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4 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词,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为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按词谱填写的,分为上下片,是比较典型的双调词,语句悠扬婉转,摇曳多姿。注意这些形式上的特点,有助于对诗词艺术风格的理解。
诗词的本质是抒情言志。作者的情感是心声的流露,决定了作品的格调。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表现出诗人的狂傲不羁;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出诗人的豪迈刚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出词人的乐观旷达。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掌握好节奏、韵律,才能更好地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以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品味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掌握好节奏、韵律,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意义,探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时间】:3课时
14 诗词三首 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吟咏背诵,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预习任务】:
资料助读: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任务一: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1)李白,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热爱祖国山河。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杜甫称赞他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李白自己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两句诗也是对他的诗歌语言的最生动的概括。
(2)刘禹锡,字梦得,洛阳(现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_________”之称。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_________并称为“刘白”。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乌衣巷竹枝词》《浪淘沙》等。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__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等。
3、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珍馐 投箸 歧路 烂柯
侧畔 长 精神 阙 不胜 转 绮
任务二:能准确理解诗句 。用现代汉语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诗句的意思。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任务三: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任务四:整体把握。思考下列问题:
1、《行路难》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4、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的心情。
5、《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课中实施 第一课时 行路难(其一)
一、诗词三首导入。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味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二、诗化诗仙形象。
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三、预习检查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给生字词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
柯(kē)   畔(pàn)   暂(zàn)
2.作者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3.背景链接。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四周环顾,心里是多么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如今身处何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五、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交流点拨: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交流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河道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交流点拨: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交流点拨: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六、名句赏析及拓展,延宕诗歌意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交流点拨: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师: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
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吧!但愿这节课能够用李白的诗歌和大家共勉,更希望同学们爱诗读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不利和困难中百折不挠。”
七、诗歌主旨。
本诗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八、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课中实施 第二课时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杨柳枝》《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二、背景链接。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我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四、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永不放弃的精神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五、拓展延伸。
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预习检查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给生字词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4、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四、合作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五、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六、总结全词。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然,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享受。
七、拓展延伸。
1、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2、明月千里寄相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
八、布置作业。
1、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此作配上。
2、以“仰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为开头,写一段话。
3、背诵整首词,直到能准确默写。
14 诗词三首 达标测评题(10分)
一、选择题
1、选出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解说有误的一项( )(1分)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直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颌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的沧桑之感。
C.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1分)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3、对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1分)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二、默写。(共4分,每空1分)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古诗词阅读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宋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 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分)
2、有人认为“今花胜去红。可惜明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1分)
14 诗词三首 达标测评参考答案
一、1.D 2.A 3. B
二、略
三、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 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花胜去红”“明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