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考点05 诗歌鉴赏(附答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专用)考点05 诗歌鉴赏(附答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05 诗歌鉴赏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考查重点是九年级上册教材中 “读读写写” 的字词,关注多音字、形近字,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词语运用:包括成语运用和近义词辨析。如判断成语在具体句子中的使用是否恰当,以及近义词在语义、感彩、适用对象上的差异。
病句辨析:常见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都会考查,多以选择题或改错题形式出现。
标点符号:考查对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判断,如句号、逗号、分号、引号、问号等的用法,可能会通过选择题或改错题考查。
文学常识:主要考查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朝代、文学体裁等,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
名著阅读:考查本学期要求阅读的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选材可能包括课内文言文以及课外浅易文言文。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考查重点包括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等;说明文阅读考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议论文阅读则考查找出或概括中心论点、辨析论据类型、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等。
写作:题目多贴近学生生活,如围绕 “成长” 这一主题展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出真实感受,考查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
强调核心素养考查:会更突出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如在阅读理解中增加对文本文化内涵的挖掘,写作中鼓励创新表达。
深化情境化命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可能会设置更多具体生活情境的题目,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基础知识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字词运用。
加大名著阅读考查:可能会增加名著阅读的分值和难度,不仅考查情节、人物等基本内容,还会考查对名著主题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优化阅读理解选材:现代文阅读选材将更具多样性和时代性,可能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古诗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借景抒情,写出诗人前往楚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诗人乘舟到“荆门外”,交代了诗人的行踪。
C.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体现山水的静态美。
D.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这两幅美丽的画面。
2.王昌龄左迁龙标时,李白作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此句与画线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平直叙起,既点题目的“渡荆门”,也交代了诗人的行程。
B.颔联承接首联的“渡荆门”与“楚国”,写舟行途中所见的开阔景象。
C.颈联分别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描摹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
D.在尾联中,诗人以自己为送别对象,将“故乡水”作为送别的主体,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交代了地点和事由,即自己轻车简从,将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属国”一句是为表现山高路远,关塞迢迢,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赏析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B.颔联是首联的延伸,这两联是对实景的描绘,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叹息。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对仗工整,上下句各用一个叠词,声音铿锵,富于音乐美。
D.本诗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写楼的历史悠久、耸入云端、位置独特、景物多变。
8.一个“愁”字点出了诗人的情感,请从写作手法和意象两个角度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下面关于诗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叙写了塞外壮阔雄奇的景象,画面开阔,意境浑厚,表离别伤感。
B.首联交代了此行目的,以及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辽阔,路途遥远。
C.“征蓬”喻漂泊的游子,本诗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也暗写诗人惆怅的内心。
D.尾联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纪功的故事,暗示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
10.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样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望”字点题,既写了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于写景中抒发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1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孤寂。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落日”,本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圆”字形容,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4.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请说明理由。
15.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的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浓密,景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请发挥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17.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五言律诗,偶句押“an”韵,为平声韵,一韵到底。
B.“单车”写出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的情状,烘托了诗人远赴边关的孤寂心境。
C.诗人即景生情,借拟人的手法写“征蓬”“归雁”,表达了去国离乡的惆怅。
D.尾联遥应“问边”,赞扬了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表现出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感。
1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结合“直”“圆”二字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0.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春景为背景,选取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描绘了一幅雄浑辽阔、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B.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孤”“直”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蕴含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尾联两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前线遇到侦察兵,问后才得知将军正在前线杀敌,大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D.这首边塞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画面奇丽壮美,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意境雄浑。
21.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写的景色是孤独和悲伤的,也有人认为他描写的景色是雄浑和刚毅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2.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兼抒情,交代了地点、时间和事件。
B.颔联总写薄暮中的秋色,是静景,也是远景。
C.颈联写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D.尾联写诗人独自吟唱“采薇”,表现出轻松愉悦之情。
25.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就是一幅好画。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这幅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描写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颈联细致描写乱花缤纷,芳草初生,表现花草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尾联“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西湖暮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D.诗文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景物,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27.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你把它们找出来,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交代了地点和事由,即自己轻车简从,将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属国”一句是为表现山高路远,关塞迢迢,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29.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0.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古诗词阅读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2.【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33.从内容上看,两首诗都是____诗(A边塞诗 B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1.C 2.示例:这两句都借景抒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借着“明月”,来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借着“故乡水”来表达诗人离开家乡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导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通过描绘荆门以外的壮丽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初入楚地的欣喜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写出了山随平野尽、江水浩荡、月色如镜、云霞似楼的壮阔景象,展现了诗人豪放的情怀和细腻的情感。
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诗中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并不是体现山水的静态美。“山随平野尽”中“随”字体现出群山随着平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这是一种动态的描写,是群山在船行过程中的位置变化。“江入大荒流”里的“入”字也展现了江水奔腾流入广阔原野的动态景象。这两句诗通过“随”和“入”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阔的山水动态画卷,展现了船出荆门后山川景色的变化,有一种雄浑壮阔的动态之美,而非静态美。故选C。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分析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明月本是自然景物,在这里却成为了情感的寄托物。诗人无法亲自陪伴友人前往贬谪之地,于是通过想象让明月承载着自己的关怀和思念,随着友人一直到达夜郎西。这种借助明月来传递情感的方式,巧妙地将无形的情感通过具体的景物来展现,使情感更加深沉、真挚。对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选取了“故乡水”这一景物。故乡的水本是没有情感的自然之物,但诗人赋予了它情感,说故乡水“怜”自己,还“万里送行舟”。诗人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寄托在故乡的水上,让故乡水成为情感的载体,在离乡的场景中,通过对故乡水的描写,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离开故乡时那种深深的不舍。
具体情感的相同点分析:两句诗都是表达离别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侧重于朋友之间的离别,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被贬谪后远离自己的担忧和思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侧重于游子与故乡的离别,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它们都通过对景物的情感化处理,将离别的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3.C 4.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映入水中的明月比作飞下的天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和清澈,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导语】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首联点明行程,颔联展现壮阔景象,颈联描绘奇幻夜景,尾联借故乡水表达思乡情。全诗意境高远,笔法飘逸,既有对自然的赞叹,又饱含诗人的眷恋之情。
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江上的云霞变幻,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是分别从俯视和仰视的角度进行描摹的,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分别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该项理解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月下飞天镜”意思是: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
点明修辞手法:“月下飞天镜”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水中倒映的明月比作从天上飞下来的镜子,把本是静态的水中月影,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赋予了其灵动的感觉。
分析表达效果:“飞”字更是突出了这种动态感,让读者仿佛看到在广袤的江面上,那一轮明月的倒影就如同镜子一般,轻盈地从天空飞落而下,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夜之下,江水的平静状态。因为只有水面波澜不惊、清澈无比的时候,才能如此清晰且逼真地倒映出明月,如同镜子一般。
体会情感作用:从情感角度来看,这样美好的景象出现在诗人眼前,展现出了一幅开阔且富有诗意的画面,体现出诗人在旅途之中,面对眼前新奇而壮阔的自然景观时,内心所涌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洋溢着诗人在青春年少时期,怀揣着对外面世界探索的热情与活力,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积极昂扬的心境。
所以,“月下飞天镜”这句诗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在生动展现月夜江水特点的同时,也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喜悦心情以及青春的活力,使诗句极具艺术感染力。
5.B 6.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此句描写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一方面,它展现出诗人对边陲大漠壮阔景象的惊叹与赞美。另一方面诗人身处边疆,远离中原,想到自身被排挤的境遇,内心深处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和落寞的情感。
【导语】《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有误,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雁入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故选B。
6.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这一联中,诗人描绘了“大漠”、“孤烟”、“长河”和“落日”等景物。大漠,广袤无垠,浩瀚无边,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孤烟,一缕青烟在广漠中升起,显得格外孤独而显眼,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漂泊;长河,即黄河,它蜿蜒流淌,贯穿大漠,为这广袤的空间增添了一抹灵动与生机;落日,圆圆的,悬挂在天边,与长河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面。
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更通过其独特的意境和氛围,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一方面,诗人对边陲大漠的壮阔景象感到惊叹与赞美,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大漠的辽阔、孤烟的孤独、长河的悠长以及落日的壮美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这种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诗人身处边疆,远离中原,面对这陌生的环境,他不禁想起了自己被排挤的境遇。这种孤独和落寞的情感,在“孤烟”这一意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孤烟的孤独,正是诗人内心孤独与漂泊的写照。同时,落日的余晖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黯淡与忧伤,他在这辽阔的大漠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
综上所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边陲大漠的壮美景象,更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情感。这种情感与景物的交融,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7.B 8.本联借景抒情或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日暮”“烟波”将满怀的情绪形象化,表达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愁绪。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B.有误,“这两联是对实景的描绘”错误,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是作者的想象,“昔人”和“黄鹤”是虚景的描绘,“黄鹤楼”是实景的描绘;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驾鹤离去后,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飘荡荡,“黄鹤”是虚写,而“白云”是实景;
故选B。
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写作手法角度来看,尾联运用设问手法。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采用设问的方式,先提出 “乡关何处”的疑问,引发读者思考,然后以“烟波江上使人愁”给出答案,强调了诗人的乡愁之重。这种写作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让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迷茫与惆怅。此外,尾联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诗人在尾联以“烟波江上”的景象作结。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浩渺的江面上烟波笼罩,营造出一种迷茫、朦胧的氛围。这种以景结情的方式,将诗人的乡愁融入到特定的景物之中,使情感更加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意象角度来看,“日暮”这个时间意象,往往给人一种时光流逝、归宿难寻的感觉。在这首诗中,“日暮”暗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时间之久,同时也增添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夕阳西下,倦鸟归巢,而诗人却不知自己的归乡之路在何方,从而引发了强烈的乡愁。“烟波江上”的 “烟波”意象,描绘了江面上烟雾缭绕、水汽弥漫的景象。这种朦胧的景象既象征着诗人前途的迷茫,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愁。烟波浩渺,无边无际,就像诗人的乡愁一样,没有尽头,无法排遣。
9.A 10.“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烟的笔直也可给分)用“圆”修饰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落日之低,荒漠的辽阔、苍茫也可给分)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出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描绘出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塞外风光也可给分)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导语】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作。全诗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塞外壮阔而孤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境。首联表明此行目的并点出辽阔的边塞;颔联用“征蓬”和“归雁”对比,既写游荡不定的心境,又表现归雁的思乡之情。颈联画面开阔,以“孤烟直”“落日圆”的描绘,突出大漠的荒凉和壮美。尾联隐喻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暗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含蓄而深邃。
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因被排挤而感受到的孤独、寂寞和悲伤。但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他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和净化,进而升华为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其坚韧和豁达的胸怀。
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赏析。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在无边的大漠中,没有一丝风,孤烟笔直地冲向云霄,给人一种坚定、刚强之感;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描绘出落日的形态,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展现了边塞的壮美风光,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流露出诗人对边疆大地的热爱与赞叹,以及在这壮阔景象面前的渺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直”“圆”二字的运用使塞外的景象更显现出一种画面的壮阔,这也正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1.B 12.这两句诗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有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色,寄寓了诗人孤寂、苦闷的心绪。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欲何依”是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不是《观沧海》;
故选B。
12.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这两句融情于景,“树树”都是“秋色”,“山山”只有“落晖”,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幕之感。写出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据此可作答。
13.B 14.“燕然”这两个字,这个典故是说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所以,这两个字赞扬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立功,二是暗示自己建功立业之心。
【导语】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征蓬”“归雁”等意象表现出孤寂与漂泊感,同时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出苍凉雄浑的意境。诗中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和对边塞经历的思索,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表述错误。“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并非秋天,而是春天。
故选B。
14.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尾联中的“燕然”指的是燕然山。典故出自东汉窦宪“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故事。当时东汉将领窦宪曾在征讨匈奴后,将军功刻于燕然山上,以示不朽。因此,诗人这里提到“燕然”,暗含愿望能像古代将领一样立功于边疆,建功立业,并刻石记功于燕然山的心情。同时,尾联运用“燕然勒功”的典故,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辛苦,表达了诗人对都护和成边将士的赞美。
15.(1)C
(2)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C.有误,“没马蹄”写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体现早春景色的特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扣住诗歌的基本含义,然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即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抓住景物特征描写,语言流畅优美,不要超出字数限制。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16.B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导语】《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分析。
B全诗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大漠的雄浑景色。“归雁”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的内心感受。“候骑”指骑兵,不属于自然景物。
故选B。
17.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以“蓬”、“雁”自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故这句话既表达了自己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又暗示了出使边塞的无奈和身不由己的悲凉心境。
18.C 19.“直”字有挺拔、笔直之意,写出了孤烟之高,“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苍茫之感,一“直”一“圆”传神地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
【解析】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拟人手法”有误。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去国离乡的惆怅。所以,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故选C。
19.本题考查炼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通过“直”“圆”直接展现“烟”“日”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孤烟直上,一个“直”字,既表现了孤烟的劲拔与坚毅,又暗含作者因出使边塞内心孤寂,抑郁的心情;接下来写落日,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似又有圆满之意,带来亲切温暖的感受,大漠中太阳渐渐落又有苍茫之感。一“直”一 “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20.C 21.示例一:同意“孤独和悲伤”。因为诗人此次出使的心情孤寂难言,广阔沙漠中的“孤烟”和“落日”让人更加孤独,使人产生伤感惋惜之情,与诗人的心境吻合。
示例二:同意“雄浑和刚毅”。诗人看到大漠的孤烟直上,长河落日的浑圆,孤寂的心情得到释放,心胸为之开阔。
【解析】20.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赏析。
C.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诗人并未到达前线,而是在萧关遇到侦察兵,得知主帅正在前线杀敌未归;
故选C。
21.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赏析。明确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一:同意“孤独和悲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通过“直”“圆”直接展现“烟”“日”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孤烟直上;暗含作者因出使边塞内心孤寂,抑郁的心情;接下来写落日,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大漠中太阳渐渐落又有苍茫之感;展现了孤独、悲伤之景。
示例二:同意“雄浑和刚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通过“直”“圆”直接展现“烟”“日”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一个“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与坚毅;一“圆”字,似又有圆满之意,带来亲切温暖的感受。直接展现了开阔的边塞之上,狼烟直上,落日正圆的奇异之景,描绘出一幅边塞落日图,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表现景色的雄浑壮阔、雄浑、刚毅。
22.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23.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日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
【解析】2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结构的理解。根据句意可知作者的游踪为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所以相关诗句为:“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2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如“最爱”和“行不足”,可体会出诗人对春景赞美和赏览的喜悦之情。
24.D 25.层层树林都染上了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解析】2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表现出轻松愉悦之情”表述有误。尾联意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相顾无相识”表达的是诗人在田野中放眼望去,却找不到与自己相知相识的友人,心中感到孤独与寂寞。而“长歌怀采薇”则是借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高洁品格的仰慕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彷徨,而非轻松愉悦之情;
故选D。
25.本题考查画面内容描绘。描绘画面内容应先找到诗句中的景物,再分析相关的修饰语,最后立足翻译,结合联想与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句意为: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景物有:树、山、落晖,结合语境进行画面内容描绘即可。
示例: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将一切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黄。树木林立,每一棵都披上了秋的外衣,金黄、深红交织,仿佛是大自然最绚烂的调色盘。山峦起伏,层层叠叠,唯余落日余晖轻轻铺展,将山影拉得长长的,显得格外宁静而深远。
26.C 27.“争”“啄”,描绘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暖树,新燕啄春泥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之情。
【解析】26.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中间两联诗人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本项“西湖暮春美景”有误。
故选C。
27.本题考查诗歌字词赏析。
颔联中有两个动词“争”和“啄”用得很精妙。“几处早莺争暖树”意思是: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表现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8.B 2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抑郁激愤之情。
【解析】2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本诗句意境沉雄开阔的意境,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故本项“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的表述错误。
故选B。
29.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先判断修辞手法,再分析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等。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篷”。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孤独和抑郁之情。
30.D 31.C
【解析】30.D“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颔联写的是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颈联写的是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惆怅、孤寂的情怀。
31.C“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返”与“归”写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诗人用这种热闹的场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32.一、二句渲染了西北边疆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的氛围,衬托出了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33.A;《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在朝廷上受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的思想感情;《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现了戍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情怀。
【解析】32.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乙】诗中一、二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渲染了西北边疆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的氛围;“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33.第一问:考查诗歌体裁。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甲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乙诗一、二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西北边疆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的环境;据此可见两诗均为边塞诗,故选A。
第二问:考查对比阅读。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情感即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出使边塞)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乙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运用典故,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大敌当前奋战到底的气概,表现了戍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情怀。
答案第1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