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燃料的燃烧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燃料的燃烧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燃料的燃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以下为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A. B. C. D.
2.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共同点是
(1)都需要达到着火点;(2)都发光;(3)都很剧烈;(4)都属于氧化反应
A.(1)(2)(3)(4) B.(2)(3)(4) C.(3)(4) D.只有(4)
3.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B.不慎打翻酒精灯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扑灭森林火灾,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4.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火上浇油——隔绝氧气 B.星火燎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D.架空篝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了解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加油站、服装厂必须严禁烟火 B.电器着火时,迅速用水扑灭
C.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D.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验纯
6.学好化学,有助于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
7.根据维生素 C 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的原理,应用下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 C 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 D.胶头滴管滴出果汁的滴数
8.我国古代的火折子(如图所示),内置带火星的火种,硫磺、草纸、棉花等制成内芯,使用时打开竹筒盖,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就复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折子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的气味 B.火折子中只有草纸是可燃物
C.吹气复燃是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若火折子保存时完全密封,火种可能会熄灭
二、非选择题
9.红磷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用红磷做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若红磷量不足,所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0.一列载有500t燃油的火车途经宝成铁路109隧道时起火。消防官兵迅速将隧道两端封死,并不停地向隧道内注水。由于方法得当,终于成功灭火。请分析他们的灭火方法依据的原理分别是 ; 。
11.发生以下情况时如何灭火?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 。
(3)小油罐着火: 。
(4)森林着火: 。
12.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将一根小木条和一根粉笔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可看到小木条燃烧,而粉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 。
实验2: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 ,产生大量白烟;红磷 ,水下的白磷 ,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 。
【实验分析】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 ,热水中的白磷未与 接触,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 且与 接触。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图:
(1) 。
(2) 。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 。
13.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三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甲实验可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 。
(2)乙实验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3)用丙装置进行实验时,可观察到外层大烧杯内壁上的水位高低变化情况是 。
(4)以下对三组实验进行的分析或总结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丙实验中大烧杯的作用是减少白烟带来的污染
B.乙实验中将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C.乙实验中对比通入氧气前后的现象,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参与的结论
《7.1燃料的燃烧》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A A B B D B
1.D
【详解】A、该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不是国家节水标志,所以选项错误。
B、该标志是剧毒品标志,不是国家节水标志,所以选项错误。
C、该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不是国家节水标志,所以选项错误。
D、该标志是国家节水标志,所以选项正确。
故选D。
2.D
【详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是指进行的比较缓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缓慢氧化不需要达到着火点,(1)错误;缓慢氧化不发光,(2)错误;缓慢氧化不剧烈,(3)错误;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都是氧化反应,都能放出热量,(4)正确;所以只有(4)正确。
故选D。
3.A
【分析】灭火原理: 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原理有: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A、电器因短路起火时,应先应当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浇灭,防止触电,故选项做法错误;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是利用隔绝空气灭火,故选项做法正确;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是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故选项做法正确;
D、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是为了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从而灭火,故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A。
4.A
【详解】A.火上浇油是向火焰上倒上汽油,不仅不会灭火,反而会燃烧的更旺,故A错误;
B.“星火燎原”指一点小火星可以燃烧整个原野,原理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正确;
C.“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为清除可燃物,故C正确;
D.架空使空气便于流通,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D正确。
故选:A。
5.B
【详解】A、加油站、服装厂必须严禁烟火是因为在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选项正确;
B、电器着火时,应该先直接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扑灭,选项错误;
C、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降温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则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选项正确;
D、可燃性气体由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验纯,选项正确。
故选B。
6.B
【详解】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以免发生意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防止发生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故选项符合题意;
C、加油站中可燃物含量过高,吸烟可能会引起爆炸,则应禁止吸烟,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高楼失火时容易断电,禁止乘坐电梯逃生,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果汁中维生素 C 含量的多少,故烧杯中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应相同,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应相同,通过测定蓝色恰好褪去时,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及其他相关数据,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
故选D。
8.B
【详解】A、火折子内芯含有硫磺,硫磺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火折子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的气味,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火折子中硫磺、草纸、棉花等都是可燃物,并非只有草纸是可燃物,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对着火星轻轻一吹,能使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从而使火折子复燃,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火折子保存时完全密封,没有氧气进入,燃烧无法持续,火种可能会熄灭,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温度达到着火点 偏小
【分析】利用燃烧三个必备条件和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若红磷量不足,所测得氧气体积偏小。
【详解】物质燃烧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所以红磷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
用红磷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若红磷的量不足,氧气不能全被消耗,故所测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故填:偏小。
【点睛】本题对燃烧条件和实验结论进行考察,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10. 隔绝氧气 降低环境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灭火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消防官兵迅速将隧道两端封死,是为了隔绝氧气;不停地向隧道内注水是利用水蒸发吸收热量,降低环境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1.(1)盖上锅盖,隔绝氧气灭火(合理即可)
(2)水,降低温度到纸箱的着火点以下(合理即可)
(3)泡沫灭火器,隔绝氧气灭火
(4)在火势蔓延方向前开挖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解析】略
12. 可燃物 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燃烧 达到着火点 氧气 着火点 氧气 物质是可燃物 物质与氧气接触 物质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略
13.(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2)
(3)水位先下降,后上升
(4)B
【详解】(1)甲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白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
(3)丙装置中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大烧杯内的空气受热,内部的气压增加,烧杯内壁的水位下降,冷却后温度降低,白磷又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大烧杯内部的气压降低,则烧杯内壁的水位又上升;
(4)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会污染空气,丙实验中大烧杯的作用是减少白烟带来的污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若将乙组中白磷换成红磷,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能燃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对比乙中通入氧气前后的现象,通入氧气前白磷没有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参与的结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