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考点06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专用)考点06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06 文言文阅读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考查重点是九年级上册教材中 “读读写写” 的字词,关注多音字、形近字,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词语运用:包括成语运用和近义词辨析。如判断成语在具体句子中的使用是否恰当,以及近义词在语义、感彩、适用对象上的差异。
病句辨析:常见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都会考查,多以选择题或改错题形式出现。
标点符号:考查对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判断,如句号、逗号、分号、引号、问号等的用法,可能会通过选择题或改错题考查。
文学常识:主要考查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朝代、文学体裁等,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
名著阅读:考查本学期要求阅读的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选材可能包括课内文言文以及课外浅易文言文。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考查重点包括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等;说明文阅读考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议论文阅读则考查找出或概括中心论点、辨析论据类型、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等。
写作:题目多贴近学生生活,如围绕 “成长” 这一主题展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出真实感受,考查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
强调核心素养考查:会更突出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如在阅读理解中增加对文本文化内涵的挖掘,写作中鼓励创新表达。
深化情境化命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可能会设置更多具体生活情境的题目,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基础知识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字词运用。
加大名著阅读考查:可能会增加名著阅读的分值和难度,不仅考查情节、人物等基本内容,还会考查对名著主题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优化阅读理解选材:现代文阅读选材将更具多样性和时代性,可能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①,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③。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哀转久绝 B.风烟俱净 四时俱备
C.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D.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
2.下列对两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写猿鸣都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甲】文中,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5.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甲】【乙】文中分别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题白水山
绍圣二年①三月四日,詹使君②邀予游白水山佛迹寺,浴于汤泉,风于悬瀑之下,登中岭,望瀑所从出。出山,肩舆③节行观山,且与客语。晚休于荔浦之上,曳杖竹阴之下。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父老④指以告予曰:“是可食,公能携酒复来?”意欣然许之。
(选自苏轼《题白水山》)
【注释】①绍圣二年:苏轼当时被贬于惠州(今广东惠州)。②詹使君:詹范,时任惠州太守,是苏轼的朋友。③肩舆:乘坐轿子。④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微颌之
C.风于悬瀑之下 风烟俱静
D.意欣然许之 意与日去
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先写景后叙事,最后以议论抒怀。
B.甲文结尾“闲人”是全文点睛之笔,以“吾两人”的“闲”反衬别人“不闲”。
C.乙文中苏轼应詹使君之邀,游览白水山佛迹寺,欣赏到了壮观奇特的瀑布。
D.乙文中的老人问苏轼待荔枝成熟时能否带酒再来,是因为老人喜欢喝荔枝酒。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晚休于荔浦之上,曳杖竹阴之下。
9.甲乙两文都表述了苏轼的“欣然”之情,请你根据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乙文中苏轼“欣然许之”的原因是:
10.被贬黄州时,苏轼写下《记承天寺夜游》;被贬惠州时,苏轼写下《题白水山》。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苏轼是怎样排解人生低谷时的郁闷之情的,从中能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经过) D.欣然起行(……的样子)
12.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1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14.【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所见之景有何不同?各有怎样的特点?
15.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遭遇坎坷磨难,【甲】【乙】两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甲】【乙】【丙】三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未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余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观月记(节选)
[宋]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②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现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②童隶:书童仆役。③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á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
16.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颈联“天镜”是指映入水中的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17.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18.用“/”给《观月记》(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盖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之 观 独 往 而 远 人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仍怜故乡水 怜: (2)欣然起行 然:
(3)但少闻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虽未尝身至其地 虽: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水如玉盘,沙如金积。
21.有人评价【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丙】文“水如玉盘,沙如金积”都无一字写月,却处处有月,是咏月的传神妙笔。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不若无闻也
C.相与步于中庭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止增笑耳
2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欣然起行”中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乙文记叙两次游虎丘的情景,着重描写在夜深人静时获得的审美愉悦。
C.甲乙两文都是以游记的形式完成的,在结构上都是先写景再议论。
D.甲乙两文的作者赏月时都喜欢有人陪同,这样才不会觉得孤寂。
2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25.《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嘲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26.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①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②。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滟濒堆③,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匹练:一匹白绢。②盎(àng):古代的一种口小腹大的盆。③滟濒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巨石。
【丙】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见曦月 (2)属引凄异 (3)屡呼则屡出 (4)盖言难辨也
2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29.请你简要分析甲文的写作思路。
30.陆游到瞿塘峡是夏季吗?联系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看法。
31.下列对丙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绘景取胜,想象瑰丽,景象雄浑壮阔,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B.首联侧重叙事,写自己从蜀地乘船来到荆门,这里属于古代的楚国。
C.“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仰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D.尾联中“送”字表达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
32.李白24岁时由水路乘船离开故乡开始漫游。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于此时写下了丙诗。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关于三峡的描写,分析丙诗颔联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又东①,经②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石,形如人负③刀牵牛,人黑牛黄④,成就⑤分明。既⑥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⑦洄,虽途经信宿⑧,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①东:向东。②经:经过。③负:背。④人黑牛黄: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⑤成就:轮廓。⑥既:极,很。⑦纡:弯曲,绕弯。⑧途经信宿:路上过了两个夜晚。
3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夏水襄陵 ( 冲上、漫上 ) B.略无阙处 ( 空隙,缺口 )
C.江湍纡洄 ( 湍急 ) D.犹望见此物 ( 同、像 )
3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 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最外高崖间石,形如人负刀牵牛。
36.两篇文章都写到水,【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水 的特点,【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写出水 特点,两文都用了 描写的方法。
37.请结合文本,说说【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③小巷,民夷④杂揉,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历:经过。④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幼子,学叔党。绍圣四年随侍苏轼于海南。⑦韩退之钓鱼;韩愈胃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 更欲远去 B.入僧舍 其人舍然大喜
C.予欣然从之 康肃忿然曰 D.盖竹柏影也 盖自笑也
39.下面对【甲】【乙】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欣然起行”传达出作者在寂寞的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B.【甲】文先叙事继而写景最后议论,全篇脉络分明,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C.【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D.【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萧条景象。
4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无处不写“月”,却无一个“月”字,你认为“月”藏在哪几个字里?说说你的理解。
42.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光?又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3.阅读【甲】【乙】两文,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五色交辉 组词法:辉煌、余晖、辉映、光辉…… (1)
四时俱备 相关联想法:万事俱备 (2)
月色入户 字源法:(字形的演变) (3)
4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5.下面是对甲、乙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先总写景物特征“美”,再具体描写景物之美,最后总结,抒情议论结尾,结构清晰。
B.“欲界”指没有摆脱世俗欲望的众生所处的境界,文中指人间仙境,表现作者自得其乐。
C.乙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无关。
D.乙文作者为自然的美景所陶醉,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6.阅读下面材料,说说文末陶弘景谈及谢灵运的原因。
材料一: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
——《宋书·谢灵运传》
47.这两篇文章或借景抒情或叙述、写景、抒情相融,分析具体内容对《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小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解】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横山、庐山。
48.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属引凄异 下车引之 B.哀转久绝 猿则百叫无绝
C.授符书于此 于我如浮云 D.久之不散 无案牍之劳形
49.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正侧面结合,突出了三峡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B.甲文“寒”“肃”“凄”“哀”几字就生动表现出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
C.乙文认为巫山山水相连的奇景是泰山、华山、横山、庐山等名山比不上的。
D.乙文中作者在游览巫山妙用真人祠时,看到了鸾凤、白鹤在神女峰飞舞的美景。
50.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5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四季“水”的特点。
52.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猿鸣,请说说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④;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⑥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仆:我,自己的简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限日:遮挡阳光。⑤幽岫:幽深的山穴。⑥重:向往。
5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梅溪之西 B.自康乐以来 以钱覆其口
C.四时俱备 元方时年七岁 D.实是欲界之仙都 偏饶竹实
5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B.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C.乙文通过描写蝉、猿、鹤等动物在山间自由吟唱,增强了山水的活力和生命力。
D.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宜人,食源丰富
5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56.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57.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游石首绣林山记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约结不舒。至西陵以下,北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崿崿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滮滮涆涆,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以水战石,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朗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此。
【注】①约结:束缚、受控。②崿崿(è):锐利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广大无际的样子。④滮滮(biāo)涆涆(hàn)淅: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zhì):向凶猛的大鸟愤怒地站着。
5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水战石 以刀劈狼首 B.皆不敢与之争 何陋之有
C.自非亭午夜分 大江自三峡来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9.下面对《三峡》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先写三峡概貌,再具体描绘了三峡四季不同景象,突出了三峡险恶、令人畏惧的特点。
B.第三段从仰视到俯视的视角,描绘了三峡春冬季节景色的清幽美,动静相生,山水相配。
C.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谣,运用正面描写,突出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悲凄的氛围。
D.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音韵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起来给人抑扬顿挫之感。
6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
61.李明查资料发现,《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注·江水》作的部分注释,他认为文章第一段写山,与水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62.以上两篇文章极尽描写之妙,展示了水的各种情态,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着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减)
6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B.相与步于中庭 于将晚时
C.月色入户 入则无法家拂士
D.守者烹茶以进 花之隐逸者也
6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偕芸/及余幼妹 D.一妪一婢/扶焉
65.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描绘了美妙的月夜景色,也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全文仅80余字,却创造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B.【乙】文语言生动优美,描写细致。“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描绘出沧浪亭周围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C.【甲】文虚实结合,巧用“月光如水”的比喻,别具一格;【乙】文运用生动的描写,记叙了中秋傍晚作者携妻挈妹去沧浪亭赏月的情景。
D.两文都记叙了出游赏月的事情,但“夜游”的起因不同。【甲】文中作者是因月色美好,而【乙】文作者是因大病初愈心情好,所以起了游兴。
6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
67.【甲】【乙】两文的作者在赏月时心境各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68.【甲】【乙】两文的作者都传递出了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初中阶段,我们也学过许多面对挫折仍保持乐观的人物,请任举一例并简要概括其事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记游松风亭①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②,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③尚在木末④,意谓⑤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⑥,当恁么时⑦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②嘉祐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③宇:屋檐。④木末:树梢。⑤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⑥死法:死于军法。⑦惩么时:这时候。
6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 天山共色
B.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虽兵阵相接 虽乘奔御风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无丝竹之乱耳
70.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篇幅短小,叙事简洁,写景如绘,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B.甲文苏轼与张怀民皆为贬谪之人,他们有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愉悦,常夜游赏月。
C.乙文记叙了作者游松风亭路途中的小事,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D.乙文是作者贬居惠州时所作的一篇小品文,出语平淡通俗,如话家常,读之让人回味。
7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72.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甲文中有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7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苏轼身上有哪些值得你敬佩的闪光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北涉玄灞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②,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③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④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①玄灞:玄,水色深青:灞,河流名。②沦涟:水波起伏。③明灭:忽明忽暗。④矫:举起。⑤青皋:草地。⑥麦陇朝雏(gòu):麦田里野鸡在早晨鸣叫。
7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风烟俱净
B.欲界之仙都 解衣欲睡
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D.斯之不远 康肃笑而遣之
7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从古至今人人皆爱山川之美,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从侧面烘托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C.乙文是王维写给好友裴迪的一封书信,因为语言优美、境界闲雅、描写生动而成为唐代散文的名篇。
D.乙文“当待春中”以下六个四字句,凝练地描绘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白鳞轻快地在水中游动,白鸥展开那矫健的翅膀掠空飞翔,野雉在麦陇中鸣叫,草木染绿了春山,露水滋润了堤岸,这一切与前面岁末景色的淡雅清冷恰成鲜明的对照。
7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77.甲文中“猿鸟乱鸣”和乙文中“吠声如豹”描写的都是动物叫声,但写作意图不同,试简析。
78.所谓“见字如面”,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B 2.D 3.(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4.①作者的感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我的理解:这两句由景而生的慨叹,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5.甲文用“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烘托出水之清澈,乙文用“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侧面烘托出山之高。
【导语】这两篇文章《与朱元思书》和《宜都记》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不同的山水之美。《与朱元思书》侧重于表现富春江的清幽奇峻,以笔触细腻生动的描述来营造心旷神怡的感受。《宜都记》则强调三峡的壮丽险峻,展现了自然奇观的宏伟。两篇文章都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的手法,强化了景物特征。《与朱元思书》蕴含出尘之感,《宜都记》则凸显壮美之景,二者风格迥异,共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形容词,独一无二的/动词,消失;
B.都是副词,意为全、都;
C.动词,向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D.介词,从/连词,如果;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甲】文写猿鸣是以动衬静,突出山的幽静,并非突出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泠泠不绝”,也没有突出环境的悲凉凄清,该项错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湍”:急流。“甚”:超过。“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2)“至”:非常,极其。“清”:清脆。“响”:回声。“绝”:断绝,消失。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问,根据【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这里的山水景色极其壮美,令人陶醉。作者认为,对于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美景,也会被其震撼,从而平息追求功名利禄的心;而那些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美丽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忘却世俗的繁杂事务。
第二问,根据“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慨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流露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归隐山水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放下公务,一同欣赏美景,享受自然之乐。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开放性试题,找出两文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即可。
甲文:“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通过描写蝉长久地鸣叫、猿不断地啼叫,从侧面烘托出这里的山林寂静幽深,以动衬静,突出了山的宁静和环境的清幽,也体现出这里的自然生态良好,没有过多的人为干扰,让蝉和猿可以尽情地鸣叫,从而从侧面表现出富春江一带自然环境的优美。
乙文:“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通过描写猿鸣的清脆以及在山谷中不断回响,从侧面烘托出这里的环境寂静,人迹罕至。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猿鸣才能如此清晰地传来并且长久不绝,这也体现出西陵峡一带自然环境的原始和宁静。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宜都记》上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十丈左右,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6.D 7.C 8.(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晚上在荔浦休息,拄着拐杖在竹阴下(散步)。 9. 月色美,让人欣喜。 当地老人热情相邀,来日重回荔浦携酒品荔,与当地人同乐。 10.甲文写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因月色之美夜游中庭,将壮志难酬的苦闷排遣;乙文写苏轼与友人一起游览白水山佛迹寺,虽身处逆境而郁闷,却随缘自适。从甲、乙两文都可看出苏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导语】苏轼的两篇作品展现了他被贬时期仍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描绘月夜下的宁静美景和与朋友的闲适相会,表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与淡泊。在《题白水山》中,苏轼游览自然,领略壮丽景色,体现了他对生活仍保有的欣悦与热情。这种在逆境中寻求内心平和与美好体验的方式,反映出苏轼豁达淡定的人生观。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推测,大概是\表推测,原来是;
B.只,只是\只,只是;
C.吹风,乘凉\自然界中的风;
D.心意,意志\心意,意志;
故选D。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甲文先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是叙事,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然后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庭院中的月色;最后议论抒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所以该项说法错误;
B.甲文结尾“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是以“闲人”的心境,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悲凉、落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的情感,而不是反衬别人“不闲”。所以该项说法错误;
C.乙文中“詹使君邀予游白水山佛迹寺”明确提到苏轼应詹使君之邀游览白水山佛迹寺,且文中提到“浴于汤泉,风于悬瀑之下,登中岭,望瀑所从出”,可以看出他欣赏到了壮观奇特的瀑布。所以该项说法正确;
D.乙文中老人问苏轼待荔枝成熟时能否带酒再来,主要是因为老人热情好客,希望苏轼再次前来,而不是因为老人喜欢喝荔枝酒。所以该项说法错误;
故选C。
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亦:也。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中庭:院子里。
(2)晚:晚上。休:休息。于:在。曳:拖,拉,这里指拄着。杖:拐杖。竹阴:竹林的阴凉处。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甲文中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根据甲文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知,当时已经是夜里,苏轼正打算脱衣服睡觉了,但是月光照进了门户,那美好的月色吸引了他,让他心生欣喜,所以就高兴地起身出门了,可见是月色美,让人欣喜,才促使他“欣然起行”。
(2)乙文中苏轼“欣然许之”的原因是:从乙文中“父老指以告予曰:‘是可食,公能携酒复来?’意欣然许之”可以看出,当地的父老热情地指着荔枝告诉苏轼说荔枝可以吃了,还邀请苏轼能否带着酒再来这里。苏轼感受到了父老们的热情好客,体会到了与当地人相处的融洽和欢乐,期待着来日重回荔浦,携酒品尝荔枝,和大家一同欢乐,所以欣然答应了这个邀请。
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在《记承天寺夜游》(甲文)中,文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以看出苏轼原本准备睡觉了,然而当看到美好的月色照进屋子时,便立刻来了兴致,欣然起身出门。此时他正处于被贬黄州的人生低谷期,仕途不顺,壮志难酬,但他没有沉浸在郁闷之中,而是被自然景色所吸引,愿意去欣赏月色之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他想到能一起分享这份快乐的人,便去找好友张怀民,然后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尤其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把庭院中的月色描绘得如澄澈的积水,竹柏影子比作水中交错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月色之美,可见他沉醉在这美妙的夜景之中,通过欣赏自然景色、与好友同游的方式,暂时忘却了被贬的郁闷,将那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得以排遣。
在《题白水山》(乙文)中,“绍圣二年三月四日,詹使君邀予游白水山佛迹寺,浴于汤泉,风于悬瀑之下,登中岭,望瀑所从出”,尽管苏轼当时被贬于惠州,身处逆境,心情难免郁闷,可当朋友詹使君邀请他去游览白水山佛迹寺时,他积极参与其中,去泡温泉、在悬瀑下乘凉、登上山岭眺望瀑布源头,尽情地享受这游览过程中的种种乐趣。后来“晚休于荔浦之上,曳杖竹阴之下。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父老指以告予曰:‘是可食,公能携酒复来?’意欣然许之”,在休息时与当地父老互动交流,面对父老热情的邀请,欣然答应。这一系列的行为体现出他即便处于不如意的境遇下,依然能够随缘自适,积极融入当地的生活,从与友人同游、欣赏自然景观以及和当地人相处的点滴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情。
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苏轼不管身处何种低谷,都能从自然中发现美好,积极投身到生活里去,去欣赏美景、结交朋友、融入当地,以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不让郁闷的情绪长久地笼罩自己,而是努力去排解,让生活依然充满乐趣与色彩。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多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绍圣二年三月四日,詹使君邀请我游览白水山佛迹寺,在汤泉泡温泉澡,风吹过瀑布,(我们)登上中岭,望见瀑的出口。出白水山(后),乘坐轿子往回走,(到)观山,并且与当地人说话。晚上在荔浦休息,拄着拐杖在竹阴下(步)。(这)时(候)荔枝连接成串像芡实。(当地)老人指着荔枝告诉我说:“这可以吃的时候,你能够带酒再来这里吗?”我高兴地答应了他。
11.C 12.D 13.(1)庭院(照在)地面的月光犹如一池积水空灵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今晚月亮正美,夜色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吗? 14.甲文描写了庭院中月色,突出了空明澄澈的特点。乙文描写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表现了繁荣、热闹(祥和)的特点。 15.身处逆境之时,要做到达观,能够随缘自适,善于从身边发现美之所在,放下烦忧,享受生活。(意思对即可)
【导语】两篇文言文都描写了苏轼夜游的经历,展现他在逆境中的心态。甲文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月夜,苏轼虽身处贬谪,却能在闲暇中欣赏自然之美,体现出他旷达的心境。乙文则通过描述元宵夜市的热闹景象以及苏轼自嘲的笑声,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幽默的态度。两文都表现出苏轼虽然身遭贬谪,但依然能从容应对、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
1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C.句意:有几个老年的书生前来拜访。过,拜访;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D.甲文中,作者虽处于被贬的境遇之下,然而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能看出他看到美好月色时的那份欣然,主动去寻张怀民同游,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欣赏美妙夜景。最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体现出作者能以一种超脱、豁达的心态看待当下,并没有沉浸在被贬后的抑郁苦闷之中,反而是有着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心境。乙文里,作者在儋州这一被贬之地度过上元节,面对老书生的邀请“欣然从之”,去游历城中各处,感受那“民夷杂揉,屠沽纷然”的热闹景象,即便回来时家人已熟睡,他也只是“放杖而笑”,还通过笑韩退之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来表达自己对得失的看淡,是一种能坦然接受现状、豁达通透的状态,并非是被抑郁苦闷的心情所笼罩,想要解脱却又做不到的那种情况。本项“【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有误;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良,美好;嘉,美好。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描写所见之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将庭院中的月光比作一泓积水,用“空明”一词着重体现出这“积水”般的月光澄澈透明的状态,仿佛整个庭院地面都被清澈的水所覆盖,营造出一种空灵且纯净的意境。而那影子似的“藻、荇交横”,实则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通过这样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把静态的月光与竹柏影子组合成了一幅富有动态美感的画面,重点突出了月色下庭院景色空明澄澈的特点,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静谧又美好的氛围,也展现出一种清幽雅致的韵味。
乙文中“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这些语句详细地展现了所见之景。先是写到行走在城西,让读者能想象出一路上看到的种种景象,进入僧舍能感受到那别样的宁静与佛门的清幽氛围,走过小巷又见识到汉族百姓与当地少数民族和谐混居的生活场景,“屠沽纷然”则直白地描绘出市井中做各种买卖生意的人们来来往往、热闹非凡的样子。从城西到僧舍再到小巷,不同的场景汇聚在一起,全方位地呈现出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风貌,既有不同民族相处的祥和画面,又有市井之中热闹忙碌、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整体表现出的是一种热闹、祥和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现出上元夜小城独特的烟火气与民俗风情。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苏轼被贬,可看到月色美好,便“欣然起行”,与友人赏那“空明”月色,最后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这表明他在逆境中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被贬的痛苦里,而是能够以一种达观的心态,从身边寻常的月色、竹柏等事物中发现美好。可见身处逆境,要像他一样达观,从寻常事物中发现美,放下烦恼享受生活。乙文中,苏轼在儋州,面对老书生邀请“欣然从之”,夜游感受热闹,回来“放杖而笑”,看淡得失。启示我们逆境中应随遇而安,不纠结不如意,乐观享受生活。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己卯年(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高兴地听从了他们的提议。(我们一起)走到城西,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族百姓和当地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市井中做生意的人纷纷攘攘。回到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家中的人闭门熟睡,已经响起了鼾声。(我)放下手杖笑了起来,(又有)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儿子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呀。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钓不到鱼,还想往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走到大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啊。
16.C 17.D 18.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 19. 喜爱 …的样子 只是 虽然 20.(1)月光煞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水像玉盘,沙像金积 21.两句都通过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景物来间接表现月亮的明亮和美丽。如乙文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写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来表现月光的清澈透明;而丙文中的“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则通过写水像玉盘、沙像金积,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和美丽。
【导语】《渡荆门送别》通过描绘渡江所见的自然美景,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李白的文字生动、情感真挚。《记承天寺夜游》展现了一幅宁谧的月夜图,借景抒情,反映作者内心的孤独、闲适与豁达。苏轼以简练的文字传递出淡淡的伤感与自得其乐的心境。《观月记》在细腻描绘月下美景的同时,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奇丽与浩瀚,张孝祥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对比,表达了对天地广阔的感叹与对美景的痴迷。三文均以咏月为主线,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层次和作者的情感寄托。
16.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还是怜爱那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的小船。尾联写故乡之水为诗人送行,以故乡之水对诗人的不舍之情来间接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因此并非直接表达;
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结合【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其意思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此句以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植物,写出月光的皎洁和明亮,并非写水;
故选D。
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的意思是:大概中秋的圆月,临水观赏,独自前往远离世人。“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为作者观景的三重妙处即,圆月,临水,远离世俗之人,它们之间呈现并列关系,因此其间需要断开。
故正确的断句为: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
19.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1)句意是: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怜:喜爱。
(2)句意是:高兴地起身出行。然:……的样子。
(3)句意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4)句意是:虽然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虽:虽然。
20.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庭下:庭院里。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如:像。玉盘:美玉做成的盘子。金积:堆积的黄金。
2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和树的影子比作水草,通过描写“积水”的澄澈正面写月光的皎洁明亮,通过描写树影摇曳来侧面描写月光的皎洁澄澈。因此此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写出月光的澄净,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水如玉盘,沙如金积”的意思是:水像玉盘,沙像金积。这句话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比作玉盘,将沙像金积。正因为有了皎洁明亮、澄净的月光的照耀,才能看到像玉盘一般明净的水和像金子一样的沙,因此此句以比喻的修辞从侧面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澄澈、美好。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
我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经过洞庭湖,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光皎洁如同白昼。金沙堆处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间,突出水面有十仞高,四面环绕的水面,距陆地最近的都有几百里远。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叫所有的书童和仆役全都留在船上,独自一人登上金沙堆。这小岛上湖沙的颜色是一片纯正的金黄,和洁白的月光争相辉映;湖水好像一只巨大的白玉盘,湖沙好像是黄金堆积,湖水和沙滩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令人感到身上发寒,双眼发花,仙界的阆风山、瑶台和广寒宫,我虽然不曾亲身到过那些地方,想必应当也如同这里的境界而已。总之,中秋的明月,临水赏月、独自前往和远离众人,在这里全都齐备。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金沙堆观月的记载。
22.C 23.D 24.(1)(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25.不是,这里的闲指的是能看淡名利,欣赏自然美景的洒脱和闲情逸致。 26.比喻,用比喻来描写夜色,月光比作积水,月下竹柏影比作藻荐交横。都写到了月色的美好、环境的幽静。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都描绘了月夜游览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描写月光下的庭院景色,表达了与友人共享闲适之乐的心境。李流芳在《游虎丘小记》中则通过对比白天与夜晚的游览感受,强调了夜深人静时的独特美感。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宁静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名词“门”;
B.都是动词“如、比得上”;
C.介词,在/介词,对,向;
D.都是语气词“罢了”;
故选C。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结合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亦”可知,当苏轼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时,内心非常欣喜,于是就和他“相与步于中庭”,共同赏月,可见他喜欢有人陪同;结合乙文“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可知,相比于和游人一起赏月,作者更喜欢一个人在山林寂静时静静赏月,故他不喜欢有人陪同。选项“都喜欢有人陪同”有误。
故选D。
2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1)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
(2)然:然而;不若:不如;独:独自。
2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闲人”似乎指的是无所事事、有空闲时间的人。然而,结合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章的具体语境,苏轼当时虽然被贬黄州,政治生涯遭遇挫折,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反而有更多机会去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因此,这里的“闲人”并非指他无所事事,而是指他在政治上不被重用,有空闲时间可以自由地欣赏月色,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其次,“闲人”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和人生的坎坷,苏轼并没有沉沦或抱怨,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他自嘲为“闲人”,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从容和淡然。这种态度让他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最后,“闲人”还暗示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在文章中,他通过描绘承天寺的月色和竹柏影,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他也通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而苏轼正是这样一个能够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美好的“闲人”。据此可理解作答。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
第一问: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积水的空明,而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则如同交错纵横的水草。这种描写方式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承天寺夜色的清幽与宁静。
第二问:无论是承天寺还是虎丘,在夜色中都显得格外幽静。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承天寺中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在庭院中散步,四周静谧无人,只有月光和竹柏的影子相伴。而虎丘在夜深人静时,也是“山空人静”,结合乙文“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可知,只有风声和佛灯在林间隐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两处夜色中的月色都显得格外优美。承天寺的月色如积水般空明,照亮了整个庭院;而虎丘的月色也是“月色甚美”,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赏月环境。承天寺的夜色让苏轼产生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同样地,虎丘的夜色也让游客们在静谧的环境中得以沉思和感悟。由此可知,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在环境幽静、月色优美以及引发深思等方面都呈现出共同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也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27.(1)日光,这里指太阳 (2)连接 (3)接连着 (4)大概是 28.(1)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2)两旁山崖相对耸立,(仿佛)向上插入了云端,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刀削成。 29.先总写了三峡的概貌,再分写四季美景,从夏水的暴涨湍急写起,再到春冬之时水流的舒缓秀丽,然后是秋季里山涧的水枯寂静。文章结尾段以“巴东三峡巫峡长”作总结。 30.不是。甲文中写三峡夏天是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无法通行;乙文中陆游到瞿塘峡是“水已落”,可见不是夏天。 31.C 32.作者从两岸都是相连的高耸的山,抬头看到的天空只是一匹白绢一样的三峡行舟到此地,看到另一番景象,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视野突然开阔,心中充满喜悦之情。
【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2)句意: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属,连接。
(3)句意: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屡,接连。
(4)句意:大概是说语言也难以表达。盖,大概是。
2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至于,到了。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断。
(2)上,向上。入,插入。霄汉,天空。其,那。如,像。
29.本题考查写作思路。
首段总写三峡的概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了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了山的高峻。其后三段写三峡的四季美景。
根据第二段中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知,本段写的夏季景色。突出夏水多而快的特点。
根据第三段中的“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知,本段写春冬之时的景色。突出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特点。
根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可知,本段写的是秋季景色,突出了环境的肃杀。并以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表现了三峡秋季氛围的凄凉。
3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知,夏季时三峡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水位高,水流湍急;联系乙文“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可知,陆游到瞿塘峡时其水位不高;所以推断陆游不可能夏季到瞿塘峡。
3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不是仰视。故选C。
3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根据甲文中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乙文中的“仰视天如匹练然”,结合题干中的“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可知,作者出三峡向荆门山之外驶去,身处三峡时,作者看到的两岸连绵且高耸的山峦。抬头看天空,苍天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出三峡之后,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连绵起伏的山岭,辽阔平坦的原野,奔腾不息的长江以及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显得如此壮阔,让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这句的意思是随着平原的延伸,山峦逐渐隐没,而长江则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中奔流不息。它生动地描绘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丽景色,通过流动的视角展现了景物的变化。从蜀地到荆门,两岸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在视线中逐渐消失,江水则冲破山峦,向着无垠的原野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视野突然变得开阔,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杜甫有诗言道:“白帝城和夔州各有各的特点。”就是说语言也难以表达。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33.D 34.C 35.(1)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2)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形状像是人背着刀牵着牛。 36. 湍急 江湍纡洄(迂回曲折) 侧面 37.结合甲文第一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第二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和第三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可知,主要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结合乙文“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可知,主要描写了黄牛滩的水纡回的特点,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导语】甲文《三峡》通过描写三峡的壮丽自然景观与变化莫测的水流,展现了大自然的雄奇美丽,表达了作者陶渊明对三峡四季变化的细致观察和喜爱之情。乙文《水经注》则记述黄牛滩的地貌特征及其行船的艰难,展现出古代自然环境的神秘与人们面对自然挑战的无奈。两文都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反映出自然的壮丽和对人行为的影响,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及敬畏之情。
3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有误,句意:还能看到这块奇岩。犹:还。
故选D。
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在/连词,如果;
B.副词,极/动词,隔断、隔绝;
C.均为连词,即使;
D.连词,所以/副词,原来;
故选C。
3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素湍:白色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
(2)外:远。形:形状。如:像。负:背。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结合【甲】文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白帝城到江陵千二百里的路程,早晨出发傍晚就到达,从侧面写出水湍特点;
第二空:结合【乙】文“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可知,借行者的歌谣,写早晨出发傍晚还在黄牛滩,来侧面体现江流湍急回环曲折的特点;
第三空:根据前两空分析可知,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37.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结合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生动地描绘了三峡两岸连绵不断的高山以及其雄伟险峻的气势,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结合第二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通过对夏水的描写,突出了水流的湍急,体现了三峡的壮观。结合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描绘了春冬之时三峡的清幽之美,素湍、绿潭、怪柏、悬泉瀑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结合第四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写出了三峡秋季的凄清,高猿长啸,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哀愁。这些对三峡四季不同景色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三峡这一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乙文,结合“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可知,作者对黄牛山的奇特景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结合“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洄,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可知,描写了黄牛滩水流湍急迂回的特点,以及岩石的高峻,让读者感受到了长江的自然奇景。通过这些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综上所述,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38.B 39.D 40.(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 41.“月”藏在“积水空明”这几个字里。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知,“月”藏在该句的“(积水)空明”里。 42.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意对即可)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和《书上元夜游》体现了苏轼在被贬谪境遇中的旷达与豁然之心。《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月夜竹柏光影的写景,寄情于简静清幽的自然美,同时表达对世俗纷扰的超然;《书上元夜游》则借民俗景象与韩愈典故,阐述对人生无常与得失无碍的深刻感悟。两文均以细腻笔触写景抒怀,将外物与内心融合,展现苏轼乐观、随遇而安的哲思之美。
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欲:都是动词,想,想要;
B.舍:名词,房舍/同“释”,形容词,释然、宽舒;
C.然:都是助词,……的样子;
D.盖:都是副词,原来(是);
故选B。
3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有误。根据乙文“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可知,写出了上元之夜的热闹景象,而非“萧条”景象。故选D。
40.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亦,也。未,没有。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中庭,院子里。(2)而,表顺承。孰,谁。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作者把庭院中的月光比作一泓积水,清澈透明。这种比喻非常巧妙,因为只有月光倾洒下来,才能在庭院地面上形成像积水一样的光影效果。“空明”二字更是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纯净、明亮。月光就像水一样,填满了庭院,并且清澈得能够让人清晰地看到“水中”(实际是月光下)藻、荇交横的景象。后面提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先是用错觉的手法,让读者以为是水中有藻、荇纵横交错,然后才点明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这些影子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地呈现在地面上,并且能让人产生像是在水中的错觉,正是因为月光的皎洁明亮。所以从这个侧面描写也可以推断出,前文“积水空明”中的光影效果是由月光造成的,“月”就藏在这看似描写水的清澈透明的词语之中。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间接描写月光的效果来暗示月光的存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2.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在文中,苏东坡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绘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洒落在庭院中的月光比作一泓澄澈透明的积水。通常我们看到的积水是清澈见底、平静且明亮的,月光照在庭院地面上,那种清冽、皎洁、柔和又均匀铺满地面的状态,恰似一汪积水,给人一种空灵、静谧的视觉感受。而且,通过这个比喻,将无形的月光具象化了,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想象出当时月光的样子和庭院中那种清幽的氛围。紧接着“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进一步把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投映出的影子比作水中纵横交错的藻、荇,这其实也是基于前面把月光比作积水的巧妙延伸。影子在月光下如同水中的水草一样,摇曳生姿、错落有致,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更侧面烘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使得整个庭院仿佛变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水底世界,如此独特又精妙的比喻尽显东坡先生的文学才情。
苏轼写作此文时正处于被贬谪的境遇,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仕途不顺。在这样的夜晚,看到如此美好的月色,本应是愉悦轻松的,但联想到自身的处境,美好的事物与落寞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就难免心生悲凉。那如积水空明的月色虽美,却好似只能映照出自己的孤独与不得志,只能在这清冷的夜晚,寻同样被贬的友人一起在庭院中踱步欣赏,透出一种无奈与怅惘。
尽管处于困境之中,但苏轼依然有着超脱的心境和高雅的情趣。在这样一个寻常的夜晚,他能敏锐地捕捉到月色之美,并能兴致勃勃地去找友人一同欣赏、漫步中庭,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还能用如此精妙的比喻将月色描绘出来,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自身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的高雅。而友人张怀民也能与他一样,在深夜未睡,欣然同游,可见二人志趣相投,这种志同道合的默契,让苏轼在悲凉的生活底色中,又有着一丝对彼此高雅情趣的自得之感,在困境中寻得了一丝精神上的慰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己卯年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43. 辉映 都或全部 门 44.(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45.C 46.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备受后人的尊重,陶弘景来到谢灵运涉足的山水胜地,写下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表达了自己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情(能写出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备受后人的尊重,表达了自己对谢灵运的敬仰、钦慕、佩服之情,能与谢灵运比肩的自豪之情也可给分),又表现了自己热爱山水,淡泊名利的志趣。 47.《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以书信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表达了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及在逆境中的自我排遣,体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
【导语】《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皆为古代散文佳作。前者以清丽笔触绘山川之美,动静结合,尽显自然之奇趣,流露出对山水的热爱与赞叹。后者以简洁之语写月夜之景,意境空灵,在贬谪中透出豁达心境。两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借景抒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4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对于“五色交辉”中的“辉”,采用组词法来理解。“辉煌、余晖、辉映、光辉”等词中,“辉”都有光彩、光辉、闪耀等意思;“五色交辉”意思是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故“辉”可理解为“辉映”。
(2)万事俱备,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好了;俱:全,都;用联系成语的方法理解“四时俱备”,意思是四个季节全都具备;俱:全,都;
(3)对于“月色入户”中的“户”,采用字源法。从字形的演变来看,“户”的本义是门。在这里,“月色入户”即月光照进门户。
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歇:消散;乱:此起彼伏;鸣:鸣叫。
(2)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 于:在;中庭:院子里;
4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体现了作者在夜晚看到月色时的悠闲心境;“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也表现出作者在这种悠闲状态下寻找友人一同欣赏月色,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二者均与“闲”字密切相关;
故选C。
4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一“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可知,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备受后人尊重。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文末提及谢灵运,明确表达了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情。这种敬仰既源于谢灵运在文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陶弘景来到谢灵运涉足的山水胜地,又因为谢灵运对山水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与陶弘景自身对山水的热爱产生了共鸣。
同时,“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也流露出陶弘景的一种自豪之情。结合材料二“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可知,他认为自谢灵运之后,很少有人能领略到如此奇妙的山水之美,而自己能够欣赏并描绘出这样的美景,暗示自己在审美境界上与谢灵运比肩。此外,这也体现了陶弘景热爱山水、淡泊名利的志趣。他通过对谢灵运的提及,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同时也表明自己不追逐功名利禄,而是沉醉于山水之乐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4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实是欲界之仙都”“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是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结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可知乙文还用了记叙。
题目要求对两篇文章进行小结,可从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方面进行分析。
《答谢中书书》 开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赞美山水的基调;接着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静态描写,展现了山水的壮丽与秀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动态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动静结合,使山水之美更加立体;最后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抒情议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以及能领略此等美景的自豪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世俗的高雅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以作者的行动为线索,“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自然地引出夜游承天寺的事件;描写庭院中的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空灵;最后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结尾,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又流露出作者在贬谪生活中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寂寞的夜晚共同欣赏月色,增添了一份温暖。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答谢中书书》主要描写山水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