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周易》的zhēn( )言, 【甲】,让我们受益匪浅。古人认为,天体恪( )守自身本性运行,刚健有力,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当zūn( )循天道,勤勉不懈,奋发进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1、给加点字注音。
恪守(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ēn( )言 zūn( )循
3、下列词语填入【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断章取义 B.言行相顾 C.理至易明 D.言不及义
4.《成语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式上线,8月16日推出的是——自强不息,小语整理内容时顺序有些混乱,请你帮她做调整。( )
①在先民们看来,昼夜交替、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体现了上天永不止息的刚健之德。
②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③人们只有顺应上天的刚健之德,不断充实和强健自己的身心。
④毫不懈怠地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实现理想的道德人格。
④②①③ B.③④②①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2024年巴黎奥运会顺利闭幕。16天,329个奖牌项目,留下数不清的奥运时刻:有樊振东问鼎乒乓男单的热血,有潘展乐首当其冲的惊人速度和拒绝内耗的青春态度,有孙颖莎、王楚钦不负众望拿下国乒首枚混双金牌的激情,有全红婵、陈芋汐让人无法【甲】的完美一跳,有盛李豪射落金牌时脸上的波澜不惊【乙】中国运动健儿们不仅取得了傲人的参赛成绩,还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优良的精神风貌,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前进力量。
5.在【甲】处填写词语、【乙】处填写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望尘莫及 【乙】。 B.【甲】望尘莫及 【乙】……
C.【甲】望其项背 【乙】。 D.【甲】望其项背 【乙】……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段中加点的“顺利”“留下”“时刻”的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语段中“惊人速度”“拒绝内耗”“民族精神”“前进力量”这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C.语段中加点成语“首当其冲”使用不正确,“不负众望”使用正确。
D.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递进复句。
7.根据语境默写古诗文名句。
“白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身处九年级的我们震撼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纯粹的、胸怀宽广的古仁人之心,感动于李白《行路难》中 “ , ”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醉翁亭记》中写出醉在此而意在彼,传达真正情趣所在的“ , ”感同身受,想同李商隐《无题》中“ , ”一样奉献社会,成就大我。
8.名著阅读
同学们翻阅名著发现,名著富有许多人文精神,请你一起整理。
阅读名著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问题与理解
《艾青诗选》 ①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②品味诗歌语言 ③把握诗歌的意象 ④体味诗歌的情感 ⑤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 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 看着海洋…… (1)《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25日创作的一首新诗。请你运用相关阅读策略,赏析这首诗歌。
《水浒传》 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① 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②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2)完成表格中章回目录,结合相关情节,探究鲁智深人物形象。
9.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信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同命运抗争的故事,感动了大批网友。以下是截取的文章部分内容: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百半,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1)【体会内涵】结合材料和以下诗句,谈谈你对“自强不息”内涵的理解。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寻找人物】请从鲁迅、艾青中选一个人物,并仿照示例写一句颁奖词。
示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3)【记者采访】
黄国平博士的致谢信在网络大火后,《启航》校刊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请你根据具体语境补全以下采访内容。
记者:
黄国平:你好,我也很荣幸能够接受你们的采访,希望今天的采访能让贵校学子有所收获。
记者:谢谢!
黄国平:不客气。
记者:
黄国平:求学路上,在忍受贫困的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那脆弱的自尊。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在心里暗示自己要调整好心态,然后通过读书来转移自己的注意。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题元处士①高亭
杜牧
水接西江②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③月明。
【注】①处士:未仕或不仕的人。元处士即元孚,宣州隐士。②西江:宣州城西的青弋江。③弄:欣赏玩味。
10、请你说说标题中“高亭”之“高”的双重含义。
11、阅读下面的资料,简要概括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资料】
长笛,诗人杜牧爱笛,此处暗用典故:桓伊是东晋吹笛名家,《世说断语》记载,王羲之乘舟停泊在青溪,听人说岸上的人是桓伊,两人尚不相识。王羲之托人对他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当时已做了高官,也听过并欣赏羲之的品格和风度,便下车为他奏了一曲。奏完之后上车离去,两人并未交谈。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①。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②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③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④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北宋 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节选)
【丙】
江上渔者⑤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尧夫: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②彝叟:范纯礼,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③德孺:范纯粹,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④待:依靠。⑤此诗是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主政苏州时,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
1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13.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字词 方法 关联点 解释
读之至流涕 勾连成语法 痛哭流涕 ①
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课内迁移法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
乃克为之 查阅字典法 “克”有以下义项:①能够②战胜③克制④约定或限定(时间) ③ (填序号)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15.“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隐士的形象,但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渔夫”却另有内涵。请根据提示,补充下列表格。
诗句 创作背景 渔夫形象 探究结果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驾舟访友,即兴唱和 从容自适,悠然脱俗 不同的内涵源于不同的关注点。张志和、柳宗元笔下的“渔夫”都是隐者的形象,而从范仲淹对渔夫的关注点来看,范仲淹具有④ 的政治家胸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谪居永州,寄情山水 ①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② ③
16.乙文中“岂非命也欤?”“岂非畴昔之愿也哉!”都用到了“岂非……欤/哉”的句式文章内容,说说这一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要举办“推广古诗词文化”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整理收集到的材料,并完成思考。
【材料一】
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关于公共阅读设施占比的报告
【材料二】
古诗词短视频受欢迎
过去一年抖音古诗词相关视频
累计播放量178亿 同比增长168%
抖音成为古诗词传播重要载体
康震: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人们生活不断丰富,阅历不断增长,人们越来越发现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才是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了穿暖了,对于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开始成为人们奋斗的主要目标。而这个时候古典的诗词以它非常短小的形态,以它非常精准的表达和富有感情的一种内涵,包括它的思想性,回应了人们对精神追求的这样一种形态。
《都说“唐诗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大公约数?”康震作答》
【材料三】
①唐宋诗词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用优美凝练的方式写出了普通人共通的情感、价值和思考。当年,我做青年教师的时候,中秋、国庆期间到新生宿舍去看望学生,遇到一个云南来的学生,因为想念母亲,一个人对着屋角抹眼泪。当时安慰他,我想到的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王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乡游子共有的情感,让我们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发出相同的感慨,因而能抚慰心灵。这些情感、价值和思考,是人同此心、古今一体的,因而成为自古至今人们抒发人生感悟、沟通彼此心灵的最好媒介。我想,这就是唐宋诗词佳作之所以流传到今天还有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③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人。一开始读诗词作品时,我们可能会比较关注艺术层面的东西,如遣词造句和平仄、对仗如何工整等,但慢慢地往深层去,最后一定是读人。透过作品,我们和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读李白的诗,仿佛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站在我们面前,到这个境界,就算是读进去了。读杜甫的诗,能看到一位漂泊者对中华文化的仁爱,以人为本作出生动丰富的阐释,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这也算读懂了。苏轼一生多坎坷,长期处于逆境,但恰恰是写于逆境中的诗词和小品文,对后代读者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的一生中,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态度去面对。苏轼用博大的胸怀、愉快的心态去拥抱人生,相信只要坚定、从容地走下去,事情就会有变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莫砺锋《今天我们怎样读经典》(有删减)
17.根据三组材料,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可见,社区阅读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B.抖音上古诗词短视频同比爆发式增长,说明新媒体正成为传播古诗词文化的得力助手。
C.康震教授认为古诗词的流行是因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过于匮乏。
D.读诗不仅要关注诗歌的艺术层面,更要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才算是读懂了诗。
18.你在寻找材料时补充了江苏省公共图书馆2024年度借阅报告的一部分数据,你认为它适合放入哪一则材料中,为什么?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图书外借排行榜
序号 书目 外借量(册) 序号 书目 外借量(册)
1 西游记 66759 6 伊索寓言 43342
2 三国演义 58440 7 安徒生童话 43275
3 红楼梦 53573 8 格林童话 42672
4 水浒传 51614 9 昆虫记 42084
5 海底两万里 46533 10 小王子 39961
19.总结当前古诗词的推广经验,想要在学校方面继续推广古诗词文化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20.根据【材料三】以及你的读诗体会,请你回复班级留言板上的疑问。
班级留言板 小文:每一册语文书里都有那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背都背不过来,阅读这些古诗词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淡然之心
①人的烦恼皆由心而生,但很多烦恼其实是庸人自扰。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人生的烦恼境界,实是无故寻愁觅恨。”
②确实,我们处于一个纷乱的世界,随时会遇到烦恼的事。但是,有的人遇到芝麻大的小事就会惊慌失措,有的人却能在滔天巨浪里保持镇定,这种态度的差异,往往决定着人生的不同。烦恼就像是一种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的疾病,而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则是免于患上这种疾病的好方法。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别说是常人,即使是智者有时也难以做到超脱于事外。
③一日,白云守端禅师询问方会禅师如何才能入禅,方会没有回答,而是问道:“以你看,此刻天上的云是什么颜色的?”白云守端禅师回答道:“白色的。”方会禅师听后大笑几声,径直离开了,白云守端禅师心想:“难道我说错了吗?到底错在哪里呢?”几天下来,白云守端禅师饭也无心吃,晚上也经常会梦到方会禅师的笑,他痛苦极了,后来实在忍受不住,就跑到方会禅师面前问:“我说天上的云是白色的是不是说错了,你那几声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方会禅师这才意味深长地说:“我就这么笑几声你都放不下,你如何还能参禅呢?”
④白云守端禅师这才如梦方醒。
⑤确实,人生若能从容淡定,即使身陷事中也能超脱于事外,体验到生命的另一番境界。有句话叫作“掬水月在手”,以凡人的力量,天上的月亮太高,难以企及,但如果能够不执迷于触碰到月亮,而是转化为心境,掬一捧水,月亮就会在你的掌心,这一样也是心意如愿。以淡然之心面对问题的人,必定深谙从容的生活智慧。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从容淡定更是一种珍贵的大境界,庸人都在杞人忧天,慌不择路,只有智者镇定从容。
⑥生活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有繁杂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根本没有必要烦恼。淡定从容、妄念不生地对待纷扰的人生才是舒坦的。
(作者:石潇涵)
21.阅读文章,根据内容补全空白A和B两处。
22.文章开头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23.“苏轼被贬黄州,随遇而安,先寄居在寺庙里,后自建草房居住,不仅创作出了先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佳作,还因地制宜制作了美食东坡肉。”这则补充材料,你认为放在文中的哪一段最合理?请简述你的理由。
24.小东身体很健康,但在班里个子相对比较矮小,科学课上,老师讲到侏儒症时,同学们都看着他笑。小东因此老担心自己得了侏儒症,害怕同学们笑话自己,甚至不想上学。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劝说小东,帮他消除担心,要求观点鲜明,说理有据。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桃花峪看黄河
乔叶

①自从有了桃花峪黄河大桥后,回豫北老家,我就只走这座桥了。
②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把桥建在这里自有讲究。我个人的选择原因,就实用层面来讲,自是离老家更近,却也有非实用层面:是它的外形更时尚更壮观,名字我也格外钟爱:桃花峪——黄河——大桥,既明艳又铿锵,既坚固又绵长,不是么?
③第一次走这座桥时,正是雾霾天气,远远望去,日光下的黄河竟是一条白河,似乎是非常沉静地安卧在大地上,苍苍茫茫,无边无际。
④——当然,当然是有边际的。堤岸就是边际。土地就是边际。

⑤因在黄河边生长,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
⑥曾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
⑦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浩浩汤汤,向东而去。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
⑧忽然想起了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但黄河,是用来洗澡的么?
⑨黄河,是母亲河。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
⑩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

曾在陕西吴堡看过黄河。平平的,缓缓的。远远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
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
我没有小看它。从不敢小看它。
去二碛看看吧。吴堡的朋友提议。
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
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
就是壶口嘛。
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里,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
你以为河很窄么?那是你离得远。你以为河很静么?那是你离得远。[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
[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再过三门峡到桃花峪么?
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

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有人谈到杜甫。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都是它的世界。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它将流淌到外面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
这就是黄河啊。
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
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

自认为对桃花峪大桥已很熟悉了,可是在这个晴朗的秋日,站在桥南的邙岭上,远远地看着这座桥时,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东西向的,是母亲河巨大的逶迤曲线,南北向的这座桥,竟然也是巨大的逶迤曲线。一横一竖,宏伟交织,一黄一白——还是喻为一金一银吧——彼此辉映。
河是天意,桥是人力。天意与人力就这样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惊心动魄的美。这场景里,聚集了多少人多少日夜的智慧和血汗?在贫乏的想象里,潮涌起的,只是无尽的感喟和敬服。
极目远眺,在那桥北更远处,正是我的老家。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
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
(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
预学笔记梳理摘抄
地点 关键词
一、桃花峪黄河大桥 老家、安卧
二、花园口南裹头 _____、_____
三、陕西吴堡 根本性力量、敬畏
四、巩义康店镇 基因、杜甫的诗歌、母亲的子宫
五、桥南的邙岭 美、灵魂
阅读困惑 文章以《在桃花峪看黄河》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它地方看黄河的经历,有何用意?
借助预学笔记,完成下面任务。
思考探究
25.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表格横线处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
26.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朗读设计,感受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27.作者在巩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
解答困惑
28.综合以上思考探究,解答“预学笔记”中的阅读困惑。
三、作文
29.题目: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句经典诗句,诗人余光中将其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意思是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坚韧而强大的内心是我们对抗生活的毅力,可有时也会被不经意的美丽和温柔折服,安然享受那一刻的美好。
请以“细嗅生活中的___________”为题,作文;
要求:
(1)若选题目一,须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
1、kè 2.箴 遵 3、C 4.C 5.D 6.B 7.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8.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去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这种存在,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 鲁提辖 大闹五台山。 在第四回中,鲁智深因不守佛门清规,大闹五台山,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在第六回中,鲁智深与九纹龙史进一起剪径赤松林,火烧瓦罐寺,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义气。第七回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展示了他的神力和威猛。最后在第八回中,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林冲,进一步体现了他侠义的一面。9..(1)有理想;有责任担当;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 、勇往直前等。
(材料一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必须有坚韧的品格,因为自己责任重大,路途遥远。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要勇于担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选段讲述了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鲁迅弃医从文,呕心沥血,堪称“中国脊梁”。
艾青歌颂土地,积极进取,可谓“民族诗人”。
(3)黄叔叔,您好!我是《启航》校刊的小记者,很荣幸今天能采访到您。 在求学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打赤脚,穿破旧衣服,在这样的情况下,您是如何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的?(意对即可)
10、地势之高的实写,又是品格之高的暗喻。(亦可答:既指亭高,又指处士品德高)
11、诗人对高亭的羡慕之意,对处士的仰慕之情,“何人教我吹长笛”透出知音难觅之情。
12.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13.眼泪; 同“嘱”,嘱托; ① 14.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15. 清高孤傲,郁闷苦恼; 主政苏州,察看水情; 迫于生计,辛劳艰险; 关注民生疾苦 16.这是一个反问句式,起到加强反问语气来表强调的作用。“岂非命也欤”表达了苏轼对于一直未能见到范仲淹的强烈遗憾之情。“岂非畴昔之愿也哉”表达了苏轼对范仲淹极度仰慕和尊崇之情。
17.C 18.示例一:适合放入材料一,补充材料中公共图书馆图书外借前十名没有一本是古诗词,说明古诗词在民众阅读中的缺失,材料一中公共图书馆在阅读设施中占比并不高,说明要进一步加强公共阅读设施建设,以推广古诗词文化。
示例二:适合放入材料二,材料二对康震教授的采访强调了古诗词阅读对于当代国人而言仍是珍贵的精神食粮,古诗词在短视频中愈加火热,在纸质借阅中占比却不高,说明古诗词的推广可以与快节奏的视频载体相结合。 19.扩建完善学校图书馆,购置古诗词书目;举办与古诗词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组织古诗词主题班会等。(写2个措施即可) 20.示例:小文:古诗词的价值在于它用优美凝练的方式写出了普通人共通的情感、价值和思考,让我们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发出相同的感慨,能抚慰我们的心灵,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它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能给予我们成长中最丰厚的精神滋养。
21.A态度差异,人生不同 B白云守端禅师放不下笑
22.引用论证,借南怀瑾先生的话,有力地论证了“人的烦恼皆由心而生,但很多烦恼其实是庸人自扰”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吸引了读者。
23.放在第⑤段最合理,苏轼被贬黄州,随遇而安,在文学和美食方面做出了瞩目的成就,就是有一种“掬水月在手”的心态,深谙从容的生活智慧,真正做到了“即使身陷事中也能超脱于事外,体验到生命的另一番境界”。
24.示例:小东,不要在乎别人,要学会谈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烦恼。每个人的身体发育有早晚,生长有快慢,身高也就有差异,你个子矮小只是暂时的。科学老师只是传授一种知识,同学们的笑也是无心的,并不是指你。再说生活也有很多身材不高的人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例如鲁迅一米六,邓小平一米五七,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的巨人。
25.示例1:“悠然”“从容”,让我理解到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温和、从容不迫的特点。
示例2:“自然之妇”“家常”“最一般”(任意两点),让我理解了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朴实和默默无闻。
26.示例1:选A,朗读“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等词时,语调逐渐上扬,语速要快,读出黄河大浪滔天的气势;破折号处稍微停顿,为接下去的重读蓄势;“不仅是”稍微轻读,然后重读“就是”,通过重音的变化感受黄河给人的震撼;“怒吼”要重读,感受到黄河的根本性力量。(任意两点)
示例2:选B,朗读这句话时,语速稍缓,“再”字读重音,读出既向往又敬畏的情感;排比句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朗读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身临其境之感;“晕眩”“恐惧”“知道”重读,语速要快,读出一气呵成之感;最后一句的“这才是”重读,一字一顿读“根本性力量”,突显黄河给人的震撼。(任意两点)
27.在作者眼中,黄土如“杜甫的诗歌”般刚硬,又如“母亲的子宫”般柔软,有着黄河刚柔并济的品质。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继承了黄河的基因,与黄河血脉相连,血肉相通。黄河于自己,于中华儿女而言就是精神家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和敬意。 28.作者在桃花峪看黄河,深刻认识到黄河是“中国的灵魂”,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而这一认识是作者在花园口、吴堡、巩义等地看黄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写其它几处看黄河的经历,让“灵魂”的内涵更加具体、丰富,也使结尾表达的家国情怀显得水到渠成。
29、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