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水与人类 复习(课件 5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水与人类 复习(课件 53张ppt)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类家园中的水
1.XXXXXX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 、 和 。
3、水的存在形式
地球上大部分水以 的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 和 形式存在。我们平时见到的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等都是以液体形式存在的。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如南北两极地区,水常常以固体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96.53%
河流水
湖泊水
浅层地下淡水
液体
固体
气体
气体
1.XXXXXX
水循环类型
发生空间 海洋与陆地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循环过程及环节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的近十倍 补充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的 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地表形态。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
1.XXXXXX
①水循环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即 。
②形成水循环的内因: ,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③形成水循环的外因:a.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水循环的动力;
b. :地心引力是促使陆地水流归海洋的动力。
1、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球上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 的特点。从全球范围来看, 附近地区、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内陆中纬度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
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1)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1012m3,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从空间分布看:具有 的特点。
(3)从时间分配看: ,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
水的物理属性
太阳辐射
地心引力
不均衡
赤道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
C.生活中接触的纯水多,水溶液少
D.“南水北调”工程说明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
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但是大多是海水,淡水少,故A正确;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故B正确;
C、生活中接触的水大多是水的溶液,所以接触的纯水少,水溶液多,故C错误;
D、在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故D正确。故选C。
答案
解析
C
C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不断地被利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凝结和降水( )
B.海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转化为湖泊水
C.地表径流的水量一定与植物蒸腾的水量相等
D.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多个环节,A错误;海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转化为湖泊水,B正确;
从水循环的图中可以看出,除了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还由海洋水和湖泊水蒸发而来,且海洋水和湖泊水蒸发量占了很大一部分,C错误;
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还是淡水资源,D错误。
答案
解析
B
B
生活中的水溶液
1.XXXXXX
1、溶液:
(1)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如水、酒精等物质)。
(2)被溶解的物质叫 。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 混合物。
说明: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②溶液都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是指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③食盐等溶液的凝固点比水低,因此北方冬天常在冰雪路面上撒盐以防止路面结冰。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 ;没有水时,两液体相溶,量多者为 ;气体与液体或固体与液体相溶,均以 为溶剂。
例如:酒精溶于水, 就是溶质;河水中溶解了氧气, 是溶质。
3、混合物:由 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等。
5、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溶剂
溶剂
溶剂
液体
溶质
均一的、稳定的
酒精
氧气
多种物质
水、酒精、汽油、丙酮
1.XXXXXX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____________悬浮在液体里 ________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________ 不稳定 ________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________ 分层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固体小颗粒
小液滴
稳定
不稳定
分层
1.XXXXXX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 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 取用。操作时先使 ,把药匙小心地 ,然后使试管 起来。或将试管水平放置,将固体粉末放在纸槽上,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竖立起来。
(3)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 夹取。操作时先把试管 ,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 试管口,再把试管 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试管的底部,以免打破试管。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在广口瓶
药匙(或纸槽)
试管倾斜
送至试管底部
竖立
镊子
横放
放入
慢慢竖立
1.XXXXXX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①应在容器的正上方 滴入。
②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防止污染试剂)。
③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 (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④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用量简正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首先应根据取用液体的量选择 的量简,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中,当 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注意:眼睛要与 ,所选量筒的量程应略大于所量取的液体体积,并且越接近越好,以减小误差)
竖直悬空
不要平放或倒置
合适量程
接近刻度线
液面层的下沿相平
1、溶解性的概念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能力是 。大多数固体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逐渐增强;常见的固体物质中,氢氧化钙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 。
有限的
减弱
1.XXXXXX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的性质、 的性质和温度等。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 有关。
3、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使溶液温度升高,如: 等;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等;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 等。
溶质
溶剂
温度
放出热量
氢氧化钠、浓硫酸
吸收热量
硝酸铵
氯化钠
1、饱和溶液概念:在 ,在 里, 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
不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说明: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的量有关。
②必须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但可继续溶解氯化钠,此时的溶液对硝酸钾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
不能继续溶解
饱和溶液
1.XXXXXX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在不改变温度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往溶液中继续加入该溶质,看 。如果能,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 ;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 。
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而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所以不存在酒精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能否继续溶解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1.XXXXXX
4、浓溶液和稀溶液
(1)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 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 溶液。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浓溶液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是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不一定
不一定
1.XXXXXX
1、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 、 、 、 ;
(2)溶解度就是 ,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 ;
(3)溶解度单位为 ;
(4)公式:S= 。
2、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 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 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解度越 ,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 。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一定的温度
100g溶剂
达到饱和
溶质的质量
一定的温度
100g
最大质量

(克)
溶解能力大小
定量


溶解度/ (20 ℃) <0.01 0.01~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举例 氯化银、碳酸钙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氯化钠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1.XXXXXX
3、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而明显增大,如: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 ;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
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升高
硝酸钾
氯化钠
减小
氢氧化钙
列表法
1.XXXXXX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与 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变形公式: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3、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 ,没有单位,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一般与温度、溶液的多少无关。
(2)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就越大,溶液的浓度也越大。
(3)公式中溶质的质量是指 的溶质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4)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 。
(5)计算时上、下质量单位 。
(6)同一温度下,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 。
一个比值
实际溶解

单位要统一

1.XXXXXX
4、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温度要求 一定温度 与温度
溶液状态 达到饱和 饱和
单位 克(g) 没有单位
联系 无关
一定
不一定
1.XXXXXX
1、溶液的配制
(1)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2)步骤:
①计算: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②称量和量取:固体用 称取;液体用 量取;
③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作用: ;
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误差的影响因素
①溶质的原因:如果药品中含有杂质,则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如果称量时药品和砝码位置颠倒,若未使用游码,则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若使用了游码,则所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②溶剂的原因:主要是量取溶剂过程中读数的方法导致的,仰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 ;俯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溶剂量 ;
③配制时的原因:烧杯提前用水润洗,导致实际溶剂量 ;药品倒入烧杯中时不慎撒出,导致溶质量 等;
④装入试剂瓶时的原因:试剂瓶用水润洗,导致溶剂量 。
天平
量筒
加速溶解
偏小
没有影响
偏小
偏多
偏少
偏多
偏少
增多
1.XXXXXX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1)依据:溶液稀释前后, 质量不变;
(2)注意:两种溶液混合时, 可以相加,但 不能相加;
(3)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①原则: 。
将溶液稀释的方法是在浓溶液中加入溶剂水,由于加入的水属于溶剂,所以溶剂的质量和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增加,但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可以解决稀释溶液时的相关问题。
②计算公式: 或m浓·a%=(m浓+m水)·b%
扩展: a%(浓)= b%(稀)
注意:
溶质
质量
体积
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m浓·a%(浓)=m稀·b%(稀)
V浓·ρ浓·
V稀·ρ稀·
(22-23八年级·浙江·期中)生理盐水常用来(溶质质量分数为0.9%)给患者输液。下列对生理盐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理盐水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
B.生理盐水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9:1000
C.每输入100g生理盐水,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质量为0.9g
D.输液时,输液管中和输液瓶中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A、生理盐水即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故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故不符合题意;
B、 ,故生理盐水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9:991,故符合题意;
C、每输入100g生理盐水,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质量为 ,故不符合题意;
D、输液时,上方的输液瓶中生理盐水受重力随着输液管流到病人血管中,输液管中的生理盐水来自于输液瓶,两者是同一溶液,故其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B
B
(22-23八年级·浙江·期中)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n的数值是12
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A、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甲,第二次蒸发10g水共析出6g甲,说明第二次蒸发10g水时,析出了5g甲,所以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B、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再次蒸发10g水后共有6g甲,即10g水中能溶解5g甲,那么第三次蒸发10g水也能析出5g甲,故三次共析出甲的质量为:6g+5g=11g,即n=11,此选项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5g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即2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此选项正确;
D、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此选项错误。
答案
解析
C
C
(23-24八年级上·浙江金华·阶段练习)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
A.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B.将2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C.在10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40%的硝酸钾溶液
D.将1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固体
A、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溶解度不变,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仍然是同温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变,错误;
B、由于不饱和溶液在蒸发掉10g水的过程中,在不析出晶体时,蒸发水后因溶液的质量减少一半而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为原溶液的2倍;若蒸发过程中有硝酸钾析出,则所得溶液质量分数可能不变为原溶液的2倍,错误;
C、在10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40%的硝酸钾溶液,溶液质量增加为15g,溶质质量也增加为10g×10﹪+5g×40﹪=3g,故混合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为了原来2倍,正确,
D、因所加硝酸钾是否全部溶解不能确定而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未明确,因此无法准确判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错误。
答案
解析
C
C
(23-24七年级下·浙江宁波·期末)某容器中装有盐水若干,老师让小科倒入质量分数1%的盐水100克以配成质量分数2%的盐水,但小科却错误的倒入100克水,老师发现后说你再将第三种盐水50克倒入水中就可得到2%的盐水了,那么第三种盐水的质量分数为( )
A.2%
B.4%
C.4.5%
D.5%
质量分数1%的盐水100克中含有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1g;但小科却错误的倒入100克水,即第一次少倒进氯化钠1g,第二次将少倒进的1g氯化钠补上,则第二次倒进的氯化钠溶液中应含氯化钠50g×2%+1g=2g,那么第三种盐水的质量分数为×100%=4%
答案
解析
B
B
海洋的探索
1.XXXXXX
1、有规则的 是晶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 的形式从溶液中 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如硝酸钾。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 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 (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几何外形的固体
晶体的形式
析出
不大

加热
冷却
1.XXXXXX
1、结晶水:有些晶体从水溶液中结晶析出时,往往要结合一定量的水,这部分水存在于析出的晶体中,叫作 。
2、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晶体,常见的有胆矾,即硫酸铜晶体(五水硫酸铜)、石膏(二水硫酸钙)等。结晶水合物受热易分解和风化。
水的净化方法通常有沉淀法、 法、 法。
A. 沉淀法:在水中加入 等,搅拌后静置,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B. 过滤法:根据物质的 ,用于除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的方法。
结晶水
过滤
蒸馏
明矾/活性炭
溶解性的不同
1.XXXXXX
①过滤装置:如图所示。
②过滤的操作要领:
“ ”:滤纸紧贴 ,中间不留气泡。
“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滤液液面 滤纸边缘。
“ ”:烧杯紧靠 ,玻璃棒末端轻靠在有 滤纸的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 。
③过滤时,玻璃棒作用是 。
④过滤器的制备:滤纸2次对折后打开。
C. 蒸馏法:根据液体物质的 不同,用于分离或提纯互溶的液态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法净水可除去水中已经溶解的物质。把水加热至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得到的水称为蒸馏水(装置如图)。
一贴
漏斗内壁
二低
低于
1.XXXXXX
三靠
玻璃棒
三层
内壁
引流
沸点
①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应放入几片 ,以 。操作时,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以便于观察温度的变化,确定所接收液体的种类。
②蒸馏时,冷凝管中 ,是因为冷凝时,冷水需充满冷凝器,防止冷凝器冷凝时受热不均匀出现炸裂,同时逆流冷凝效果好。
碎瓷片
防止液体暴沸
要下端进水上端出水
方法 原理 适用范围 基本操作 作用 净化程度
沉 淀 根据 ; 静置,使不溶性的杂质沉降下来并与水分层。 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加入明矾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 除去不溶性杂质(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由 低 到 高
过 滤 根据 ; 把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用于除去深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溶解,过虑 除去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的悬浮微粒)。 吸 附 利用 把自然水中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溶解性杂质吸附在表面。 除去部分不溶性和或溶性杂质,臭味等。 蒸 馏 根据 ;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 用于分离或提纯液态混合物 加热,蒸馏、冷凝 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已溶解的物质)。 1.XXXXXX
★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
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活性炭或木炭的吸附作用
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
1.XXXXXX
1、实验仪器及用品
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药匙、滤纸、火柴。
2、实验步骤
(1)溶解:将所取粗盐用药匙逐渐加入预先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边加粗盐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不再溶解为止。
(2)过滤:先组装好过滤装置,将上述食盐水过滤。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防止液体溅落到外面。
(3) :将澄清的滤液倒入蒸发皿,加热,至出现 ,将剩余水分蒸干。冷却至常温后,将食盐固体转移至一个干净的烧杯中。
①在加热过程中要用 不断搅拌,防止 。
②取蒸发皿时不能用手拿,应用 夹取。
(4)再溶解:将所得固体重新加水溶解。
(5)蒸发结晶、过滤:将上述液体倒入干净的蒸发皿中,加热,至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趁热过滤出固体。
引流
蒸发
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玻璃棒
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致使液滴溅出
坩埚钳
1.XXXXXX
★【拓展】粗盐提纯时玻璃棒的作用:
①溶解时搅拌, 。
②过滤时 ,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漏斗。
③蒸发时 。
加速溶解
引流
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暴沸
如图,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由图示知,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到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故尽管右侧海水中的溶质不变,但水分子却在减少,溶剂质量减少,溶液质量也减少,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
解析
B
B
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 B. C. D.
A.取一定量粗盐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错误;
B.溶解时,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它是测量工具,故B错误;
C.过滤时,液体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蒸发结晶时,应该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从而使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故D正确。
答案
解析
D
D
河水净化制自来水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X 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净化的水”为纯净水
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和固体颗粒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X 试剂可以是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步骤Ⅲ中的漂白粉可杀菌、消毒,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净化的水”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可溶性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故D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D
D
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宜采取的方法是 ( )
A.蒸发溶剂的方法
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升高温度的方法
A.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B.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而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不能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故选项错误;
D.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升高温度,不能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故选项错误。
答案
解析
A
A
水的浮力
1.XXXXXX
1、浮力概念:液体(气体)对 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 的。
3、浮力的施力物体: ,浮力的受力物体: 。
4、浮力产生的原因: 。
5、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先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弹簧测力计读数F,那么F浮= 。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1)游泳池里越往深水区走,所受的浮力越大,由此猜想: ;
(2)鸡蛋在纯水中会下沉,但在浓盐水中却能漂浮,由此猜想: ;
(3)木头在水中漂浮,但铁块在水中下沉,由此猜想: 。
浸入
竖直向上
液体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
物体的上、下表面受到压力差
G-F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或浸没深度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密度有关
1.XXXXXX
实验目的 变量控制 图示 现象及分析 探究结论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深度的关系 同一物体浸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没的深度不同 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即浮力相同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______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的关系 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不同 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同,即浮力不同,F1>F2 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______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同一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密度不同 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即浮力不同,F2>F1 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______
无关
有关
有关
1.XXXXXX
续表
【总结归纳】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 和物体 液体的 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液体的多少无关)。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浸入液体的体积 ,物体受到的浮力 ;在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 ,物体受到的浮力 。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浸入在同一液体中 甲、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相同,即浮力相同 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______
无关
密度
浸入
体积
越大
越大
越大
越大
1.XXXXXX
1、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
(2)公式:F浮= =m排液g= ;
(3)单位:ρ液: ,V排液: 。
注意:阿基米德原理只是浮力的计算公式,不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4)使用阿基米德原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公式中的ρ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物体的密度;
②G排液是指物体排开的 所受的重力;
③V排液是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是液体的总体积,也不一定是物体的体积。当物体
时, ;当物体 时, ;
④由公式ρ水gV排水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浸没时在液体中的深度等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在液体中运动液体多少等因素无关;
⑤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 ,但公式中的ρ液应改为ρ气,V排液应改为V排气。
【拓展】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与容器紧密接触,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0,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如在水中的桥墩、深陷在淤泥中的沉船等。
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G排液
ρ液gV排液
kg/m3
m3
液体
物体浸没
V排液=V物
部分浸入
V排液气体
1.XXXXXX
1、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 和 的大小。(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F浮
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沉底

F浮>G F浮实心体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V排液=V物 ρ液>ρ物 V排液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非平衡力作用 可以停留在液体的任何深度处 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 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
处于静态,受平衡力作用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F浮=G
F浮=G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会沉到容器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________;
③沉到水底时:________________=G。
G
F浮+F支
1.XXXXXX
1、轮船:将钢铁做成空心, ,增大浮力使F浮=G;
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洋行驶到江河或从江河行驶到海洋,其受到的浮力 ;
②根据F浮=ρ液gV排液,同一艘轮船从海洋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 ,ρ液 ,所以
V排液 ,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 来实现的;
当水舱充满水时,潜艇受到的 ,潜艇 ;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潜艇受到的 时,潜艇 ;当水舱里留有适量的水,潜艇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时,潜艇就会停留在水面下任何深度的地方。
3、密度计: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是一根上部标有刻度,形状特殊的玻璃管,管下部的玻璃泡内装入小铅丸或汞,用它测液体密度时,它始终处于漂浮状态,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液体密度不同, ,上 下 ,上 下 。
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
不变
不变
减小
自身重力
重力大于浮力
下沉
重力大于浮力
重力小于浮力
上浮
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就不同




4、热气球和飞艇:采用充密度比空气 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
重力而升空。
大于

1.XXXXXX
5、浮力秤:当浮力秤中放入质量为m的物体时。
浮力秤增加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浮=G;ρ水g△V排=mg; ρ水S△h=m; 即: ;
因此水面升高的高度即刻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那么浮力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1.XXXXXX
1、冰漂在某液体
(1)纯冰在 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 ;
(2)纯冰在 (或其他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融化,融化后液面 ;
(3)纯冰在 的液体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 。
2、冰块中含有其他杂质,漂在水中
(1)含有 (或其他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 ;
(2)含有 (或其他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 ;
(3)含有 (或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融化,融化后液面高度 。
3、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 ,漂在水中,融化后 。
【拓展】
1、判断方法
(1) :比较的是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
(2) :比较前后容器底部受到压力的变化。F前=P前×S底 = p液gh前S底,F后=P后×S底 = p液gh后S底,根据前后压力的大小关系得出液体前后深度的关系,再判断液面的升降情况。
(3) :比较前后浮力的变化判断液面的升降。若F前浮>F后浮,则液面下降;若F前浮纯水
不变
盐水
升高
密度比水小
降低
木块
不变
石块
下降
煤油
上升
气体
液面下降
比较体积变化法
比较压力变化法
比较浮力变化法
1.XXXXXX
2、状态法及其使用
(1)状态法: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所处的状态进行比较来判断液面的升降。
(2)如何用“状态法”速断液面升降
a.若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都处于漂浮、悬浮状态,而无沉体出现,则液面 ;
b.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无沉体,而变化后有沉体出现,则液面 ;
c.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有沉体,而变化后无沉体出现,则液面 。
不变
下降
升高
(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如图所示,一个塑料小球堵在一个水池的出口处,水无法排出,则该小球(  )
A.不受水的浮力,也不受水对它的压力
B.受水的浮力,也受水对它的压力
C.不受水的浮力,但受水对它的压力
D.受到水的浮力,但浮力很小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塑料小球堵在一个水池的出口处,球的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不受水的压力,所以该小球不受浮力,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C
C
(23-24八年级上·浙江·期末)全球变暖已日益威胁到生物的生存,图示为一对北极熊母子无助地坐在一块不断熔化的浮冰上,若在浮冰熔化过程中,北极熊母子在冰上不动,浮冰始终漂浮,则(  )
A.浮冰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 B.浮冰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
C.北极熊受到的支持力减小 D.浮冰露出水面的体积减小
D
AB.由题知,浮冰和北极熊始终处于漂浮状态,则F浮=G总,随着浮冰的熔化,浮冰的重力减小,北极熊和浮冰的总重力减小,所以浮冰和北极熊受到的浮力减小,故AB错误;
C.北极熊站在浮冰上,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的大小相等,北极熊的重力不变,所以支持力大小不变,故C错误;
D.设冰熔化过程减少的质量为Δm,则冰减少的体积为
冰块受到的浮力减少量为:ΔF浮=ΔG=Δmg
则排开水的体积减少量为
因为ρ冰<ρ水 则 ΔV>ΔV排
所以浮冰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也要减少,故D正确。
答案
解析
D
如图所示,在容器中放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cm2、高为6cm,体积为80cm3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底表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石鼓全部浸没于水中且其上表面与水面齐平,则石鼓受到的浮力是( )
A.0 N
B.0.2N
C.0.6N
D.0.8N
由于石鼓下底面与容器紧密接触,且石鼓上表面与水面相平,所以,石鼓圆柱体部分不受浮力,而石鼓两侧凸出的部分受到了浮力,则石鼓排开水的体积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
则V排=V石鼓-V圆柱=80cm3 10cm2×6cm=20cm3=2×10 5m3,
所以,石鼓受到水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2×10 5m3=0.2N
答案
解析
B
B
(23-24八年级上·浙江绍兴·阶段练习)如图所示,容器内有水,有一试管下面挂一小铁块,浮在水面上。现将小铁块取下放入试管中,试管仍浮在水面,则(  )
A.液面上升 B.液面不变 C.液面下降 D.试管所受到的浮力不变
D
ABC.因小铁块和试管的总重力不变,由①②可知整体受到的浮力(或总浮力)相等,由 可知,两种情况下排开水的总体积相等,则水的深度不变; 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D
D.如图所示,把小铁块和试管看做整体,整体漂浮,则整体受到的浮力

将铁块取下放入试管中,整体漂浮,则试管受到的浮力

由①②可知, ,即试管所受到的浮力变大,故D不符合题意。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XXXXXX
1、地球水资源概况
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大部分是不可直接利用的海洋水,陆地上的
也无法直接利用,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河流水、 和浅层地下水,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
2、淡水资源的利用
(1)生物的生存需要水。
(2)工、农业生产需要水:农作物灌溉、工业原料等。
(3)人类生活需要水:洗衣、做饭、洗手、洗澡等。
3、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 ; (时间和空间)。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 ;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森林破坏严重。
4、我国的水资源:
空间分配不均匀— 。
时间分配不均匀— ,北方尤其明显。
冰川水
湖泊淡水
淡水资源少
分布不均
水污染严重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夏季丰富,冬季缺乏
1.XXXXXX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1)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
(2)节约用水的措施:
①工业上改变一些生产工艺,提高水的利用率。
②发展节水型农业,例如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或滴灌。
③日常生活中,使用节水型器具,及时修理坏了的水龙头,生活用水处理后二次利用等。
2、防止水污染
(1)水污染:指大量污染物质排放到水体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害和威胁。
(2)水污染的来源: 中常含有许多有毒物质; 中常含有农药、化肥等;
中常含有微生物或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3)水污染的危害:会影响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源。被污染的水被直接饮用或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水体污染的预防措施:工业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中,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医疗中,医疗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工业废水
农业废水
生活污水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 )
①工业上废气、废渣和废液的任意排放;②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不当;③天然水与空气、岩石和土壤的长期接触;④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由此很容易判断出: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④正确。
答案
解析
C
C
姚江是余姚的母亲河,更孕育了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自2013年起,姚江治理就被列入浙江省“五水共治”的重点项目。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
A.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
B.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A.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会大大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会减小对水体和环境的污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不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减小对土壤的影响,故D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
解析
B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