错误;
B.图中p点pH<7,溶液呈酸性,c(H+)>c(OH-),根据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所以c(Na+)<c(CH3COO-),故B错误;
C.,故C正确;
D.pH=4时,Ka(CH3COOH)==10-4.74,=10-0.74<1,所以c(CH3COO-)<c(CH3COOH),故D错误;
故选C。
44.(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t℃时,向20.00mL0.1mol/L二元弱酸溶液中滴入0.1mol/LNaOH溶液,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的负对数与所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程度:P>N=Q>M
B.Q点溶液呈中性
C.P点溶液中:
D.M点溶液中:
【答案】B
【详解】A.纵坐标数值代表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的负对数,纵坐标数值越小,水的电离程度越大,则水的电离程度:P>N=Q>M,A不符合题意;
B.P点发生的反应为,P点溶质为Na2X,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Q点是在P点的基础上,继续加氢氧化钠溶液,M点溶液显碱性,B符合题意;
C.根据B选项可知,P点溶质为Na2X,溶液中存在的质子守恒为:,则P点存在,C不符合题意;
D.M 点发生的反应为,M点溶质为NaHX,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只有一个来源,来自水的电离,此时溶液中,所以,可以得到,则溶液中为HX 的电离程度强于HX 的水解程度,溶液中满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45.(24-25高二上·广西玉林·期中)常温下,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相同浓度的HCOONa和NaF两溶液,前者的pH较大,则
B.相同浓度的和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约为4.7,则溶液中
C.的HA溶液与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不一定等于7.0
D.在溶液中,
【答案】A
【详解】A.HCOONa、NaF均为强碱弱酸盐,两个溶液均显碱性,HCOONa溶液pH大,说明HCOO-的水解程度大于F-,HCOOH的酸性弱于HF,即Ka(HCOOH)<Ka(HF),故A说法错误;
B.该混合溶液中CH3COONa、CH3COOH的物质的量相等,该溶液的pH约为4.7,溶液显酸性,说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因此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CH3COO-)>c(Na+)>c(H+)>c(OH-),故B说法正确;
C.不知道HA是强酸还是弱酸,的HA溶液与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NaA溶液,所得溶液pH不一定等于7.0,故C说法正确;
D.利用元素质量守恒,0.1mol/LNa2S溶液中存在c(S2-)+c(HS-)+c(H2S)=1mol·L-1,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A。
46.(24-25高二上·湖北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25℃时,向10mL 0.01 NaCN溶液中逐滴滴加0.01的盐酸,其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溶液中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忽略体积微小变化)
A.a点的溶液的pH > 12
B.b 点的溶液:c(CN-)>c(HCN )
C.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a点
D.加入盐酸的溶液:
【答案】C
【来源】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分析】NaCN是强碱弱酸盐,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详解】A.NaCN是部分水解,则0.01mol·L-1的NaCN溶液中c(OH-)<0.01 mol·L-1,故常温下该溶液的pH<12,A错误;
B.若不考虑NaCN的水解和HCN的电离,则b点有c(CN-)=c(HCN ),但b点溶液呈碱性,说明NaCN的水解程度大于HCN的电离程度,故c(CN-)C.a点的溶质为NaCN,b点的溶质为NaCN、HCN和NaCl,c点的溶质为NaCl和HCN,NaCN促进水的电离,HCN抑制水的电离,故a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C正确;
D.根据物料守恒可知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溶质为NaCl、HCN和HCl,且存在物料守恒,D错误;
故答案选C。
47.(24-25高二上·浙江宁波三锋联盟·期中)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溶液:
B.溶液:
C.溶液:
D.溶液:
【答案】A
【详解】A.草酸钠溶液中,发生两步水解,根据质子守恒,溶液中OH-的浓度等于浓度加上水解产生的和2倍的浓度,表达式为:,A正确;
B.硫化钠溶液中,分步水解:、,由于第一步水解程度远大于第二步,主要离子为HS 和OH 。但OH 的浓度由两步水解共同贡献,实际应满足:,B错误;
C.碳酸钠溶液的电荷守恒式为:,选项漏掉了,等式不成立,C错误;
D.亚硫酸钠溶液的物料守恒应为:,选项右侧未整体乘以2,D错误;
故选A。
48.(24-25高二上·湖北湖北楚天协作体·期中)常温下,向溶液中滴加等浓度溶液,得到的溶液与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程度:
B.点到点的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
C.点处溶液中
D.点处溶液中
【答案】C
【详解】A.b点处NH4HSO4和NaOH恰好反应生成(NH4)2SO4,(NH4)2SO4是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促进水电离,c点生成NH3 H2O,抑制铵根水解,故水的电离程度较b点变小,A错误;
B. 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发生反应2NH4HSO4+2NaOH=2H2O+Na2SO4+(NH4)2SO4,反应后离子数目减少,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溶液导电能力减小,B错误;
C.c点处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c()+c(Na+)+c(H+)=c(OH-)+2c(),且c点溶液显中性c(H+)=c(OH-),所以c()+c(Na+)=2c()>c(),,C正确;
D.e点处两者反应生成硫酸钠和一水合氨、水,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不水解,根据氨水中的质子守恒c()+c(H+)=c(OH-),D错误;
故选C。
49.(24-24高二上·青海西宁·期中)强碱的溶液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弱酸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强碱的溶液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弱酸的溶液混合,、HA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强碱弱酸盐MA,A-水解溶液呈碱性,且A-水解程度较小,所以,故选C;
50.(24-25高二上·广东江门·期中)对于0.1mol L-1Na2SO3溶液,正确的是
A.加入 Na2SO3固体,水解程度增大
B.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和空气影响,升高温度,c(OH-)增大
C.
D.
【答案】B
【详解】A.加入 Na2SO3固体,溶解后使溶液中浓度增大,水解程度减小,A不正确;
B.水解过程吸热,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c(OH-)增大,B正确;
C.Na2SO3溶液中,依据电荷守恒:,C不正确;
D.Na2SO3溶液中,依据物料守恒:,D不正确;
故选B。
(




0
6
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
)
51.(24-25高二上·广东卓越联盟学校·期中)25℃时,用溶液滴定50.00mL未知浓度的NaCl溶液,用溶液作指示剂,图中实线表示滴定曲线。M点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表示或的浓度。[已知:为砖红色;25℃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Cl溶液中
B.到达滴定终点时,沉淀出现砖红色且30s内不褪色
C.若减小NaCl溶液的浓度,则反应终点M向P方向移动
D.若滴定与NaCl溶液等体积等浓度的NaBr溶液,则滴定曲线为②
【答案】D
【详解】A.M点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V(AgNO3)=25mL,n(NaCl)=n(AgNO3),即c(NaCl)×0.05L=0.1000mol L-1×0.025L,c(NaCl)=0.0500mol L-1,c(Cl-)=0.0500mol L-1,故A正确;
B.到达滴定终点时,稍过量的AgNO3与K2CrO4反应生成砖红色Ag2CrO4沉淀,即滴定终点时出现砖红色沉淀,故B正确;
C.若减小NaCl溶液的浓度,则消耗V(AgNO3)减少,但饱和溶液中-lgc(Cl-)不变,即反应终点M向P方向移动,故C正确;
D.若滴定与NaCl溶液等体积等浓度的NaBr溶液,则滴定终点仍为M点,但Ksp(AgBr)<Ksp(AgCl),c(Ag+)相同的饱和溶液中c(Cl-)>c(Br-),-lgc(Cl-)<-lgc(Br-),所以滴定等浓度NaBr溶液的曲线为①,故D错误;
答案选D。
52.(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用含铁废铜制备胆矾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解”中加可将和氧化
B.流程中的可用代替
C.时,
D.“系列操作”前加入的目的是抑制的水解
【答案】C
【分析】向含铁废铜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和充分溶解,将铁、铜元素分别转化为、,则Ⅰ中主要含、和稀硫酸,再向其加入调节pH=3,将转化为沉淀,过滤分离得到含滤液,加硫酸经系列操作得到胆矾晶体,据此解答。
【详解】A.“溶解”中酸性环境下,可将Cu氧化为Cu2+,且也可将Fe2+氧化为Fe3+,则“溶解”中加可将和氧化,A正确;
B.流程中Cu2(OH)2CO3的作用是中和过量稀硫酸,调节pH,也可用铜的氢氧化物、氧化物代替,则流程中的可用代替,B正确;
C.该流程用于含铁废铜制备胆矾,则pH=3时,Fe3+沉淀完全,Cu2+不能转化为Cu(OH)2沉淀,则,C错误;
D.硫酸铜为强酸弱碱盐,会发生水解:,则“系列操作”前加入的目的是抑制的水解,D正确;
故选C。
53.(24-25高二上·辽宁沈阳联合体·期中)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分别测量和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前者的导电性强 醋酸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B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后,溶液变红,再加入少量KCl固体,红色变浅 加入后,的平衡逆向移动
C 在的溶液中先滴入几滴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
D 常温下,用计分别测量浓度均为的溶液和溶液的pH,前者的pH大 酸性: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有关,醋酸溶液的导电性比醋酸溶液强是由于前者的离子浓度大,根据“越稀越电离”知,醋酸溶液的电离程度比醋酸溶液的电离程度小,A不符合题意;
B.混合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加入后,离子方程式中各组分的浓度均不受影响,平衡不移动,B不符合题意;
C.所给的的溶液的体积为,而溶液、溶液均只有几滴,由于溶液过量,两种沉淀均能生成,不存在沉淀的转化,所以无法判断的大小关系,C不符合题意;
D.两种钠盐溶液同浓度,溶液的pH大,说明水解程度:S2->ClO-,根据“越弱越水解”可知,酸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54.(24-25高二上·浙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关于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
B.已知某温度下,,则的平衡常数约为
C.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D.向1mL2mo/LNaOH溶液中先滴加2滴0.1mol/L溶液,再滴加2滴0.1mo/L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
【答案】D
【详解】A. 是溶度积常数,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A正确;
B.已知某温度下, 的平衡常数,B正确;
C. 时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在溶液中,平衡向左移动,故在纯水中溶解度大于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C正确;
D.向溶液中先滴加2滴溶液,生成氢氧化镁沉淀,NaOH有剩余,再滴加2滴溶液,则发生,不能说明红褐色沉淀由白色沉淀转化而来,不能说明,D错误;
答案选D。
55.(24-25高二上·河南洛阳·期中)牙齿表面的釉质保护层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5(PO4)3OH],羟基磷灰石的溶解平衡为Ca5(PO4)3OH(s)5Ca2+(aq)+3(aq)+OH-(aq) Ksp=6.8×10-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上述平衡可知,多补钙有利于保护牙齿
B.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在口腔中分解会产生有机酸,易造成龋齿
C.增大OH-浓度,上述平衡向羟塞磷灰石生成的方向移动,K减小
D.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是因为氟离子能够使Ca5(PO4)3OH(s)转化为更难溶的Ca5(PO4)3F(s)(Ksp=2.8×10-61)
【答案】C
【详解】A.根据Ca5(PO4)3OH(s)5Ca2+(aq)+3(aq)+OH-(aq)分析可知,增大钙离子浓度,平衡左移,防止了牙齿中羟基磷酸钙[Ca5(PO4)3OH]溶解,起到保护牙齿作用,A正确;
B.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发酵会产生有机酸电离出H+,H+和沉淀溶解平衡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促使平衡右移,保护牙齿的羟基磷酸钙[Ca5(PO4)3OH]溶解,易造成龋齿,B正确;
C.增大OH-浓度,平衡左移,生成更多羟基磷灰石,但平衡常数K是常数,仅与温度有关,不随浓度变化而改变,C错误;
D.羟基磷酸钙的Ksp大于氟磷酸钙,两种物质阴阳离子比相同,证明氟磷酸钙更难溶解,氟离子能够使Ca5(PO4)3OH(s)转化为更难溶的Ca5(PO4)3F(s),使用含氟牙膏能防止龋齿,能够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56.(24-25高二上·江西景德镇·期中)沉淀的转化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锅炉水垢既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又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并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除去水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在水中溶解度:
B.沉淀转化离子反应为:
C.转化生成的可以进一步加盐酸除去
D.过程中涉及化学物质是强电解质,而、是弱电解质
【答案】D
【详解】A.锅炉除水垢涉及硫酸钙转化为碳酸钙反应过程,说明碳酸钙溶解度更小,A正确;
B.硫酸钙与碳酸盐反应转化为碳酸钙离子方程式:,B正确;
C.是碳酸盐,可被酸溶解除去,C正确;
D.物质是否为强电解质与溶解度无关,、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部分可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D错误;
答案选D。
57.(24-25高二上·山西运城八校·期中)氯化银和溴化银常应用于感光材料。它们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已知:,X为或,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Ⅰ代表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B.m点和n点对应的大小关系:
C.n点和q点对应的大小关系:
D.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溶液组成由m点沿曲线向n点方向移动
【答案】D
【详解】A.因为,当相等时,,,则曲线Ⅰ表示AgBr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曲线Ⅱ表示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A正确;
B.m点和n点都在曲线Ⅰ上,都是相同温度下的AgBr的饱和溶液,则对应的大小关系:,B正确;
C.n、q两点,溶液中的相等,曲线Ⅰ表示AgBr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曲线Ⅱ表示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由于,所以大小关系:,C正确;
D.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AgX固体,由于m点的溶液是AgBr的饱和溶液,加入的AgBr不能溶于水,对沉淀溶解平衡无影响,所以溶液组成仍在m点,不会沿mn曲线向n点方向移动,D错误;
故选D。
58.(24-25高二上·河南湘豫名校联考·期中)常温下,CdCO3和Cd(OH)2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X点对应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有可能得到Z点对应溶液
B.相同温度下,Ksp(CdCO3)=100Ksp(Cd(OH)2)
C.Y点对应的CdCO3分散系中,v(溶解)>v(沉淀)
D.常温下,CdCO3、Cd(OH)2饱和溶液,前者c(Cd2+)较大
【答案】B
【详解】A.,溶液中大小与成反比,故若增大一个单位,则减小一个单位,因此曲线Ⅱ是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曲线I是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减小而会增大,不能得到Z点对应溶液,A错误;
B.由图中数据知,当时,、,由此可求出;,Ksp(CdCO3)=100Ksp(Cd(OH)2),B正确;
C.Y点在曲线Ⅱ下方,说明离子浓度大,处于过饱和状态,沉淀速率较大,C错误;
D.常温下,饱和溶液中,饱和溶液中,后者饱和溶液中较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59.(24-25高二上·河南周口商丘·期中)长时间使用的工业锅炉中常常因为含沉淀,使锅炉受热不均而产生危险,处理方式是向锅炉注入溶液浸泡,将水垢中的转化为,再用酸去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浸泡后溶液的pH升高
B.能转化为,说明
C.溶解于盐酸而不溶,说明
D.沉淀转化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D
【详解】A.溶液呈碱性,注入溶液浸泡水垢中的CaSO4时生成CaCO3,浸泡后溶液中c()降低,溶液的碱性减弱,pH降低,故A错误;
B.CaSO4能转化为CaCO3,说明Ksp(CaCO3)<Ksp(CaSO4),故B错误;
C.Ksp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种类与大小无关,则不能根据CaCO3溶解于盐酸而CaSO4不溶比较Ksp(CaCO3)、Ksp(CaSO4)的大小,故C错误;
D.往锅炉注入溶液浸泡,将水垢中的CaSO4转化为CaCO3,同时生成Na2SO4,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60.(24-25高二上·河北邢台第一中学·期中)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一定温度下在不同的体系中的可能产物。体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注:起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的体系中,若初始,恰好全部转化为
B.在的体系中,主要沉淀为碳酸镁
C.、时,溶液中存在
D.、时,发生沉淀转化:
【答案】B
【详解】A.由图可知,溶液pH为11时,氢氧化镁饱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小于碳酸镁饱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所以pH为11的碳酸钠体系中,若初始镁离子浓度为0.1mol/L,镁离子应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故A错误;
B.由图可知,溶液pH为8时,氢氧化镁饱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大于碳酸镁饱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所以pH为8的碳酸钠体系中,镁离子主要沉淀为碳酸镁,故B正确;
C.由图可知,溶液pH为10时,氢氧化镁饱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大于碳酸镁饱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则镁离子浓度为0.1mol/L时,镁离子主要沉淀为碳酸镁,则溶液中,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溶液pH为11时,氢氧化镁饱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小于碳酸镁饱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则镁离子浓度为10—5mol/L时,镁离子主要沉淀为氢氧化镁,则发生沉淀转化的反应为,故D错误;
故选B。
(




0
7
反应热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考查(非选择题)
)
61.(24-25高二上·广西玉林六校·期中)近年来,碳中和、碳达峰成为热点。以、为原料生产甲醇是一种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途径。
途径一:涉及的反应有
Ⅰ.
Ⅱ.
Ⅲ.
(1)若某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根据反应Ⅰ-Ⅲ,请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关于反应Ⅰ,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恒容下达平衡状态时,再充入少量氦气,正逆反应速率不变
B.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反应达平衡状态
C.当反应达平衡状态时,
D.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活性炭(足量)和NO,发生反应,NO和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保持温度为T/℃
时间 5min 10min 15min 20min 25min 30min
NO物质的量/mol 2.0 1.4 1.0 0.70 0.50 0.40 0.40
物质的量/mol 0 0.3 0.50 0.65 0.75 0.80 0.80
①0~5min内,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 ,最终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a= ,该温度T℃下的平衡常数K= 。
②保持温度T℃不变,向该2L密闭容器中加入该四种反应混合物各2mol,该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 (填“>”“<”或“=”)。
(4)已知 ,该反应在(填“高温”、“低温”或“任何温度”) 下能自发进行。
【答案】(1)CO2(g)+3H2(g)= CH3OH (g)+ H2O (g) ΔH=(ΔH 1+2ΔH 2—ΔH3)
(2)AB
(3) 0.03 mol/(L·min) 80% 4 >
(4)低温
【详解】(1)由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反应为CO2(g)+3H2(g)= CH3OH (g)+ H2O (g),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Ⅰ+反应Ⅱ×2—反应Ⅲ)=目标反应,则ΔH=(ΔH 1+2ΔH 2—ΔH3),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2(g)+3H2(g)= CH3OH (g)+ H2O (g) ΔH=(ΔH 1+2ΔH 2—ΔH3),故答案为:CO2(g)+3H2(g)= CH3OH (g)+ H2O (g) ΔH=(ΔH 1+2ΔH 2—ΔH3);
(2)A.恒容下达平衡状态时,再充入少量不参与反应的氦气,平衡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不变,故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相等,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反应中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故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当反应达平衡状态时,氢气和水蒸气的反应速率关系为,故错误;
D.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气体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错误;
故选AB;
(3)①由表格数据可知,5min 时氮气的物质的量为0.3mol,则由方程式可知,0~5min内,二氧化碳的反应速率为=0.03 mol/(L·min);25min后,一氧化氮和氮气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平衡时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为0.40mol,则一氧化氮的转化率为×100%=80%;平衡时氮气的物质的量为0.80mol,由方程式可知,平衡时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80mol,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4,故答案为:0.03 mol/(L·min);80%;4;
②保持温度T℃不变,向该2L密闭容器中加入该四种反应混合物各2mol,反应的浓度熵Qc==1<4,则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答案为:>;
(4)该反应是熵减的放热反应,低温条件下反应ΔH—TΔS<0,能自发进行,故答案为:低温。
62.(24-25高二上·广东广州中学·期中)工业上可利用或来生产燃料甲醇,某研究小组对下列有关甲醇制取的三条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探究。已知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化学反应 平衡常数符号 平衡常数值
500℃ 700℃ 800℃
① 2.5 0.34 0.15
② 1.0 1.70 2.52

(1)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 (用、表示)。
(2)根据表中数据,可推导得知, 0(填”>“、”=“或”<“)。
(3)依据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据,可判断:在 填(“高温”或“低温”)温度下有利于反应①自发进行。
(4)恒温恒容下,对反应①,下列各项可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___________。
A.压强不再变化 B.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C.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
(5)恒容、500℃下,测得反应②在某时刻时,、、、的浓度分别为、、、,则此时 (填“>”“=”或“<”);
(6)向容积均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通入和,一定条件下只发生反应③,且无催化剂,测得时,转化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温度为时,a点对应容器在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mol/(L·min)。
②图中从b点到c点,CO2的转化率在降低,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
(2)>
(3)低温
(4)AC
(5)>
(6) 0.42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碳转化率减小
【详解】(1)反应①+②可得反应③,则平衡常数K3=K1·K2;
(2)根据表格,500℃至800℃,反应②平衡常数值增大,所以是吸热反应,>0;
(3)对于反应①,随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反应①是放热反应,正反应气体计量数和减小,△S<0,所以在低温下有利于反应①自发进行。
(4)A.反应①正反应气体计量数和减小,压强是变量,当压强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选A;
B.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也不变,密度是恒量,气体密度不发生变化,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B;
C.正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减少,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变量,所以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选C;
D.不能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D;
选BC。
(5)500℃时,反应②在某时刻,、、、的浓度分别为、、、,则此时v正>v逆;
(6)①由图可知,温度为时,a点对应容器Y中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70%,则由方程式可知,在内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2 mol/(L·min);
b点是平衡点,升高温度,二氧化碳转化率减小的原因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二氧化碳转化率减小。
63.(24-25高二上·广东茂名华英学校等多校·期中)对空气中的NOx进行处理,有助于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回答下列问题:
(1)处理NOx涉及的部分反应有:
i.N2(g)+O2(g)2NO(g) ΔH1 K1;
ii.2NO(g)+O2(g) 2NO2(g) ΔH2 K2;
iii.NO2(g)+CO(g)CO2(g)+NO(g) ΔH3 K3.
反应iv.2NO(g)+2CO(g)N2(g)+2CO2(g) ΔH4 K4中的ΔH4= (用含ΔH1,ΔH2、ΔH3的代数式表示),K= (用含K1、K2、K3的代数式表示)。
(2)用NH3催化还原烟气中氮氧化物时,当=x,用Fe作催化剂时,在NH3充足的条件下,不同α值对应的脱氮率(被还原的氮氧化物的百分率)不同,在不同温度下其关系如图所示。当x= 时,脱氮效果最佳,最佳的脱氨温度是 ℃。
(3)一定温度下,在5L的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5molNO和0.5molCO,仅发生反应iv,4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此时测得反应后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是反应前混合气体总压强的0.8倍。
①4min时,CO的平衡转化率为 %,c(N2)= mol·L-1。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改变,反应达到了平衡
B.向平衡体系中再充入惰性气体,平衡逆向移动
C.将部分N2及时移除,可加快反应速率
③若反应前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为20MPa,则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Kp= (分压=物质的量分数×总压)。
【答案】(1) 2ΔH3+ΔH2-ΔH1
(2) 1 300
(3) 80 0.04 A 16
【详解】(1)根据盖斯定律,反应iv=2×反应iii-反应i +反应ii,ΔH4=2ΔH3+ΔH2-ΔH1;K=;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当x=1时,脱氮效果最佳。最佳的脱氮温度是300℃;
(3)①根据已知,设转化2xmolNO,列三段式:,反应后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是反应前混合气体总压强的0.8倍,即物质的是为反应前的0.8倍,故平衡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8mol,0.5-2x+0.5-2x+x+2x=0.8,x=0.2mol,4min时,CO的平衡转化率为,c(N2)=;
②A.正向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改变,反应达到了平衡,A正确;
B.向平衡体系中再充入惰性气体,各组分分压不变,平衡不移动,B错误;
C.将部分N2及时移除,N2浓度降低,可减慢反应速率,C错误;
故选A;
③若反应前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为20MPa,则反应后的压强为16MPa,则,,,,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64.(24-25高二上·内蒙古赤峰名校·期中)五氧化二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试剂,常温下为白色针状晶体,可作氧化剂,除去空气中的一氧化碳。
反应Ⅰ: ;
反应Ⅱ: ;
反应Ⅲ: 。
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上述反应Ⅰ、Ⅱ、Ⅲ:
①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查阅资料可知:,,则反应Ⅱ的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判断的理由为 。
(2)℃时向盛有足量的V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0.8mol CO,此时压强为p,仅发生反应 ,℃时,min后,该反应达到平衡,且反应达到平衡后固体质量减小6.4g。
①下列关于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仅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且的值变大
B.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C.每断裂1mol C=O键,同时消耗0.5mol CO,则该反应达到平衡
D.仅充入少量稀有气体,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②℃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③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仅移出部分,CO的平衡转化率随的移出率[的移出率]的变化关系如图。则 。
【答案】(1) 减小 依据,又因为、,则,即温度升高减小(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 BC 1 50
【详解】(1)①由盖斯定律,-反应Ⅰ+反应Ⅱ得反应,则=,。
②,,则<0,则<0,升高温度,反应Ⅱ逆向移动,导致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①A.仅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但是不影响反应的焓变,故A错误;
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成键放出的热量大于断键吸收的热量即反应的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故B正确;
C.每断裂1molC=O键,逆向反应,同时消耗0.5molCO,正向反应,两个不同方向,两者速率等于计量系数之比,则该反应达到平衡,故C正确;
D.仅充入少量稀有气体,反应体系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C。
②根据反应,消耗5molCO,固体质量减少80g,℃时,该反应达到平衡,且反应达到平衡后固体质量减小6.4g,则消耗0.4molCO,生成0.4mol二氧化碳,剩余CO物质的量为0.4mol,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则℃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③a是没有移出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则二氧化碳转化率为,即a为50。
65.(24-25高二上·河南驻马店环际大联考·期中)还原法处理氮的氧化物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Ⅰ.氢气还原法。还原NO发生的反应为:。
(1)已知几种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NO中的共价键
键能(kJ·mol-1) 436 630 946 463
kJ·mol-1。
Ⅱ.CO还原法。
利用高效催化剂处理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发生反应: ,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1molNO,测得NO的转化率与温度、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上述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C.增大NO的浓度,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D.温度为、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则
(3)温度下,0~10min内用C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mol·L-1·min-1.
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 L·mol-1.
(4)温度下,向平衡后的容器内再加入1molCO和1molNO,则再次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Ⅲ.用酸性溶液和(草酸)溶液反应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离子方程式为。一实验小组欲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的速率,探究某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溶液已酸化):
实验序号 A溶液 B溶液
① 20mL0.1mol·L-1溶液 30mL0.1mol·L-1溶液
② 20mL0.2mol·L-1溶液 30mL0.1mol·L-1溶液
(5)该实验探究的是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一,相同时间内针筒中所得的体积大小关系是 (填实验序号)。
图一
(6)若实验①在2min末收集了2.24mL(标准状况下),则在2min末, mol·L-1(假设混合液体积为50mL)。
(7)小组同学发现反应速率总是如图二,其中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产物是该反应的催化剂;② 。
图二
【答案】(1)-666
(2)AD
(3) 0.04 2
(4)增大
(5) 浓度 ②>①
(6)0.0596
(7)该反应放热
【详解】(1)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2×436 kJ·mol-1+2×630 kJ·mol-1-946 kJ·mol-1-4×463 kJ·mol-1=-666 kJ·mol-1;
故答案为:-666。
(2)A.由图可知,时先达到平衡,所以,温度升高N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正确;
B.反应的,,只有在低温条件下,才能自发进行,故B错误;
C.增大NO的浓度,平衡右移,但NO的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
D.温度为、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因为,且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3)温度下,0~10min内,NO的转化率为80%,则CO的转化率也为80%,mol,则mol·L-1·min-1;温度下,NO的转化率为50%,则平衡时mol/L,mol/L,mol/L,mol/L,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L·mol-1;
故答案为:0.04;2。
(4)恒容条件下,温度下,向平衡后的容器内再加入1molCO和1molNO,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正方向移动,则再次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增大;
故答案为:增大。
(5)①和②实验中,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均相同,但溶液的浓度不同,所以该实验探究的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由于②中草酸的浓度大于①中草酸的浓度,所以相同时间内针筒中所得的体积:②>①;
故答案为:②>①。
(6)若实验①在2min末收集了标准状况下2.24mL(即mol),根据化学方程式,消耗的为mol,原有的物质的量为0.003mol,则在2min末,剩余的的物质的量为mol,mol L-1;
故答案为:0.0596。
(7)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增大,可能的原因除了产物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外,还可能是由于反应放热,温度升高,使反应速率增大;
故答案为:该反应放热。
66.(24-25高二上·辽宁锦州·期中)通过化学的方法实现的资源化利用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减排途径。
(1)工业上用和反应合成二甲醚。
已知:①;
②。
写出和转化为和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在某压强下,合成二甲醚的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时,的平衡转化率如图所示。在温度下,将和充入的密闭容器中,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平衡常数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
(3)若反应在恒温恒压下进行,以下叙述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和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B.的消耗速率等于的生成速率的2倍
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
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4)已知一定条件下,水煤气转化成甲醇的反应为。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投入和,不同条件下发生上述反应。实验测得平衡时的物质的量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 (填“<”或“>”)。
②M点对应的平衡混合气体的体积为,则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的转化率为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答案】(1)
(2)
(3)CDE
(4) > 16
【详解】(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热化学方程式:;
(2)根据图像可知,温度下,当的投料比为2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反应的二氧化碳的量为,生成二甲醚的量为,则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合成二甲醚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低,故。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故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3)A.当和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无法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A错误;
B.的消耗速率与的生成速率都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C.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在恒压条件下,容器中混合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D.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故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
E.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在恒压条件下当达到平衡时,气体的体积不再改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E正确;
故选CDE;
(4)①根据可知,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平衡时的物质的量较大,由图可知,;
②根据三段式,可知,;的转化率为
67.(24-25高二上·天津第二十中学·期中)高温下CuO(s)+CO(g) Cu(s)+CO2(g),已知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如下:1000℃,K=4.0;1150℃,K=3.7;1300℃,K=3.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温度下,已知以下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与反应热:
反应1:CO(g)+CuO(s) Cu(s)+CO2(g) K1
反应2:H2(g)+CuO(s) Cu(s)+H2O(g) K2
反应3:CO(g)+H2O(g) CO2(g)+H2(g) K3
反应1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K1= 。反应3的与、的关系是= 。K3与K1、K2的关系是K3= 。
(2)一定温度下,反应H2+Cl2=2HCl中的某一基元反应H2+Cl →HCl+H ,其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H H Cl表示反应物分子中旧化学键没有完全断裂、新化学键没有完全形成的过渡态。
该基元反应的活化能为 ,为 。
(3)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2B(g)2C(g)。已知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A的体积分数减小。该反应的反应速率v随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据图判断,在t3时刻改变的外界条件是 。
②a、b、c对应的平衡状态中,C的体积分数最大的是状态 。
(4)三氯氢硅(SiHCl3)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已知:SiHCl3在常温常压下为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遇潮气时发烟生成(HSiO)2O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2) 21.5 +7.5
(3) 升高温度 a
(4)2SiHCl3+3H2O=(HSiO)2O+6HCl
【详解】(1)反应1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3=反应1-反应2,可知。因为反应3=反应1-反应2,所以。
(2)活化能为反应物与过渡态的能量差,所以该基元反应的活化能为;焓变=生成物的能量-反应物的能量=+7.5kJ/mol。
(3)①降低温度,A的体积分数减小,即降温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t3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瞬间均增大,则可能为升温或加压,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而加压平衡正向移动,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故改变的外界条件是:升高温度。
②在t3时刻改变条件,平衡逆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减小,t5时刻改变条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不移动,则 a、b、c对应的平衡状态中,C的体积分数最大的是状态a。
(4)①根据信息可知,SiHCl3与水反应生成(HSiO)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SiHCl3+3H2O=(HSiO)2O+6HCl。
68.(24-25高二上·山西太原·期中)合成氨反应 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运用,满足了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为化工合成提供了足够的原料。工业合成氨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在流程中及时分离出氨气的原因: 。
(2)对于合成氨反应,下列各物理量随时间(t)变化的有关图像一定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B. C.
(3)在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及少量CO、的混合气体)在进入合成塔之前需要经过铜氨液处理,目的是去除其中的CO,反应为 。
①铜氨液吸收CO适宜的生产条件是 (从温度和压强考虑,下同)。
②吸收CO后的铜氨液经过适当处理可再生,恢复其吸收CO的能力,循环使用。铜氨液再生的适宜生产条件是 。
(4)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模拟工业合成氨,起始投料时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投料 1.0mol/L 3.0mol/L 0
投料 0.5mol/L 1.5mol/L 1.0mol/L
①若按投料进行反应,测得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转化率为60%,则该温度下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K= (用分数表示,需化简)。
②若按投料进行反应,起始时反应的平衡移动方向为 (填“正向”或“逆向”),判断依据是 。
(5)现有处于相同温度的恒容密闭容器A和恒压密闭容器B,两容器中均充入1mol 和3mol ,此时两容器的容积相等。待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中的体积分数为a;B中的体积分数为b,则a b(填“>”“=”或“<”)。
【答案】(1)在合成氨的反应中,减少生成物浓度,同时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产率
(2)AC
(3) 高压和低温 高温和低压
(4) 正向 由已知条件计算浓度商平衡常数K
(5)<
【分析】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氨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以此分析;
【详解】(1)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氨气,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对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分离出氨气,减少生成物浓度,循环使用当前和氢气而增大反应物浓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产率,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2)A.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先达到平衡,T2>T1,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的体积分数减小,A正确;
B.图示N2、H2浓度随时间递减、NH3递增并趋于平衡,合成氨未给出、的物质的量浓度,故无法确定图是否正确,达到平衡时也不能确定浓度是否相等,B错误;
C.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故使用催化剂先达到平衡,但转化率不变,C正确;
故选AC;
(3)①,由反应可知,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所以高压和采取较低的温度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CO的吸收;
②根据题给可逆反应可知,利用铜氨液吸收CO适宜的生产条件是高温、低压,平衡逆向移动;
(4)①因为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之积比上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之积,列出三段式有,;
②由已知条件计算浓度商平衡常数K,故平衡正向移动;
(5)在同温度下,恒容(A)与恒压(B)两密闭容器中都起始充入1 molN2和3 molH2。由于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少、放热反应;恒压体系(B)可通过缩小体积,相当于升高压强,更有利于平衡向生成NH3方向移动,故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a小于恒容体系(A)中的b。
69.(24-25高二上·广东深圳深圳盟校·期中)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我国科学家利用合成了淀粉,其中关键步骤是合成。该步骤同时发生下列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CO与反应合成的热化学方程式: 。
(2)恒温下,和在恒容密闭容器发生反应①②,下列能表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每断裂1molH—H键,同时生成2molO—H键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
(3)在密闭容器中投入和发生反应①:,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实验测得平衡时甲醇的物质的量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 (填“>”或“<”),M、N两点的化学反应速率: (填“>”或“<”),判断理由是 。
②为提高的转化率,除可以改变温度和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
【答案】(1)
(2)BC
(3) > > 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甲醇物质的量增大,则>;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将产物甲醇液化移走 增大的浓度
【详解】(1)由盖斯定律,反应①-反应②得 。
(2)A.断裂H-H键和生成O-H键都是正反应方向,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同,因此不能判断反应已达平衡,A不符合题意;
B.反应①前后气体分子数变化,说明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不断变化,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能判断反应已达平衡,B符合题意;
C.根据反应可知,混合气体质量始终不变,反应①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变量,当其不变,可以说明反应已达平衡,C符合题意;
D.反应进行过程中某时刻,,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C。
(3)①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甲醇的物质的量增大,则>;M、N两点温度相同,但M点压强更大,则化学反应速率:>;
②为提高的转化率,除可以改变温度和压强外,将产物甲醇液化移走、增大的浓度等均可以使得平衡正向移动,促进二氧化碳转化率提高(合理即可)。
70.(24-25高二上·广西玉林·期中)开发催化加氢合成、、二甲醚技术是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1)已知:反应①
反应②
则催化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反应③ kJ·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Ea(正) (填“>”或“<”)Ea(逆)。
(2)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可用和合成重要的化工原料,假设在恒压容器中只存在反应,不同投料比时,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投料比)。
①图中, 3(填“>”“<”或“=”),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填“高温”“低温”或“任意温度”);
②图A、B两点中, (填“>”“<”或“=”),理由是 ;
③恒温恒压下,以投料比m=3进行该反应,下列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平衡的标志有 (填序号);
A.保持不变
B.的转化率与的转化率相等
C.断裂键的同时,生成键
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3)若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