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7张PPT)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同步课件统编版八上语文 新考向情境题 阶段性检测八上语文期中测试卷范围:第1-3单元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我们的祖国不仅有壮丽的风景,更有丰厚的诗文底蕴,可谓“大美”,为此班级将开展“大美中国”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活动一:山河壮丽,文脉千年(积累与运用 20分)下面是小襄为本次活动撰写的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书本里的山河,是文明的密码;旅途中的风景,是活着的诗篇。 翻开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我们与郦道元共赏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美景,触摸苏轼笔下“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月色;合上书卷,长江的奔涌与江南的婉约便从文字中苏醒——这恰是中国之美的双重馈赠。读《红星照耀中国》,黄土高原的沟壑与革命者的足迹重叠;品《藤野先生》,感受鲁迅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所做的努力。当我们站在黄鹤楼上吟诵崔颢的诗句,在敦煌壁画前回想吕伟“飞天”凌空的精彩瞬间,便懂得:读万卷书,是读懂大美中国的历史肌理;行万里路,是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从( ),青春当以文字为舟,以山河为证,在书页与风景的对话中,铸就文化的筋骨与灵魂。在领略大美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学习,积累知识,用智慧和才情,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让这份美在传承中不断延续。#1.41.(3分)请你为上面的加点字注音。①馈赠( ) ②沟壑( ) ③筋骨( )kuìhèjīn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BA. 远方到课本 B. 课本到远方 C. 课外到课内 D. 课余到山河3.(3分)小襄准备在第一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书藏山水韵”,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CA. 笔绘烟雨梦 B. 品读烟雨梦 C. 笔绘古今情 D. 品读古今情4.(3分)小襄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重读“大美中国”,强调中国山河与文化的宏大壮美,传递对祖国的赞美之情。【示例二】重读“历史肌理”,“历史肌理”指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脉络,强调书本知识中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重读可强调阅读的本质是穿透表象、探寻文化根基,突出阅读的目标和收获。(3分,意对即可)5.(8分)在“大美中国”主题诗文研习活动中,小襄编写了下面一段话,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主持人:翻阅古典诗文,犹如走进了美丽中国的画卷。小语:①“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国的美是王维笔下雄浑壮丽的大漠风光。小美:“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中国的美是李白笔下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之景。大漠孤烟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主持人:在美景美文中,我们亦能领会到文人的种种情怀。小德:“④____________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在刘桢的诗中,我们能体悟到如松柏的坚贞之德。小智:“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于崔颢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愁。小慧:“鸢飞戾天者,⑦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⑧_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在吴均的文中,我们感悟到了那份摒弃名利、崇尚自然的超然心性。#5.2.3岂不罹凝寒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活动二:诗画胜境,烟火人间(阅读与鉴赏 45分)(一)小恩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摘录一寒食江州满塘驿宋之问去年上巳 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 草新绿。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摘录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3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2.4.1摘录三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蛱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 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冽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询土人,或言蛱蝶即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注释】 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经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上巳:农历三月初三,古时这一天人们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③巩: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④吴洲: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洲。⑤何巢阿:作者的朋友。#3.3.26.(2分)【批注】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都用猿的啼叫声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7.(2分)【随感】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简要赏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后四句直抒乡愁。整首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时惆怅落寞的心境。(2分,意对即可)8.(4分)【圈点】小恩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①襄:____________ ②绝:____________③漱:______ ④或:_____________冲上、漫上消失,停止冲刷有的人9.(3分)【释义】小恩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10.(2分)【句读】小恩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当 四 月 初 即 发 花 如 蛱 蝶 须 翅 栩 然[答案] 当 四 月 初 即 发/花 如 蛱 蝶/须 翅 栩 然11.(2分)【理解】下面是小恩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DA. 波罗村位于第二峡以南,大道的右侧。B. 徐霞客听说蛱蝶泉的异象后,让仆人先行前往三塔寺。C. 蛱蝶泉的奇景发生在每年四月初,持续到五月。D. 真蝴蝶会从泉水中飞出,与树上的“花蝶”交相辉映。[解析] D项,原文提到真蝴蝶是“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而非从泉水中飞出。12.(3分)【反思】摘录二、三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结合文段内容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二通过对三峡四季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爱。(1分)摘录三写蛱蝶泉泉水清澈、树木奇特、蝴蝶优美,重在介绍蛱蝶泉的奇特风光。(2分)[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向南走二里,经过第二个峡谷的南边,有村庄在大路的右边,名叫波罗村。在它西边的山脚下有蛱蝶泉这样的异景,我听说这事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得到当地人的指点在西边,于是(我)让仆人挑着担子,先前往三塔寺,到何巢阿所住的僧舍投宿,而我独自从村子南边往西方山脚疾行。 (走了)半里,看见淙淙流动的清泉,逆流而上又朝西边走了半里,到了山脚下。有一棵需几个人合抱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立着,树下有一泓泉水,从树根部的洞中涌出,向东流去,(泉水)清澈如镜。东面不远处,下面又有一棵小树,树下也有一个小泉,也从树的根部向东流去。两眼泉汇合成一丈见方的池沼,这就是最开始那清泉的上游了。泉上的大树每年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蛱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区别,同时,成千上万的真蝴蝶又勾连着触须和脚,从树顶倒着悬挂下来,直垂到水面,五彩缤纷,连绵不绝。 游人都从那个月开始,成群结队(前来)观看,过了五月才停歇。(我)向当地人询问,有人说,蛱蝶是花变化而成的,有人说是因为花的形状(和蛱蝶)相似,所以招引着同类前来,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二)大美敦煌令人印象深刻,小恩想邀请你一起品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光辉事迹。锦诗之美——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羽 毛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在大漠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②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地表温度最高能达到70摄氏度,最低时只有零下30摄氏度。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满目荒凉。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一种奢侈。⑥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的自然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来。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忍保护敦煌。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究、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⑧这些年,樊锦诗也把自己的先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犹如慈祥而抱愧的邻居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慨:“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持续去画画,一丝不苟地画。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们就没支撑了,并且他们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这些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就是用青春,用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们就觉得这是他们真实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却如锦缎,如诗歌,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选自人民政协网2025年1月22日,有删改)#1.1.1.16【浏览·通读文本】#213.(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中“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其意是文艺片里“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的场景,在西部人的真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B. 文中描绘戈壁滩的人烟稀少、莫高窟外的灰土蒙蒙等,采用“避实就虚”的写法,写出了西部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樊锦诗毅然决然选择保护敦煌的态度。C. 第 段“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引起下文。D. 在樊锦诗、常院长、段先生等人看来,守护莫高窟是高尚永恒的事业,一代代敦煌人正在为这事业默默奋斗,奉献一生。√[解析] B项,文中描绘戈壁滩的人烟稀少、莫高窟外的灰土蒙蒙等,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展现西部环境的恶劣,这是“写实”的手法,而不是“避实就虚”。这种恶劣的环境与樊锦诗毅然决然选择保护敦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她的坚定和伟大。【观事·识“名”品名】14.(3分)“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你和小启在观其事迹的过程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事件存在不同的看法,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完成下列对话。原文: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一种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知识卡片典型事件能够调试概括矛盾冲突,是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小启:我认为这些事件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我认为这些事件选得很好,很感人,具有典型性。因为这些事件描写了戈壁滩生活的细节,符合实际,并且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感受,真实反映了当地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从侧面表现了樊锦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摆明观点1分,结合语境和知识卡片分析原文的句子作用2分)【读志·识“名”解人】15.(4分)“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身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人物最相近?请选择并联系本文,结合教材或课外名著,阐述理由。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B.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我认为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居里夫人最相近。(1分)樊锦诗扎根于艰苦的敦煌,四十余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她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面对诸多困难从不退缩,把保护敦煌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1分)居里夫人同样在艰苦的条件下执着于科学研究。她在简陋的实验室中,不顾放射性物质对身体的危害,全身心投入镭的研究中。(1分)她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及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樊锦诗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坚守如出一辙。二人都具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热爱事业、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都以自己的行动为一项事业奉献终生,为人类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分)(三)笔墨绘山河,师恩润心田,小恩想感受大美中国的人文底蕴,致敬成长路上的恩师。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季羡林①难道人到了晚年就只剩下回忆了吗?我不甘心承认这个事实,但又不能不承认。我现在就是回忆多于前瞻。过去六七十年不大容易想到的师友,现在却频来入梦。②其中我想得最多的是董秋芳先生。③董先生是我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他个子不高,相貌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只手还似乎有点毛病,说话绍兴口音颇重,不是很容易懂。在课堂上,他只是老老实实地讲书,认真小心地改学生的作文。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④我就利用这个自由写了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东西。我从小学经过初中到高中前半,写的都是文言文,现在改作白话,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应。原因是我看了大量的白话旧小说,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也几乎读遍了,自己动手写白话文,颇为得心应手。又在无意识中形成了自己对写文章的一套看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点:第一,感情必须充沛真挚;第二,遣词造句必须简练、优美、生动;第三,整篇布局必须紧凑、浑成。三者缺一,就不是一篇好文章。⑤一次,在董先生的作文课堂上,我在“随便写来”的启迪下,写了一篇记述我回故乡奔母丧的悲痛心情的作文。感情真挚,自不待言。在谋篇布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之处。作文本发下来了,却使我大吃一惊。董先生在作文本每一页上面的空白处都写了一些批注,不少地方有这样的话:“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等等。我真是如拨云雾见青天:“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这真是我的作文,不容否认。“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这也是事实,不容否认。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苦心孤诣,却被董先生和盘托出。知己之感,油然而生。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从那以后,六十年来我从事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与文章写作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感情一受到剧烈的震动,即所谓“心血来潮”,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积习难除,锲而不舍。这同董先生的影响是绝对分不开的。我对董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⑥高中毕业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同董秋芳老师通过信,也完全不知道他的情况。50年代初,在民盟的一次会上,完全出乎我意料,我竟见到了董先生,看那样子,他已垂垂老矣。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也非常激动。但是我平生有一个弱点: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董先生看来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把火,表面上却颇为淡漠,大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感了。⑦我平生还有一个弱点:不喜欢拜访人。这两个弱点加在一起就产生了致命的后果:我同我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的关系,看上去有点若即若离了。⑧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董先生退休了,离开北京回到了老家绍兴。⑨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已经作古,乍听之下,心里震动得非常剧烈。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无已。⑩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向他表露我的感情,一定常去拜访他,做一个程门立雪的好弟子。“他生未卜此生休”,我怅望青天,眼睛里溢满了泪水。(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1.1.1116.(2分)梳理师生交往的过程。揣摩作者对董先生的情感,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17.(3分)请分析第③段描写董秋芳先生外形特征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1分),先描写董秋芳先生“个子不高,相貌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只手还似乎有点毛病”的外形,突出董先生相貌不扬、平凡普通的特点(1分),然后与下文董先生布置“随便写来”的作文题,帮“我”找出谋篇布局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董先生对“我”的巨大影响(1分)。18.(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句采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内心的热情比作“一把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师生重逢后两人惊喜和激动的心理(1分);又将内心的热情与表面的淡漠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师生二人不善言辞、冷静克制的性格特点,既加深了前文所述的“知己之感”,又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没能和董先生多些交流的遗憾(1分)。19.(3分)为什么“我”在得知董先生作古之后,深自怨艾,痛悔无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董先生是“我”文学创作的引路人。他善于激发学生自由创作的热情,布置“随便写来”的作文题,让“我”得以无拘束地创作感情真挚的作品(1分);他对作文的评点、批注一语中的,提升了“我”对谋篇布局的认识(1分);因为董老师的培养,“我”才能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所建设,董老师是“我”的知己、伯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②但因为“我”个性上的两大弱点——不善于表露感情和不喜拜访人,造成“我”和董先生没有更深的交往,对董老师关心不够,直至断了联系,惊悉老师去世,再也没有机会对老师表达感谢和敬仰,所以内心痛悔无已。(1分)(四)小恩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节选)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是,像他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一九一一年)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萌芽,这时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1.3【浏览文段,整体感知】#220.(2分)下列是有关周恩来参加革命的五个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①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进行北伐战争 ②组织八一南昌起义③留学期间协助组建中国共产党 ④组织上海罢工起义 ⑤经过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A. ③④①②⑤ B. ③①②④⑤ C. ③①④②⑤ D. ③①②⑤④【精读文段,拓展应用】21.(2分)同学们发现周恩来的经历恰恰能够印证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中的诗句,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内容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周恩来出身大官僚家庭,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他本可以做个纯粹的读书人,然而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影响让他由一个“学者”转变为“造反者”。在南开大学,周恩来学会了英语,接受了开明的教育,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此后他在留学期间组织建立了后来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周恩来之所以选择这条革命路,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使命。(2分,意对即可)【联读文本,迁移探究】小恩发现,《红星照耀中国》和《西游记》有许多可以对比探究的地方。西游记(节选)玄奘亦回洪福寺里。那本寺多僧与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玄奘道:“是实。”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洪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5.2.122.(2分)阅读以上《红星照耀中国》和《朝花夕拾》的文段,结合整本书内容,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A. 《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文学,记录了作者探访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西游记》是小说,也以纪实为主,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B. 斯诺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深入红区,得以自由记录真相;唐僧师徒在观音等神佛的指引下,历经八十一难终达西天,都体现了外界助力的重要性。C. 周恩来亲自为斯诺起草采访计划,打破外界对红区的误解;玄奘西行取经传播佛法,打破中原对西域佛教文化的陌生认知,两人都推动文化交流。D. 斯诺在红区的所见所闻颠覆固有认知;唐僧在西行途中遭遇妖魔鬼怪也远超预期,二者的经历都充满未知与挑战。[解析] A项,《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以虚构为主。23.(2分)《红星照耀中国》选段中斯诺评价周恩来“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唐僧。请你说说在这一点上两人的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都目标明确,立场坚定,百折不挠,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2分,意对即可)活动三:江山为卷,勤学作答(表达与交流 55分)24.(5分)在学习生活中,有的同学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没必要浪费时间学习情绪管理,请你和他交流。(8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同学,人的一生很漫长,求知阶段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作为学生,优异的成绩很重要,但并不是成绩好就万事大吉。我们也要注意学习健康的情绪管理方法,健康的心理将伴随我们一生。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任务一: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请以《成长路上,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任务二:丰子恺的一首小诗里写道:“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请将《____的成长》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任务三:成长,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怀?成长,会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1.2.4[答案] 作文略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新考向情境题】统编新版八上语文期中测试卷范围:第1-3单元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我们的祖国不仅有壮丽的风景,更有丰厚的诗文底蕴,可谓 “大美” ,为此班级将开展“大美中国”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活动一:山河壮丽,文脉千年(积累与运用 20分)下面是小襄为本次活动撰写的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书本里的山河,是文明的密码;旅途中的风景,是活着的诗 篇。 翻开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我们与郦道元共赏三峡“素湍 绿潭,回清倒影”的美景,触摸苏轼笔下“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月色; 合上书卷,长江的奔涌与江南的婉约便从文字中苏醒——这恰是中国之美的双重馈赠。读《红星照耀中国》,黄土高原的沟壑与革命者的足迹重叠;品《藤野先生》,感受鲁迅为探索救国救民 真理所做的努力。当我们站在黄鹤楼上吟诵崔颢的诗句,在敦煌壁画前回想吕 伟“飞天”凌空的精彩瞬间,便懂得:读万卷书,是读懂大美中国 的历史肌理;行万里路,是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从( ),青 春当以文字为舟,以山河为证,在书页与风景的对话中,铸就文 化的筋骨与灵魂。在领略大美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学习,积累知识,用 智慧和才情,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让这份美在传承中不 断延续。1.(3分)请你为上面的加点字注音。①馈赠( kuì ) ②沟壑( hè ) ③筋骨( jīn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 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B )A. 远方到课本 B. 课本到远方 C. 课外到课内 D. 课余到山河3.(3分)小襄准备在第一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书藏山水韵”,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C )A. 笔绘烟雨梦 B. 品读烟雨梦 C. 笔绘古今情 D. 品读古今情4.(3分)小襄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_【示例一_】重读_“大美中国_”_,强调中国山河与文化的宏大壮美_,__ 传递对祖国的赞美之情_。【示例二_】重读_“历史肌理_”_,__“历史肌理_”指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_ 脉络_,强调书本知识中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_,重读可强调阅_ 读的本质是穿透表象_、探寻文化根基_,突出阅读的 目标和收获_。__ (3分,意对即可)5.(8分)在“大美中国”主题诗文研习活动中,小襄编写了下面一段 话,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主持人:翻阅古典诗文,犹如走进了美丽中国的画卷。小语:①“_大漠孤烟直_,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中国的美是王维笔下雄浑壮丽的大漠风光。小美:“② 山_随平野尽_,③_江入大荒流_”(《渡荆门送别》),中国的美是李白笔下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 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之景。主持人:在美景美文中,我们亦能领会到文人的种种情怀。小德:“④ 岂不罹凝寒_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在刘桢的诗中,我们能体悟到如松柏的坚贞之德。小智:“⑤ 日_暮乡关何处是_?⑥_烟波江上使人愁_”(《黄鹤楼》),于崔颢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游子浓浓的思乡 之愁。小慧:“鸢飞戾天者,⑦_望峰息心_;经纶世务者,⑧ 窥谷_ 忘反_”(《与朱元思书》),在吴均的文中,我们感悟到了那份摒弃 名利、崇尚自然的超然心性。活动二:诗画胜境,烟火人间(阅读与鉴赏 45分)(一)小恩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摘录一寒食江州满塘驿①宋之问去年上巳② 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③树花应满,复见吴洲④ 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摘录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摘录三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 山麓有蛱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 趋三塔寺,投何巢阿⑤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 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冽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 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 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 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 自树巅倒悬而下, 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询土人,或言蛱蝶 即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注释】 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 经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上巳:农历三月初三,古时这一天人 们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③巩: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④吴洲: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洲。⑤何巢阿:作者 的朋友。6.(2分)【批注】诗中“_驿骑明朝宿何处_,_猿声今夜断吾肠_”两句与《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都用猿的啼叫声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7.(2分)【随感】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简要赏析诗歌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前四句运用反衬_、对比手法_,抚今追昔_,感慨今 日的沧桑_,后四_ 句直抒乡愁_。整首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时惆怅落寞_ 的心境。(2分,意对即可)8.(4分)【圈点】小恩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①襄:_冲上_、_漫上_ ②绝:_消失_,_停止_③漱:_冲刷_ ④或: 有的人____9.(3分)【释义】小恩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_,乘风飞行_,也没有这么快_。__10.(2分)【句读】小恩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当 四 月 初 即 发 花 如 蛱 蝶 须 翅 栩 然[答案] 当 四 月 初 即 发/花 如 蛱 蝶/须 翅 栩 然11.(2分)【理解】下面是小恩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波罗村位于第二峡以南,大道的右侧。B. 徐霞客听说蛱蝶泉的异象后,让仆人先行前往三塔寺。C. 蛱蝶泉的奇景发生在每年四月初,持续到五月。D. 真蝴蝶会从泉水中飞出,与树上的“花蝶”交相辉映。[解析] D项,原文提到真蝴蝶是“连须钩足, 自树巅倒悬而下,及 于泉面” ,而非从泉水中飞出。12.(3分)【反思】摘录二、三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结合文 段内容加以分析。摘录二通过对三峡四季景色的描绘_,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_,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爱_。___(1分_)摘录三写蛱蝶泉泉水清澈、 树木奇特、蝴蝶优美,重在介绍蛱蝶泉的奇特风光。(2分)I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向南走二里,经过第二个峡谷的南边,有村庄在大路的右边, 名叫波罗村。在它西边的山脚下有蛱蝶泉这样的异景,我听说这 事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得到当地人的指点在西边,于是(我)让仆人挑着担子,先前往三塔寺,到何巢阿所住的僧舍投宿,而 我独自从村子南边往西方山脚疾行。 (走了)半里,看见淙淙流 动的清泉,逆流而上又朝西边走了半里,到了山脚下。有一棵需几个人合抱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立着,树下有一泓 泉水,从树根部的洞中涌出,向东流去,(泉水)清澈如镜。东 面不远处,下面又有一棵小树,树下也有一个小泉,也从树的根 部向东流去。两眼泉汇合成一丈见方的池沼,这就是最开始那清 泉的上游了。泉上的大树每年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蛱蝶,触须和 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区别,同时,成千上万的真 蝴蝶又勾连着触须和脚,从树顶倒着悬挂下来,直垂到水面,五彩缤纷,连绵不绝。 游人都从那个月开始,成群结队(前来)观 看,过了五月才停歇。(我)向当地人询问,有人说,蛱蝶是花 变化而成的,有人说是因为花的形状(和蛱蝶)相似,所以招引 着同类前来,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二)大美敦煌令人印象深刻,小恩想邀请你一起品读敦煌研究 院院长的光辉事迹。锦诗之美——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羽 毛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 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在大漠风沙里生长为一 种精神。②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 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 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 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 地表温度最高能达到70摄氏度,最低时只有零下30摄氏度。莫高 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满 目荒凉。人总 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 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 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一种奢侈。⑥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 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 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 折服,而壁画雕塑的自然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 疼,迫使她留下来。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忍保护敦煌。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 究、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 期的分期断代,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⑧这些年,樊锦诗也把自己的先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 兼程,同甘共苦。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 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 苦……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 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 的青布罩衫,犹如慈祥而抱愧的邻居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 慨:“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 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 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 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持续去 画画,一丝不苟地画。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 这部分,他们就没支撑了,并且他们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这些 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就是用青春,用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 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 来。他们就觉得这是他们真实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 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 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 福。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 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却如锦缎,如诗歌,具有华丽纷披 的美丽。(选自人民政协网2025年1月22日,有删改)【浏览·通读文本】13.(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第③段中“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 ,其意是文艺片里“欢乐的 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的场 景,在西部人的真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B. 文中描绘戈壁滩的人烟稀少、莫高窟外的灰土蒙蒙等,采用 “避实就虚”的写法,写出了西部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樊锦诗毅然 决然选择保护敦煌的态度。C. 第 段“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很好 的过渡作用,引起下文。D. 在樊锦诗、常院长、段先生等人看来,守护莫高窟是高尚永恒 的事业,一代代敦煌人正在为这事业默默奋斗,奉献一生。[解析] B项,文中描绘戈壁滩的人烟稀少、莫高窟外的灰土蒙蒙 等,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展现西部环境的恶劣,这是“写实”的手法, 而不是“避实就虚” 。这种恶劣的环境与樊锦诗毅然决然选择保护 敦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她的坚定和伟大。【观事·识“名”品名】14.(3分)“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 你和小启在观其事迹的过程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事件存在不同 的看法,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完成下列对话。原文: 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 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一种奢侈。 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 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知识卡片 典型事件能够调试概括矛盾冲突,是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揭 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小启:我认为这些事件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我的:___【示例_】我认为这些事件选得很好_,很感人_,具有典 型性_。因为这些事件描写了戈壁滩生活的细节_,符合实际,__并且写 出了人物的心理感受_,真实反映了_当地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_,从 侧面表现了樊锦诗吃苦耐劳_、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_。___(摆明观点1 分,结合语境和知识卡片分析原文的句子作用2分)【读志·识“名”解人】15.(4分)“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身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 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人物最相近?请选择并联系本 文,结合教材或课外名著,阐述理由。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B.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_【示例_】我认为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居里夫人最相近_。___(1分_)樊 锦诗扎根于艰苦的敦煌_,四十余年如一 日地致力于敦煌文化的保_ 护与研究_。她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_,面对诸多困难从不退缩_,把_ 保护敦煌视为 自己的责任和使命_。___(1分_)居里夫人同样在艰苦的 条件下执着于科学研究_。她在简陋的实验室中_,不顾放射性物质_ 对身体的危害_,全身心投入镭的研究中_。___(1分_)她对科学事业的 热爱及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_,与樊锦诗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_坚守如出一辙_。二人都具有不求名利_、无私奉献_、热爱事业_、意_ 志坚强_、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_,都以 自己的行动为一项事业奉献_ 终生_,为_人_类_的_科学和_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__(1分_)________(三)笔墨绘山河,师恩润心田,小恩想感受大美中国的人文底 蕴,致敬成长路上的恩师。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季羡林①难道人到了晚年就只剩下回忆了吗?我不甘心承认这个事 实,但又不能不承认。我现在就是回忆多于前瞻。过去六七十年 不大容易想到的师友,现在却频来入梦。②其中我想得最多的是董秋芳先生。③董先生是我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他个子不高,相貌 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只手还似乎有点毛病,说话绍兴口音颇 重,不是很容易懂。在课堂上,他只是老老实实地讲书,认真小 心地改学生的作文。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 “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 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④我就利用这个自由写了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东西。我从小学 经过初中到高中前半,写的都是文言文,现在改作白话,并没有 感到有什么不适应。原因是我看了大量的白话旧小说,五四以来 的新文学也几乎读遍了, 自己动手写白话文,颇为得心应手。又 在无意识中形成了自己对写文章的一套看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点:第一,感情必须充沛真挚;第二,遣词造句必须简练、优美、生 动;第三,整篇布局必须紧凑、浑成。三者缺一,就不是一篇好 文章。⑤一次,在董先生的作文课堂上,我在“随便写来”的启迪下, 写了一篇记述我回故乡奔母丧的悲痛心情的作文。感情真挚, 自 不待言。在谋篇布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之处。作文本 发下来了,却使我大吃一惊。董先生在作文本每一页上面的空白 处都写了一些批注,不少地方有这样的话:“一处节奏”“又一处节 奏”等等。我真是如拨云雾见青天:“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这真 是我的作文,不容否认。“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这也是事实,不容否认。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苦心孤诣,却被董 先生和盘托出。知己之感,油然而生。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从那以后,六十年来我从事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与文 章写作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感情一受到剧烈的震动,即所谓“心血 来潮” ,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积 习难除,锲而不舍。这同董先生的影响是绝对分不开的。我对董 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⑥高中毕业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同董秋 芳老师通过信,也完全不知道他的情况。50年代初,在民盟的一 次会上,完全出乎我意料,我竟见到了董先生,看那样子,他已 垂垂老矣。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也非常激动。但是我平生有一个弱点: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董先生看来也是如此。我们 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把火,表面上却颇为淡漠,大有君子之交淡 如水之感了。⑦我平生还有一个弱点:不喜欢拜访人。这两个弱点加在一 起就产生了致命的后果:我同我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 的关系,看上去有点若即若离了。⑧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董先生退休了,离开北京回到了老 家绍兴。⑨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已经作古,乍听之下,心里震 动得非常剧烈。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 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无已。⑩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向他表露我的感情,一定常去拜访 他,做一个程门立雪的好弟子。“他生未 卜此生休” ,我怅望青天, 眼睛里溢满了泪水。(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16.(2分)梳理师生交往的过程。揣摩作者对董先生的情感,将 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17.(3分)请分析第③段描写董秋芳先生外形特征的作用。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__(1分_)__,先描写董秋芳先生_“个子不高_, 相貌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_,一只手还似乎有点毛病_” 的外形_,突出 董先生相貌不扬_、平凡普通的特点__(1分_)__,然后与下文董先生布 置“随便写来”的作文题,帮“我”找出谋篇布局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董先生对“我”的巨大影响(1分)。18.(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本句采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_,将内心的热情比作_“一把火_”_,__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师生重逢后两人惊喜和激动的心理__(1分_)__;又 将内心的热情与表面的淡漠进行对比_,突出强调了师生二人不善_ 言辞、冷静克制的性格特点,既加深了前文所述的“知己之感”,又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没能和董先生多些交流的遗憾(1分)。19.(3分)为什么“我”在得知董先生作古之后,深自怨艾,痛悔 无已?①董先生是_“我_”文学创作的引路人_。他善于激发学生 自由创作的_ 热情_,布置_“ 随便写来_” 的作文题_,让_“我_”得以无拘束地创作感情_ 真挚的作品__(1分_)__;他对作文的评点_、批注一语中的_,提升了__ “我”对谋篇布局的认识(1分);因为董老师的培养,“我”才能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所建设_,董老师是“我” 的知己、_伯乐。_____②但因为_“我_”个性上的两大弱点_—_— 不善于表露感情和不喜拜访_ 人_,造成_“我_”和董先生没有更深的交往_,对董老师关心不够_,直_ 至断了联系_,惊_悉_老师去世,__再也没有机会对老师表达感谢和敬仰, 所以内心痛悔无已_。___(1分_)(四)小恩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红星照 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节选)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 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 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 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 使我感到惊讶。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 革命”的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 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兴趣,还有一个特 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 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 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 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 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是,像他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 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一九一一年)以后, 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萌芽,这时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 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浏览文段,整体感知】20.(2分)下列是有关周恩来参加革命的五个事件,按照事件发 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进行北伐战争 ②组织八一南昌起义③留学期间协助组建中国共产党 ④组织上海罢工起义 ⑤经过长 征到达陕北根据地A. ③④①②⑤ B. ③①②④⑤ C. ③①④②⑤ D. ③①②⑤④【精读文段,拓展应用】21.(2分)同学们发现周恩来的经历恰恰能够印证美国诗人弗罗 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中的诗句,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 的内容简要分析。_【示例_】周恩来出身大官僚家庭_,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_, 他本可以做个纯粹的读书人_,然而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社会革_ 命运动的影响让他由一个_“学者_”转变为_“造反者_”_。在南开大学_,__ 周恩来学会了英语_,接受了开明的教育_,积极投身五四运动_,作_ 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_;此后他在留学期间组织建立了后来世界上人 数最多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周恩来之所以选择这条革命路,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使命。(2分,意对即可)【联读文本,迁移探究】小恩发现,《红星照耀中国》和《西游记》有许多可以对比 探究的地方。西游记(节选)玄奘亦回洪福寺里。那本寺多僧与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 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玄奘道:“是实。”他 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洪誓大愿,不取 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22.(2分)阅读以上《红星照耀中国》和《朝花夕拾》的文段, 结合整本书内容,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A. 《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文学,记录了作者探访红色中国的所 见所闻;《西游记》是小说,也以纪实为主,写唐僧师徒四人西 天取经的故事。B. 斯诺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深入红区,得以自由记录真相;唐僧师 徒在观音等神佛的指引下,历经八十一难终达西天,都体现了外 界助力的重要性。C. 周恩来亲自为斯诺起草采访计划,打破外界对红区的误解;玄 奘西行取经传播佛法,打破中原对西域佛教文化的陌生认知,两 人都推动文化交流。D. 斯诺在红区的所见所闻颠覆固有认知;唐僧在西行途中遭遇妖 魔鬼怪也远超预期,二者的经历都充满未知与挑战。[解析] A项,《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以虚构为主。23.(2分)《红星照耀中国》选段中斯诺评价周恩来“行动同知识 和信仰完全一致”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唐僧。请你说说在这一点上 两人的共同之处。他们都 目标明确_,立场坚定_,百折不挠_,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_ 神_。___(2分_,意对即可_)___活动三:江山为卷,勤学作答(表达与交流 55分)24.(5分)在学习生活中,有的同学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 没必要浪费时间学习情绪管理,请你和他交流。(80字左右)_【示例_】同学_,人的一生很漫长,__求知阶段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_ 作为学生_,优异的成绩很重要_,但并不是成绩好就万事大吉_。我_ 们也要注意学习健康的情绪管理方法_,健康的心理将伴随我们一_ 生。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任务一: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 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 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 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 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请以《成长路上, 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任务二:丰子恺的一首小诗里写道:“你若成长,事事可成 长。”请将《____ 的成长》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任务三:成长,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怀?成长,会引发你哪些 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 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答案] 作文略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新考向情境题】统编新版八上语文期中测试卷范围:第1-3单元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我们的祖国不仅有壮丽的风景,更有丰厚的诗文底蕴,可谓 “大美” ,为此班级将开展“大美中国”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活动一:山河壮丽,文脉千年(积累与运用 20分)下面是小襄为本次活动撰写的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书本里的山河,是文明的密码;旅途中的风景,是活着的诗 篇。 翻开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我们与郦道元共赏三峡“素湍 绿潭,回清倒影”的美景,触摸苏轼笔下“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月色; 合上书卷,长江的奔涌与江南的婉约便从文字中苏醒——这恰是中国之美的双重馈赠。读《红星照耀中国》,黄土高原的沟壑与革命者的足迹重叠;品《藤野先生》,感受鲁迅为探索救国救民 真理所做的努力。当我们站在黄鹤楼上吟诵崔颢的诗句,在敦煌壁画前回想吕 伟“飞天”凌空的精彩瞬间,便懂得:读万卷书,是读懂大美中国 的历史肌理;行万里路,是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从( ),青 春当以文字为舟,以山河为证,在书页与风景的对话中,铸就文 化的筋骨与灵魂。在领略大美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学习,积累知识,用 智慧和才情,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让这份美在传承中不 断延续。1.(3分)请你为上面的加点字注音。①馈赠( kuì ) ②沟壑( hè ) ③筋骨( jīn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 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B )A. 远方到课本 B. 课本到远方 C. 课外到课内 D. 课余到山河3.(3分)小襄准备在第一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书藏山水韵”,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C )A. 笔绘烟雨梦 B. 品读烟雨梦 C. 笔绘古今情 D. 品读古今情4.(3分)小襄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_【示例一_】重读_“大美中国_”_,强调中国山河与文化的宏大壮美_,__ 传递对祖国的赞美之情_。【示例二_】重读_“历史肌理_”_,__“历史肌理_”指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_ 脉络_,强调书本知识中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_,重读可强调阅_ 读的本质是穿透表象_、探寻文化根基_,突出阅读的 目标和收获_。__ (3分,意对即可)5.(8分)在“大美中国”主题诗文研习活动中,小襄编写了下面一段 话,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主持人:翻阅古典诗文,犹如走进了美丽中国的画卷。小语:①“_大漠孤烟直_,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中国的美是王维笔下雄浑壮丽的大漠风光。小美:“② 山_随平野尽_,③_江入大荒流_”(《渡荆门送别》),中国的美是李白笔下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 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之景。主持人:在美景美文中,我们亦能领会到文人的种种情怀。小德:“④ 岂不罹凝寒_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在刘桢的诗中,我们能体悟到如松柏的坚贞之德。小智:“⑤ 日_暮乡关何处是_?⑥_烟波江上使人愁_”(《黄鹤楼》),于崔颢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游子浓浓的思乡 之愁。小慧:“鸢飞戾天者,⑦_望峰息心_;经纶世务者,⑧ 窥谷_ 忘反_”(《与朱元思书》),在吴均的文中,我们感悟到了那份摒弃 名利、崇尚自然的超然心性。活动二:诗画胜境,烟火人间(阅读与鉴赏 45分)(一)小恩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摘录一寒食江州满塘驿①宋之问去年上巳② 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③树花应满,复见吴洲④ 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摘录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摘录三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 山麓有蛱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 趋三塔寺,投何巢阿⑤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 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冽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 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 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 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 自树巅倒悬而下, 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询土人,或言蛱蝶 即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注释】 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 经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上巳:农历三月初三,古时这一天人 们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③巩: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④吴洲: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洲。⑤何巢阿:作者 的朋友。6.(2分)【批注】诗中“_驿骑明朝宿何处_,_猿声今夜断吾肠_”两句与《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都用猿的啼叫声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7.(2分)【随感】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简要赏析诗歌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前四句运用反衬_、对比手法_,抚今追昔_,感慨今 日的沧桑_,后四_ 句直抒乡愁_。整首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时惆怅落寞_ 的心境。(2分,意对即可)8.(4分)【圈点】小恩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①襄:_冲上_、_漫上_ ②绝:_消失_,_停止_③漱:_冲刷_ ④或: 有的人____9.(3分)【释义】小恩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_,乘风飞行_,也没有这么快_。__10.(2分)【句读】小恩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当 四 月 初 即 发 花 如 蛱 蝶 须 翅 栩 然[答案] 当 四 月 初 即 发/花 如 蛱 蝶/须 翅 栩 然11.(2分)【理解】下面是小恩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波罗村位于第二峡以南,大道的右侧。B. 徐霞客听说蛱蝶泉的异象后,让仆人先行前往三塔寺。C. 蛱蝶泉的奇景发生在每年四月初,持续到五月。D. 真蝴蝶会从泉水中飞出,与树上的“花蝶”交相辉映。[解析] D项,原文提到真蝴蝶是“连须钩足, 自树巅倒悬而下,及 于泉面” ,而非从泉水中飞出。12.(3分)【反思】摘录二、三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结合文 段内容加以分析。摘录二通过对三峡四季景色的描绘_,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_,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爱_。___(1分_)摘录三写蛱蝶泉泉水清澈、 树木奇特、蝴蝶优美,重在介绍蛱蝶泉的奇特风光。(2分)I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向南走二里,经过第二个峡谷的南边,有村庄在大路的右边, 名叫波罗村。在它西边的山脚下有蛱蝶泉这样的异景,我听说这 事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得到当地人的指点在西边,于是(我)让仆人挑着担子,先前往三塔寺,到何巢阿所住的僧舍投宿,而 我独自从村子南边往西方山脚疾行。 (走了)半里,看见淙淙流 动的清泉,逆流而上又朝西边走了半里,到了山脚下。有一棵需几个人合抱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立着,树下有一泓 泉水,从树根部的洞中涌出,向东流去,(泉水)清澈如镜。东 面不远处,下面又有一棵小树,树下也有一个小泉,也从树的根 部向东流去。两眼泉汇合成一丈见方的池沼,这就是最开始那清 泉的上游了。泉上的大树每年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蛱蝶,触须和 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区别,同时,成千上万的真 蝴蝶又勾连着触须和脚,从树顶倒着悬挂下来,直垂到水面,五彩缤纷,连绵不绝。 游人都从那个月开始,成群结队(前来)观 看,过了五月才停歇。(我)向当地人询问,有人说,蛱蝶是花 变化而成的,有人说是因为花的形状(和蛱蝶)相似,所以招引 着同类前来,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二)大美敦煌令人印象深刻,小恩想邀请你一起品读敦煌研究 院院长的光辉事迹。锦诗之美——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羽 毛①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 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在大漠风沙里生长为一 种精神。②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 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 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③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 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④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 地表温度最高能达到70摄氏度,最低时只有零下30摄氏度。莫高 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满 目荒凉。人总 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⑤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 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 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一种奢侈。⑥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 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 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 折服,而壁画雕塑的自然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 疼,迫使她留下来。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忍保护敦煌。⑦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 究、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 期的分期断代,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⑧这些年,樊锦诗也把自己的先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 兼程,同甘共苦。⑨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 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 苦……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 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⑩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 的青布罩衫,犹如慈祥而抱愧的邻居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 慨:“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 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 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 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持续去 画画,一丝不苟地画。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 这部分,他们就没支撑了,并且他们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这些 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就是用青春,用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 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 来。他们就觉得这是他们真实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 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 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 福。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 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却如锦缎,如诗歌,具有华丽纷披 的美丽。(选自人民政协网2025年1月22日,有删改)【浏览·通读文本】13.(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第③段中“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 ,其意是文艺片里“欢乐的 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的场 景,在西部人的真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B. 文中描绘戈壁滩的人烟稀少、莫高窟外的灰土蒙蒙等,采用 “避实就虚”的写法,写出了西部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樊锦诗毅然 决然选择保护敦煌的态度。C. 第 段“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很好 的过渡作用,引起下文。D. 在樊锦诗、常院长、段先生等人看来,守护莫高窟是高尚永恒 的事业,一代代敦煌人正在为这事业默默奋斗,奉献一生。[解析] B项,文中描绘戈壁滩的人烟稀少、莫高窟外的灰土蒙蒙 等,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展现西部环境的恶劣,这是“写实”的手法, 而不是“避实就虚” 。这种恶劣的环境与樊锦诗毅然决然选择保护 敦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她的坚定和伟大。【观事·识“名”品名】14.(3分)“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 你和小启在观其事迹的过程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事件存在不同 的看法,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完成下列对话。原文: 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 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一种奢侈。 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 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知识卡片 典型事件能够调试概括矛盾冲突,是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揭 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小启:我认为这些事件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我的:___【示例_】我认为这些事件选得很好_,很感人_,具有典 型性_。因为这些事件描写了戈壁滩生活的细节_,符合实际,__并且写 出了人物的心理感受_,真实反映了_当地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_,从 侧面表现了樊锦诗吃苦耐劳_、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_。___(摆明观点1 分,结合语境和知识卡片分析原文的句子作用2分)【读志·识“名”解人】15.(4分)“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身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 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人物最相近?请选择并联系本 文,结合教材或课外名著,阐述理由。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B.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_【示例_】我认为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居里夫人最相近_。___(1分_)樊 锦诗扎根于艰苦的敦煌_,四十余年如一 日地致力于敦煌文化的保_ 护与研究_。她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_,面对诸多困难从不退缩_,把_ 保护敦煌视为 自己的责任和使命_。___(1分_)居里夫人同样在艰苦的 条件下执着于科学研究_。她在简陋的实验室中_,不顾放射性物质_ 对身体的危害_,全身心投入镭的研究中_。___(1分_)她对科学事业的 热爱及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_,与樊锦诗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_坚守如出一辙_。二人都具有不求名利_、无私奉献_、热爱事业_、意_ 志坚强_、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_,都以 自己的行动为一项事业奉献_ 终生_,为_人_类_的_科学和_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__(1分_)________(三)笔墨绘山河,师恩润心田,小恩想感受大美中国的人文底 蕴,致敬成长路上的恩师。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季羡林①难道人到了晚年就只剩下回忆了吗?我不甘心承认这个事 实,但又不能不承认。我现在就是回忆多于前瞻。过去六七十年 不大容易想到的师友,现在却频来入梦。②其中我想得最多的是董秋芳先生。③董先生是我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他个子不高,相貌 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一只手还似乎有点毛病,说话绍兴口音颇 重,不是很容易懂。在课堂上,他只是老老实实地讲书,认真小 心地改学生的作文。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 “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 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④我就利用这个自由写了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东西。我从小学 经过初中到高中前半,写的都是文言文,现在改作白话,并没有 感到有什么不适应。原因是我看了大量的白话旧小说,五四以来 的新文学也几乎读遍了, 自己动手写白话文,颇为得心应手。又 在无意识中形成了自己对写文章的一套看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点:第一,感情必须充沛真挚;第二,遣词造句必须简练、优美、生 动;第三,整篇布局必须紧凑、浑成。三者缺一,就不是一篇好 文章。⑤一次,在董先生的作文课堂上,我在“随便写来”的启迪下, 写了一篇记述我回故乡奔母丧的悲痛心情的作文。感情真挚, 自 不待言。在谋篇布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之处。作文本 发下来了,却使我大吃一惊。董先生在作文本每一页上面的空白 处都写了一些批注,不少地方有这样的话:“一处节奏”“又一处节 奏”等等。我真是如拨云雾见青天:“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这真 是我的作文,不容否认。“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这也是事实,不容否认。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苦心孤诣,却被董 先生和盘托出。知己之感,油然而生。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从那以后,六十年来我从事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与文 章写作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感情一受到剧烈的震动,即所谓“心血 来潮” ,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积 习难除,锲而不舍。这同董先生的影响是绝对分不开的。我对董 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⑥高中毕业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同董秋 芳老师通过信,也完全不知道他的情况。50年代初,在民盟的一 次会上,完全出乎我意料,我竟见到了董先生,看那样子,他已 垂垂老矣。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也非常激动。但是我平生有一个弱点: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董先生看来也是如此。我们 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把火,表面上却颇为淡漠,大有君子之交淡 如水之感了。⑦我平生还有一个弱点:不喜欢拜访人。这两个弱点加在一 起就产生了致命的后果:我同我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 的关系,看上去有点若即若离了。⑧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董先生退休了,离开北京回到了老 家绍兴。⑨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已经作古,乍听之下,心里震 动得非常剧烈。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 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无已。⑩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向他表露我的感情,一定常去拜访 他,做一个程门立雪的好弟子。“他生未 卜此生休” ,我怅望青天, 眼睛里溢满了泪水。(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16.(2分)梳理师生交往的过程。揣摩作者对董先生的情感,将 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17.(3分)请分析第③段描写董秋芳先生外形特征的作用。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__(1分_)__,先描写董秋芳先生_“个子不高_, 相貌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_,一只手还似乎有点毛病_” 的外形_,突出 董先生相貌不扬_、平凡普通的特点__(1分_)__,然后与下文董先生布 置“随便写来”的作文题,帮“我”找出谋篇布局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董先生对“我”的巨大影响(1分)。18.(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本句采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_,将内心的热情比作_“一把火_”_,__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师生重逢后两人惊喜和激动的心理__(1分_)__;又 将内心的热情与表面的淡漠进行对比_,突出强调了师生二人不善_ 言辞、冷静克制的性格特点,既加深了前文所述的“知己之感”,又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没能和董先生多些交流的遗憾(1分)。19.(3分)为什么“我”在得知董先生作古之后,深自怨艾,痛悔 无已?①董先生是_“我_”文学创作的引路人_。他善于激发学生 自由创作的_ 热情_,布置_“ 随便写来_” 的作文题_,让_“我_”得以无拘束地创作感情_ 真挚的作品__(1分_)__;他对作文的评点_、批注一语中的_,提升了__ “我”对谋篇布局的认识(1分);因为董老师的培养,“我”才能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所建设_,董老师是“我” 的知己、_伯乐。_____②但因为_“我_”个性上的两大弱点_—_— 不善于表露感情和不喜拜访_ 人_,造成_“我_”和董先生没有更深的交往_,对董老师关心不够_,直_ 至断了联系_,惊_悉_老师去世,__再也没有机会对老师表达感谢和敬仰, 所以内心痛悔无已_。___(1分_)(四)小恩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红星照 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节选)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 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 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 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 使我感到惊讶。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 革命”的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 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兴趣,还有一个特 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 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 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 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 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是,像他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 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一九一一年)以后, 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萌芽,这时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 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浏览文段,整体感知】20.(2分)下列是有关周恩来参加革命的五个事件,按照事件发 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进行北伐战争 ②组织八一南昌起义③留学期间协助组建中国共产党 ④组织上海罢工起义 ⑤经过长 征到达陕北根据地A. ③④①②⑤ B. ③①②④⑤ C. ③①④②⑤ D. ③①②⑤④【精读文段,拓展应用】21.(2分)同学们发现周恩来的经历恰恰能够印证美国诗人弗罗 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中的诗句,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 的内容简要分析。_【示例_】周恩来出身大官僚家庭_,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_, 他本可以做个纯粹的读书人_,然而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社会革_ 命运动的影响让他由一个_“学者_”转变为_“造反者_”_。在南开大学_,__ 周恩来学会了英语_,接受了开明的教育_,积极投身五四运动_,作_ 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_;此后他在留学期间组织建立了后来世界上人 数最多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的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周恩来之所以选择这条革命路,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使命。(2分,意对即可)【联读文本,迁移探究】小恩发现,《红星照耀中国》和《西游记》有许多可以对比 探究的地方。西游记(节选)玄奘亦回洪福寺里。那本寺多僧与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 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玄奘道:“是实。”他 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洪誓大愿,不取 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22.(2分)阅读以上《红星照耀中国》和《朝花夕拾》的文段, 结合整本书内容,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A. 《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文学,记录了作者探访红色中国的所 见所闻;《西游记》是小说,也以纪实为主,写唐僧师徒四人西 天取经的故事。B. 斯诺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深入红区,得以自由记录真相;唐僧师 徒在观音等神佛的指引下,历经八十一难终达西天,都体现了外 界助力的重要性。C. 周恩来亲自为斯诺起草采访计划,打破外界对红区的误解;玄 奘西行取经传播佛法,打破中原对西域佛教文化的陌生认知,两 人都推动文化交流。D. 斯诺在红区的所见所闻颠覆固有认知;唐僧在西行途中遭遇妖 魔鬼怪也远超预期,二者的经历都充满未知与挑战。[解析] A项,《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以虚构为主。23.(2分)《红星照耀中国》选段中斯诺评价周恩来“行动同知识 和信仰完全一致”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唐僧。请你说说在这一点上 两人的共同之处。他们都 目标明确_,立场坚定_,百折不挠_,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_ 神_。___(2分_,意对即可_)___活动三:江山为卷,勤学作答(表达与交流 55分)24.(5分)在学习生活中,有的同学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 没必要浪费时间学习情绪管理,请你和他交流。(80字左右)_【示例_】同学_,人的一生很漫长,__求知阶段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_ 作为学生_,优异的成绩很重要_,但并不是成绩好就万事大吉_。我_ 们也要注意学习健康的情绪管理方法_,健康的心理将伴随我们一_ 生。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任务一: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 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 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 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 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请以《成长路上, 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任务二:丰子恺的一首小诗里写道:“你若成长,事事可成 长。”请将《____ 的成长》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任务三:成长,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怀?成长,会引发你哪些 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 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答案] 作文略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考向情境题】人教新版八上语文期中测试卷.pptx 【新考向情境题】人教新版八上语文期中测试卷(原卷版).docx 【新考向情境题】人教新版八上语文期中测试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