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第2节 地球的转动 第2课时教案课 题 第四章 第2节 地球的转动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地球公转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分析和模拟实验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有关;通过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以及模拟实验,理解太阳高度同地面获得热量之间的关系。2. 科学思维: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分析等方法,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相关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推理能力,初步实现从平面思维到空间思维的转变。3. 探究实践:结合生活事例,提出科学问题,经历现象观测、数据分析、模拟实验等过程,探究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与地球转动的关系。4. 态度责任: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以及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进对宇宙的认识和敬畏,树立社会责任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四季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教学难点 分别探究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太阳运行轨迹。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演示PPT3】【情境引入】有温度的春节【演示PPT4】演示讲解:1. 当太阳光入射角度不同时,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光热最多。【演示PPT5-6】【演示动画】【提出问题】当太阳光线照射地球时,地球表面A、B、C三点获得的太阳光热一样多吗?【演示PPT7-9】【播放视频】播放地球的公转演示视频【提出问题】观察地球的公转演示视频,说一说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轨道形状以及地轴空间指向的特点板书:地球的公转特征1.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2.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 轨道是近似圆形。4.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5. 地轴:始终倾斜,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演示PPT10】【活动】分组演示地球公转【演示PPT11-12】【演示动画】【提出问题】观察动画,当地球在公转轨道运行到A、B、C、D四点时,太阳直射点有没有变化,如何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呢 【演示PPT13-15】【活动】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要求学生依据演示动画绘制示意图,可以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绘制,在学生绘制过程中注意发现和总结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绘制完成后可以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绘制的地球公转示意图。板书: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演示PPT16】【提出问题】场上旗杆的杆影一天中有明显的长短变化,一年四季中正午杆影也有明显的长短变化。引起杆影一天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起杆影季节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演示PPT17-24】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引导开展活动】课前测量、课堂呈现:学校旗杆夏季某一天与冬季某一天的两张杆影长短记录图。提出问题:一天中和一年中杆影长短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1)利用描有不同时刻杆影的记录纸、铁钉、透明胶带、透明半球盖、手电筒,模拟冬至日一天中的太阳运行轨迹,确定其变化的规律。参考教材“探索活动”步骤1~6。(2)更换不同节气的杆影记录纸,进一步模拟一年中不同节气太阳运行轨迹。参考教材“探索活动”步骤7。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得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并总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与杆影变化的关系。【演示PPT25】【拓展延伸】地球仪上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演示PPT26】随堂练习通过练习,加强对参照物的判断能力。【演示PPT27】课堂小结【演示PPT28】布置作业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正当中国寒风呼啸时,澳大利亚却是仲夏时节呢?听讲、记录思考并回答观察并回答听讲、记录演示地球公转,在演示过程中注意比较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自转轨道平面的差异思考并回答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讨论开展小组活动。分四人小组,依照方案完成探究活动并思考问题:①若活动中3张杆影记录纸分别代表当地春分、夏至及冬至的杆影记录,你如何判断哪一张是春分、夏至或冬至?②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何本活动中仅提供3张杆影记录纸?分享交流成果。学生交流后分享:一年中,不同节气太阳运行轨迹变化的规律,得出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行轨迹并不相同。听讲,记录 1.通过澳大利亚炎炎夏日中的春节引出地球的公转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演示与思考自己分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通过自主动手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杆影变化直观理解自转和公转的区别和联系太阳高度涉及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学生理解相对困难。通过太阳运行轨迹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分别对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理性认识。同时,通过对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解释,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板书设计 第2节 地球的转动一、地球的公转特征1.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2.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 轨道是近似圆形。4.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5. 地轴:始终倾斜,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共28张PPT)第2节地球的转动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第2课时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4. 态度责任: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以及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进对宇宙的认识和敬畏,树立社会责任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3. 探究实践:结合生活事例,提出科学问题,经历现象观测、数据分析、模拟实验等过程,探究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与地球转动的关系。1.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公转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分析和模拟实验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有关;通过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以及模拟实验,理解太阳高度同地面获得热量之间的关系。2. 科学思维: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分析等方法,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相关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推理能力,初步实现从平面思维到空间思维的转变。重点难点学习目标为什么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正当中国寒风呼啸时,澳大利亚却是仲夏时节呢?东北人民在雪地里扭秧歌庆祝春节澳大利亚华侨举行赛龙舟庆祝春节有温度的春节新课引入当太阳光入射角度不同时,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光热最多。一、太阳直射与斜射的辐射量区别CBA观察图片,当太阳光线照射地球时,地球表面A、B、C三点获得的太阳光热一样多吗?说 一 说(限时3分钟)一、太阳直射与斜射的辐射量区别结论地球表面A、B、C三点中A为太阳直射,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CBA一、太阳直射与斜射的辐射量区别观察地球的公转演示视频,说一说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轨道形状以及地轴空间指向的特点。二、地球公转的特征二、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叫地球的公转自西向东1年太阳方向周期绕转中心地轴始终倾斜近似圆形轨道地轴66.5°23.5°二、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课堂活动(限时3分钟)演示地球公转,了解季节变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观察同一纬度地带接受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变化,了解季节变换。1.参考以下步骤和右图,演示地球公转。在暗室里,选用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要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观察同一纬度地带接受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变化。三、太阳直射点的变化ABCD分成A、B、C、D四组①观察地球运行到相应点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②最后各组一起讨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一致。温馨提示:太阳直射点是地心和日心的连线与地球球面的交点分组讨论(限时3分钟)三、太阳直射点的变化A、C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总结由于地球始终倾斜着自转和公转,所以太阳直射点总是有规律地在23.5°N~23.5°S之间移动。赤道B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D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三、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依据演示动画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在绘制地球时要标注出地轴、赤道、自转方向以及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在绘制地球公转轨道时要标注地球公转方向。在绘制的地球公转示意图中标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图中标注太阳直射点。动 手 做(限时5分钟)三、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展示自己绘制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总结绘制的要点。三、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次年)(北半球为例)0°23.5°N23.5°S三、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思考与讨论操场上旗杆的杆影一天中有明显的长短变化,一年四季中正午杆影也有明显的长短变化。引起杆影一天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起杆影季节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高度较大,正午杆影较短;冬季时太阳高度较小,正午杆影较长。一天当中早晚杆影较长,中午较短。南北引起杆影一天中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引起一年四季中正午杆影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课堂活动(限时8分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1. 取描有不同时刻杆影的记录纸,将铁钉由杆影记录纸的背面穿过中央立杆点O,并用胶带固定。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2. 将固定好中央立杆的杆影记录图平放在桌面上,将标示太阳轨迹的透明半球盖在记录图上,调整记录图的东西方位,待其与透明半球的东西方位吻合,用胶带固定其位置。1.固定记录纸2.固定透明半球课堂活动(限时8分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3. 一名同学将手电筒光源打开,并将手电筒紧贴透明半球上所标示的东南侧最低位置。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4. 此时光源照射中央立杆出现杆影,立杆尖端的影子应与下方轨迹图中7: 00 的杆影顶点重合,另一名同学在手电筒出光口旁用笔标记杆影时间(7: 00)。3.光源照射4.记录杆影时间课堂活动(限时8分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5. 依杆影记录图上的时间顺序,重复步骤4,并将时间记录在模型上。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6. 依照时间顺序,将透明半球上的标示点连接起来,此轨迹线即为记录杆影当日的“太阳运行轨迹”。5.记录杆影时间6.连接轨迹课堂活动(限时8分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7. 更换不同节气的杆影记录图纸,并分别将手电筒出光口紧贴透明半球上所标示的东侧与东北侧最低位置,重复步骤4~6,观察并记录太阳的方位。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课堂活动(限时8分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8. 若探索活动中的3 张杆影记录图分别代表杭州市春分日、夏至日及冬至日的杆影记录,你如何判断哪一张是春分日、夏至日或冬至日?根据图中标注的时间,或者太阳的轨迹高度进行判断.太阳轨迹(从6时开始的)代表春分(春分时,6时日出)。太阳的轨迹高度最高的代表夏至(这一天太阳照射时间长)。太阳的轨迹高度最低的代表冬至(这一天太阳照射时间短)。课堂活动(限时8分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8.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何本活动中仅提供3 张杆影记录图?春季与秋季太阳轨迹几乎是一样的,因此虽然一年有四个季节,本活动的3张记录图也可以涵盖。课堂活动(限时8分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四、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春分、秋分时太阳由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夏至时,太阳由东偏北方向升起,西偏北方向落下;冬至时,太阳由东偏南方向升起,西偏南方向落下。在北回归线上观察思考与讨论什么是太阳高度角?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杆影也随之越来越长。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南北半球分别有两条纬线是虚线,它们被称为回归线或极圈。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呢?原来,每年夏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向南移。每年冬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S,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北移。这样23.5°N和23.5°S就成了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回归”的界线,所以把它们称为回归线。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66.S°S、66.5°N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地球仪上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拓展延伸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B.旋转轴相同 C.公转的周期是一天 D.自转的周期是一年2.下列关于地轴和地球公转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地轴是倾斜的 B.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相同C.地轴是垂直的 D.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3.造成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C.地球是一个球体 D.太阳的公转4.太阳直射③点时的日期是( )A.3月21日前后 B.12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 D.6月21日前后课堂练习基本特征方向:自西向东绕转中心:太阳周期:一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地球的公转课堂小结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2 地球的转动 第2课时教案.doc 4.2 地球的转动 第2课时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