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在空气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
B.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隔绝氧气
D.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我们看到“农家乐”灶头炉膛中柴禾架空时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A.散热更快 B.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C.使着火点降低 D.柴禾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
3.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火灾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森林火灾,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灭火
C.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D.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出气体
4.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太阳能 B.石油 C.天然气 D.煤
5.下列生活生产中常见的图标,表示“禁止堆放易燃物”的是
A. B.
C. D.
6.如图所示向装置甲中通入空气,将甲中的热水压入乙中,直至甲中白磷露出水面,甲、乙中的白磷均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空气接触
B.乙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C.两处的白磷可以回收重复使用
D.该实验说明灭火只需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
7.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用铜制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固体产生火星取火)三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种方法都是使可燃物升温达到着火点
B.“木燧”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产生热量
C.“金燧”时易燃物要放到凹面镜的焦点上
D.“石燧”时固体撞击产生的火星提供了可燃物
8.利用铜丝进行碳与氧化铜反应的探究,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省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一中加热后铜丝质量变大,说明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步骤二实验中观察到红色固体逐渐变黑
C.步骤二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关闭弹簧夹
D.步骤二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出铜丝,铜丝质量可能会大于6.4g
二、非选择题
9.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 ,二是 。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 ,而且 。
10.用燃烧条件回答:赤壁之战中曹军的木船是 ;“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烧得更旺。
11.实验:
(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生坩埚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 。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取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别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现象: 。
(3)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4)讨论交流:如果将该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总结: 。
12.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将一根小木条和一根粉笔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可看到小木条燃烧,而粉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 。
实验2: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 ,产生大量白烟;红磷 ,水下的白磷 ,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 。
【实验分析】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 ,热水中的白磷未与 接触,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 且与 接触。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图:
(1) 。
(2) 。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 。
13.氢气是一种清洁、高能燃料。用图1、图2装置开展H2制取、性质的实验。

【查阅资料】H2还原CuO的一些实验中,可得到铜和氧化亚铜(Cu2O)组成的混合物;Cu2O是红色固体。
(1)如图1,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原因是 ;当观察到 时,说明氢气已收集满。
(2)如图1,是H2还原CuO的实验。
①实验中要向试管内先通一会氢气,然后再加热的目的是 。
②反应过程中试管内固体由 色变红色,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
③称取0.6000g的CuO,用H2还原。用热分析仪检测到在不同时间(t)所得固体中Cu2O的质量(m)如图3所示。若反应进行至8分钟时,固体全部为红色。分析红色固体的组成及质量 。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通过对小区内居民的走访调查,了解不同时代的家用燃料,分析家庭燃料迭代升级之后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
项目活动一:认识燃料
家用燃料经历了下图所示的变迁过程,并将逐步向理想燃料发展。
(1)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
项目活动二:探究如何合理使用燃料
【任务1]认识如何使燃烧更加充分
(2)燃烧柴草时,通常要架空柴草,使其燃烧得更旺,其中的原理是 。
【任务2】理解燃料变化的意义
【查阅资料】充分燃烧1kg煤或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SO2的质量如图所示。
(3)SO2排放到空气中与氧气和水反应形成硫酸型酸雨,化学方程式为 。
(4)请结合生活常识和如图信息,总结家庭燃料升级成天然气之后的优点有 (写出一点即可)。
项目活动三:了解新能源
我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实现“3060” “双碳”目标。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我国氢能源的发展规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5)通过反应CH4+H2OCO+3H2制备的氢气属于 (选填“灰氢”、“蓝氢”或“绿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金属膜透氢提纯氢气,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用文字从微观角度描述该过程 。
(6)中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实现了高效制取“绿氢”,其主要过程如图3所示。
①写出整个过程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
②“过程Ⅱ”中生成了氢气和 (填化学式)。
③与电解水法相比,该方法最显著的优点是 。
15.某学习小组以“探索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实践探究。家用燃料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变迁过程,并将逐步向理想燃料发展。
Ⅰ.实验室制取O2和CH4
(1)如图1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O2,应选择图1中的装置 (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选用F装置装满水收集O2,气体应该从 (填“a”或“b”)口进入。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加热制取CH4,应选择图中发生装置 (填字母)。
Ⅱ.了解燃料燃烧及燃烧安全
(4)天然气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为防止天然气泄漏造成危险,燃气公司给用户安装了燃气报警器。图2中 (填“甲”或“乙”)同学家的燃气报警器安装正确。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D D A A C D D
1.A
【详解】A、放在空气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木桌椅的着火点,故A不正确;
B、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故B正确;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隔绝氧气,故C正确;
D、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D正确;
故选A。
2.D
【详解】试题分析: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柴禾架空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柴禾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对可燃物的着火点没有影响,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受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故选D。
考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3.D
【详解】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阻止烟尘进入呼吸道,从而严防烟尘中毒,故A正确;
B、森林火灾,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灭火,属于移离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属于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
D、家中天然气泄漏,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出气体,因为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D错误。
故选D。
4.A
【详解】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而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常规能源,故选A。
5.A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堆放易燃物标志,故A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B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D错误;
故选:A
6.C
【详解】A、通入空气前甲中白磷未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未燃烧,通入空气后将甲中的热水压入乙中,直至甲中白磷露出水面,甲中白磷与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其着火点,燃烧,据此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空气接触,A正确;
B、通入空气前,乙中白磷与空气接触、温度未达到其着火点,未燃烧,甲中通入空气后,热水被压入乙中,乙中白磷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其着火点,燃烧,二者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正确;
C、两处白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和水反应,不能回收重复使用,C错误;
D、该实验说明灭火只需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D正确。
故选C。
7.D
【详解】A、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用铜制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固体产生火星取火)三种,这三种方法都是使可燃物升温达到着火点,故A说法正确;
B、“木燧”,钻木取火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产生热量,使可燃物升温达到着火点,故B说法正确;
C、“金燧”时易燃物要放到凹面镜的焦点上,铜镜表面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故C说法正确;
D、“石燧”时固体撞击产生的火星提供了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8.D
【详解】A、加热后铜丝质量变大是因为氧气参与了反应,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说法错误;
B、步骤二玻璃管中氧化铜被碳还原成铜单质,故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说法错误;
C、为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入热的玻璃管中,导致玻璃管炸裂,实验结束后,应先关闭弹簧夹,再停止加热,说法错误;
D、实验结束后,立即取出铜丝,高温的铜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使铜丝质量大于6.4g,说法正确。
故选D。
9. 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使燃料的利用率低,浪费资源 污染空气
【解析】略
10. 可燃物 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充足的氧气
【详解】燃烧的条件有:①可燃物;②与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赤壁之战中曹军的木船是可燃物,“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火箭”燃烧放热,从而给木船提供热量,使木船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质充分燃烧需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和足够多的氧气,则“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从而使火燃烧得更旺。
11.(1)乒乓球碎片燃烧
(2)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3)温度达到着火点
(4)较长时间后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低于煤粉的着火点(或物质不同,着火点不同)。
【解析】略
12. 可燃物 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燃烧 达到着火点 氧气 着火点 氧气 物质是可燃物 物质与氧气接触 物质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略
13.(1) Zn+H2SO4=ZnSO4+H2↑ 氢气难溶于水 有大量气泡从试管口向外冒出
(2) 排净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黑 根据图3判断红色固体含Cu2O0.1080g;0.6000gCuO中铜元素质量为0.4800g,0.1080gCu2O中铜元素质量为0.096g,根据反应前后铜元素质量守恒,得出红色固体中含铜(单质)0.384g
【详解】(1)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氢气难溶于水,可采用排水法来收集氢气;当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从试管口向外冒出时,说明氢气已收集满;
(2)①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或加热会发生爆炸,实验中要向试管内先通一会氢气,然后再加热的目的是排净试管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
②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同时生成水,因此观察到试管内固体由黑色变红色;
③0.6000g的CuO中铜元素质量是0.6000g××100%=0.4800g,若反应进行至8分钟时,固体全部为红色,生成的氧化亚铜质量是0.1080g,其中铜元素质量是0.1080g×=0.0960g,此时混合物中铜的质量是0.4800g﹣0.0960g=0.3840g。
14.(1)不可再生
(2)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3)2SO2+O2+2H2O=2H2SO4
(4)单位质量的天然气燃烧比煤燃烧释放的热值高(或产生二氧化硫少,污染小)
(5) 蓝氢 氢分子在金属膜表面分解为氢原子,氢原子通过金属膜后重新组合成氢分子
(6) 2H2O2H2+O2 H2O2 利用太阳能,节能
【详解】(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由古代生物遗体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其形成过程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无法短时间内再生。因此,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燃烧柴草时,通常要架空柴草,使其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架空柴草可以增大柴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能够更充分地与柴草接触,从而使燃烧更充分,柴草燃烧得更旺。
(3)二氧化硫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O2+2H2O=2H2SO4。
(4)天然气相比一些传统家庭燃料,比如煤等,优点有很多。例如污染小: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相对煤等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少,能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热值高:相同质量或体积下,天然气能释放出更多的热量,可为家庭提供更充足的热能用于烹饪、取暖等。
(5)对于反应CH4+H2OCO+3H2,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此过程中使用了天然气,所以制备的氢气属于蓝氢。从图2可以看出,在金属膜造氢过程中,氢分子在金属膜表面,氢分子先分解为氢原子,然后氢原子通过金属膜进入另一侧,在另一侧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即氢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氢原子通过金属膜,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
(6)①由图3可知,整个过程是水在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和太阳光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②观察图3可知,“过程Ⅱ”中生成了氢气和过氧化氢,其化学式为H2O2。
③电解水制取氢气需要消耗大量电能,而利用新型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光催化分解水制取氢气,利用的是光能,其最显著的优点是节约电能。
15.(1)铁架台
(2) BC b
(3)A
(4)不可再生
(5)甲
【详解】(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铁架台;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则发生装置应选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采用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排空气法纯净,故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O2,应选择题图中的装置BC;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选用F装置装满水收集O2,相当于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了方便将水排出,气体应该从短管进入,即从b口进入;
(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加热制取甲烷,由于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应选择图中发生装置A;
(4)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在短时间内无法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5)天然气中主要成分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燃气报警器应当安装到厨房的上方才能达到目的,故甲同学家的燃气报警器安装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