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专题二 空气 氧气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知识点专题二 空气 氧气

资源简介

专题二 空气 氧气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化学史:(1)18 世纪 70 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
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 P27)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
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 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4、原理:化学方程式: 4P + 5O2 2P2O5
5、注意事项:
(1)、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2)、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3)、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4)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6)、点燃的红磷要迅速的伸入集气瓶内,盖好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镁条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镁还能与空气中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
三、空气成分的划分(按体积分数):
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 4:1),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
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1)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
氮气 ⑤焊接金属的保护气⑥充入氮气的灯泡能延长使用寿命
稀有气体 (1)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代替氢气填充气球更
安全④激光技术⑤液氦冷冻机等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
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
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
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六、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
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
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
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 P3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
2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2 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
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
色无味气体产生。
点燃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
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
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
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 空气 氧气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化学史:(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化学方程式: 4P + 5O2 2P2O5
5、注意事项:
(1)、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2)、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3)、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4)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6)、点燃的红磷要迅速的伸入集气瓶内,盖好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镁条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镁还能与空气中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
空气成分的划分(按体积分数):
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⑤焊接金属的保护气⑥充入氮气的灯泡能延长使用寿命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代替氢气填充气球更安全④激光技术⑤液氦冷冻机等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六、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
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
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氧气
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2 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 (
点燃
)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