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测试卷 (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复习测试卷 (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将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所有答案均需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镌刻(juān) 黝黑(yǒu) 悄然(qiāo) 锐不可当(dāng)
B. 畸形(jī) 仲裁(zhòng) 翘首(qiáo) 深恶痛疾(wù)
C. 狼藉(jí) 嶙峋(xún) 濒临(pīn) 坦荡如砥(dǐ)
D. 推崇(chóng) 遒劲(jìn) 喧嚣(xiāo) 摩肩接踵(zhǒng)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燥热 娴熟 筋疲力尽 眼花潦乱
B. 禁锢 劳碌 为富不仁 重峦叠障
C. 窒息 蔓延 任劳任怨 殚精竭虑
D. 侏孺 慰勉 油光可鉴 诚惶诚恐
下列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工程师们因地制宜,设计出的桥梁既美观又实用,与当地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B. 他正襟危坐地坐在会议室里,认真聆听专家的讲座,丝毫不敢懈怠。
C. 国庆期间,各大景区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
D. 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观众们都看得津津有味,叹为观止。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开展 “书香校园” 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B. 能否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关键之一。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加大了交通监管力度。
D. 中国高铁不仅运营里程长,而且速度快,已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 我们站在亭台上,向西望去,只见白水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黄河水,哪是天上云。
② 亭台建于山顶,四面临风,视野极为开阔。
③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才发现山顶上有一座小小的亭台。
④ 我和同伴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山路两旁草木丛生,风景十分秀丽。
⑤ 驻足亭台,远眺群山,心中顿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
A. ④③②①⑤ B. ④②③①⑤ C. ③④②①⑤ D. ③②④①⑤
古诗文默写。(8 分)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4)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 ” 两句,以游动的视角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 ” 两句,从动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名著阅读。(4 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语段中的 “他” 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______(人名)。(2 分)
(2)请结合原著,简要概括 “他” 的性格特点。(2 分)
语言实践。(3 分)
学校将开展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步骤)。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古诗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解释下列画线词语。(4 分)
(1)略无阙处( ) (2)沿溯阻绝( )
(3)猛浪若奔( ) (4)窥谷忘反( )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 “水”,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文笔下 “水” 的共同特点。(3 分)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
(二)现代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16 题。(12 分)
父亲的梯子
李汉荣
① 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架木梯子,是父亲亲手做的。梯子很简陋,由两根粗壮的杉木和十几根横档组成,杉木的纹理清晰可见,横档之间的距离不均匀,却是父亲根据家人的身高特意调整的。
② 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沉默寡言,却总用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每年秋天,院子里的柿子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这时,父亲就会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树,把柿子一个个摘下来,放进竹筐里。我站在树下,仰着头,看着父亲在梯子上移动的身影,心里满是崇拜。父亲的动作很熟练,脚踩在横档上,稳稳当当,仿佛梯子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他摘下的柿子,有的直接递给我,有的放进筐里,留着冬天给我们做柿饼。
③ 有一次,我趁父亲不在家,偷偷爬上梯子,想自己摘柿子。刚爬了几步,梯子就摇晃起来,我吓得尖叫起来。父亲听到声音,急忙从田里跑回来,一把抱住我,把我从梯子上抱下来。他没有责备我,只是摸了摸我的头,说:“梯子是用来帮人摘果子的,不是用来冒险的。以后要爬,一定要叫上我。”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独自爬梯子了,每次看到梯子,就会想起父亲温暖的怀抱。
④ 后来,我上学了,梯子的用途也变了。每年开学前,父亲都会用梯子把家里的粮仓、衣柜打扫干净,帮我整理新学期的书本和衣物。有一次,我的书包破了,父亲用梯子爬上阁楼,找出一块旧布料,坐在院子里,一针一线地给我缝书包。阳光照在父亲的身上,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梯子静静地立在一旁,仿佛在守护着这温馨的画面。
⑤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离开家,去外地读书。每次回家,我都会看到梯子立在院子的角落里,上面落满了灰尘。父亲说:“梯子还能用,等你下次回来,我再用它给你摘柿子。” 可我知道,父亲的腰越来越不好了,再也爬不动梯子了。有一次,我想把梯子扔掉,父亲却不同意,他说:“梯子陪了我们这么多年,就像家里的一员,不能扔。”
⑥ 去年冬天,父亲生病了,住进了医院。我回家收拾东西时,又看到了那架梯子。我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杉木的纹理依然清晰,横档上还留着父亲的手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父亲的梯子,不仅仅是一架普通的木梯,它承载着父亲对家人的爱,见证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
⑦ 如今,梯子依然立在院子里,虽然不再用来摘柿子、打扫阁楼,但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却越来越重。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起父亲的梯子,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梯子是用来帮人摘果子的,不是用来冒险的。” 它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文章围绕 “父亲的梯子” 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 分)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每年秋天,院子里的柿子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3 分)
谈谈你对文章标题 “父亲的梯子” 的理解。(3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7-20 题。(13 分)
中国 “天眼”:凝望宇宙的巨眼
① 在中国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地中,矗立着一座举世瞩目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它还有一个更亲切的名字 ——“中国天眼”。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自 2020 年正式运行以来,已发现数千颗脉冲星,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② “中国天眼” 的建造难度极大。首先,它的选址极为苛刻。射电望远镜需要远离城市喧嚣,避免电磁干扰,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地不仅地形低洼,能减少工程量,还能有效屏蔽外界电磁信号,为望远镜提供了理想的工作环境。其次,它的结构复杂精密。望远镜的主体是一个直径 500 米的球面反射面,由 4450 块三角形反射面板组成,每块面板都能通过促动器精确控制,实现反射面的实时调整,从而捕捉到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
③ “中国天眼” 的灵敏度堪称世界一流。它的灵敏度是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 10 倍,能接收到 137 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相当于在月球上打电话,也能被它清晰接收。凭借这一优势,“中国天眼” 在脉冲星探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脉冲星是一种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密度极高,磁场极强,它会周期性地发射电磁脉冲信号。“中国天眼” 已发现超过 600 颗脉冲星,其中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脉冲星,如毫秒脉冲星、脉冲双星等,这些发现对于研究恒星演化、引力波探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④ 除了探测脉冲星,“中国天眼” 还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监测中性氢分布,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可以搜寻星际分子,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线索;还可以参与深空探测任务,为航天器提供测控支持。未来,“中国天眼” 还将进一步提升性能,开展更多前沿科学研究,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⑤ “中国天眼” 的建成与运行,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更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它像一只凝望宇宙的巨眼,带领人类不断探索未知,向着更遥远的星空迈进。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 “中国天眼”?请简要概括。(3 分)
第③段中加点词语 “堪称” 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它的灵敏度是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 10 倍,能接收到 137 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相当于在月球上打电话,也能被它清晰接收。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 “中国天眼” 意义的理解。(4 分)
三、写作(50 分)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
要求:①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补充 “父亲”“母爱”“坚持”“自然” 等词语;②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③ 不少于 600 字;④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目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傍晚的最后一抹晚霞;无论是路边绽放的一朵小花,还是身边亲人的一句叮嘱,都可能藏着生活的美好。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025-2026 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答案详解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1. 答案:B(3 分)
考点:字音辨析(统编版八上重点字词,侧重多音字、形近字读音)
解题思路:
A 项:“悄然” 的 “悄” 是多音字,表 “寂静、无声” 时读 qiǎo(如 “悄然无声”),表 “小声、偷偷” 时读 qiāo(如 “悄悄话”),此处 “悄然” 形容状态,应读 qiǎo,故 A 错误;
C 项:“濒临” 的 “濒” 易错读为 pīn,正确读音为 bīn(形近字混淆,与 “频繁” 的 “频”(pín)区分),故 C 错误;
D 项:“遒劲” 的 “劲” 是多音字,表 “坚强有力” 时读 jìng(如 “劲草”“刚劲”),表 “力气、力量” 时读 jìn(如 “使劲”“干劲”),此处 “遒劲” 形容书法 / 姿态有力,应读 jìng,故 D 错误;
B 项:“畸形(jī)”“仲裁(zhòng)”“翘首(qiáo)”“深恶痛疾(wù)” 均正确(“翘首” 的 “翘” 表 “抬起”,读 qiáo;“深恶痛疾” 的 “恶” 表 “厌恶”,读 wù)。
易错点提醒:多音字需结合词义判断读音,避免 “凭习惯误读”(如 “悄然” 易误读为 qiāo rán)。
2. 答案:C(3 分)
考点:字形辨析(统编版八上重点字词,侧重形近字、同音字错误)
解题思路:
A 项:“眼花潦乱” 应为 “眼花缭乱”,“缭” 表 “缠绕、混乱”(如 “缭绕”),“潦” 表 “潦草、积水”(如 “潦草”“潦倒”),此处形容视觉混乱,用 “缭”,故 A 错误;
B 项:“重峦叠障” 应为 “重峦叠嶂”,“嶂” 指 “高耸的山峰”(形旁为 “山”,与山相关),“障” 指 “障碍、遮挡”(形旁为 “阝”,与阻隔相关),此处形容山峰,用 “嶂”,故 B 错误;
D 项:“侏孺” 应为 “侏儒”,“儒” 指 “读书人、儒家”(如 “儒生”),“儒” 与 “侏” 搭配无意义,“侏儒” 指身材矮小的人,为固定写法,故 D 错误;
C 项:“窒息”“蔓延”“任劳任怨”“殚精竭虑” 均无错别字(“殚精竭虑” 的 “殚” 表 “竭尽”,易错写为 “惮”,需注意区分)。
易错点提醒:形近字可通过 “形旁辨义”(如山字旁多与山峰相关,三点水多与水相关)避免错误。
3. 答案:D(3 分)
考点:成语语境运用(统编版八上重点成语,侧重成语含义与语境匹配度)
解题思路:
A 项:“因地制宜” 指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措施”,工程师结合自然景观设计桥梁,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 项:“正襟危坐” 指 “整理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他认真听讲座时的姿态,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 项:“络绎不绝” 指 “(人、车、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景区游客多,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 项:“叹为观止” 指 “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多用于形容建筑、艺术品、自然景观等 “极致的美”),此处形容 “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电影情节侧重 “吸引人”,而非 “美到极致”,语境不匹配,使用错误。
易错点提醒:成语需结合 “适用对象” 判断,避免 “泛化使用”(如 “叹为观止” 不用于形容 “情节、故事”)。
4. 答案:D(3 分)
考点:病句辨析(八上重点病句类型:缺主语、两面对一面、否定不当)
解题思路:
A 项:“通过…… 使……” 句式,导致句子缺主语(“通过” 和 “使” 同时使用,掩盖了主语 “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修改方法:删去 “通过” 或 “使”,故 A 错误;
B 项:“能否…… 是…… 关键之一”,两面对一面(“能否” 表两个方面,“关键” 表一个方面),修改方法:删去 “能否”,或在 “解决” 前加 “能否”,故 B 错误;
C 项:“防止…… 不再发生”,否定不当(“防止” 表否定,“不再” 也表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意为 “让事故发生”,与原意相反),修改方法:删去 “不再”,故 C 错误;
D 项:“不仅…… 而且……” 表递进关系,“运营里程长” 与 “速度快” 逻辑递进,句子无语法错误,表意明确,故 D 正确。
易错点提醒:遇到 “通过 / 经过…… 使 / 让……”“能否 / 是否…… 是……”“防止 / 避免 / 禁止…… 不……” 句式,需警惕缺主语、两面对一面、否定不当问题。
5. 答案:A(3 分)
考点:句子排序(侧重 “空间顺序 + 逻辑顺序”,八上常见写景叙事类排序)
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 “起始句”——④句 “我和同伴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 交代了人物、动作和起点,为叙事的开端,排除 C、D(C、D 以③句 “爬到山顶” 开头,无前文铺垫,逻辑突兀);
第二步:找 “衔接句”——④句讲 “向上攀登”,接下来应是 “爬到山顶” 的结果,即③句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才发现山顶上有一座小小的亭台”,④→③衔接自然;
第三步:验证逻辑 ——③句讲 “发现亭台”,接下来应介绍亭台的位置,即②句 “亭台建于山顶,四面临风”;②句讲 “视野开阔”,接下来应是 “在亭台远眺”,即①句 “我们站在亭台上,向西望去”;①句讲 “远眺的景象”,最后是抒情,即⑤句 “驻足亭台,远眺群山,心中顿生豪情”。
最终顺序:④→③→②→①→⑤,对应选项 A。
易错点提醒:排序需抓住 “动作先后”(攀登→到山顶→见亭台→站亭台→远眺→抒情)和 “空间转换”(山路→山顶→亭台→亭台远眺),避免跳跃式衔接。
6. 答案:(每空 1 分,共 8 分)
(1)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2)征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
(3)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4)老骥伏枥(曹操《龟虽寿》)
(5)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6)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考点:古诗文默写(统编版八上重点古诗文,侧重直接型默写与理解型默写结合)
解题思路:
直接型默写(1-4 题):需准确记忆诗句,注意易错字(如 “晖” 易错写为 “辉”,“蓬” 易错写为 “篷”,“萋萋” 易错写为 “凄凄”,“骥”“枥” 易错写或漏写);
理解型默写(5-6 题):需结合题干提示定位诗句 ——
(5)“游动的视角” 指诗人随船移动观察,对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逐渐消失,平原展开,体现视角变化);
(6)“动物角度”“早春生机” 指描写动物的诗句,对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燕为动物,“争暖树”“啄春泥” 体现早春活力)。
易错点提醒:理解型默写需先 “析题干”(如 “游动的视角”“动物角度”),再 “找对应诗句”,避免 “记混诗句”(如将 “江入大荒流” 误写为 “江入大荒流” 的形近字)。
7. 答案:(1)毛泽东(2 分);(2)精明睿智(从 “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可见)、胸怀宽广(领导中国革命,团结同志)、坚定执着(面对困难不退缩,坚持革命理想)、生活简朴(原著中描写其饮食、衣着朴素)(答出两点即可,2 分)
考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统编版八上必读名著,侧重人物形象与细节匹配)
解题思路:
(1)人物判断:根据 “面容瘦削、像林肯”“个子高、背驼、黑发长”“精明的知识分子” 等细节,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 双眼炯炯有神”),可确定 “他” 是毛泽东;
(2)性格概括:需结合原著细节 ——
原著中毛泽东与作者多次长谈,分析中国革命形势,体现 “精明睿智”;
他生活简单(吃粗粮、穿打补丁的衣服),体现 “生活简朴”;
面对国民党围剿,坚持革命道路,体现 “坚定执着”。
易错点提醒:避免将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等人物的外貌 / 性格混淆(如周恩来外貌更 “温文尔雅”,朱德更 “憨厚朴实”),需抓住 “像林肯”“精明的知识分子” 等独特细节。
8. 答案:(示例)
活动名称:“寻访家乡古戏台” 文化遗产调研活动(1 分)
活动目的:① 了解家乡古戏台的建筑风格、历史沿革及相关民俗(如戏曲表演);② 收集古戏台的民间故事、老照片,挖掘其文化价值;③ 增强对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文化传承责任感(1 分,答出两点即可)
活动步骤:① 准备阶段:分组查阅家乡地方志、文化馆资料,初步了解古戏台的位置和背景;② 实践阶段:实地走访古戏台,拍摄建筑细节(如雕刻、彩绘),采访当地老人(记录戏台的过往演出、民间传说);③ 整理阶段:小组合作整理资料,制作 “古戏台文化手册”(含文字、照片、故事);④ 展示阶段:在班级举办 “古戏台文化分享会”,展示手册并讨论保护建议(1 分,步骤合理、有逻辑即可)
考点: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统编版八上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主题,侧重活动的可操作性与目的性)
解题思路:
活动名称:需包含 “活动对象(如古戏台、老手艺)” 和 “活动类型(如调研、寻访)”,简洁明确;
活动目的:需兼顾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能力目标(收集、整理资料)”“情感目标(保护意识)”,避免空泛;
活动步骤:需遵循 “准备→实践→整理→展示” 的逻辑,每个步骤具体可操作(如 “采访老人” 需明确 “采访内容”,而非仅写 “采访”)。
易错点提醒:避免活动步骤 “流于形式”(如仅写 “去看古戏台”,无具体任务),需体现 “调研” 的核心(收集、分析、展示资料)。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古诗文阅读(15 分)
9. 答案:(每空 1 分,共 4 分)
(1)同 “缺”,空隙、缺口(通假字,“阙” 通 “缺”);(2)顺流而下(词类活用,“沿” 本为名词 “河岸”,此处作动词 “顺流而下”);(3)飞奔的马(词类活用,“奔” 本为动词 “奔跑”,此处作名词 “飞奔的马”);(4)同 “返”,返回(通假字,“反” 通 “返”)
考点:文言实词理解(统编版八上重点文言字词,侧重通假字、词类活用)
解题思路:
通假字:“阙”“反” 需结合上下文判断(“略无阙处” 指 “没有一点空隙”,故 “阙” 通 “缺”;“窥谷忘反” 指 “看了山谷忘记返回”,故 “反” 通 “返”);
词类活用:“沿”“奔” 需分析词性变化(“沿溯阻绝” 指 “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沿” 作动词;“猛浪若奔” 指 “凶猛的浪头像飞奔的马”,“奔” 作名词)。
易错点提醒:通假字需标注 “同 ××”,词类活用需说明 “活用类型”(如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避免仅写 “意思” 而不点明语法现象。
10. 答案:(每句 2 分,共 4 分)
(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非”:如果不是,1 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1 分;语句通顺,1 分。共 2 分)
(2)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鸢飞戾天者”: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1 分;“经纶世务者”: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反”:同 “返”,返回,1 分;语句通顺,1 分。共 2 分)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统编版八上重点句子,侧重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保留关键实词含义)
解题思路:
(1)句:先拆解关键词(“自非”“亭午”“夜分”“曦”),再串联成句,注意 “否定假设” 的语气(“如果不是…… 就……”);
(2)句:“鸢飞戾天”“经纶世务” 为比喻修辞(“鸢飞戾天” 比喻追求功名,“经纶世务” 比喻治理政务),翻译时需保留比喻义(“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治理国家大事的人”),而非直译 “鸢鸟飞到天上”“整理丝线和事务的人”。
易错点提醒:避免 “漏译关键词”(如 “曦” 漏译为 “太阳”,“反” 漏译 “通‘返’”),或 “过度意译”(如将 “鸢飞戾天者” 译为 “坏人”,偏离原意)。
11. 答案:两文笔下的 “水” 均具有 “清澈” 和 “湍急” 的共同特点(2 分)。【甲】文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描写春冬时节的江水,“回清倒影” 可见水的清澈(能映出倒影);“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描写夏季的江水,用 “乘奔御风” 作比,突出水的湍急(连飞奔的马、驾风都赶不上)(0.5 分)。【乙】文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直接描写江水,“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可见水的清澈(能看清千丈下的鱼和石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用 “比箭还快”“像飞奔的马” 作比,突出水的湍急(0.5 分)。(共 3 分)
考点:古诗文内容对比分析(侧重 “景物特点” 的提取与文本印证)
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 “找共性”—— 两文均从 “清澈”“湍急” 两个角度写水,需先明确共同特点;
第二步:再 “找文本依据”—— 分别从【甲】【乙】文中筛选对应句子,分析如何体现 “清澈”“湍急”:
清澈:【甲】“回清倒影”(间接体现,映出倒影),【乙】“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直接体现,看清深处景物);
湍急:【甲】“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间接对比,用 “奔马、御风” 比速度),【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直接比喻,用 “箭、奔马” 比速度)。
易错点提醒:避免 “只说特点,不结合文本”(如仅写 “水很清、很急”,无句子印证),或 “只列句子,不分析特点”(如仅抄句子,不说明 “该句如何体现清澈”)。
12. 答案:【甲】文通过描写三峡 “山高、水急、景美” 的壮丽景观(如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表达了作者对三峡自然之美的赞美与热爱(1 分);同时,通过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渔者歌曰” 的凄凉景象,暗含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同情(1 分)。【乙】文通过描写富春江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的美景(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1 分);又通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淡泊闲适、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1 分)。(共 4 分)
考点:古诗文情感主旨分析(侧重 “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 的关联)
解题思路:
【甲】文:需区分 “不同季节的情感差异”—— 春冬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显热爱,秋景 “猿鸣凄异、渔歌悲凉” 显同情,避免只谈 “赞美” 而忽略 “同情”;
【乙】文:需抓住 “直抒胸臆句”(“鸢飞戾天者…… 窥谷忘反”),这是情感核心,体现 “鄙弃功名、向往自然”,同时结合景物描写的 “赞美” 之情,避免只谈 “向往” 而忽略 “赞美”。
易错点提醒:避免 “情感单一化”(如认为两文仅 “赞美自然”,忽略【甲】的 “同情” 和【乙】的 “鄙弃功名”),需结合文本中的 “景语”(景物描写)和 “情语”(直接抒情句)综合判断。
(二)现代文阅读(25 分)
(一)《父亲的梯子》(12 分)
13. 答案:① 每年秋天,父亲用梯子爬上柿子树摘柿子,给 “我” 递柿子,还将柿子留着做柿饼(0.6 分);② “我” 趁父亲不在家偷爬梯子摘柿子,梯子摇晃 “我” 遇险,父亲及时赶回救下 “我”,并教育 “我”“梯子不是用来冒险的”(0.6 分);③ “我” 上学后,父亲用梯子打扫粮仓、衣柜,还爬上阁楼找旧布料,给 “我” 缝补破书包(0.6 分);④ “我” 长大后离开家,看到梯子落满灰尘,想扔掉旧梯子,父亲不同意,说梯子 “像家里的一员”(0.6 分);⑤ 父亲生病住院后,“我” 回家收拾东西时看到梯子,拂去灰尘发现父亲的手印,终于明白梯子承载着父亲的爱(0.6 分)。(答出任意 3 件事,表述清晰、完整即可,共 3 分)
考点:文章内容概括(侧重 “事件要素”:时间、人物、动作、结果,八上记叙文阅读基础能力)
解题思路:
按 “时间顺序” 梳理:童年(摘柿子、救 “我”)→ 上学后(用梯子打扫、缝书包)→ 长大后(留梯子、悟父爱);
每个事件需包含 “核心动作”(如 “摘柿子”“救‘我’”“缝书包”)和 “关键细节”(如父亲的教育、父亲的话),避免 “只写动作,不写细节”(如仅写 “父亲用梯子”,不写 “用梯子做什么”)。
易错点提醒:避免 “事件混淆”(如将 “缝书包” 与 “打扫粮仓” 合并为 “用梯子做事”,未分开概括),需 “一事一概括”,确保清晰。
14.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将 “红彤彤的柿子” 比作 “一个个小灯笼”(1 分)—— 从 “颜色” 上看,柿子的 “红彤彤” 与小灯笼的红色一致;从 “形状” 上看,柿子的圆形与小灯笼的形状相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柿子成熟时的色泽鲜艳和饱满可爱(0.5 分);同时,“挂满了” 一词体现了柿子的丰收,营造出热闹、喜悦的氛围,也暗含了 “我” 对柿子丰收的期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0.5 分)。(共 3 分)
考点:句子赏析(侧重 “修辞手法 + 内容 + 情感”,八上记叙文阅读重点能力)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判断手法 ——“像” 是比喻的标志词,确定 “比喻”;
第二步:析手法作用 —— 先说明 “本体(柿子)”“喻体(小灯笼)” 的相似点(颜色、形状),再分析 “生动形象” 的表达效果;
第三步:联内容与情感 —— 结合上下文 “每年秋天”“我站在树下,仰着头,看着父亲”,分析句子体现的 “丰收氛围” 和 “我” 的 “喜悦 / 期待” 之情。
易错点提醒:避免 “只判断手法,不分析作用”(如仅写 “用了比喻”,不说明 “写出了柿子的什么特点”),或 “只析内容,不联情感”(如仅写 “柿子像灯笼”,不提及 “我” 的情感)。
15. 答案:① 沉默寡言但深爱家人:文中说父亲 “是个普通的农民,沉默寡言,却总用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他用梯子摘柿子给家人吃、给 “我” 缝补书包、救 “我” 于险境,都体现了他不擅言辞却用行动付出的爱(1 分);② 细心周到:父亲做梯子时,“横档之间的距离不均匀,却是根据家人的身高特意调整的”,可见他考虑家人的使用方便,心思细腻(1 分);③ 念旧、珍惜情感:“我” 想扔掉旧梯子时,父亲说 “梯子陪了我们这么多年,就像家里的一员,不能扔”,可见他珍惜与梯子相关的回忆,重感情(1 分)。(共 3 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考点:人物形象分析(侧重 “事件与形象” 的关联,八上记叙文阅读核心能力)
解题思路:
从 “事件中提炼形象”:每个事件对应一个形象特点(如 “调整梯子横档” 对应 “细心”,“救‘我’” 对应 “爱家人”,“留梯子” 对应 “念旧”);
避免 “空泛概括”(如仅写 “父亲很好”),需用 “形容词 + 事件印证” 的结构(如 “细心周到:父亲根据家人身高调整梯子横档”)。
易错点提醒:避免 “脱离文本”(如凭空说 “父亲勤劳”,但文章未提及 “勤劳” 相关事件),需确保每个形象特点都有文章内容支撑。
16. 答案:“父亲的梯子” 有两层含义:① 表层含义:指父亲亲手制作的、放在院子里的木梯子,它由杉木和横档组成,曾用于摘柿子、打扫阁楼、找布料(1 分);② 深层含义:它是父亲 “爱与守护” 的象征 —— 梯子承载着父亲对家人的付出(摘柿子、缝书包、救 “我”),见证了 “我” 的成长;同时,它也是父亲教诲的载体,“梯子是用来帮人摘果子的,不是用来冒险的” 这句话,像梯子一样指引 “我” 在人生中稳步前行,不冒失(2 分)。(共 3 分)
考点:标题含义理解(侧重 “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八上记叙文阅读重点能力)
解题思路:
表层含义:从 “实物属性” 入手,回答 “梯子是什么”(父亲做的木梯,用途是什么);
深层含义:从 “象征意义” 入手,结合文章主旨(父爱、成长、教诲),回答 “梯子代表什么”(父爱的象征、成长的见证、人生的指引);
需注意 “深层含义” 需结合文章结尾句(“它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和父亲的教诲,避免 “只谈表层,不谈深层”。
易错点提醒:避免 “深层含义空泛”(如仅写 “梯子象征父爱”,不说明 “如何象征父爱”),需结合具体事件(如 “摘柿子体现父爱,故梯子象征父爱”)。
(二)《中国 “天眼”:凝望宇宙的巨眼》(13 分)
17. 答案:① 介绍 “中国天眼” 的基本信息:位置(贵州省平塘县喀斯特洼地)、名称(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地位(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及运行成果(发现数千颗脉冲星)(0.75 分);② 分析 “中国天眼” 的建造难度:选址苛刻(远离干扰、地形低洼)、结构复杂(4450 块反射面板,可实时调整)(0.75 分);③ 说明 “中国天眼” 的灵敏度及科学成果:灵敏度为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 10 倍,已发现超 600 颗脉冲星,助力恒星演化、引力波探测研究(0.75 分);④ 阐述 “中国天眼” 的其他作用及未来发展:监测中性氢、搜寻星际分子、支持深空探测,未来将提升性能开展更多前沿研究(0.75 分);⑤ 总结 “中国天眼” 的意义:体现中国科技实力,彰显科学家探索创新精神(0.75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共 3 分,每点概括清晰、准确即可)
考点:说明文内容概括(侧重 “分点提取信息”,八上说明文阅读基础能力)
解题思路:
按 “段落分层” 提取:文章第①段讲基本信息,第②段讲建造难度,第③段讲灵敏度与成果,第④段讲其他作用与未来,第⑤段讲意义;
每个要点需包含 “核心信息”(如 “建造难度” 需包含 “选址”“结构” 两个方面),避免 “只概括段落,不提炼核心”(如仅写 “第②段讲建造难度”,不写 “难度是什么”)。
易错点提醒:避免 “信息遗漏”(如概括 “建造难度” 时,只写 “选址”,漏写 “结构”),需全面提取段落中的关键信息。
18. 答案:不能删去(1 分)。“堪称” 的意思是 “可以称作、称得上”,在句中强调 “中国天眼” 的灵敏度 “确实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是经过对比和验证的结论(如后文提到 “灵敏度是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 10 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1 分);如果删去 “堪称”,句子变为 “‘中国天眼’的灵敏度是世界一流”,表述过于绝对,缺乏 “经过判断和认可” 的意味,无法体现作者对这一结论的审慎态度(1 分)。(共 3 分)
考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分析(侧重 “词语作用 + 删去影响”,八上说明文阅读核心能力)
解题思路:
第一步:解词 —— 解释 “堪称” 的含义(可以称作);
第二步:析作用 —— 说明 “堪称” 在句中如何体现准确性(强调结论的客观性、经过验证);
第三步:假设删去 —— 分析删去后句子的变化(表述绝对化,失去严谨性);
需紧扣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这一核心,避免 “只谈词语意思,不谈语言特点”。
易错点提醒:避免 “模板化回答”(如仅写 “体现准确性,不能删”,不具体分析 “如何体现准确性”),需结合句子内容说明词语的具体作用。
19.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三种说明方法(1 分)。① 列数字:“10 倍”“137 亿光年” 两个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中国天眼” 灵敏度高、探测距离远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0.67 分);② 作比较:将 “中国天眼” 的灵敏度与 “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 对比,突出 “中国天眼” 灵敏度远超其他望远镜的优势,使读者更易理解(0.67 分);③ 打比方:将 “接收 137 亿光年外的信号” 比作 “在月球上打电话也能清晰接收”,用生活中熟悉的场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中国天眼” 灵敏度高的特点,降低了理解难度(0.66 分)。(共 3 分,每种说明方法需指出 “方法 + 作用”)
考点:说明方法判断与作用分析(侧重 “多种方法结合分析”,八上说明文阅读重点能力)
解题思路:
先判断方法:“10 倍”“137 亿光年” 是列数字;“与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对比” 是作比较;“相当于在月球上打电话” 是打比方;
再分析作用:每种方法需结合 “说明对象的特点”(灵敏度高),说明 “该方法如何体现这一特点”(如列数字 “准确说明灵敏度”,作比较 “突出优势”,打比方 “生动易懂”);
避免 “只判断方法,不分析作用”(如仅写 “用了列数字”,不说明 “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易错点提醒:避免 “漏判说明方法”(如只看到 “列数字”,漏看 “作比较” 和 “打比方”),需逐句分析句子中的 “数字、对比、比喻” 等标志。
20. 答案:① 科技实力的体现:“中国天眼” 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复杂的结构(4450 块可调整反射面板)和苛刻的选址,展现了中国在天文设备制造、工程建设领域的高超技术,是中国科技实力的 “名片”(1 分);② 科学研究的推动:它已发现超 600 颗脉冲星,为研究恒星演化、引力波探测提供了宝贵数据;还能监测中性氢、搜寻星际分子,助力宇宙起源、地外生命等前沿科学研究,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1 分);③ 精神价值的彰显:“中国天眼” 的建成与运行,离不开科学家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的精神(如克服选址、结构等难题),这种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科研,追求突破(1 分);④ 未来发展的意义:未来 “中国天眼” 将进一步提升性能,参与深空探测任务,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 “中国智慧”,推动全球天文研究合作(1 分)。(共 4 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考点:说明文主旨与意义分析(侧重 “多角度提炼意义”,八上说明文阅读拓展能力)
解题思路:
从 “文章明确提及的意义” 入手:第①段 “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资料”,第⑤段 “体现科技实力、彰显探索精神”;
从 “延伸意义” 入手:结合 “科学研究”(推动恒星演化、引力波研究)、“未来发展”(提升性能、深空探测)等,全面分析;
避免 “只谈一点,不及其余”(如仅谈 “科技实力”,漏谈 “科学研究”“精神价值”),需多角度提炼。
易错点提醒:避免 “脱离文本谈意义”(如凭空说 “促进经济发展”,文章未提及),需确保每个意义都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如 “科学研究” 依据第③④段内容)。
三、写作(50 分)
题目一:《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写作指导与示例思路
1. 补题建议(结合八上生活与情感主题)
情感类:父亲、母爱、外婆的皱纹、爷爷的沉默(侧重 “亲情理解”);
品质类:坚持、勇气、挫折、平凡中的伟大(侧重 “成长感悟”);
自然 / 事物类:落叶、老树、春雨、老街(侧重 “自然 / 事物中的哲理”)。
2. 写作思路(以《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的沉默》为例)
开头(铺垫):写父亲平时 “沉默寡言” 的表现(如放学接 “我” 时不说话,只帮 “我” 提书包;“我” 考差时不批评,只默默做饭),“我” 曾误以为父亲 “不爱我、不关心我”;
中间(转折 /“那一刻”):选取具体事件 —— 一次 “我” 骑自行车摔伤,父亲赶来时没有说 “疼不疼”,只是蹲下来默默帮 “我” 拍掉身上的灰尘,用粗糙的手检查 “我” 的伤口,眼眶发红却没说话,然后背起 “我” 往医院走,“我” 趴在父亲背上,感受到他肩膀的颤抖和汗水;
结尾(感悟):“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的沉默 —— 他的爱不是挂在嘴边的关心,而是蹲下来拍灰尘的动作,是发红的眼眶,是颤抖的肩膀,沉默里藏着比语言更厚重的爱”,点明 “读懂” 的内容,升华主题。
3. 评分标准呼应(确保符合 45-50 分要求)
补题新颖:“父亲的沉默” 比 “父亲” 更具体,有细节感;
细节描写:“蹲下来拍灰尘”“粗糙的手”“发红的眼眶”“颤抖的肩膀” 等细节,生动体现父爱;
情感真挚:从 “误解” 到 “读懂” 的心理变化,真实自然。
题目二:材料作文(“发现生活中的美”)写作指导与示例思路
1. 立意与拟题建议
立意 1:“平凡场景中的美”(如清晨早餐店的热气、傍晚小区的广场舞);
立意 2:“亲人细节中的美”(如妈妈缝衣服的线、爸爸修家电的手);
立意 3:“自然小景中的美”(如墙角的小草、雨后的彩虹)。
拟题:《早餐店的暖光》《妈妈的针线盒》《墙角有株小雏菊》(具体、有画面感,避免 “生活中的美” 这类空泛题目)。
2. 写作思路(以《早餐店的暖光》为例)
开头(点题):“以前总觉得‘美’是远方的风景,直到那个冬天的早晨,我在小区楼下的早餐店,发现了藏在热气里的美”;
中间(叙事 + 描写):写冬天早晨 “我” 去买早餐,店主阿姨一边揉面一边和客人打招呼,看到一位老人来买包子,阿姨多给了一个,说 “天儿冷,多吃一个暖和”;阿姨的手冻得发红,却总把热包子先递给客人,店里的灯光透过热气,照在每个人脸上,暖融融的;
结尾(感悟):“原来美不是高山大河,而是早餐店阿姨递包子时的微笑,是热气里的温暖,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 —— 只要用心看,生活里的美,就藏在这些小小的瞬间里”,呼应材料 “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
3. 评分标准呼应(确保符合 45-50 分要求)
选材独特:“早餐店的小事” 比 “夕阳、晚霞” 更具体,有生活气息;
描写生动:“手冻得发红”“灯光透过热气” 等细节,让 “美” 可感;
立意深刻:从 “小事” 中提炼 “陌生人的善意”,升华 “美在平凡” 的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