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2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以后写的一篇游记,问世之初便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人们传抄和热议的对象。后代文人学士对醉翁亭心驰神往,必欲一而后快。本文不唯写景优美,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古代被贬官员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教学时应该重点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探寻本文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
结合对文体特点的了解、对语言风格的鉴赏、对作家创作个性的把握,体会虚词穿针引线、摇曳多姿的妙用,理解文章的美。
【教学课时】:2课时
12 醉翁亭 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名句。
2、能说出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理解文章大意。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能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预习任务】:
资料助读: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心情郁闷的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任务一: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文学常识。
1、作者 (1007—1072),字 ,自号 ,晚年又号 ,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朝代) 家、 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秆画地教他认读字。24岁登进士第,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有《 》传世。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填字。
环滁 辄醉 弈者 岩穴暝 伛偻
野蔌 觥筹 潺潺 阴翳 林 hè 酒liè
3、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饮少辄醉
(3)翼然临于泉上者 (4)佳木秀而繁阴
任务二:能准确翻译全文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任务三: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任务四:整体把握。
理解、把握文意,仿照第1段示例,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第1段:引子。写亭周边的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和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实施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三、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四、整体感知。
1、教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
(1)课文中的21个“也”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
(2)课文中的25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3、理清课文的思路,找出本文的关键字。
“醉”“乐”“也”是《醉翁亭记》的三个关键字。文章正是以“醉”为中心,以“乐”为线索,以“也”层层迭进,来布局谋篇,结构全文的。
(1)为什么说“醉”字是中心?此字在文中出现过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这个中心人物游乐的中心场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挤,贬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为老”却偏要自号“醉翁”。“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一个“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抑郁的情怀,蕴含着全章的主旨。
(2)再说“乐”字。文中用了十个“乐”字。首段写山水,抒发“得之心”之乐;第2自然段写“四时之景”,是表现欣赏之乐;第3自然段写游人,是显示“宴饮之乐”;第4自然段的“乐”达到了高潮,既有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更有太守之乐。文章因乐生景,因乐而抒情。
(3)后说“也”,全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自成一个层次,表明一个意思,使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楚,同时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五、词汇积累。
1、明确课文的重点词语,并掌握它们。
(1)山行:沿着山走。 (2)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4)辄:就、则。
(5)意:情趣。 (6)得:领会。
(7)寓:寄托。 (8)开:散开。
(9)归:聚拢。 (10)暝:昏暗。
(11)发:开。 (12)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是指老人。
(13)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4)杂然:杂乱的样子。
(15)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合指乐器。
(16)射:一种游戏。 (17)苍颜:容颜苍老。
(18)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19)上下:原指树的上部和下部,这里指到处。
(20)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2、一词多义。
(1)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到)
(2)而: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3)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4)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3、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本应为名词,名字,此处为命名,动词。名词作动词)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本应为名词,称号,此处为动词,称呼。名词作动词)
(4)伛偻提携(伛偻:本义为弯腰曲背,动词,此处指弯腰曲背的人,即老人。动词作名词)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醒:本义应该为动词〔形容词〕,此处为醉的时候、醒的时候,名词。动词作名词)
六、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滁人游太守宴。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日暮醉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
七、课文精读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2、分层次(二层)。
第一层: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亭的得名并指出太守之乐。
3、讲析第一层的字词句。
(1)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其:代滁州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而,表并列。
(4)山行六七里——沿山路走,或在山上走。
(5)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展翅欲飞的样子。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的?
不是和盘托出,而是曲折道来,采用逐步缩小范围的方法,步步取景,最后点出亭子的所在。
景点: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逐步缩小。
5、作者先是引导读者远眺,后是近视,镜头逐步推进,景物愈来愈清晰,通过层层烘托,点明了它的位置,突出了它依山傍水的环境美,引人入胜。
6、分析第二层: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呢?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7、为什么要给自己起“醉翁”二字呢?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8、用“自号”命亭的用意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前句后来成为成语,比喻别有用心)
9、在说明醉翁亭命名的原委后,接着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一个“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思想感情,并以“乐”为主线,把全文贯穿起来。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课中实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由来,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作者的乐趣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山水之乐”呢?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意思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3、4自然段。
二、课文精读二——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
1、齐读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写出山间景色的?分几层?
(乐)山间朝暮之景和山间四时之景。
直抒胸臆:乐亦无穷。分两层。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句话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怎样选取画面的?抒发了什么感情?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四幅画面,选取了最富季节特点的景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接抒发陶醉于其中的欢乐心情。
4、这一段写山水之乐,其“乐亦无穷”承上启下,既具体表明作者“山水之乐”的兴趣所在,又引起下文作者的更大乐趣所在。
三、课文精读三——分析第3自然段。
1、朗读本段的内容。
2、本段分几层?几个场面?
四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分析各场面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第一个场面——滁人游。
“歌”“休”“呼”“应”“往来而不绝”,表现滁州人和平生活之乐,表面写“游”而未写“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这一层暗含着作者被贬滁州励精图治的政绩,于失意中可引以自慰。
(2)第二个场面——太守宴(鱼肥酒洌)。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前陈
就地取材,极其方便,充满超脱尘俗之乐。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宴客之乐就不在食。
(3)第三个场面——众宾欢(觥筹交错)
众宾欢,虽无丝竹之乐,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而已,然而,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人们无拘无束,体现了太守与僚属平等、融洽的关系。
(4)第四个场面——太守醉(颓然其间)
“苍颜白发”刻画太守年长形象,“颓然”写出太守的醉态。太守居中,众宾团围,一片欢愉。醉中之乐,令人神往。
这里体现了作者失意中求欢,愿与百姓同乐的复杂心情。太守与众宾客的宴游之乐就是“与民同乐”。
4、为什么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
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彩。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5、作者怎样由上文的景写到人?
上段写山中佳景,其乐亦无穷,这段作者推进一层,写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宴欢之乐。这比山中佳景更为可喜。所以写了滁州的各种游人,突出游人之多,在此基础上再写太守和宾客的宴欢之乐,这里包含着“与民同乐”的思想。
四、课文精读四——分析第4自然段。
写太守醉归之乐,点出“乐其乐”的题旨。
1、朗读本自然段的内容。
2、本自然段的写法。
进(推)太守之乐(游人之乐)相结合(抒情)
3、这一段通过衬托层层推进,最后点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为什么太守之乐是人所不知的呢?
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于是寄情山水,但并未沉沦,虽遭贬谪,却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字(游山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一不统摄于太守之乐),表面上毫无烦恼,但是人们只是从外在情绪知道太守之乐,而不能透过外在情绪进一步理解太守之乐。
4、那么太守“乐其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看到了自己的政绩之乐(游人安居乐业,正说明自己的政见正确,治理有方)。个中之乐,自然不是随从的“宾客”们所能理解的。
五、课文探究。
1、本文描写的内容很丰富,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怎样?
本文描写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会“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游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尾处,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地点出全文的主旨。
3、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4、这篇文章写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是重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了;写太守之乐,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六、文章主旨。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七、写作特点
1.写景层次分明,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由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写景层次分明,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2.语言简练,意蕴丰富。
全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2自然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言简意赅,片语传神。语句凝练,精警含蓄,是本文写作成功的一个方面。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由此而来。
八、达标测评。
【板书设计】:
12 醉翁亭记 达标测评题(10分)
一、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以下小题。(每小题1分)
1、下列句子中同一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皆以美于徐公 (于)
B.杂然而前陈者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然)
C.醉能同其乐 其如土石何 (其)
D.射者中,弈者胜 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
2、下列对课文内容与写作手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B.“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亭,写山路,写水,都形神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D.第二段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照应前面的描写。
3、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的景色。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是说酒宴上人人都在欢乐,唯独太守精神不振,自饮自醉。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竹”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意思相同。
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登延佑二年进士第,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民素不知井饮,汲于河流,故多疾疠;不知陶瓦,以茅覆屋,故多火灾。景行教民穿井以饮,陶瓦以代茅茨,民始免于疾疠火灾。豪民十人,号“十虎”,干政害民,悉捕置之法。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
调永新州判官,奉郡府命,核民田租,除刬①宿弊,奸欺不容,细民赖焉。转抚州路宜黄县尹,理白冤狱之不决者数十事。升抚州路总管府推官,发擿②奸伏,郡无冤狱。金溪县民陶甲,厚积而凶险,尝屡诬陷其县长吏罢去之,由是官吏畏其人,不敢诘治,陶遂暴横于一郡。景行至,以法痛绳之,徙五百里外。金溪豪僧云住,发人冢墓取财物,事觉,官吏受贿,缓其狱。景行急按之,僧以贿动之,不听,乃赂当道者,以危语撼之,一不顾,卒治之如法。由是豪滑屏迹,良民获安。景行所历州县,皆有惠政③;所去,民皆立石颂之。以朝列大夫致仕,年七十四卒。
【注释】①践:登上。②十二牧,方三人: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③出举:外出考察。④失职:流离失所。⑤君:诸侯国君。
1、用“/”为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2分)
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会昌民素不知井饮 素: (2)郡无冤狱 狱:
(3)以危语撼之 撼: (4)由是豪滑屏迹 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景行教民穿井以饮,陶瓦以代茅茨,民始免于疾疠火灾。
(2金溪豪僧云住,发人冢墓取财物,事觉,官吏受贿,缓其狱。
4、杨景行的“惠政”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1分)
12 醉翁亭记 达标测评参考答案
一、1.B 2.B 3.B
三、1.乃创学舍/礼师儒/劝民斥腴田以膳士/弦诵之声遂盛。
2.(1)一向,向来 (2)诉讼案件 (3)威胁 (4)收敛
3.(1)杨景行教当地百姓凿井饮水,以陶瓦代替茅草建屋,民众才免受疾病、火灾之害。
(2)金溪县豪猾僧侣云住,挖掘民家墓冢窃取财物,事情被发觉,官员受其贿赂,放宽不治。
4.①改善百姓生活。②严惩豪民恶人(依法办案)。③重视教育(尊重有文化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