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九语下 12 词四首 课件 两课时(共6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九语下 12 词四首 课件 两课时(共6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12 词四首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把握词作大意,熟读成诵,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都是分片的(除了极短的小令),层次感比较强。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词调),韵位因调而异。从风格上说,词比诗在抒情方面更加个性化,多空灵婉转、回环往复之致。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大晏(殊)、小晏(几道)、欧阳修,婉约是其本色。
本课所选的几首宋词,是豪放派的词作。范仲淹作词不多,《渔家傲·秋思》可以说是豪放派词的先驱。苏轼的词,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位。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又极大地推进了词体的革新,在词中融入更多爱国热情,以及怀才不遇的伤感。秋瑾的词也多豪放语,风格上与苏、辛的豪放词颇为相近。
新知导入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新知讲解
“渔家傲”,词牌名。“秋思”,题目。“秋”点明季节;“思”即忧思之情。题目的意思是戍边将士在边塞肃杀的秋季思乡忧国。
题目解说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作者简介
《渔家傲·秋思》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彼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背景链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朗读节奏)
朗读感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课文讲解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点明了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季,景色与中原不同。
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荒漠上的烟。
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同军中的号角声一起响起,渲染了浓郁、苍凉的战地气氛。也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一是天气异:天气极冷,与中原地区的气候大不相同。二是声音异:充满了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在中原地区是不可能听到的。三是环境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与中原地区华灯初上的太平景象不同。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争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上阕:极力表现边地秋景的奇异、独特,渲染边塞的萧条肃杀、荒凉寂寞,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
写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未经过滤的酒,浑浊、质量不好的酒。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勒,刻石记功。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
“燕然未勒”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守边将士的报国之情。这两句揭示了戍边将士们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比喻夜深寒重。
出征的士兵。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霜满地”点明时间已是夜晚。悠悠羌笛之声传来,大地上铺满了秋霜,征人耳闻目睹,更加重了愁思与悲凉之感。
这样凄凉的夜晚,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留下了眼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不平。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阕:苍凉悲壮中透露出激越奋发的基调,集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报国之心和思乡之愁。
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雁去
边声
孤城
长烟
落日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借景抒情
渔家傲·秋思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中心
上阕写景

内容梳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追谥文忠公。
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是杰出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还是著名画家,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作者介绍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执不同的意见,被逐出朝廷,任杭州通判,三年后,转任密州太守,实质上已被贬官。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求雨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背景资料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脚。
朗读感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席卷
作者以孙权自喻
用典,自比魏尚,希望朝廷派遣使者重用自己
喻指入侵的西夏军队
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终将
姑且,暂且
读懂词意
老夫暂且引发少年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锦帽,披貂裘,千余随从骑战马,犹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报答倾城百姓相随太守观战的盛情,我要像三国的孙郎那样弯弓射猛虎。
畅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赦免魏尚呢(朝廷什么时候派遣使者手持符节来赦免我重用我呢)?我终将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朝着西北方向,射杀来犯的西夏军队。
读懂词意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 字(词眼)统摄全篇。这个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狂”
请用下面句式说话:
我从“ ”可看出词人 之狂。
分析“行狂”
1.这一句中的“卷”能否换成“到”“过”呢?
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中看出了词人行为之狂。
“卷”是像风一样席卷之意,写出了太守随从众多,骑马速度之快、气势壮观。如果用“到”“过”等字不能表达这种壮观场面。
分析“行狂”
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更能体现他的“少年轻狂”。
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看出词人语气之狂
用典。自喻孙权,表达了词人虽已年老,仍有少年狂气,像孙权那样英武有为,意气奋发。
分析“行狂”
我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可看出词人之狂
狂在鬓微霜不服老,自认尚有用武之地。
令人想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分析“心狂”
我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自比魏尚。
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冯唐那样的人持着朝廷的符节使自己像魏尚一样重新得到重用,也希望自己像魏尚一样平息边界之争,这些都体现出他的抱负远大,是他“心狂”的表现。
分析“心狂”
我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看出词人之狂。
“天狼”,即天狼星。喻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描绘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气概非凡。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朝廷、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合作交流
有人说:“苏轼既有报国之志,应奔赴沙场,而苏轼却只‘发少年狂’而无行动;为官者,应勤政爱民,而苏轼却打猎消遣。因此,苏轼之狂,是不思进取,是消极之狂,不可取也!”这种观点你赞同吗?
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四十岁了,虽然是文官,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孔子说:“狂者进取。”韩愈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所以,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
体会“进取之狂”(共32张PPT)
12 词四首
第二课时
了解词人及其词风、代表作,把握本词大意,熟读成诵。
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从语言的角度品析本词的意境。
领会词人情感,感受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他是南宋词人。
他一生以恢复国家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他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抒写着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课堂导入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而且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期间,积极练兵备战。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走近作者
淳熙八年(1180),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辛弃疾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走近作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豪放壮美的作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pī lì)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要求:字正腔圆、节奏准确。
初读壮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梦中回到
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指牛,这里泛指酒食
军旗下面,指部下
烤熟的肉食
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演奏
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战场
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响雷,震雷
了结,完成
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读懂词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再读壮词
讨论:这首词是围绕题目中哪个词语展开的呢?自由朗读这首词
“壮词”,这首词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豪放、雄壮
品读雄壮
寂静的深夜,词人酒后醉里,挑灯看剑,满腹心事,万千惆怅,难遣难消。睡梦中回到了那军帐连绵、号角声声的军营岁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品读雄壮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通过对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的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一句则肃穆威严,勾勒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秋日马肥乐曲雄壮,沙场点兵意气昂扬。至此为本词的上片,此时的辛弃疾虽然过着闲适的生活,但依旧抹不去关于军中生活的回忆,对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渴望清晰地跃然纸上。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品读雄壮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紧承上文描绘战事,选取了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写。相传刘备荆州遇难,逃跑时陷于襄阳城西檀溪中,所骑的卢一跃三丈跳上溪岸,方甩掉追兵。辛弃疾在梦中战场上的战马如的卢般神俊,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霹雳般震耳。
侧面描写,意在衬托自己那英勇无畏的梦中身影
品读雄壮
既点名了此战的目的,也阐述了词人的抱负,表达了作者要辅佐君王完成收复北方的大业、赢取功名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热情。
醉后入梦。吹角梦回,连营分炙、塞外翻弦、沙场点兵、疆场驰骋,都彰显着雄壮,而梦醒却是“可怜白发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品读雄壮
“可怜”二字正是表达自己长期闲居壮志难酬的郁闷、惆怅之情。与本词开头处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失意英雄形象遥相呼应,一反梦中的意气昂扬之势。
可怜白发生
感悟悲壮
从内容上看,前九句大气磅礴意气风发,皆被最后一句轻轻击垮,短短五字,化雄壮为悲壮,理想梦境与痛苦现实形成强烈映照。
从结构上看,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片的一般定格。
此外,在布局方面也颇具特色首句突然发端,接句凌空直上,之后陡然下落,戛然而止,出人意表,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写作特点
一位清代文学评论家蒋世焜说:“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
1206年,宋金再度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最后一句话还是“杀贼,杀贼!”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后人再次凝望,辛弃疾依旧散发着无尽的人格魅力和风采。
词人风采
满江红
秋瑾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的作品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等存世。
作者简介
《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却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友人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她便东渡日本留学。
背景链接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脚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交代了创作此词的时间为中秋前后,地点为京华(清朝时的京师,现在的北京)。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短短几月,居住时间未久。
“早又是”三个字,似乎有些不悦之情。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中秋节后,恰逢秋天,院落篱下,菊花盛开,成为节日最好的点缀和提示。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拭:擦
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借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点明那个时代中国的局势,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被列强环伺,犹如项羽四面楚歌。
“八年风味徒思浙”是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怀,在中秋佳节感慨这“八年风味”,脑海中此时浮现的是对故乡浙江的浓浓思念。
此句除了有对国家局势的感慨,更有一份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的决心。
思浙:思念故乡浙江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侬:我
娥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殊:很,甚
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秋瑾由“强派”“殊未屑”等词强烈表达了身为女子的不甘,此句也道出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上阕:中秋时节,小住京华,秋容满眼,触景生愁,国家严峻的局势,婚姻家庭的束缚,都如千斤重担压在这位女子柔弱的肩头,强烈的不甘已经流露在词里行间。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在形式上,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列”与“烈”,两字同音,使此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在内容上,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肝胆”,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
“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一句透露出了词人的济世情怀。
词人的一片侠肝义胆,并不能为凡夫俗子所理解,词人因家庭和社会的境况,心生“英雄末路”的孤寂苍凉。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莽红尘:莽莽人世
“青衫湿”一词来源于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白居易贬谪九江时在船上听琵琶女讲述经历,联想起自己,于是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泪水更是湿透了身上的青衫。
本词中,词人也因曲高和寡指引难觅而落泪,在全词的结尾处,一声哀叹饱含悲情与惆怅,无处可诉,尽融在词人滚滚沾衣的湿泪之中。
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一声哀叹道尽悲情与惆怅。
豪放词特点总结:
一、题材内容:视野广阔,多写军情国事。
二、情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情感表达
多慷慨激昂。
三、风格特征:恢弘雄壮,气势豪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